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中的树,雨中的树,属于上天的馈赠,也属于命运的牵引。
当你看到一棵棵树木在大地或高坡上亭亭如盖,把一片绿荫铺洒在视野中的时候,当你看见满树的果子在秋风中摇曳的时候,当你回到久违的乡间,忽然发现从前的树长高长大的时候,你难道不会觉得眼前一亮吗?此时此刻,你大抵是喜悦的,为了日子的悠长,为了生命的丰盈,也为了时间之于树木抑或树木之于时间的地久天长。可这时候,你要是略略地回过头来,就会想起那一场场经久不息的风,那一次次生发于不同季节的雨水,那一份洗礼和催生,那一种久经考验之后的生命况味。这个时候,你的身心里已植入了另一种风雨,也植入了另一种顽强遒劲的树木,真令人喜不自胜!
记得贾平凹在《一棵小桃树》中写过,当年他在商洛老家的农家小院里,某一年忽然破土而出一棵小小的桃树,那是无意间吃掉鲜桃吐出桃核掉进土里,在大地水气的淋漓浇灌和滋润中慢慢醒来,发芽出土,长成了一个幼嫩的小树苗。当别的菜苗和草苗长出并且相继干枯死去之后,那一株小桃树幼苗当然活了下来,而且一天天长高,成了一棵令人喜爱的小桃树。这些当然不足为奇,也不是贾平凹先生描写的重点。在他的笔下,小桃树的常态是被忽略了的,可是对于这棵小桃树在风雨中的情形,作家书写并且寄托了一种深深的感情。他说,就在长时间的无意疏忽之后,一个风雨中的日子,或者正午,或者傍晚,他看见了那一株在风中和雨中摇摆着的小小桃树。风太大了,雨格外急骤,风如同鞭子,雨在瓢泼着,像要把整个世界灌满;而桃树呢,那样纤细,又那样柔弱,左晃一下,右晃一下,左右摇撼之中似乎要被折断。他和家人都为这样的一棵小小桃树担心。可无数次的风雨之中,小桃树没有被连根拔起,没有被折断,它坚韧地挺拔,成为生命的惊奇。无数的风雨之后,小桃树一天天长大,迎来阳光,迎来夜与昼,也迎来清幽幽的月光。直到有一天,小桃树在天地中长粗长高,还结出了一树的鲜桃,让人口齿生香,也让人感到对于小桃树的几分歉意。
在另一篇名为《风》的短小散文中,平凹写道,风来了,在关中平原迅猛地吹着,那一株株树孤零零地站在大地之上;此时此刻,风旋转着,树木被吹得弯下了腰身,一会儿又拉直,再弯下去,像一张弓,像一个被揉搓着的云团。风起而云涌,树木忽然高了,又忽然矮下去,看起来是风的张扬,树木的羸弱,但一天过去,一月过去,一年过去,风还是一次次静息下去,安静了,也没有了力量,而树木,原野上或者高坎上的树木,最终却慢慢地长大起来。这时候,强大的风让给了纤弱的树,一场博弈有了分晓,那就是自然的消长与强弱的对比。许许多多的读者阅读欣赏着,也被贾平凹对于桃树枝与风雨的情怀所深深打动。对此,孙犁先生深情地撰文称赞贾平凹的文章,更赞美那种小中见大的境界。
这是作家对于树木在风雨中的捕捉,诚然是令人心动和向往的。就屹立于天地间的树木而言,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长期以来,你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你在长河边跋涉,看到了太多的风雨,也看到了太多的树木在风雨中倔强生长的奇观,是令人震撼的生命图景。
春天的风微微的,也夹着潇潇的雨。此时此刻你微雨独行,看见那些树木与草叶在长期的冬烘中渐渐苏醒,伸一个懒腰,慢慢站直。你看过去,它们先是一个哆嗦,有些含羞,跟着就伸开四肢,深深吸一口气,开始了另一轮生长。嫩芽初上,春花绽放,一朵,两朵,很快就是一树。枝头的绿叶和小花,似乎是湿漉漉的,也是颤悠悠的。那湿漉漉的是春雨的沁润,而那微微的颤动,就是风的抚摸了。此时,它不用招呼,风儿蝶儿来了,女郎和男子来了,连老人们也不再迟疑,悠悠地出现在花前树下;最雀跃的当然还是孩子,他们奔跑着,嬉闹着,在春风春雨中对着一树的新蕊呵呵地笑了起来。此时,空气宁馨,带着一丝丝甜蜜的气息,你不再蹒跚,不再畏惧,在长街,在四野,也在长河的一边,款款地坐下,解开衣衫,对着自然和自己的内心,咀嚼着季节的滋味。这时候的风,这时候的雨,连同这个季节的树木,则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夏天里,天气溽热,风儿通常是躲藏着的,雨水也随着云絮悄然地挂在远天的一边。这个季节,过得有些缓慢。风和雨像是一下子消遁,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风神不怎么敬业,大地也好,长空也好,夜与昼也好,都暴露在上苍的面前;人等不到风,鸟等不到风,草等不到风,树木的枝丫和根茎同样等不到风,那些庄稼啦,瓜秧啦,还有地上的走狗连同天上的飞禽,也和风神久违了,成为无处流动的物件。烈日之下,炎热之中,人躲進了凉房子,拼命地开着空调。草木坚韧地在大地上被曝晒。此时的树木,也是很无助的。小树一不留神就会被晒死,大一些的树木,还有那些老树,要么尽量撑持着,要么侧耳向着风神可能来的方位张望,也常常没有指望。那些十分苍老的树木,或许是根扎得深,或许是经历了太多的岁月风华,就一声不响地等待。此时此刻的漫漫昼夜中,雨水也少得厉害。大雨不消说了,连细细的小小雨丝也不见踪影。土地失去墒气,草木不见露珠,人也口干舌燥,浑身不自在。没有雨水,大大小小的树木枝丫干枯,树叶卷起来,实在是令人担忧。无雨的日子一长,就成了伏旱,给天地人世带来了难以抗衡的灾荒,这个世界就岌岌可危了。
这个季节的雨水又常常是不速之客。方才还没有动静,忽然间迅猛地砸下来,叮叮咚咚,乒乒砰砰,在房顶,在院中的水泥地上,也在那一片饥渴的干土壤上。雨滴织成雨帘,雨帘变成雨幕,遮天盖地,一片迷蒙。那些树木呢,在此刻的雨帘或雨幕中,被风摇撼,让雨倾泻,大树被风雨包裹,都有些坚持不住了;小树呢,则更加岌岌可危,要么被风扯起,要么被雨淹没,眼看就要呜呼哀哉,却又不甘心地撑持经受着。此时此刻,树木或许倒下,像一个个烈士,要么坚持下来,成为与风雨相持的勇士。直到风雨越来越大,危机越来越大,满城的雨水渐成汪洋,人与车都难以通行,那些树还在坚持不懈地挺立着,透着博弈之中的悲壮。直到风雨渐渐小下来、小下来,而后雨过天晴,风悄然变得柔和,一道彩虹在远天出现,形成了风雨之后的壮景。此时,无论大树还是小树,都成为这个季节的大地诗篇。
秋来了!秋之凉爽,秋之蛊惑,秋之横扫落叶,乃至于秋风飒爽,都使人难忘。秋风也有凌厉的时候,像一把刷子,如一把剃刀,将你我眼中的丰厚卸落,让自然和人间渐渐简练起来,像一幅版画。这个过程是不无伤痛的。唯此,欧阳修的《秋声赋》才有对于秋天风声雨丝的细微感应,诗圣杜甫才有一腔悲怆,留下了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咏叹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才有着“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才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怎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场面,这秋风,这俄顷的大雨,才会唤起诗圣的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也只有在诗圣那里,才有对于风雨凄凉之境的超拔情怀。这当然是远古的。在后来的许多日子里,秋风秋雨愁煞人,树木年年清寒,岁岁被风摇撼,被雨淫沁,那也是不无悲凉的。所谓悲秋,大约与风雨对于草叶和树木的袭扰有关。
一棵大树昨天还好好的,仅仅一个夜晚,它就横在街头,像一个醉汉被撂倒了,枝丫遍地,园林工人感叹不已。来来往往的人中居然有人举起手机给倒下的树木拍照,是想留一个念想吗?还是给这个夭亡于秋风秋雨中的树木,来一个小小的定格?更多的时候,是一树叶子尽数而落,梧桐也好,香樟也罢,桂花树乃至银杏树,都在秋风的梳理下落下繁茂的叶子,在树的周围形成落叶一堆。那些叶子,悠悠忽忽的,像是各种颜色的蝴蝶在微微地跳荡。秋之风雨,就有些意蕴了。
霜降之后,温度渐渐下降,半个月后便是立冬。此后,遥遥无期的冬天包裹着天地和人间,雨水少了许多。有时半月,有时一月,都没有雨水。可是风神却不止息。风吼叫起来,在夜色中席卷着掠过城乡,从干瘦的枝丫间穿过,没有遮挡没有停留。这里面有寒凝,有飞雪将至的昏暗,还有潜伏着的风声雨丝,或许令人绝望,而另一轮春的消息,或许隐约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