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近两百篇文章,都是蕴含着爱国、尊师、敬老、勤俭、无私等优良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语文教师应减少大道理说教,将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现今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阵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文字训练之中。当前是社会转型的特定时代,各种思想文化朴素激荡,种种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中学生正处于可塑造性强的身心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强化对他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1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一部分大写的中国历史便是一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发展史。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尽管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是一脉相承的。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了千古名句,而忧国忧民的屈原和精忠报国的岳飞始终是国人的楷模。当下,一些人逐步迷失了主流价值观,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甚至崇洋媚外。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主线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世界。如《木兰诗》一文塑造了一位面对外敌入侵,毅然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诗歌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子,支撑地去战场英勇战斗的信念究竞何在。再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电影引入课堂,让学生边看电影边对照课文,自然而然进入情境。学生在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林海景象的吸引下,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有关小兴安岭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开阔眼界,对祖国的名山大川产生热爱之情。
2 重视修身养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我们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文化传统的全面认识,建立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传统作品很多,尤其在自身修养方面,高尚表现为不断的自我完善,向往理想人格。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倡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严于律已,令人折腰。因此他的学生积极响应自己的老师,提出要“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也提出了“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彩,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和“舍生取义”的为人之道。正是这种高尚的人生追求,让我们从语文课本中看到了一幅幅正气图,听到了一道道正气歌。它们似一股清流荡涤着 污浊,反映出见利忘义者的卑琐。几千年来,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之所以特别崇尚的精神追求,并不是为了宣扬仙风道易,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特别强调在利与义冲突的情况下,人该有怎样的选择。教师应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熠熠生辉的人性思想,从身边做起,知行合一。同时,教师也要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
3 教学生拥有感恩意识
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在的孝和爱因素,进行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如学习《背影》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赏析朱自清对父亲过铁路买橘时的动作描写,让学生领会“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师恩浩荡”就在平时。学习《散步》一课,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这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些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演讲比赛,在节日时自制小卡片赠送给父母、老师、同学,表达感激之情。
4 学习典型人物形象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如爱国情、故乡情、骨肉情等。这些文章塑造了众多优秀、美好的人物形象:有为信仰奋斗终生建功勋的领袖人物,有为大众利益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模范,也有为建设祖国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普通劳动者等。这些先进人物的光辉业绩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这些形象给学生深刻的教诲。《白扬》一文托物言志,寓意深刻。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反复体会对“爸爸”三次心理活动第一次平稳而深沉、第二次包含赞美之情、第三次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描写,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反复体会,文章的真挚感情喷薄欲出,学生心中自然就产生了共鸣。
总之,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用成熟的思想启迪学生,用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用优美的文字感染学生,这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梦、工作梦、教育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初中阶段文史素养的提高和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会为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现今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阵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文字训练之中。当前是社会转型的特定时代,各种思想文化朴素激荡,种种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中学生正处于可塑造性强的身心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强化对他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1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一部分大写的中国历史便是一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发展史。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尽管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是一脉相承的。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了千古名句,而忧国忧民的屈原和精忠报国的岳飞始终是国人的楷模。当下,一些人逐步迷失了主流价值观,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甚至崇洋媚外。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主线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世界。如《木兰诗》一文塑造了一位面对外敌入侵,毅然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诗歌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子,支撑地去战场英勇战斗的信念究竞何在。再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电影引入课堂,让学生边看电影边对照课文,自然而然进入情境。学生在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林海景象的吸引下,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有关小兴安岭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开阔眼界,对祖国的名山大川产生热爱之情。
2 重视修身养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我们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文化传统的全面认识,建立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传统作品很多,尤其在自身修养方面,高尚表现为不断的自我完善,向往理想人格。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倡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严于律已,令人折腰。因此他的学生积极响应自己的老师,提出要“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也提出了“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彩,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和“舍生取义”的为人之道。正是这种高尚的人生追求,让我们从语文课本中看到了一幅幅正气图,听到了一道道正气歌。它们似一股清流荡涤着 污浊,反映出见利忘义者的卑琐。几千年来,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之所以特别崇尚的精神追求,并不是为了宣扬仙风道易,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特别强调在利与义冲突的情况下,人该有怎样的选择。教师应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熠熠生辉的人性思想,从身边做起,知行合一。同时,教师也要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
3 教学生拥有感恩意识
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在的孝和爱因素,进行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如学习《背影》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赏析朱自清对父亲过铁路买橘时的动作描写,让学生领会“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师恩浩荡”就在平时。学习《散步》一课,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这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些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演讲比赛,在节日时自制小卡片赠送给父母、老师、同学,表达感激之情。
4 学习典型人物形象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如爱国情、故乡情、骨肉情等。这些文章塑造了众多优秀、美好的人物形象:有为信仰奋斗终生建功勋的领袖人物,有为大众利益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模范,也有为建设祖国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普通劳动者等。这些先进人物的光辉业绩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这些形象给学生深刻的教诲。《白扬》一文托物言志,寓意深刻。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反复体会对“爸爸”三次心理活动第一次平稳而深沉、第二次包含赞美之情、第三次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描写,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反复体会,文章的真挚感情喷薄欲出,学生心中自然就产生了共鸣。
总之,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用成熟的思想启迪学生,用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用优美的文字感染学生,这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梦、工作梦、教育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初中阶段文史素养的提高和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会为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