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焦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看来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的需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一、课前预习,要有具体的探究要求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探究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时,要使学生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为了提高预习效果,我们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制订了“圈、画、查、读”常规预习,让学生们尝试按导读的提示自读课文,圈出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查字典了解字音、字义和词义,对文章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查资料,熟读课文后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为了巩固生字词语,我还建议孩子们在原来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字理识记、形声字识记、联想谜语识记、联系生活识记等基础上,自己尝试根据课文编儿歌。这样的深度预习,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也激起他们上课是展示预习成果、分享预习经验的强烈期待。
教师对学生预习成果应予以检查,也只有如此才能不使预习走过场。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说一说预习的收获。说得好的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课中导读,要有具体的探究目标
我们教师心目中始终要有三维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类目标当然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得有,但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
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要根据具体的课文来确定,千万不能千篇一律,不分青红皂白,来了个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教学《西门豹》一课,我就引导学生把“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作为探究目标。如《惊弓之鸟》一课,统率全篇的问题是课文题目。因此本课的探究目标是“什么样的鸟?它怎么会怕弓呢?”。为了便于探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把它分解成小目标:文中的射手是谁?他是怎么发现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发现?这样挖掘不仅懂得课题的意思,还明白了它所包含的意思。有时文中的字也能成为最具探究价值的目标。
三、精读课文,要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
探究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指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点下逐渐掌握。“切实可行”是指探究的方法要针对语言文字的具体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具体实际。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问题上,还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方法上。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课堂上宝贵的资源,是促进学生思考与实践的推动力。没有问题,就难以组织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他们增强问题意识、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究根本的过程。
四、放手练习,留足探究空间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这种做法是把教师的分析、结论强加给学生,缺乏学生的参与、思考、想象和创造。如教学《小青石》一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把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分小组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并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针对学生困难予以援手。然后小组推荐一二人在全班交流。为了不使自主学习流于形式,设计一个学生能运用的模式:①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②交流自读中的发现。③交流自己想提的问题。④集中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会提出一些比较科学的问题。如小青石原来的理想是什么?能实现吗?后来它成了什么?为什么它覺得这样的生活是最有意义的?从而解决了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五、给足探究时间,鼓励大胆实践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只是空谈。可是在目前实际教学中,做不到这一点,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教师怕被人视为无能。如果让学生分组探究,还要给那么多的时间,课堂纪律不是乱套了吗?三是教师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岂不是浪费了吗?四是教学评价制度没跟上,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学生探究能力是上去了,可考试也不考探究能力呀。为了让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时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除了教师自身要更新观念以外,我们的教育也要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自上而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
一、课前预习,要有具体的探究要求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探究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时,要使学生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为了提高预习效果,我们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制订了“圈、画、查、读”常规预习,让学生们尝试按导读的提示自读课文,圈出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查字典了解字音、字义和词义,对文章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查资料,熟读课文后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为了巩固生字词语,我还建议孩子们在原来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字理识记、形声字识记、联想谜语识记、联系生活识记等基础上,自己尝试根据课文编儿歌。这样的深度预习,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也激起他们上课是展示预习成果、分享预习经验的强烈期待。
教师对学生预习成果应予以检查,也只有如此才能不使预习走过场。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说一说预习的收获。说得好的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课中导读,要有具体的探究目标
我们教师心目中始终要有三维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类目标当然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得有,但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
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要根据具体的课文来确定,千万不能千篇一律,不分青红皂白,来了个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教学《西门豹》一课,我就引导学生把“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作为探究目标。如《惊弓之鸟》一课,统率全篇的问题是课文题目。因此本课的探究目标是“什么样的鸟?它怎么会怕弓呢?”。为了便于探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把它分解成小目标:文中的射手是谁?他是怎么发现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发现?这样挖掘不仅懂得课题的意思,还明白了它所包含的意思。有时文中的字也能成为最具探究价值的目标。
三、精读课文,要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
探究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指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点下逐渐掌握。“切实可行”是指探究的方法要针对语言文字的具体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具体实际。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问题上,还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方法上。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课堂上宝贵的资源,是促进学生思考与实践的推动力。没有问题,就难以组织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他们增强问题意识、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究根本的过程。
四、放手练习,留足探究空间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这种做法是把教师的分析、结论强加给学生,缺乏学生的参与、思考、想象和创造。如教学《小青石》一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把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分小组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并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针对学生困难予以援手。然后小组推荐一二人在全班交流。为了不使自主学习流于形式,设计一个学生能运用的模式:①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②交流自读中的发现。③交流自己想提的问题。④集中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会提出一些比较科学的问题。如小青石原来的理想是什么?能实现吗?后来它成了什么?为什么它覺得这样的生活是最有意义的?从而解决了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五、给足探究时间,鼓励大胆实践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只是空谈。可是在目前实际教学中,做不到这一点,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教师怕被人视为无能。如果让学生分组探究,还要给那么多的时间,课堂纪律不是乱套了吗?三是教师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岂不是浪费了吗?四是教学评价制度没跟上,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学生探究能力是上去了,可考试也不考探究能力呀。为了让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时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除了教师自身要更新观念以外,我们的教育也要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自上而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