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融合于生活,让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作为学生了解与学习新知识的有效切入点,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合作、交流.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从生活中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数学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具体化.
(一)用生活情景“包装”数学问题
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而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强烈的兴趣. 对学生而言,情境是一个猎场,学生可以在这儿发现猎物;情境是个迷宫,学生要在这儿寻找出路;情境是一块跳板,学生要在这儿飞跃. 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和教材内容,精心巧妙地创设令人叫绝的教学情境,让问题情境作为学生了解与学习新知识的有效契合点. 如在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2.5.2《科学记数法》一节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及同名电影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镑的支票,他的生活由此而改变,人们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支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牵引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却没人在乎那只是一张无法兑现的废纸”. 请问:这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支票究竟抵多少人民币?听完故事的学生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大概值一千多万人民币,有的则要上网查当天银行的外汇兑换率,从而精确地算出折合多少人民币. 看到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我抓住时机提出一系列问题:1. 你能用这么多钱买些什么?2. 如果将这些兑换得来的人民币堆起来会有多高?3. 如果把这么多人民币装到箱子里,则需要多大的箱子?4. 怎样用数学方法来表示?由此,课堂气氛活跃,每名学生都在思考,不但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又让学生从体积、价值等不同角度去感受百万英镑到底有多大?同时课堂还渗透“人文”精神,有文学作品赏析,有同学间的交流,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使“用数学”成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 为此根据教材设计相关生活的调查报告,以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
如:1. 任选一条街道的某一段,观察道路两侧还有多少树木尚未栽种?查阅资料,算一算一棵10年的树木一年大约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能释放多少氧气?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2. 如果我们学校需要建造一个新的车库,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方案.
3. 对你周围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进行调查. 比如:学生喜欢喝什么牌的牛奶;班上同学每周课外阅读的时间;家里每月的用电量;浙北大厦自选商场的客流量等. 请你根据调查情况,制作统计表,利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的Excel工具制作统计图(要求用不同的统计图表示). 从你制作的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提出什么建议,并作出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同时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更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三)把数学问题“蕴藏”在生活的游戏中
建构主义教学论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入口,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问题“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3.1《认识事件的可能性》这节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我们最有默契!”的游戏:请各小组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个不确定事件,再请你们的好友说出该事件发生的机会,比赛哪些同学最有默契!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不确定事件:在全班同学中任抽一个是女生;校第五届艺术节比赛顺序抽签我班抽得第四个出场;我家下月的用电量不足100度(千瓦时);等等,然后请他们的好友回答该事件的发生机会是多少. 我发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非常兴奋,他们对于自己成为了他人有默契的好朋友非常高兴. 整堂课中学生抒发了自己对集体的热情,还有对友谊的真诚.
二、到生活中去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数学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同时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一)在情境应用中解决问题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把学生从被动的、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现代数学教学就是过程教学. 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慧的增长,能力的发展,都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去实现.
如,在浙教版八(下)《平面图形的镶嵌》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我们学校小沈老师刚买了一套住房,现在要装修. 客厅打算用正多边形瓷砖铺设. 若你来帮忙装修,只选用一种型号瓷砖,你有几种设计方案?
师:从数学角度看,边长相等的同一种正多边形拼接时没有“空隙”是什么意思?
生:正多边形的边重合,顶点重合.
师:从重合的顶点看,这些角的和是多少?生:360°.
师:有几种正多边形可以单独镶嵌?为什么?
生: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三种;正多边形的内角应是360°的因数.
师:若用两种边长相等但边数不同的正多边形镶嵌,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生:满足mα + nβ = 360°,其中α,β指正多边形的内角,m,n指正多边形的个数.
师:若用三种边长相等但边数不同的正多边形镶嵌呢?
师:存在边长相等但边数不同的四种正多边形镶嵌吗?
师:用任意三角形可以镶嵌吗?任意四边形呢?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教师的问题串,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情况,和同桌互动,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涨.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与同学合作的方式,从而在生活情景中很成功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信息的时代,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乐于在生活中联系数学,发现数学,乐于探究,形成探索知识的习惯和方法.
(二)在实践研究中解决问题
数学课堂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应当成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的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显得很重要.
如浙教版七年级(下)第27页阅读材料“拼图游戏”的教学:
如图是由8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纸片,你能否只剪两刀,将它分成三块,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师:有哪些基本图形只剪一刀,可以拼成长方形?
师:一般的梯形只剪一刀,能拼成长方形吗?若一刀不行,那么至少要剪几刀才行呢?
师:一般的三角形只剪一刀,能拼成长方形吗?
师:有一个裁缝手里有一块剩余的布料,由大小不同的两个正方形组成,形状如图. 现在他想把这块布料裁开再拼成一个正方形,你有没有什么办法?
如图是由8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组成的纸片,你能否只剪两刀,将它分成三块,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这种剪裁拼图问题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倡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数学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使知识得到内化,形成能力.
一个人从听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10%;从视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20%;若亲身做过,体验过而获得的信息能记住80%. 正如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数学问题,向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3.
[3]叶蕾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从生活中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数学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具体化.
(一)用生活情景“包装”数学问题
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而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强烈的兴趣. 对学生而言,情境是一个猎场,学生可以在这儿发现猎物;情境是个迷宫,学生要在这儿寻找出路;情境是一块跳板,学生要在这儿飞跃. 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和教材内容,精心巧妙地创设令人叫绝的教学情境,让问题情境作为学生了解与学习新知识的有效契合点. 如在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2.5.2《科学记数法》一节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及同名电影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镑的支票,他的生活由此而改变,人们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支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牵引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却没人在乎那只是一张无法兑现的废纸”. 请问:这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支票究竟抵多少人民币?听完故事的学生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大概值一千多万人民币,有的则要上网查当天银行的外汇兑换率,从而精确地算出折合多少人民币. 看到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我抓住时机提出一系列问题:1. 你能用这么多钱买些什么?2. 如果将这些兑换得来的人民币堆起来会有多高?3. 如果把这么多人民币装到箱子里,则需要多大的箱子?4. 怎样用数学方法来表示?由此,课堂气氛活跃,每名学生都在思考,不但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又让学生从体积、价值等不同角度去感受百万英镑到底有多大?同时课堂还渗透“人文”精神,有文学作品赏析,有同学间的交流,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使“用数学”成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 为此根据教材设计相关生活的调查报告,以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
如:1. 任选一条街道的某一段,观察道路两侧还有多少树木尚未栽种?查阅资料,算一算一棵10年的树木一年大约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能释放多少氧气?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2. 如果我们学校需要建造一个新的车库,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方案.
3. 对你周围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进行调查. 比如:学生喜欢喝什么牌的牛奶;班上同学每周课外阅读的时间;家里每月的用电量;浙北大厦自选商场的客流量等. 请你根据调查情况,制作统计表,利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的Excel工具制作统计图(要求用不同的统计图表示). 从你制作的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提出什么建议,并作出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同时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更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三)把数学问题“蕴藏”在生活的游戏中
建构主义教学论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入口,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问题“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3.1《认识事件的可能性》这节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我们最有默契!”的游戏:请各小组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个不确定事件,再请你们的好友说出该事件发生的机会,比赛哪些同学最有默契!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不确定事件:在全班同学中任抽一个是女生;校第五届艺术节比赛顺序抽签我班抽得第四个出场;我家下月的用电量不足100度(千瓦时);等等,然后请他们的好友回答该事件的发生机会是多少. 我发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非常兴奋,他们对于自己成为了他人有默契的好朋友非常高兴. 整堂课中学生抒发了自己对集体的热情,还有对友谊的真诚.
二、到生活中去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数学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同时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一)在情境应用中解决问题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把学生从被动的、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现代数学教学就是过程教学. 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慧的增长,能力的发展,都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去实现.
如,在浙教版八(下)《平面图形的镶嵌》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我们学校小沈老师刚买了一套住房,现在要装修. 客厅打算用正多边形瓷砖铺设. 若你来帮忙装修,只选用一种型号瓷砖,你有几种设计方案?
师:从数学角度看,边长相等的同一种正多边形拼接时没有“空隙”是什么意思?
生:正多边形的边重合,顶点重合.
师:从重合的顶点看,这些角的和是多少?生:360°.
师:有几种正多边形可以单独镶嵌?为什么?
生: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三种;正多边形的内角应是360°的因数.
师:若用两种边长相等但边数不同的正多边形镶嵌,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生:满足mα + nβ = 360°,其中α,β指正多边形的内角,m,n指正多边形的个数.
师:若用三种边长相等但边数不同的正多边形镶嵌呢?
师:存在边长相等但边数不同的四种正多边形镶嵌吗?
师:用任意三角形可以镶嵌吗?任意四边形呢?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教师的问题串,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情况,和同桌互动,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涨.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与同学合作的方式,从而在生活情景中很成功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信息的时代,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乐于在生活中联系数学,发现数学,乐于探究,形成探索知识的习惯和方法.
(二)在实践研究中解决问题
数学课堂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应当成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的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显得很重要.
如浙教版七年级(下)第27页阅读材料“拼图游戏”的教学:
如图是由8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纸片,你能否只剪两刀,将它分成三块,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师:有哪些基本图形只剪一刀,可以拼成长方形?
师:一般的梯形只剪一刀,能拼成长方形吗?若一刀不行,那么至少要剪几刀才行呢?
师:一般的三角形只剪一刀,能拼成长方形吗?
师:有一个裁缝手里有一块剩余的布料,由大小不同的两个正方形组成,形状如图. 现在他想把这块布料裁开再拼成一个正方形,你有没有什么办法?
如图是由8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组成的纸片,你能否只剪两刀,将它分成三块,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这种剪裁拼图问题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倡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数学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使知识得到内化,形成能力.
一个人从听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10%;从视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20%;若亲身做过,体验过而获得的信息能记住80%. 正如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数学问题,向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3.
[3]叶蕾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