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生的传奇书写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 介 语
  绍兴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成长之地和归葬之所,也是其生活时间最长、留存遗迹最多的地方,更是其心学思想发端与成熟之地。作为绍兴的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不仅非常注重开展王阳明心学的研究,同时也在通过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推动阳明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传播。绍兴文理学院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的部分同学在创排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的过程中,也在积极阅读王阳明的相关传记和文学作品,开展有关王阳明的研究探讨。本期栏目,我们重点推出绍兴文理学院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四位同学的王阳明研究论文四篇。
  (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摘 要: 在众多王阳明传记中,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是一部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讲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该书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的“传奇叙事”模式,着重展现了王阳明的精神和智慧,将王阳明的形象塑造得饱满又富有魅力。
  关键词:王阳明 传奇 度阴山 《知行合一王阳明》
  在中国历史上,王阳明可谓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英明豪迈、文武双全,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a。明穆宗朱载垕评价他:“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王阳明德才兼备、文武双全,他一生经历了百死千难,历经坎坷和磨难,最终成为心学的一代宗师。近年来,文化界和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王阳明热”,出现了大量有关王阳明的图书。在众多有关王阳明的书籍中,王阳明的人生传记因能让读者形象了解其传奇人生和思想精神而深受读者的欢迎。其中,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的“传奇叙事”模式,着重展现了王阳明的精神和智慧,将王阳明的形象塑造得饱满又富有魅力。
  一、度阴山看取王阳明的眼光
  读传记,读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传主,另一个是传记的作者。从传主身上,我们通过读他的人生经历,走进他的情感世界,去剖析他的心理变化,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出传主成败的原因和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人生经验。读作者,我们读的是他在创作时的思考历程,读他如何用文字编织起传主的人生,读他藏在文字表面和文字背后的思想。
  作者为某个历史人物写传记,无非是这个人触动了作者的心,也因为“历史人物传记所提供的生动具体、形象的认识经验,最容易被读者接受,获得人生哲理性的教益,去创造美好的人生”b,所以作者希望能通过文学传记的形式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对《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的作者度阴山而言,他最早是通过高中时的一些书籍知道王阳明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正是王阳明的这一段非常有意蕴的话引起了度阴山对王阳明的兴趣,随后他阅读了王阳明的各种传记和王阳明文集,对王阳明越发地崇拜。又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对王阳明的生平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对心学思想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于是在“王阳明热”的背景下,他就采取了文学传记的形式来再现和刻画王阳明的形象,和读者一起探寻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关于阳明心学,度阴山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正是有了这个发现,他才起了写这本书的念头。他说他是用王阳明自己创建的心学来解构他本人的一生,从而得出的结论应该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生存“天理”,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传播这个生存“天理”。他希望这本书能起到弘扬王阳明精神的作用,能给当代人和后人以激励,正如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的:“其实,我最奢望的是,现世的不仅仅是《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这本书,还应该是王阳明的灵魂。”c
  二、王阳明人生传奇的书写与展现
  本书開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时势造就了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呢?”作者带领读者回到传奇开始的地方,让读者自己从王阳明前半生的经历中,寻找他成功突破体系严密的朱熹理学,一举创建心学的原因。在讲完王阳明悟道前的经历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与其费力不讨好地寻找他创建心学的能量,不如用心来学习获得这种能量。这应该是王阳明的心愿,也应该是我们的终生追求。
  王阳明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作者在书中主要通过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这三次军事行动来表现他如何坚持“知行合一”。但是其实王阳明在悟道前,就已经做到了“知行合一”,他脑中一旦产生什么想法,立刻就会去践行。王阳明的传奇人生在广西戡乱后就画上了句号,但是作者并没有停止叙述,在本书的最后两章中,作者也引用了大量王阳明的言论来阐释他的心学思想。纵览全书,度阴山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通过一个个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生动地讲述了王阳明是如何经历百死千难最终成圣,也向读者分享了作为“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的阳明心学。下面将结合传记中的具体事例来详细分析作者是如何来书写王阳明传奇。
  (一)传奇叙事
  “传”者,“志”也,即记述,传录;“奇”者,“异”也,即怪事、异闻,所谓“传奇”就是对怪事异闻的记录与叙述。“传奇”这一说法源自唐代的传奇小说,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基本模式和传统”。“传奇叙事”模式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虚构色彩;二是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三是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浪漫主义抒情方法。d由于传记与小说同为叙事文学,且传记文学是历史性与虚构性的统一,因此两者在创作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传记文学在叙事时可以适当借鉴“传奇叙事”这一模式。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在叙事上正是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的“传奇叙事”模式。
  首先,该传记的“传奇叙事”体现在它的选材上,除了部分故事是为了保证情节的连贯性,作者着墨最多的还是王阳明人生经历中那些带有传奇性色彩的故事。其中典型的故事有格竹七天七夜、新婚夜访道、横扫江西巨寇、平定宁王之乱、肃清广西匪患等,这其中任何一个素材都可以拿来创作一个短篇小说。而且王阳明这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磨难,堪称跌宕起伏,这就更将王阳明人生的传奇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次,作者在保证传记真实性的基础上,将史料转变为人物对话的形式,还结合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同时还虚构出了很多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避免了单纯的叙述,大大增强了读者阅读时的现场感,也增加了传记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其他文献
推 介 语  绍兴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成长之地和归葬之所,也是其生活时间最长、留存遗迹最多的地方,更是其心学思想发端与成熟之地。作为绍兴的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不仅非常注重开展王阳明心学的研究,同时也在通过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推动阳明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传播。2019年9月28日,由今天剧社创排的大型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成功首演
摘 要:“娜拉出走”这一话题自从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后,一直是作家笔下热衷表达的话题,并由此形成了百年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母题。本文以鲁迅、丁玲、巴金等作家笔下的子君、莎菲、曾树生为例,探析现代作家表达“娜拉出走”母题的不同策略和立场,通过“出走”这一母题,分析现代女性解放历程的演变以及这些经典女性形象所具有的复杂历史内涵。  关键词:现代作家 出走 母题 女性  “娜拉走后怎样”这个世纪命
摘 要:本文将结合王蒙的小说作品,对其小说中的相关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品味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构造方法与女性特征。分析可知,作者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有效拓展了文本的精神空间,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提供新的途径,值得关注。  关键词:王蒙小说 女性人物 性别视角 现代女性  一、王蒙小说中的复杂女性  (一)王蒙的经历与其笔下的女性  王蒙的生活经历是指导他小说创作的重要源泉,成长在一个普
摘 要:1904年,普契尼由约翰·卢瑟朗所著小说而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讲述了一个失败的异族婚姻关系的故事,为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女性的幻想提供了模式化的图版;1986年,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依据一则真实事件对歌剧进行了大胆的创作、重新解构并进行了颠覆性的演绎;1993年,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对话剧《蝴蝶君》进行了改编以及拍摄,影片塑造了不同于前两种文本的结构与视点,加以影视独有的角度表达。在从文学到
摘 要:2017年8月14日,纪录片《二十二》院线上映。该片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性暴力受难者作为呈现对象,使逐渐被历史遗忘的受难群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影片真实自然地展示出她们平静的生活,并试图通过历史亲历者的讲述提醒世人珍视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  关键词:“慰安妇” 《二十二》 创伤记忆  2017年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的当日,中国首个获得公映的“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二》走进公众视野
摘 要: 彝族作家安文新在小说中聚焦了王阳明被贬龙场的人生困厄期,被贬龙场的遭遇虽然让王阳明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是龙场经历也让他在许多方面都获得了成长。在小说中,王阳明在龙场经历了许多磨难,这些无疑促使了他精神人格的成长。同时,王阳明在任事才干上也得到了磨炼,这为他后来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在精神上的磨砺使其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并最终悟道。  关键词:王阳明 直面磨难 事上磨炼 精
摘 要: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的代表作《宠儿》(Beloved,1987)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一直被评论家视为“黑人文学历史的里程碑”。该小说的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通过重构玛格丽特·加纳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蓄奴制下美国黑人奴隶的生活状态及其遭受的挥之不去的心灵创伤。本文试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析莫里森在《宠儿
摘 要:《肥皂》围绕家庭来展开叙述,于场景呈现和语词使用上寄寓反讽意味。不同于传统道德寓言式的伦理叙事模式,鲁迅取法精神分析的小说笔法,揭示了儒家伦理维护者的情色想象和潜藏在家庭伦理之下的个人情色欲望。不仅批判了道学家的虚伪性,更指涉了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儒家传统伦理的空壳化现象。个人欲望和家庭伦理并行不悖,欲望被掩藏在传统布棉袍之下,与传统道德共同行进着,家庭结构成了保护个人欲望的温床。叙事者隐于人
摘 要:唐僧之哭在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中高达53次,其中有38次(除去取经前的9次)或许多多少少有戏谑唐僧的因素存在,但仍有6次不论是从落泪的原因,还是姿态来看,落的是其作为僧人实实在在的慈悲泪,均应无戏谑的理由。吊诡的是,即便是这样无可指摘的慈悲泪,作者几乎次次都安排了猪八戒的嘲讽言辞,每每将慈悲泪推向尴尬的境地中。因此,本文欲从前人关于唐僧之哭的“人物形象塑造”说、戏谑说等既有的言论中跳脱出
摘 要:对于诗歌中的意象,作为诗人兼评论家的唐湜非常重视,并对意象作过专门的评论。在他1948年所写的《背剑者》一诗中,通过意象的选取,将现实的主题、现代方式的构思与中国传统诗风融合起来。将异域色彩与中国情调并置,把古代艺术与现代科技互嵌,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混杂与交融;在视觉与听觉、色彩与声响、光与影的意象选择上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瑰丽奇特,达到了各种意象的融合和“狂欢”,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