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VB的流水线作业不光捧出很多明星,也培养出很多幕后人才,与内地的导演、编剧大多属于自由身不同,TVB的幕后人员都是签约员工,拿固定薪资,每天要开工,一般都是从助理编导做起,初级编导、高级编导、执行监制、高级监制,一路积累经验,学习创作,直到主控一部戏,钟澍佳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入行给杜琪峰做过副导演
我19岁入行,最开始做助理编导,还要兼任副导演、场记、现场制片等,现在想起来当时挺苦的,薪水很低,但是因为年轻,一切都不觉得。我曾经5天4夜没有睡觉,最后晕倒在棚里,这种情况在TVB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刚入行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磨出来的。因为我们什么工作都要做,所以也学到很多东西,像镜头语言、现场应变能力等,这些经验是在学校学不到的,只有天天看,才能一点一点积累。
很多香港电影的导演都是从TVB出来的,像杜琪峰、陈木胜、韦家辉、王家卫、关锦鹏等,我入行的时候他们已经很厉害了。我还当过杜琪峰的副导演,记得那部戏有去日本取景,为了节约经费,他只带了两个工作人员,所以我不仅要做副导演,还要负责服装、道具、发行,甚至连爆破都要我来做,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训练出来的导演,不可能不好。并NTVB的导演需求量很大,因为戏的制作成本、风格类型等各不相同,需要各种水平的导演,所以基本都有工开,都有机会去磨炼。
我是梁家树一手提拔起来的
很多人都会觉得TVB的派系斗争很厉害,在我待的那段时间主要分为梁(家树)派与(曾励)珍派,我是一直属于梁派的,我觉得当时这两派是良性竞争居多。每派有自己的特点与特长,梁派的人都比较年轻,想法比较多,拍的戏会比较有趣,珍姐那边比较擅长中国传统题材,我算是很受梁哥的重用,他一路提拔我,我30岁就被升为监制,是TVB里面最年轻的监制。香港是永远有梦想的地方,我们相信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在内地,成功可能不是通过努力,或许人际关系比较重要,但是在香港,大家都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我当时并没有感觉到什么派系斗争,我们更多的是专心创作,做好自己的工作,自然就有提升的机会。
外界都说TVB与香港电影在拍摄的时候是没有剧本的,这话不准确,我们有些剧是有剧本的,但是有些剧只有个故事大纲,因为我们的创作环境很自由,可以二度、三度创作,现场想到什么新的东西都可以放进去,也因为我们够胆去改、去变化,所以整部戏会比较活。当然TVB的配置很齐全,改动之后需要什么样的服装、道具都能找到,为没有剧本提供了客观支持。我拍《壹号皇庭》的时候是没有剧本的,只有分场大纲,我要做现场调控,其实这部戏也有借鉴美剧,故事模式都一样,只是在案件、人物细节上做些改变,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但是因为当时我们收看美剧的渠道比较少,所以《壹号皇庭》推出的时候,观众都觉得新鲜,回响特别好。
到内地拍戏,抛开大香港情结
2001年,我离开了TVB,因为我想去拍电影,就加盟了黄百鸣的电影公司,签了6部电影约,之后就来了内地发展。2002年我来内地拍戏的时候,内地影视刚起步,平均工作水平不高,但是所有人都很用心去学,所以这几年进步很多,现在的制作水平已经不比TVB低,有一些好的电视剧已经有了国际化的水准。我当时在TVB学到的东西在内地都有用到,拍戏除了需要导演具备不同的思考方法,经验也很重要,这是TVB给我们最好的训练,从那里出来的导演在现场考虑比较周详。来内地拍戏很舒服,拍摄环境比较健康,每天都有得睡,待遇也比较好,所以香港几乎好的导演与编剧都来内地了。
香港导演北上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很难融入这个环境,很多人很难抛开大香港情结,总觉得自己有多专业,对国内的文化一点也不了解,只是硬把故事搬过来,但是在香港发生的故事放到内地,就会显得不伦不类,没有真实感。比如《奋斗》,换成香港导演可能就会拍得很时尚,但是不会拍出“奋斗”的精髓。要想真正拍出好作品,就必须在这个地方生活,只有呼吸这个城市的空气,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才能真正懂得这个地方的文化。我2006年在北京定居,对北京的每条街道都很熟悉,现在只有工作的时候才回香港,回到香港讲粤语的时候反而要先想一下国语怎么讲。
最近两年TVB又重新成立了电影部门,找我过来帮忙拍摄,像前两年的贺岁片《72家租客》、《我爱HK开心万岁》都是TVB投资的,我跟曾志伟大哥一起制作,现在正在拍摄的也是一部TVB暑期档要上映的电影。有人觉得我拍摄的电影可能香港味道比较浓,不太符合内地的市场,其实我在找一个内地与香港观众都会关注的题材,比如《我爱HK开心万岁》就讲到城管的问题,他们每天要巡视,见到小贩就要抓,在内地与香港都有这种情况,正在拍摄的电影就讲到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地产商的霸权等,找到这些共通点,香港与内地的观众就都能接受。我不会刻意地表现两岸合拍片,那样如果装得不像,内地观众看着别扭,香港观众又会骂你。其实我拍一个非常地道的香港电影,总票房并不吃亏,《72家租客》在香港是当年的票房冠军,有3500万,在广东地区也差不多3000万,再加上内地其他地区,总票房大概8000万。
TVB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TVB曾经影响了整个华语娱乐圈,但是现在影响力越来越弱,一方面是网络的发达,美剧、日剧、韩剧都能轻易看到,内地的电视剧发展也很迅速,观众对TVB的戏没那么多热情了。另一方面,TVB自身在退步,比如现在拍摄的《回到三国》,香港哪有外景地拍摄这种戏啊,跟内地根本没法比。现在还有优势的就是时装剧了,因为文化环境和国情与内地不一样,并且比较早商业化,在时尚感上会比较真实。
TVB曾经培养出很多大明星,现在这方面比较弱了,在新一代的小生中,我比较喜欢黄宗泽,我觉得林峰明星味太重,不像个演员,但是黄宗泽戏路就会比较广一点,吴卓羲也有演员的味道,帅、亲切,很容易跟人打成一片。花旦比较喜欢杨怡,她是从训练班出来的,很努力,我的电影一般都找他们出演。在演员选择上,TVB会有建议,当然希望推他们力捧的,但是会跟我协商,最后还是我根据角色来决定。
入行给杜琪峰做过副导演
我19岁入行,最开始做助理编导,还要兼任副导演、场记、现场制片等,现在想起来当时挺苦的,薪水很低,但是因为年轻,一切都不觉得。我曾经5天4夜没有睡觉,最后晕倒在棚里,这种情况在TVB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刚入行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磨出来的。因为我们什么工作都要做,所以也学到很多东西,像镜头语言、现场应变能力等,这些经验是在学校学不到的,只有天天看,才能一点一点积累。
很多香港电影的导演都是从TVB出来的,像杜琪峰、陈木胜、韦家辉、王家卫、关锦鹏等,我入行的时候他们已经很厉害了。我还当过杜琪峰的副导演,记得那部戏有去日本取景,为了节约经费,他只带了两个工作人员,所以我不仅要做副导演,还要负责服装、道具、发行,甚至连爆破都要我来做,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训练出来的导演,不可能不好。并NTVB的导演需求量很大,因为戏的制作成本、风格类型等各不相同,需要各种水平的导演,所以基本都有工开,都有机会去磨炼。
我是梁家树一手提拔起来的
很多人都会觉得TVB的派系斗争很厉害,在我待的那段时间主要分为梁(家树)派与(曾励)珍派,我是一直属于梁派的,我觉得当时这两派是良性竞争居多。每派有自己的特点与特长,梁派的人都比较年轻,想法比较多,拍的戏会比较有趣,珍姐那边比较擅长中国传统题材,我算是很受梁哥的重用,他一路提拔我,我30岁就被升为监制,是TVB里面最年轻的监制。香港是永远有梦想的地方,我们相信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在内地,成功可能不是通过努力,或许人际关系比较重要,但是在香港,大家都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我当时并没有感觉到什么派系斗争,我们更多的是专心创作,做好自己的工作,自然就有提升的机会。
外界都说TVB与香港电影在拍摄的时候是没有剧本的,这话不准确,我们有些剧是有剧本的,但是有些剧只有个故事大纲,因为我们的创作环境很自由,可以二度、三度创作,现场想到什么新的东西都可以放进去,也因为我们够胆去改、去变化,所以整部戏会比较活。当然TVB的配置很齐全,改动之后需要什么样的服装、道具都能找到,为没有剧本提供了客观支持。我拍《壹号皇庭》的时候是没有剧本的,只有分场大纲,我要做现场调控,其实这部戏也有借鉴美剧,故事模式都一样,只是在案件、人物细节上做些改变,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但是因为当时我们收看美剧的渠道比较少,所以《壹号皇庭》推出的时候,观众都觉得新鲜,回响特别好。
到内地拍戏,抛开大香港情结
2001年,我离开了TVB,因为我想去拍电影,就加盟了黄百鸣的电影公司,签了6部电影约,之后就来了内地发展。2002年我来内地拍戏的时候,内地影视刚起步,平均工作水平不高,但是所有人都很用心去学,所以这几年进步很多,现在的制作水平已经不比TVB低,有一些好的电视剧已经有了国际化的水准。我当时在TVB学到的东西在内地都有用到,拍戏除了需要导演具备不同的思考方法,经验也很重要,这是TVB给我们最好的训练,从那里出来的导演在现场考虑比较周详。来内地拍戏很舒服,拍摄环境比较健康,每天都有得睡,待遇也比较好,所以香港几乎好的导演与编剧都来内地了。
香港导演北上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很难融入这个环境,很多人很难抛开大香港情结,总觉得自己有多专业,对国内的文化一点也不了解,只是硬把故事搬过来,但是在香港发生的故事放到内地,就会显得不伦不类,没有真实感。比如《奋斗》,换成香港导演可能就会拍得很时尚,但是不会拍出“奋斗”的精髓。要想真正拍出好作品,就必须在这个地方生活,只有呼吸这个城市的空气,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才能真正懂得这个地方的文化。我2006年在北京定居,对北京的每条街道都很熟悉,现在只有工作的时候才回香港,回到香港讲粤语的时候反而要先想一下国语怎么讲。
最近两年TVB又重新成立了电影部门,找我过来帮忙拍摄,像前两年的贺岁片《72家租客》、《我爱HK开心万岁》都是TVB投资的,我跟曾志伟大哥一起制作,现在正在拍摄的也是一部TVB暑期档要上映的电影。有人觉得我拍摄的电影可能香港味道比较浓,不太符合内地的市场,其实我在找一个内地与香港观众都会关注的题材,比如《我爱HK开心万岁》就讲到城管的问题,他们每天要巡视,见到小贩就要抓,在内地与香港都有这种情况,正在拍摄的电影就讲到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地产商的霸权等,找到这些共通点,香港与内地的观众就都能接受。我不会刻意地表现两岸合拍片,那样如果装得不像,内地观众看着别扭,香港观众又会骂你。其实我拍一个非常地道的香港电影,总票房并不吃亏,《72家租客》在香港是当年的票房冠军,有3500万,在广东地区也差不多3000万,再加上内地其他地区,总票房大概8000万。
TVB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TVB曾经影响了整个华语娱乐圈,但是现在影响力越来越弱,一方面是网络的发达,美剧、日剧、韩剧都能轻易看到,内地的电视剧发展也很迅速,观众对TVB的戏没那么多热情了。另一方面,TVB自身在退步,比如现在拍摄的《回到三国》,香港哪有外景地拍摄这种戏啊,跟内地根本没法比。现在还有优势的就是时装剧了,因为文化环境和国情与内地不一样,并且比较早商业化,在时尚感上会比较真实。
TVB曾经培养出很多大明星,现在这方面比较弱了,在新一代的小生中,我比较喜欢黄宗泽,我觉得林峰明星味太重,不像个演员,但是黄宗泽戏路就会比较广一点,吴卓羲也有演员的味道,帅、亲切,很容易跟人打成一片。花旦比较喜欢杨怡,她是从训练班出来的,很努力,我的电影一般都找他们出演。在演员选择上,TVB会有建议,当然希望推他们力捧的,但是会跟我协商,最后还是我根据角色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