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林之葱郁源于紧密相连,人之感动基于互相关爱。习作教学没有了尊重,就无法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动,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呢?因此,必须给习作教学的漏洞打上“尊重”这个补丁,习作教学系统才能正常运行。
一、 尊重学生习作, 培植习作信心
信心是学生进行习作的有效心理基础和情感动力,所以在习作教学中要做到:
1.多一些欣赏。学会欣赏他人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的最好尊重和鼓励。在小学生的习作中,有错别字,有意思表达不清楚,有内容不具体……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正因为这些林林总总的不是,学生才要“习”作。教师要从保护学生的习作自信心出发,用放大镜去看学生习作中的优点,欣赏学生习作中星星点点的闪光之处,哪怕是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句点。让每一个学生能从教师的评价中知道自己有令人欣赏的地方,他们就能在今后的习作中放大自己的优点,其习作自信心也在这一次次的欣赏中得到培植。
2.少一些要求。许多教师常常在习作指导之前,就对本次的习作提出许多的要求,比如,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不写错别字、内容具体……学生一听到诸多要求,心里就有一种畏难的情绪,对习作失去了信心。教师应该把一节课中的习作要求,通过巧妙的指导,让它逐步得到落实。比如,要求语句通顺这个要求,应该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⑴自读自改。自己大声读一读习作内容,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常常就会发现一些语句在表达上存在的问题,边读边改,自读自改。⑵互读互改。和同伴交换习作读一读,因为人往往更容易找出别人的缺点,读出语句不通顺的句子商讨修改。⑶请教修改。把自己认为表达不清楚的句子做上记号,表示希望老师做些指导性的修改。这样,学生就会把教学要求当作自己习作的需要,从而努力地去实践,力求做好。
二、 尊重独特体验,鼓励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实,习作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也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对世界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成人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如在儿童的眼里,冰雪融化是春天到了,在成人的眼里,冰雪融化就变成了水;在儿童的眼里,水睡着了,变成了冰,在成人的眼里,水凝固了,就结成了冰。
成人总是那么理性,儿童总是那么浪漫,富有浪漫的文章是不是更吸引人的眼球呢?比如,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写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有一个阿姨到我家玩,这个阿姨是个女的。”阿姨难道会是个男的吗?显然成人的思维绝对不可能这么认为的,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她们确实就这么认为的。你能说他这样写是不对的吗?再如,有一个学生写到:“这个花生很(硬)(“硬”字学生不懂写,就画了一张桌子),很(饱满)(“饱满”这两个字也不懂写,就画了一个气球),奶奶吃不动。”“硬”为什么用“桌子”表示?“饱满”为什么用“气球”来表示?经过了解,这位学生说,上次她碰到了桌子,头都碰破了,所以觉得桌子很硬,而气球摸过去鼓鼓的,饱满的花生摸过去也像那样。这就是儿童独特的感受,而成人却不会有这样的感受,或用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假如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那么,学生就无法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独特方式表达出来。
三、 尊重心理需求,抒写真情实感
叶圣陶主张作文一定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这是何等有见地的话语啊!习作是一种独特的表达自我内心需求的方式,既然是抒发自己的内心,那就必须是有感而发,有情可抒,而且要抒出真情。
1. 创设抒发真情的平台
说真话,做真事,这本来就是做人的一贯原则。我们常说“童言无忌”,实际上现在的童言也常常“有忌”了。因为说了真话,怕遭到长辈或老师的批评,所以学生也常常言不由衷,给“真情”以无情的打击。假如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机会和平台,相信真情就能从学生心底流出。
2.架起心灵对话的桥梁
常言道,付出真心,才能换取真心。教师应该放下架子,真正地走近学生的心灵,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比如,可在班级设置一个“邮箱”,让学生“邮寄心情”,把自己的烦恼、悲伤、委屈、快乐、想法等“邮寄”给老师,老师也通过写信等方式适时把答案回寄给学生,让学生能从内心里接纳老师,进而抒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总之,尊重能增强信心,尊重能充分挖掘出人们内在的潜能,尊重能荡涤人的心灵。请在习作教学中补上“尊重”这个“补丁”吧!有了尊重的习作教学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责编侯艳星)
一、 尊重学生习作, 培植习作信心
信心是学生进行习作的有效心理基础和情感动力,所以在习作教学中要做到:
1.多一些欣赏。学会欣赏他人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的最好尊重和鼓励。在小学生的习作中,有错别字,有意思表达不清楚,有内容不具体……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正因为这些林林总总的不是,学生才要“习”作。教师要从保护学生的习作自信心出发,用放大镜去看学生习作中的优点,欣赏学生习作中星星点点的闪光之处,哪怕是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句点。让每一个学生能从教师的评价中知道自己有令人欣赏的地方,他们就能在今后的习作中放大自己的优点,其习作自信心也在这一次次的欣赏中得到培植。
2.少一些要求。许多教师常常在习作指导之前,就对本次的习作提出许多的要求,比如,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不写错别字、内容具体……学生一听到诸多要求,心里就有一种畏难的情绪,对习作失去了信心。教师应该把一节课中的习作要求,通过巧妙的指导,让它逐步得到落实。比如,要求语句通顺这个要求,应该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⑴自读自改。自己大声读一读习作内容,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常常就会发现一些语句在表达上存在的问题,边读边改,自读自改。⑵互读互改。和同伴交换习作读一读,因为人往往更容易找出别人的缺点,读出语句不通顺的句子商讨修改。⑶请教修改。把自己认为表达不清楚的句子做上记号,表示希望老师做些指导性的修改。这样,学生就会把教学要求当作自己习作的需要,从而努力地去实践,力求做好。
二、 尊重独特体验,鼓励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实,习作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也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对世界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成人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如在儿童的眼里,冰雪融化是春天到了,在成人的眼里,冰雪融化就变成了水;在儿童的眼里,水睡着了,变成了冰,在成人的眼里,水凝固了,就结成了冰。
成人总是那么理性,儿童总是那么浪漫,富有浪漫的文章是不是更吸引人的眼球呢?比如,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写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有一个阿姨到我家玩,这个阿姨是个女的。”阿姨难道会是个男的吗?显然成人的思维绝对不可能这么认为的,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她们确实就这么认为的。你能说他这样写是不对的吗?再如,有一个学生写到:“这个花生很(硬)(“硬”字学生不懂写,就画了一张桌子),很(饱满)(“饱满”这两个字也不懂写,就画了一个气球),奶奶吃不动。”“硬”为什么用“桌子”表示?“饱满”为什么用“气球”来表示?经过了解,这位学生说,上次她碰到了桌子,头都碰破了,所以觉得桌子很硬,而气球摸过去鼓鼓的,饱满的花生摸过去也像那样。这就是儿童独特的感受,而成人却不会有这样的感受,或用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假如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那么,学生就无法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独特方式表达出来。
三、 尊重心理需求,抒写真情实感
叶圣陶主张作文一定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这是何等有见地的话语啊!习作是一种独特的表达自我内心需求的方式,既然是抒发自己的内心,那就必须是有感而发,有情可抒,而且要抒出真情。
1. 创设抒发真情的平台
说真话,做真事,这本来就是做人的一贯原则。我们常说“童言无忌”,实际上现在的童言也常常“有忌”了。因为说了真话,怕遭到长辈或老师的批评,所以学生也常常言不由衷,给“真情”以无情的打击。假如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机会和平台,相信真情就能从学生心底流出。
2.架起心灵对话的桥梁
常言道,付出真心,才能换取真心。教师应该放下架子,真正地走近学生的心灵,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比如,可在班级设置一个“邮箱”,让学生“邮寄心情”,把自己的烦恼、悲伤、委屈、快乐、想法等“邮寄”给老师,老师也通过写信等方式适时把答案回寄给学生,让学生能从内心里接纳老师,进而抒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总之,尊重能增强信心,尊重能充分挖掘出人们内在的潜能,尊重能荡涤人的心灵。请在习作教学中补上“尊重”这个“补丁”吧!有了尊重的习作教学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