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语文教学的双翼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zh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抓好了“读”和“写”,就等于给学生插上了飞翔的双翼。
  〓〓一、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博览积累
  〓〓(1)创造阅读条件
  〓〓教师每周要安排一节到学校图书馆上阅读课,还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班级内可以设立书柜,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书与大家共享。每次写作文,教师可以从班上挑些好文章出来,让同学们互相传阅。还可以适当地推荐一些优秀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如《语文报》、《意林》等。
  〓〓如果把语文教学看作一棵大树,那阅读就是树根,写作就是树上的鲜花和果实。鲜花美丽,果实诱人,都因为有树根的支持。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丰富的语言,从而奠定厚实的文学根基。
  〓〓(2)传授阅读方法
  〓〓阅读有泛读、精读之分。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广泛阅读,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侧重的精读。只有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学生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有效地吸收课外读物中优秀的写作技巧,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报刊杂志,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甄别善恶的能力。尤其要引导学生与莎士比亚、鲁迅、巴金等代表人类良知的大师对话,从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学生坚实的人文底蕴。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思考领悟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等。语文作为一种人文性学科,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而且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也就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一种结论,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写批注,即在文章旁边简练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必须动笔了才能读书有效。因为“写” 能使读时不明晰的变得明晰,能使思维精密化、感受词语化、思想条理化,同时还能提高读的质量。作批注,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把批注引入阅读课堂,是实现写对读的促进作用的一个重要形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到读书的乐趣,形成独立思考,记录思想的良好习惯。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读写结合
  〓〓(1)课内精心设计,读写即时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 关键是我们如何把“例子”运用来让学生进行写作。阅读课内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体察、领悟作者命题立意的观点,选材布局的方法,表情达意的语言上,不仅使学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明白作者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味、仿效,边读边练习写作。如读老舍《我的母亲》一文,可以让学生练习写赞美父母的文章。“情动而辞发”,这类文章学生读起来入情,写起来也就尽情。
  〓〓阅读与作文原本就是一家,同构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读”中的“写”深化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写”中用“读”,则是水到渠成地实践阅读中学到的方法,从而更准确表达思想感情。
  〓〓(2)课外广泛积蓄,读写隐性结合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读写结合只有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基础上,才能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强大的生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读写放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互相浸润,互相影响。
  〓〓一方面开设课外阅读课。每学期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制订读书计划贴在教室的学习专栏上。每到自由阅读课,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进度带书到校读或到学校图书馆阅读。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生活的外延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语文实践活动既印证了学生的所读所写,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素材。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文章对期货市场日内价格波动的防范与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从国际期货市场近来发展状况分析,建立追保体制来防范日内价格波动风险已是国际期货风险管理制度发展的趋势。在比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严重,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环境管理权力和农民环境权利失衡。在权力方面,主要体现在责任不够明确,环境信息不公开和权力受到的制约较少;而在
我们正处在一个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未来企业的发展不仅依靠占有多少资源,更主要是依靠整合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