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选择了只要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成为一个特殊的却不容忽视的群体。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下这些独生子女逐渐成长,形成了比较特殊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个群体展现出来的问题,积极的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
随着1978年我国正式实施计划生育国策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群体,现在随着越来越的90后、00后步入大学校园,这些独生子女大学生们逐渐成为校园里的中坚力量,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一、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校独生子女群体除了具备当代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外,因为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又有着非独生子女不具备的特殊的心理特点。
(一)唯我独尊、集体意识单薄
目前许多家庭的家庭结构是4+2+1,也是就一个孩子一对父母加上四个老人,可想而知这个家庭的中心和重点就是这个孩子。这些小公主和小皇帝是在父辈的宠爱和万众瞩目中成长起来的,生活比较优越。优裕宽松的环境虽然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但同时也造就了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等等。
(二)感情脆弱、承受能力差
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相比,独生子女大学生遇到事情或者挑战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且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心理、感情比较脆弱,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容易放大自己的失败,缺乏耐心和毅力。在面对不如意的情况时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反差,产生消极的、悲观的甚至是厌世的情绪,很容易走向极端。这些情况往往发生在学习上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生活中与同学产生分歧时,虽然也许在外人看来只是个小小的纠纷,但在他们眼里却很容易将矛盾扩大化,将结果严重化。
(三)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
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依赖性强的性格特征,生活中衣食无忧,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看看大一新生报到的场面我们就能知道他们在家的地位和待遇,入学报到的新生很少是自己带着生活用品只身到学校来的,后面至少跟着爸爸妈妈,多点的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多数家长都在离开孩子之前铺好被褥打好热水,然后才能依依不舍的离开,有的家长甚至放下自己的工作选择就近陪读。家庭的过分保护让独生子女大学生们过分依赖父母家庭,缺乏最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均收入不斷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得到提高,而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独生子女家庭,从以前的多子多女发展为今天的一子一女,越来越多的家庭核心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尊老重于爱幼演变为今天的爱幼重于尊老。优越的家庭环境给独生子女们的个性发展带来很大的空间,他们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加以发展,在生活质量上和受教育程度上,以及个人的气质培养和见识上可能要优于多子女家庭,这也造就了他们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更加活跃、自信。但是环境的优越也养成了他们自私、任性、脆弱、自我等等坏习惯。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目前还属于应试教育,对成绩的过分看重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很多学校目前还是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忽视了学业和考试加注给学生的负担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更加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的课程,但是也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播。
虽然高等教育中分数占的比重大幅下降,但是高等教育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比如没有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培养他们学习的乐趣,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另外,高等教育还是局限于课堂、学校、书本知识,缺乏实践操作和经验。
(三)社会是个大家庭,不管是在个人的小家还是在学校这个小集体都要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国家一改以往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做法,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这给了大学生自助选择的机会,但是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体会到了初入职场的挫折,很多学生把这当做是对自己的历练,但是也有些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竞争中丧失了道德和坚守,甚至有的学生承受不了挫折和压力选择了轻生。
三、应对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脱离了父母的庇护只身来到异地求学,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重新开始新的学习模式,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来说一切既很新奇呦很陌生。如何消除他们的恐惧、孤独的心理防止他们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入学教育是关键。首先,作为专职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及时帮他们解决,掌握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动态,并适时的进行开导;其次,开设专门的入学教育课程,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调动大学生们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最后,除了常规课程外还要多开展同学间的交流沟通活动,增加同学们间互动,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程度。
(二)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举行几次活动就能达到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独立能力的目的,这是一个反复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大学生反复参加活动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改掉他们过分依赖家庭,缺乏自我调节的毛病,当挫折来到时能更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迎接困难,正视困难;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在于同学间产生矛盾时,能够冷静地看待自己的错误并能妥善的处理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选择了只要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成为一个特殊的却不容忽视的群体。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下这些独生子女逐渐成长,形成了比较特殊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个群体展现出来的问题,积极的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段长利,董元坤.在校独生子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
[2]李志红,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3.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
随着1978年我国正式实施计划生育国策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群体,现在随着越来越的90后、00后步入大学校园,这些独生子女大学生们逐渐成为校园里的中坚力量,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一、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校独生子女群体除了具备当代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外,因为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又有着非独生子女不具备的特殊的心理特点。
(一)唯我独尊、集体意识单薄
目前许多家庭的家庭结构是4+2+1,也是就一个孩子一对父母加上四个老人,可想而知这个家庭的中心和重点就是这个孩子。这些小公主和小皇帝是在父辈的宠爱和万众瞩目中成长起来的,生活比较优越。优裕宽松的环境虽然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但同时也造就了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等等。
(二)感情脆弱、承受能力差
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相比,独生子女大学生遇到事情或者挑战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且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心理、感情比较脆弱,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容易放大自己的失败,缺乏耐心和毅力。在面对不如意的情况时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反差,产生消极的、悲观的甚至是厌世的情绪,很容易走向极端。这些情况往往发生在学习上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生活中与同学产生分歧时,虽然也许在外人看来只是个小小的纠纷,但在他们眼里却很容易将矛盾扩大化,将结果严重化。
(三)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
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依赖性强的性格特征,生活中衣食无忧,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看看大一新生报到的场面我们就能知道他们在家的地位和待遇,入学报到的新生很少是自己带着生活用品只身到学校来的,后面至少跟着爸爸妈妈,多点的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多数家长都在离开孩子之前铺好被褥打好热水,然后才能依依不舍的离开,有的家长甚至放下自己的工作选择就近陪读。家庭的过分保护让独生子女大学生们过分依赖父母家庭,缺乏最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均收入不斷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得到提高,而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独生子女家庭,从以前的多子多女发展为今天的一子一女,越来越多的家庭核心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尊老重于爱幼演变为今天的爱幼重于尊老。优越的家庭环境给独生子女们的个性发展带来很大的空间,他们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加以发展,在生活质量上和受教育程度上,以及个人的气质培养和见识上可能要优于多子女家庭,这也造就了他们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更加活跃、自信。但是环境的优越也养成了他们自私、任性、脆弱、自我等等坏习惯。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目前还属于应试教育,对成绩的过分看重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很多学校目前还是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忽视了学业和考试加注给学生的负担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更加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的课程,但是也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播。
虽然高等教育中分数占的比重大幅下降,但是高等教育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比如没有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培养他们学习的乐趣,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另外,高等教育还是局限于课堂、学校、书本知识,缺乏实践操作和经验。
(三)社会是个大家庭,不管是在个人的小家还是在学校这个小集体都要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国家一改以往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做法,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这给了大学生自助选择的机会,但是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体会到了初入职场的挫折,很多学生把这当做是对自己的历练,但是也有些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竞争中丧失了道德和坚守,甚至有的学生承受不了挫折和压力选择了轻生。
三、应对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脱离了父母的庇护只身来到异地求学,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重新开始新的学习模式,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来说一切既很新奇呦很陌生。如何消除他们的恐惧、孤独的心理防止他们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入学教育是关键。首先,作为专职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及时帮他们解决,掌握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动态,并适时的进行开导;其次,开设专门的入学教育课程,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调动大学生们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最后,除了常规课程外还要多开展同学间的交流沟通活动,增加同学们间互动,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程度。
(二)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举行几次活动就能达到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独立能力的目的,这是一个反复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大学生反复参加活动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改掉他们过分依赖家庭,缺乏自我调节的毛病,当挫折来到时能更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迎接困难,正视困难;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在于同学间产生矛盾时,能够冷静地看待自己的错误并能妥善的处理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选择了只要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成为一个特殊的却不容忽视的群体。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下这些独生子女逐渐成长,形成了比较特殊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个群体展现出来的问题,积极的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段长利,董元坤.在校独生子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
[2]李志红,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