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意境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e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尊者,她的形象和居住地在我国最早的神话书《山海经》中就多有反映。其《西山经》中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后及五残。”其《大荒西经》有:“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还有“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日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其《海内北经》曰:“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而据蒙文通先生在其《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一文中的考证,《山海经》应属于西南文化系统的产物,其诞生地可能就在古巴蜀地区,由此看来四川与西王母的关系深远,是西王母神话的重要发源地。
  《穆天子传》中说天子升昆仑之丘,至王母之邦,“天子觞西王母瑶池之上”。意思是说昆仑山是西王母的居所,天子(周穆王)到了昆仑山与西王母在瑶池边饮酒作乐。这是仙界女主与人王交往的最初记载。
  这些早期的神话传说到了汉代,与汉代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汉代社会对西王母的全面崇拜。并且经过文人赋客的不断演绎,西王母的形象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其《大人赋》,其中写道:“西望昆仑之轧忽恍忽兮,直径驰乎三危。排阊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舒阆风而遥集兮,亢乌腾而一止。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嚯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西王母已从一个人兽不分的形象演化为一个老妇人的形象,三青鸟也变成了三足鸟。此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西王母的祭祀盛行一时。《太平御览·礼仪部》引《汉旧仪》:“祭西王母于石室皆有所,二千石、令、长奉祀”。《汉书·哀帝纪》:“(建平)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可见在西汉末年,对西王母的崇拜风行全国。正是在此社会风潮的影响下,雕刻有西王母形像的画像砖也广泛流行。
  图解
  四川博物院藏西王母画像砖虽只有四幅,但很有特点及代表性。从画面的构图上看,西王母多处于画面的正上方或正中位置,四周环绕各种吉祥瑞物,画面下方才是各方来进献或求药之人。只有一幅画面是采用四格构图,西王母的位置在右上格。西王母画像砖上有众多的符号,这些符号就是各种瑞兽仙草、人物及用具。根据现代符号学的观点,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既是感觉的介质,又是信息的载体,画像砖上的符号属于非语言类的符号,这些符号指向了一种特定的含义,即汉代人所想象的神仙仙界及西王母,一看到这些符号,就会联想到西王母。
  1955年新繁县清白乡出土的画像砖上,首先映入眼界的是一片云气缭绕的仙界,祥云围绕着西王母,西王母戴胜坐在龙虎座上,龙虎在汉代人的观念中是可以升腾空中,来往于天地之间的。汉代焦延寿的《焦氏易林》:“驾龙骑虎,周遍天下,为人所使,西见王母,不忧不殆。”在四川博物院所藏西王母画像砖上,有的龙虎座明显是一种座的样式,有的则更象是一种骑御的样式,因此,龙虎既是座,也是骑,而坐骑往往是最能代表主神的一种符号,除了通天往地的功能外,龙虎座还有威严、隆重的意味。“胜”则在对西王母的早期描述中就已经出现了,从画像砖上能看到的“胜”的形状多是一种两端呈三角形,中间为圆形的饰物。这是对其外貌的描述中唯一不属于其身体之物,可见“胜”的重要性。业界对神话中西王母的外貌及戴胜已有多种不同的解读。但可以肯定的是,发展到汉代,“胜”已渐渐演变成一种吉祥物,寓意天下太平,四夷从服。而“戴胜”也成为汉代人在雕刻西王母形象时必备的符号之一。王母身后还有华盖,华盖在古代向来是帝王之物,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能与帝王同论的唯有仙人了,因此出行带有华盖成为帝王及仙界之人的象征。
  九尾狐出现在西王母左侧的云层中,狐身有翼,分成九片的尾部高高耸起,似一巨大的扇。《山海经·南山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与西王母一样令人恐惧,但到了汉代,同样演变成为祥瑞的动物,其九尾也被隐喻为子息繁衍及多子的象征。
  其下是一半跪的玉兔拿着一柄灵芝正在进献。西王母的下方是一直立的蟾蜍,鼓眼圆腹,伸手张脚地似在舞蹈;蟾蜍和玉兔都是汉代人臆想中的月中神兽,《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以奔月。”《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引张衡《灵宪》云:“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灵芝则是仙草的代表,《抱朴子》云:“青云芝生于名山之阴,大青石间,青盖三重,上有云气覆之……以阴乾食之,令人寿千岁不老,能乘云通天见鬼神。”蟾蜍的左边是一长喙的三足鸟,在《山海经》中的三青鸟,到汉代演变成了三足乌,张衡《灵宪》云:“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象乌而有三趾。”((史记·大宛列传》司马贞《索隐》引汉代的志怪书《括地图》云:“昆仑弱水非乘龙不至。有三足神乌,为王母取食。”
  这些是围绕着西王母的瑞兽。最下层才是人物,画面左边是一拿着兵器,头上饰角的大行伯;右下方是二个戴冠、着长袍的西王母的侍者;画面左下角跪拜着前来求药或祈福的人。求药之人与侍者之间有几案一张。整个画面西王母占据了上半部的大部画面,其他则挤在下半部的空间中,形成西王母从上方俯视的效果。这面西王母画像砖是最为全面地反映女尊、仙界与世俗关系的一面画像砖,同时也是充分描绘了仙境场面的画像砖。
  第二件是1979年新都新农乡出土的画像砖,构图对称讲究。图正中偏上为西王母,头戴胜,双手笼袖置于胸前,双肩飘羽,端坐于龙虎座上。龙虎的腿部肌肉刻划得孔武有力,龙爪和虎爪似在向前奔腾,特别是龙头上的长须飘起,龙口与虎口大张,龙虎的形象较1号砖更威严更有气势;在龙虎两侧分别是九尾狐和三足鸟,九尾狐一足撑地,三足高抬,狐尾扬起,三足鸟展翅伸颈,均向着画面中心飞奔而来,动感十足。下部三分之一的画面中,中间是一跳舞的蟾蜍,左边是坐着的一男一女,面向右边的一人,似为侍者。右边一人身着汉服,手持笏板,正面向西王母跪拜。这面画象砖不如1号砖的人物、动物齐全,但对对象的雕刻更为生动,更有张力。这应是一幅求药祈福图。   第三件是1985年在什邡市收集的画像砖,其上西王母戴胜,双手拢于袖中,端坐于龙虎座上。从构图上看,与2号砖类似。只是三足鸟在龙这一侧,九尾狐在虎这一侧。该图中的龙虎虽也张口奋须,但其气势明显不如2号砖。三足鸟和九尾狐也没有2号砖上的动姿,画面要显得温和许多。下半部的画面正中仍为一蟾蜍直立而舞,画面右边是二位戴冠,肩上飘羽的羽人正双手笼袖坐于席上。羽人可以说是仙人,得道之人也可羽化成仙,《山海经·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王充《论衡·无形篇》云:“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画面左边是一戴冠着长袖宽袍的人,一手持笏,一手执一幡,正面向西王母跪拜。这也是一幅求药祈福图。
  第四件画像砖于1943年在彭山县收集。雕刻较为粗糙,但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砖上的画面被分为左右两部份,共四格。右上格为帷幔下,西王母头戴胜、肩羽飘飘,双手笼袖坐在龙虎座上。右下格为捣药图,画面正中是一兔与二位瘦骨嶙峋的仙人正跪坐捣药,下部是二只伏卧的三足鸟,画面最右边是一只九尾狐。画像砖的右半画面表现的是西王母的仙界图。画像砖的左半画面是表现人的,左上格是一骑吏正扬鞭策马,左下格是一马拉着一有盖轺车,车上坐有二人,一御者,一主人。左上格的骑吏可能是左下格车马的前导,左侧的车马均是向着西王母的方向奔驰而来,这是象征墓主人在死后向着仙界而来的场景。
  意境
  从上述西王母画像砖来看,其所表达的意境主要有三:
  其一是幻境图——仙境。神仙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先人对生死的认知程度使他们创造了“神仙”这一观念,神仙游离于生死之外,无忧无虑,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反映先秦时期人文思想的著作《山海经》《楚辞》《庄子》中充斥着先人对于神仙的渴望与描述。秦汉时期,神仙思想因帝王的极度渴求而更为盛行,秦始皇就曾派方士人海求仙方,汉武帝对神仙的向往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汉武帝内传》:“(武帝)即位,好长生之术,常祭名山大泽,以求神仙。”因此对于仙界,从战国到秦汉的人们都不乏想象,《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西王母住的昆仑山,其下有弱水环绕,外面还有炎火之山,此山万物尽有。《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稍后一些的人们对仙界的想象似乎少了些怪诞恐怖,多了些缥缈空灵的描述,如《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列子·汤问》则说在一处叫归墟的大壑中有五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及到汉代,我们在西王母画像砖上见到的神仙羽人、仙禽异兽、灵芝异草,特别是西王母身边云气缭绕,仿佛奇香弥漫,仙乐之声可闻,刻意造就出一种神秘的意境,这是一幅汉代人皆向往的神仙世界,比之前代的语言描述更具象化,更有利于世俗之人对神仙世界产生可遇可求的想象。
  其二是现实功利图——求药、求子及祈福。随着汉代生产生活的恢复和发展,汉代人的生活富足安定,这时的人们就企慕长生、渴望延年,在诸多的汉代器物上我们能看到诸如“延年益寿
  安乐未央”、“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的字样。而为了达到长生不老、长生不死的目的,只有祈求于神仙,汉乐府民歌《长歌行》“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充分反映了人们对长生的渴望。
  而传说中的西王母正是赐子、赐福之神,掌管长生不死之药及升仙之神。《焦氏易林》:“临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死,与天相保”;“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嘉子。”《汉武故事》中讲述的神秘情节也说明了西王母掌有不死之药:“王母遣使谓帝日:‘七月七日,我当暂来。’帝至日,扫宫内,燃九华灯,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日:‘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洒扫以待之。’上乃施帷帐,烧兜末香,香,兜末国所献也。香如大豆,涂宫门,闻数百里……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色。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驾驭,载七胜,履玄琼凤文之舄,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乌,胁侍母旁。下车,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母日:‘太上之药,有中华紫蜜,云山朱蜜,玉液金浆;其次药,有五云之浆,风实云子,玄霜绛雪,上握兰园之金精,下摘园丘之紫柰。帝滞情不遣,欲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留至五更,谈语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肃然便去……母既去,上惆怅良久。”在西王母画像砖上通过玉兔捣药、蟾蜍舞蹈的场景,表现出西王母掌有不死之药及能令人生子多子的神通,而那些在西王母下面匍匐跪拜的俗人正在恳求西王母赐子、赐药、赐福。汉代人的现实性表露无遗,对于自身现实利益的诉求就切实地表现在画像砖上。
  其三是魂魄所归图——墓主人升天。从战国到秦汉,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人们只有从神仙方术的神话中才能得到解脱。汉代,社会经济得以恢复,生活相对富足,长生不死或者升天成仙是从帝王到民间凡人的渴望。由于神仙思想的长期盛行,所以汉代人是相信灵魂的,汉代盛行厚葬,一方面是他们竭力想保持死后身体的不朽,另一方面是将墓主生前的享用都带到另一个极乐世界去,目的都是为了死后能够进入西王母的仙境。汉代人向往的是长生不死,或是死后成仙。
  这三种意境正好对应了三种意义,第一种是表现人们的幻想,第二种是表达人基于现实的需求,第三种则是表现了人对于死亡的终极认识。
  (责任编辑:马怡运)
其他文献
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其藏品涵盖中国历代艺术品、近现代历史文物与地方史料,是天津地区最大的可移动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宣传教育机构。  2012年5月19日,天津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依托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丰富的馆藏资源,相继推出一批展示天津历史文化特色的展览,其主旨是将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给观众。其中尤以“中华百年看天津”最受人瞩目,成为天津博物馆的名牌陈列。该展
期刊
翻开中国古代文化史,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传承千万年。它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随着文物保护宣传工作的开展,对文物的研究、保护、收藏在四川地区蔚然成风,西坝窑作为四川黑釉瓷的奇葩,在传承历史,弘扬文化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填补了中国古陶瓷史中西南边陲无大规模黑釉瓷的局面。  一般我们在研究古陶瓷时,主要从古陶
期刊
长沙市博物馆珍藏有一幅《宋人鸜鹆图》。这是该馆唯一一件宋人绢本花鸟画,国家一级文物。此图为绢本,纵23cm,横24.2cm,刻画精微,栩栩如生,实为罕见。图中秋枝横挑,一鸜鹆棲于枝干之上。鸜鹆目光锐利,体态丰满,尾翼整洁,羽毛黑亮,显出蓬松柔软之质感。双爪紧握枝干,坚实有力,角质描绘细腻,笔墨细润。这幅《宋人鸜鹆图》为湖南著名收藏家易元九旧藏,后捐赠于长沙市博物馆。  易兀九(1911-2000)
期刊
“动挈路搴秀静悬屋盎春”语出乾隆皇帝御制诗《咏瓷挂瓶》,全诗如下:“依然胆槌式,却异汝官珍。动挈路搴秀,静悬屋盎春。制惟日趋巧,道不易还淳。红紫随时阅,何曾着点尘。”(《御制诗集》三集卷五六)  壁瓶也称挂瓶、轿瓶,是古人用来插入鲜花后悬挂于室内墙壁、床柱或车辇、乘轿的内壁之上供其欣赏的器物,在室内的叫壁瓶或挂瓶,在车、轿里的就叫轿瓶,名称因使用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没有其它区别。绝大多数的壁瓶形状
期刊
周午生艺术简历  周午生,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祖籍河北任丘,200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花鸟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131”创新型人才。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兰州、台湾及日本、韩国展出并发表。出版有《周午生画选》《当代中国画坛十家精粹——周午生卷》《当代名家工笔花鸟
期刊
香港四月春拍行情下滑  三月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的拍卖每年都受业界人士关注,视其动向为年度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今年安思远藏品专拍吸引了中外奢侈品消费人群、富豪等买家,“安思远效应”的价格已脱离了正常的艺术品价值、价格评价体系,尽管新颖的招商方式和结果让从业者脑洞大开,但对中国市场的现实意义不大。  四月初香港槌声又起。不少媒体对纽约、香港拍后的结果态度积极,坊间充斥回暖论,然而事实“很骨感”,数据可
期刊
定瓷拍卖一季度内四件创纪录  定窑瓷器无疑是近两年来高古瓷拍卖交易的明星拍品。  今年4月8日,从4000万港币起拍的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图一)在香港苏富比拍至1.4684亿港币,这件直径22.2厘米的定窑碗成为继2012年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2.0786亿港币成交之后的第二件亿元高古瓷。  巧合的是,这两件高价瓷器都曾经英国知名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妇(Alfred and Ivy clark
期刊
多种青花料的使用,为明代瓷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青花料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钴,明代瓷器所用青花料按产地可以分为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  进口青料为产于西亚的苏麻离青,是高铁低锰型青料,烧成后青花上局部有黑色结晶斑,下沉并渗入胎骨,看上去好像用工具在胎上雕刻后填色一般,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绘制的图案线条有晕散的特点。  国产青料种类较多,包括平等青、回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等,都属于低铁型青料,
期刊
徐悲鸿手札一直是研究徐悲鸿的重要资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最近在云南昆明发现两封徐悲鸿书札,其中一封信反映了1942年徐悲鸿丢失《八十七神仙卷》的史料信息。可以说这封书信填补了徐悲鸿研究的一项空白。  1942年1月,徐悲鸿经由新加坡、印度、缅甸转道至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云南的滇缅边境古城保山,随后来到昆明小住一段,随身携带《八十七神仙卷》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昆期间徐悲鸿寓居于云南大学映秋院,与留法同学
期刊
古代西藏西部包括今阿里地区和拉达克地区。拉达克位于喀什米尔东南部,阿里地区以西。有关阿里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早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史籍记载,阿里地区的“象雄文化”是西藏的古老文化之一(象雄古国,也是苯教发源地),至公元7世纪末,吐蕃王朝收复象雄。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灭亡后,吐蕃王朝后裔吉德尼玛衮于9世纪末逃往阿里,受到了普兰土王的礼遇,并娶土王的女儿为妻,最终被推举为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