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扩大就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持社会稳定,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在我省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省,扩大就业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艰巨而重大的任务。研究我省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省份扩大就业的经验,探讨我省扩大就业的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就业 充分就业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扩大就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改善民生的关键之举,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最直接途径。国务院批转的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中指出,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为改善条件过上富裕生活,人们想方设法通过种种渠道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但其中的劳动所得仍是绝大多数人们最基本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最基本的收入状况决定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者一旦无法就业或失业,就无法获得维持最低生活的收入,除非有较为稳定的其他收入来源,一般都会被迫沦为绝对贫困者。所以,失业几乎是贫困的同义词,就业才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之举。
目前,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相比发达区域,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十二五期间,湖南省要采取措施积极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一、理论背景研究
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生产要素,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他们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的自动调节必然会使得劳动力供求达到均衡,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只要价格和工资具有足够的弹性,大规模的失业状态就不可能存在。①
与古典经济学相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就业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他认为劳动力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劳动力本身像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能够被资本所购买。劳动者的劳动是满足人自身发展的最主要来源。②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导致西方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而失业没有像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那样,通过"自动调节"得以解决,从而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失效。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认为价格工资在短期内不具有伸缩性,是刚性的,宏观经济调节的变量主要是就业,收入等数量变量。凯恩斯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并不会达到充分就業的国民收入均衡,这样就必然存在失业。他把失业归因于有效需求不足。他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以扩张性财政或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来解决经济波动带来的就业问题。③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就业理论在很长时间都指导着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但对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滞涨"现象问题却显得束手无策。各种新的就业理论顺势出现。比如后凯恩斯主义认为结构性失业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是由于科技进步所引起的就业人员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要而引起的失业;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减少失业是有效果的,但长期是无效的;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构建,源于劳动力利用不足、人力资源大量闲置,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必须要采取尽可能有效的措施扩大就业,不断提升劳动者的收入水平。④
国外的就业理论均有其可借鉴之处,为解决我省日益尖锐的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湖南省就业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属于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是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直接原因,就业矛盾较突出,因此,就业问题成为了我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难题,也是必须要首先解决的大问题。我省的就业问题突出表现为就业压力不仅来源于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与失业者,而且来源于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和城镇就业压力。2010年湖南省的人口总数为7089.53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29%,劳动力资源5400.07万人,而就业人数却只有3982.73万人,从绝对值来看,就业人数远远低于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从占比来看,就业人数仅仅占劳动力资源的73.8%,也就是说还有26.2%的劳动力资源还处于失业状态。
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湖南省的就业人员和劳动力资源都呈上升趋势,两者走势基本一致,但与总人口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就业人员总数相比总人口数,差距非常明显。我省的劳动力资源充裕,但就业人员总数所占比例较低,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了我省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剩余。2000-2010年就业人员占劳动力资源的平均比重为73.57%,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平均比重为76.14%,意味着全省平均占劳动力资源比重的26.43%或是全省平均占总人口20.12%的人还处于失业状态。这是个比较严峻的问题,也是认清我省就业形势的首要问题之一。
在湖南省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的三次产业总产值都是逐年递增的,但是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赶不上第二、第三产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第二产业总产值在2010年超过第三产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减,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基本持衡,有小幅度变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上升。结合来看,就业人数占比最大的第一产业所创造的总产值却最低,说明第一产业劳动者的效能较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领域,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我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状况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相比国内其他比较发达的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缓解就业压力的转移,需要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则是人们的收入水平,扩大就业,有利于促进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接下来,对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我省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逐年上升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我省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6565.70元,在全国排名13位,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5621.96,在全国排名15位。城乡居民收入整体在全国来说处于中等水平,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其中最直接的途径则是扩大就业渠道。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反映了我省城乡就业冲突非常明显。在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庞大数量的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机会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急需解决。
三、我省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1、劳动力供求矛盾较大
我省劳动力资源及其丰富,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根据供求规律,劳动力价值较低,获取的收入也相应较低。市场上的劳动力供过于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力数量较多,但自身素质较低,高素质人才极度紧张;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从业人员并没有随着新进人员的增加而增加,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不断加快,但由于资本替代劳动的作用凸显,企业无需使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目前,我省的人口红利时期已经到来,劳动力资源极大丰富,平均每年新增适龄劳动力将近50万人,因此,我省必须抓住此刻的人口红利优势,为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果无法为平均每年新增的这50万劳动力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几乎,将会错失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绝对竞争优势。
2、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趋势
我省的市场经济体制已走过了34个年头,市场经济的确立极大激发了我省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和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的確立,使得企业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就业人员采取"优胜劣汰、减员增效、末位淘汰"等措施。这些措施势必使得数量众多的普通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
目前的经济状况说明了我省依靠简单的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生产方式已被时代淘汰。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企业不得不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或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因此,普通劳动者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产生冲突,劳动力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不符的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就业任务繁重。
3、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工具。先进技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需求量。先进技术可以从根本上祛除落后技术水平的工作岗位,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当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业结构开始随着市场需求进行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意味着劳动力资源需要重新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而新的产业部分往往是劳动力不熟悉的领域,短时期内并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岗位。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技术水平不高、素质不高的劳动力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因不能胜任岗位需求而失业的现象大有所在。
四、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1、将扩大就业上升为工作的重点
就业,是人们收入的直接来源,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提高收入水平更是无从谈起。根据表一和图五计算可得:就业每提升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可提高1.098个百分点。可见,就业对于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过去,经济增长在我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确实发挥重要作用,但从宏观层面上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层面上来看,现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经济高增长本身并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发展的途径。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标都要落实在人的身上,我省应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积极创造多渠道的就业类型和就业岗位,以满足人们的就业需求。
2、大力发展具有高就业吸收能力的产业
湖南省应当大力发展具有高就业吸收能力的产业领域,实施比较优势的战略,增强全省城乡居民的就业能力。目前,湖南省具有高就业吸收能力的产业领域主要存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按照社会发展路径,尤以第三产业为重。从具体的就业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和服务业依然是我省就业人员的重点领域。我省还存在大量的下岗失业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如此庞大群体的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烟草、食品、农产品、纺织等,更需要强调与高技术相联系的知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服务行业的发展,比如电子通讯设备制造、旅游等。此外,我省现有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业、食品业基本吸收的是附近普通劳动力、存在就业比重偏高现象,加快此类产业的就业结构优化与提高,使之能更好的吸收劳动力,是解决今后我省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问题之一。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扩大就业渠道
民营经济是我省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省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扩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为劳动者的就业创造更广泛的渠道,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在2010年,湖南省年末从业总量为3982.73万人,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人数约3451.73,占到从业总量的86.67%,可见,民营经济应该作为我省扩大就业的最主要领域。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经营比较灵活,在易变的市场经济中能够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具有相对稳定性。加快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又有利于为大量的城镇下岗职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民营经济,鼓励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
4、加快就业体制革新
总体上来看,我省的就业问题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从根本上革新就业体制。比如,可以发展教育培训工作,着重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培训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将教育结构域就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再比如要切实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的大量下岗失业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他们的情绪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落实资金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积极引导其再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就业问题是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扩大就业也成为我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艰巨而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扩大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就业,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人们生活。
注释:
①郭洪斌.国外就业理论及其政策对中国就业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6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③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第一版,1999
④西方就业理论、实践对我国的启示,http://www.8020rc.com/news/16/15084.html,2008
关键词:就业 充分就业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扩大就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改善民生的关键之举,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最直接途径。国务院批转的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中指出,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为改善条件过上富裕生活,人们想方设法通过种种渠道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但其中的劳动所得仍是绝大多数人们最基本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最基本的收入状况决定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者一旦无法就业或失业,就无法获得维持最低生活的收入,除非有较为稳定的其他收入来源,一般都会被迫沦为绝对贫困者。所以,失业几乎是贫困的同义词,就业才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之举。
目前,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相比发达区域,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十二五期间,湖南省要采取措施积极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一、理论背景研究
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生产要素,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他们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的自动调节必然会使得劳动力供求达到均衡,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只要价格和工资具有足够的弹性,大规模的失业状态就不可能存在。①
与古典经济学相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就业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他认为劳动力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劳动力本身像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能够被资本所购买。劳动者的劳动是满足人自身发展的最主要来源。②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导致西方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而失业没有像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那样,通过"自动调节"得以解决,从而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失效。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认为价格工资在短期内不具有伸缩性,是刚性的,宏观经济调节的变量主要是就业,收入等数量变量。凯恩斯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并不会达到充分就業的国民收入均衡,这样就必然存在失业。他把失业归因于有效需求不足。他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以扩张性财政或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来解决经济波动带来的就业问题。③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就业理论在很长时间都指导着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但对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滞涨"现象问题却显得束手无策。各种新的就业理论顺势出现。比如后凯恩斯主义认为结构性失业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是由于科技进步所引起的就业人员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要而引起的失业;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减少失业是有效果的,但长期是无效的;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构建,源于劳动力利用不足、人力资源大量闲置,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必须要采取尽可能有效的措施扩大就业,不断提升劳动者的收入水平。④
国外的就业理论均有其可借鉴之处,为解决我省日益尖锐的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湖南省就业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属于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是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直接原因,就业矛盾较突出,因此,就业问题成为了我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难题,也是必须要首先解决的大问题。我省的就业问题突出表现为就业压力不仅来源于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与失业者,而且来源于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和城镇就业压力。2010年湖南省的人口总数为7089.53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29%,劳动力资源5400.07万人,而就业人数却只有3982.73万人,从绝对值来看,就业人数远远低于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从占比来看,就业人数仅仅占劳动力资源的73.8%,也就是说还有26.2%的劳动力资源还处于失业状态。
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湖南省的就业人员和劳动力资源都呈上升趋势,两者走势基本一致,但与总人口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就业人员总数相比总人口数,差距非常明显。我省的劳动力资源充裕,但就业人员总数所占比例较低,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了我省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剩余。2000-2010年就业人员占劳动力资源的平均比重为73.57%,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平均比重为76.14%,意味着全省平均占劳动力资源比重的26.43%或是全省平均占总人口20.12%的人还处于失业状态。这是个比较严峻的问题,也是认清我省就业形势的首要问题之一。
在湖南省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的三次产业总产值都是逐年递增的,但是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赶不上第二、第三产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第二产业总产值在2010年超过第三产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减,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基本持衡,有小幅度变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上升。结合来看,就业人数占比最大的第一产业所创造的总产值却最低,说明第一产业劳动者的效能较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领域,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我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状况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相比国内其他比较发达的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缓解就业压力的转移,需要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则是人们的收入水平,扩大就业,有利于促进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接下来,对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我省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逐年上升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我省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6565.70元,在全国排名13位,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5621.96,在全国排名15位。城乡居民收入整体在全国来说处于中等水平,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其中最直接的途径则是扩大就业渠道。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反映了我省城乡就业冲突非常明显。在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庞大数量的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机会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急需解决。
三、我省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1、劳动力供求矛盾较大
我省劳动力资源及其丰富,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根据供求规律,劳动力价值较低,获取的收入也相应较低。市场上的劳动力供过于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力数量较多,但自身素质较低,高素质人才极度紧张;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从业人员并没有随着新进人员的增加而增加,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不断加快,但由于资本替代劳动的作用凸显,企业无需使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目前,我省的人口红利时期已经到来,劳动力资源极大丰富,平均每年新增适龄劳动力将近50万人,因此,我省必须抓住此刻的人口红利优势,为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果无法为平均每年新增的这50万劳动力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几乎,将会错失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绝对竞争优势。
2、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趋势
我省的市场经济体制已走过了34个年头,市场经济的确立极大激发了我省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和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的確立,使得企业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就业人员采取"优胜劣汰、减员增效、末位淘汰"等措施。这些措施势必使得数量众多的普通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
目前的经济状况说明了我省依靠简单的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生产方式已被时代淘汰。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企业不得不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或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因此,普通劳动者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产生冲突,劳动力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不符的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就业任务繁重。
3、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工具。先进技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需求量。先进技术可以从根本上祛除落后技术水平的工作岗位,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当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业结构开始随着市场需求进行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意味着劳动力资源需要重新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而新的产业部分往往是劳动力不熟悉的领域,短时期内并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岗位。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技术水平不高、素质不高的劳动力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因不能胜任岗位需求而失业的现象大有所在。
四、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1、将扩大就业上升为工作的重点
就业,是人们收入的直接来源,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提高收入水平更是无从谈起。根据表一和图五计算可得:就业每提升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可提高1.098个百分点。可见,就业对于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过去,经济增长在我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确实发挥重要作用,但从宏观层面上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层面上来看,现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经济高增长本身并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发展的途径。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标都要落实在人的身上,我省应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积极创造多渠道的就业类型和就业岗位,以满足人们的就业需求。
2、大力发展具有高就业吸收能力的产业
湖南省应当大力发展具有高就业吸收能力的产业领域,实施比较优势的战略,增强全省城乡居民的就业能力。目前,湖南省具有高就业吸收能力的产业领域主要存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按照社会发展路径,尤以第三产业为重。从具体的就业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和服务业依然是我省就业人员的重点领域。我省还存在大量的下岗失业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如此庞大群体的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烟草、食品、农产品、纺织等,更需要强调与高技术相联系的知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服务行业的发展,比如电子通讯设备制造、旅游等。此外,我省现有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业、食品业基本吸收的是附近普通劳动力、存在就业比重偏高现象,加快此类产业的就业结构优化与提高,使之能更好的吸收劳动力,是解决今后我省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问题之一。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扩大就业渠道
民营经济是我省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省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扩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为劳动者的就业创造更广泛的渠道,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在2010年,湖南省年末从业总量为3982.73万人,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人数约3451.73,占到从业总量的86.67%,可见,民营经济应该作为我省扩大就业的最主要领域。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经营比较灵活,在易变的市场经济中能够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具有相对稳定性。加快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又有利于为大量的城镇下岗职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民营经济,鼓励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
4、加快就业体制革新
总体上来看,我省的就业问题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从根本上革新就业体制。比如,可以发展教育培训工作,着重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培训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将教育结构域就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再比如要切实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的大量下岗失业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他们的情绪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落实资金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积极引导其再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就业问题是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扩大就业也成为我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艰巨而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扩大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就业,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人们生活。
注释:
①郭洪斌.国外就业理论及其政策对中国就业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6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③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第一版,1999
④西方就业理论、实践对我国的启示,http://www.8020rc.com/news/16/15084.html,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