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4月28日,在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上,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副主任魏福海从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手中接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从2007年到2019年,从25岁到37岁,从一名普通机械师一路成长为我国南极内陆队队长及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站长,魏福海把青春与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紧密相连,用实行动在冰雪南极谱写了一首壮丽的青春之歌。
冰雪大陆,彻骨低温,漫长极夜……南极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最神秘的一片净土,也是科学观测数据最匮乏的地区。作为一项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开展南极考察意义重大。
2007年,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魏福海作为机械师随行,正式开启了南极科考生涯。此后,他连续多次参加南极考察,并逐渐成长为极地科考的重要年轻力量。
把人员和物资先期投送到考察站和南极陆地,是各项任务完成的前提。海冰卸货经常是大规模物资和重型设备登陆的必选方式,但也是一项最危险的卸货方式。
“说不怕那是假的,一米厚的海冰下面就是深海,国外曾出现过海冰作业车沉人亡的事故,所以考察队都是高度重视,万分小心。”魏福海说。
在南极考察期间,魏福海多次作为考察队卸货執行总指挥和海冰卸货指挥,协调海陆空联合作业。身为党员的他身先士卒,在几十公里的海冰上探查潮汐缝走向和冰厚,一步步丈量复杂区域,确定安全路线,为考察队卸货奠定基础,为南极年度考察赢得首战。
魏福海说,每次参加南极考察,从上船那一刻起,神经就是紧绷的。“无论是作为内陆队队长,还是海冰卸货指挥,我都要对队员们的安全负责,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队员们安全地带到南极,安全地带回祖国。”
十多年一晃而过,在极地圈内,魏福海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年轻“老南极”。屈指算来,魏福海已经9次赴南极执行任务,9个春节在南极度过,而每次登陆,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半。
如今,当初的青涩小伙儿已经娶妻生子,当上父亲。但是,他却将最关键的10年都给了南极—妻子怀孕时,没能陪伴在身边;孩子一岁半时,接到越冬任务,一走就是一年半;父亲入院手术时,再次踏上征程,带领队员在南极越冬、度夏……
“虽然心中对家庭充满了愧疚,但作为一名‘职业极地人’,我又感到很自豪,因为自己为祖国的南极事业发展贡献出了一份力量”,魏福海坦言,虽有遗憾,但却无悔,“只要组织需要,我随时准备着再赴南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至今,魏福海先后参与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的建设,带队建成了我国第4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上红旗飘扬的那一刻,正是他青春最美丽的绽放。
魏福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少年老成”,这也许是多年的南极内陆考察经历造就的气质。
南极内陆被称为“生命禁区”。我国南极昆仑站所在区域年平均温度更是达到零下56摄氏度,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即便这里是地球上开展多种科学观测的最佳场所,目前有能力进入南极内陆科考的国家却屈指可数。
“要去咱就去南极最艰苦的区域。”普通人畏之如虎的地方,却是魏福海心之所向。在9次南极科考生涯中,他有7次是前往南极内陆执行任务。
2013年11月,我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开启。此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在南极内陆建成我国第4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这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役”,第30次南极科考队泰山站项目经理叶超说,泰山站建站时,面临着工期短、建站物资超过内陆运输能力一倍以上、机械吊装能力有限等难题。科考队需要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应对速度约为每秒15米的“地吹雪”考验,克服极端干燥、强紫外线等恶劣条件开展施工。
魏福海作为内陆队队长,凭借丰富的经验,精心组织制定了现场实施方案,认真细致地进行出发前的每一项准备工作。
建设期间,队员们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因寒冷、暴雪和冻伤而停止过作业。魏福海更是身先士卒,承担起机械师职务,用实际行动,带领和鼓舞每一位队员,发掘身体和意志力的极限,最终按计划完成建站任务。而在执行任务中,魏福海冻掉了7个手指甲,险些失掉手指。
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胜利竣工。作为首任泰山站站长,魏福海在风雪中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开站贺电,这让他备感自豪,备受鼓舞。
随后,完成建站任务的魏福海并没有跟随“雪龙”船回国,而是留在南极中山站越冬。漫长的极夜过后,思家心切的他却再次接到组织任命—担任我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队长,执行内陆科考任务。
这时,魏福海已经在南极工作了10多个月,继续留下对身体和精神都是挑战。魏福海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调整状态,带领队员们前往环境恶劣的内陆,并先后在泰山站、昆仑站开展科考工作。整次科考算下来,魏福海足足在南极连续作战了17个月。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每一段历史,都有中国青年活跃的身影。我国的南极事业也不例外。
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算起,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已走过35个春秋。中国人登上南极洲,挺进北冰洋,登顶冰穹A,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施两极考察的国家之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1985年年初,南极乔治王岛,冰天雪地,寒风凛冽,10名科考队员纵身一跳,进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科考队员首次登陆南极建站的场景,长城站的建成也创造了国际南极考察史上的奇迹。
长城站建站已经过去30多年,但这一震撼人心的场景却在一代代极地人口中相传,并感染着一代代青年极地工作者。
“老一辈极地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诠释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年轻一代的极地人也在坚持和继承着这一优良传统。南极前辈的感人故事,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险、继续前进”,魏福海说,“我国现在虽然已经成为极地大国,但距离极地强国还有一定距离。作为极地事业中的新生代力量,青年人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别看我去过9次南极,但在单位里并不算多”,魏福海说,随着我国极地事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以我们团队为例,‘80后’‘90后’占了80%,许多人都是多次赴南极现场工作,并逐步成长为南极考察队的骨干。”
魏福海说,目前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即将交付使用,第5个南极考察站也已经完成奠基,中国的极地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这是当代青年千载难逢的历史光荣,更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谈及未来,魏福海满怀信心,“国家对南极考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广大青年极地工作者将继承发扬‘南极精神’,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为人类探索南极贡献青春和力量。”
4月28日,在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上,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副主任魏福海从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手中接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从2007年到2019年,从25岁到37岁,从一名普通机械师一路成长为我国南极内陆队队长及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站长,魏福海把青春与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紧密相连,用实行动在冰雪南极谱写了一首壮丽的青春之歌。
9次登陆造就年轻的“老南极”
冰雪大陆,彻骨低温,漫长极夜……南极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最神秘的一片净土,也是科学观测数据最匮乏的地区。作为一项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开展南极考察意义重大。
2007年,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魏福海作为机械师随行,正式开启了南极科考生涯。此后,他连续多次参加南极考察,并逐渐成长为极地科考的重要年轻力量。
把人员和物资先期投送到考察站和南极陆地,是各项任务完成的前提。海冰卸货经常是大规模物资和重型设备登陆的必选方式,但也是一项最危险的卸货方式。
“说不怕那是假的,一米厚的海冰下面就是深海,国外曾出现过海冰作业车沉人亡的事故,所以考察队都是高度重视,万分小心。”魏福海说。
在南极考察期间,魏福海多次作为考察队卸货執行总指挥和海冰卸货指挥,协调海陆空联合作业。身为党员的他身先士卒,在几十公里的海冰上探查潮汐缝走向和冰厚,一步步丈量复杂区域,确定安全路线,为考察队卸货奠定基础,为南极年度考察赢得首战。
魏福海说,每次参加南极考察,从上船那一刻起,神经就是紧绷的。“无论是作为内陆队队长,还是海冰卸货指挥,我都要对队员们的安全负责,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队员们安全地带到南极,安全地带回祖国。”
十多年一晃而过,在极地圈内,魏福海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年轻“老南极”。屈指算来,魏福海已经9次赴南极执行任务,9个春节在南极度过,而每次登陆,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半。
如今,当初的青涩小伙儿已经娶妻生子,当上父亲。但是,他却将最关键的10年都给了南极—妻子怀孕时,没能陪伴在身边;孩子一岁半时,接到越冬任务,一走就是一年半;父亲入院手术时,再次踏上征程,带领队员在南极越冬、度夏……
“虽然心中对家庭充满了愧疚,但作为一名‘职业极地人’,我又感到很自豪,因为自己为祖国的南极事业发展贡献出了一份力量”,魏福海坦言,虽有遗憾,但却无悔,“只要组织需要,我随时准备着再赴南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至今,魏福海先后参与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的建设,带队建成了我国第4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上红旗飘扬的那一刻,正是他青春最美丽的绽放。
“生命禁区”挺起泰山站
魏福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少年老成”,这也许是多年的南极内陆考察经历造就的气质。
南极内陆被称为“生命禁区”。我国南极昆仑站所在区域年平均温度更是达到零下56摄氏度,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即便这里是地球上开展多种科学观测的最佳场所,目前有能力进入南极内陆科考的国家却屈指可数。
“要去咱就去南极最艰苦的区域。”普通人畏之如虎的地方,却是魏福海心之所向。在9次南极科考生涯中,他有7次是前往南极内陆执行任务。
2013年11月,我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开启。此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在南极内陆建成我国第4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这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役”,第30次南极科考队泰山站项目经理叶超说,泰山站建站时,面临着工期短、建站物资超过内陆运输能力一倍以上、机械吊装能力有限等难题。科考队需要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应对速度约为每秒15米的“地吹雪”考验,克服极端干燥、强紫外线等恶劣条件开展施工。
魏福海作为内陆队队长,凭借丰富的经验,精心组织制定了现场实施方案,认真细致地进行出发前的每一项准备工作。
建设期间,队员们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因寒冷、暴雪和冻伤而停止过作业。魏福海更是身先士卒,承担起机械师职务,用实际行动,带领和鼓舞每一位队员,发掘身体和意志力的极限,最终按计划完成建站任务。而在执行任务中,魏福海冻掉了7个手指甲,险些失掉手指。
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胜利竣工。作为首任泰山站站长,魏福海在风雪中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开站贺电,这让他备感自豪,备受鼓舞。
随后,完成建站任务的魏福海并没有跟随“雪龙”船回国,而是留在南极中山站越冬。漫长的极夜过后,思家心切的他却再次接到组织任命—担任我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队长,执行内陆科考任务。
这时,魏福海已经在南极工作了10多个月,继续留下对身体和精神都是挑战。魏福海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调整状态,带领队员们前往环境恶劣的内陆,并先后在泰山站、昆仑站开展科考工作。整次科考算下来,魏福海足足在南极连续作战了17个月。
在极地事业中贡献青春力量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每一段历史,都有中国青年活跃的身影。我国的南极事业也不例外。
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算起,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已走过35个春秋。中国人登上南极洲,挺进北冰洋,登顶冰穹A,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施两极考察的国家之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1985年年初,南极乔治王岛,冰天雪地,寒风凛冽,10名科考队员纵身一跳,进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科考队员首次登陆南极建站的场景,长城站的建成也创造了国际南极考察史上的奇迹。
长城站建站已经过去30多年,但这一震撼人心的场景却在一代代极地人口中相传,并感染着一代代青年极地工作者。
“老一辈极地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诠释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年轻一代的极地人也在坚持和继承着这一优良传统。南极前辈的感人故事,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险、继续前进”,魏福海说,“我国现在虽然已经成为极地大国,但距离极地强国还有一定距离。作为极地事业中的新生代力量,青年人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别看我去过9次南极,但在单位里并不算多”,魏福海说,随着我国极地事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以我们团队为例,‘80后’‘90后’占了80%,许多人都是多次赴南极现场工作,并逐步成长为南极考察队的骨干。”
魏福海说,目前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即将交付使用,第5个南极考察站也已经完成奠基,中国的极地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这是当代青年千载难逢的历史光荣,更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谈及未来,魏福海满怀信心,“国家对南极考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广大青年极地工作者将继承发扬‘南极精神’,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为人类探索南极贡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