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讲,我们拿到一本书总是从头看到尾。对于教师来说,对课本内容也总是按章节讲解,每节课的内容一般也都是按框题讲解,那是不是这样的效果最好,适合教师本人的讲课风格,适合所有使用本教材的学生呢?
当然,大部分情况是如此,毕竟课本的编写是经过了很多的专家教授深思熟虑,多方研究的成果,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不妨让思维转一个弯,对教材的顺序内容等加以演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由于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这里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知识较差,知识面较窄,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让学生乐于学习,有求知的欲望,我们经过调查研究,换位思考,真正做到让课堂充实起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进来。
首先,我们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在七年级上册中,第一章的内容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道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教材中用两课时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仅仅通过观察字母“E”装片,了解了显微镜下是一个倒置的世界,学生实际上还是对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细胞这一点不很了解,而且操作也不熟练。在本册书中的最后一章,又有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结构的实验,此时再试验,学生实际上对显微镜操作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还要再费时费力的将前面的知识从新讲解。所以我们把最后一章的知识前移,介绍完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后,直接做细胞实验,这样学生就真正认识到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的用途,也对其操作较熟练化。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整合,对于这样的章节我们也力争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就拿《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课来说,按书上顺序这样我感觉有的地方重复,与自己的授课思路别扭,学生的认知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对教材稍加改进。
首先,在引入部分,书上是以炎炎烈日下,蔬菜、秧苗萎蔫,浇水后恢复为例,而我从学生动手实验开始,让学生得出结论,生物体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我觉得学生亲自动手比单单通过语言或图片的描述印象更为深刻,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按照教材顺序,整体上是由宏观到微观,先探究植物吸水主要器官是根,再观察分析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最后实验证明吸水失水与细胞液和周围溶液浓度有关。而我认为宏观——微观——宏观——微观,这样的顺序会更好一些,所以,我的安排是从实验入手,层层递进,让学生分析获得生物体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吸水失水和外界溶液浓度有关;大多数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所以细胞可以吸失水,原理是什么;又由于大多数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植物的各个器官都可吸水,探究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谁,如何吸水;最后实际生活应用。
另外,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我的授课内容,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学生实验操作的录象展示,紧扣实际的提问等等,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对于合理灌溉这部分内容,虽然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可能缺乏生活经验,受人与鱼,不如授人与鱼,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各种现代信息手段来掌握这些知识,例如通过百度搜索网站或通过百度百科查询到相关知识。最后布置课外研讨,通过网络或书籍等手段查询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和做法,也许还存在许多不恰当的地方,但我认为有时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只要用心钻研,摒弃老传统,老思想,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当然,大部分情况是如此,毕竟课本的编写是经过了很多的专家教授深思熟虑,多方研究的成果,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不妨让思维转一个弯,对教材的顺序内容等加以演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由于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这里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知识较差,知识面较窄,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让学生乐于学习,有求知的欲望,我们经过调查研究,换位思考,真正做到让课堂充实起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进来。
首先,我们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在七年级上册中,第一章的内容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道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教材中用两课时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仅仅通过观察字母“E”装片,了解了显微镜下是一个倒置的世界,学生实际上还是对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细胞这一点不很了解,而且操作也不熟练。在本册书中的最后一章,又有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结构的实验,此时再试验,学生实际上对显微镜操作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还要再费时费力的将前面的知识从新讲解。所以我们把最后一章的知识前移,介绍完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后,直接做细胞实验,这样学生就真正认识到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的用途,也对其操作较熟练化。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整合,对于这样的章节我们也力争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就拿《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课来说,按书上顺序这样我感觉有的地方重复,与自己的授课思路别扭,学生的认知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对教材稍加改进。
首先,在引入部分,书上是以炎炎烈日下,蔬菜、秧苗萎蔫,浇水后恢复为例,而我从学生动手实验开始,让学生得出结论,生物体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我觉得学生亲自动手比单单通过语言或图片的描述印象更为深刻,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按照教材顺序,整体上是由宏观到微观,先探究植物吸水主要器官是根,再观察分析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最后实验证明吸水失水与细胞液和周围溶液浓度有关。而我认为宏观——微观——宏观——微观,这样的顺序会更好一些,所以,我的安排是从实验入手,层层递进,让学生分析获得生物体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吸水失水和外界溶液浓度有关;大多数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所以细胞可以吸失水,原理是什么;又由于大多数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植物的各个器官都可吸水,探究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谁,如何吸水;最后实际生活应用。
另外,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我的授课内容,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学生实验操作的录象展示,紧扣实际的提问等等,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对于合理灌溉这部分内容,虽然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可能缺乏生活经验,受人与鱼,不如授人与鱼,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各种现代信息手段来掌握这些知识,例如通过百度搜索网站或通过百度百科查询到相关知识。最后布置课外研讨,通过网络或书籍等手段查询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和做法,也许还存在许多不恰当的地方,但我认为有时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只要用心钻研,摒弃老传统,老思想,一定会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