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乌蒙山片区、小凉山片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大,贫困问题突出,减贫难度大,与乐山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三个翻番”的目标任重道远。因此,乐山市“十三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大综合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各种突出问题,确保2020年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关键词:扶贫 全面小康 小凉山 乌蒙山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5.05.02
文章编号:1009-6922(2015)05-10-07
乐山市有省定贫困村259个,贫困人口17.7万人,贫困发生率7.5%。其中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马边),国家乌蒙山片区县2个(沐川和马边),四川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县3个(金口河、峨边、马边),这4个县区(简称“三县一区”)是乐山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有贫困村249个、贫困人口8.79万人、占全市49.7%,贫困发生率16.1%、高于全市8.6个百分点。乌蒙山片区、小凉山片区到2020年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仍然是乐山市扶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因此,乌蒙山片区、小凉山片区要与乐山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三个翻番”的目标任重道远。在乐山,如果没有乌蒙山区、小凉山彝族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乐山市的全面小康。
一、“三县一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四川省提出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三个翻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
(一)“三个翻番”的基本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近几年来,金口河区、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GDP总量基本占全市的12%左右,“三县一区”的GDP基本排在全市的后几位。按照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和人均GDP57000元的目标值测算,2015-2020年,乐山的经济只要能够达到年均增长8%的速度,到2020年就能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但是2010-2013年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GDP年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增速。
2.城乡居民收入。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目标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5000元/人,乐山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到2020年即可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近几年来,“三县一区”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并与全市平均值的差距逐渐加大,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处在全市的倒数三位。
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以2010年乐山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为基数,到202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公共收入应为91.54亿元,按今后每年4%的增幅测算,可以提前达到目标。金口河区、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大约占全市的11%—15%,近三年“三县一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甚至为负增长。
表3 2010-2014年“三县一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情况表(单位:万元、%)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乐山市457695602039704039751097787734“三县一区”6233893448874638507885345比重13.6215.5212.4211.3310.83 (二)全面小康五大类指标的基本情况
1.经济发展。2014年“三县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为1428489万元,比2010年增长55.69%,年均增速达11.89%。2014年人均GDP已达到24629元,比2010年的15819元增长8810元,其中金口河区的人均GDP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排全市第2名,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位列全市倒数三位。乐山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且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2014年“三县一区”第三产业比重为24.73%,产业结构不优,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三县一区”全面小康的瓶颈。“三县一区”中除金口河区城镇化率和全市平均水平接近外,其他三县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沐川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处于倒数两位。
2.文化建设。2013年,“三县一区”有公共图书馆4个、文化馆4个,金口河区增设公共图书馆1个。2013年,“三县一区”有体育场馆4个、标准场地141个、社会体育指导站1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
3.人民生活。“三县一区”除金口河区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外,其他三县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4年,乐山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5,“三县一区”中金口河区为3.33、沐川县为2.36、峨边县为4.75、马边为4.35。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要实现小康目标任务艰巨。2013年,“三县一区”境内公路总里程为5310.0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145.31公里,不通高速,通公路乡镇64个。“三县一区”有高完中4所、初中44所、小学137所、幼儿园5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学龄儿童入学率是99.95%、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6.73%。“三县一区”有卫生机构568个,病床床位数1611张,卫生技术人员2971人。“三县一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总人数55812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40308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8503人,参加职工工伤保险人数33190人,参加职工生育保险人数1537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5047人。
4.资源环境。2013年,“三县一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19.97%,“三县一区”有无害化垃圾处理站4座、生活垃圾处理量4万吨,金口河区、峨边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76.81%、74.38%;污水处理厂4座、污水排放量740万吨、处理生活污水377万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7.26%,“三县”处理率较低,沐川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37.14%。单位GDP能耗为1.5吨标准煤/万元,超过目标控制线0.84吨标准煤/万元的标准,磷化工业的发展导致能耗不降反升,节能降耗面临较大压力。 5.民主法治。完善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制度,加强和改进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增配执业律师和法律服务人员,为部门、乡镇和重点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加强对政府部门行政决策的提前审查。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先后评选表彰“小凉山系列之星”31名(个),“五星家庭户”65户;建成“共产党员示范乡镇”23个、“共产党员示范村”73个、“共产党员示范户”459户、“共产党员示范彝家新寨”56个;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氛围浓厚,社会始终保持和谐稳定。
二、扶贫工作的情况
2011-2014年,乐山市共争取整合到位各类扶贫资金480201.87万元,为扶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重要支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族团结不断加强。
(一)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2010年末,四川省确定的贫困人口全市为48.0392万人,“三县一区”共15.544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9.54%;2014年末,四川省认定贫困人口数全市为17.7271万人,“三县一区”共8.791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46%。
(二)贫困地区经济稳步增长
“三县一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62338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85345万元,增长了36.9%;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917512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428489万元,增长了55.69%。金口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240元增加到2013年的6603元,沐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496元增加到2013年的6757元,峨边彝族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735元增加到2013年的4137元,马边彝族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088元增加到2013年的4567元。
(三)精准扶贫扎实开展
2013年,“三县一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核定减贫9629人,对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录入数据进行了全面核查和清理,做到了户建卡、村造册、乡归薄、县归档,并及时更新,识别出“三县一区”有贫困村249个、贫困人口8.79万人。按“县统筹、乡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组建帮扶工作组进驻贫困村,并引导企业、专业大户结对帮扶贫困户。对“三县一区”,突出考核贫困人口减少、农民增收、扶贫重点项目推进和森林覆盖率等差异化指标。
(四)新寨建设稳步推进
“三县一区”把彝家新寨建设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航工程,先后建成扶贫新村(寨)452个(其中彝家新寨228个),新(改)建住房2.11万户,有效解决10.56万人住房困难,改善交通基础条件、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建设水利防洪工程,不断增强扶贫基础。例如,峨边县建成彝家新寨60个,新建和改建住房7135户,惠及群众3.6万人,打造了先锋村、九家村、解放村、底底古村等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相对集中聚居点,彝家新寨成为彝区亮丽风景。
(五)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马边有机茶、彝家香生态土鸡产品、峨边竹笋、森宝公司乌杆天麻等品牌名声鹊起,大鲵、高山野猪、乌骨鸡等特种养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群众收入持续增长。沐川县以“林浆纸”、“竹木板”、“种养加”一体化发展为主导,大打绿色牌、生态牌、有机牌,已有3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金口河区积极发展地方特色的天麻、高山绿茶、老鹰茶和珍稀食用菌加工业等,大力发展林下道地中药材深加工,不断壮大野猪、生态鸡等特种养殖业。
三、“三县一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
(一)贫困程度依然较深,实现脱贫和防止返贫压力较大
由于自然条件差、历史欠账多,在大小凉山、乌蒙山片区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截止2014年末,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三县一区”还有省定贫困村249个,占全市96%;有贫困人口8.7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6.14%,高出其他区县11个百分点。同时,剩余的这些贫困人口中,部分还处于低层次的“酸菜土豆型”温饱状态,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加之现有贫困户中致贫因素复杂,老弱病残户占比较高,因病占比72.7%、缺劳动力占比22.8%、因残14.1%(致贫原因有叠加),要实现这部分人的脱贫难度巨大。小凉山地区受地域、贫困以及周边毒潮影响,毒情、病情形势严峻,因毒、因病致贫现象较突出,贫病交织,综合扶贫难度大。同时,已脱贫群众中有约25%的群众处于不稳定、低水平脱贫层次,极可能因病、因学、因灾,甚至是受市场等因素的变化重新进入贫困行列,防止返贫的任务同样艰巨。
(二)贫困地区收入差距扩大,贫困农户增收难度大
“三县一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35元,与全市相比差距3689元,比2013年拉大496元,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全市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滞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县均不同程度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市场、缺主体带动等情况,加之农业产业培育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劳务输出又受到贫困户劳动力本来不足,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低等制约,贫困农户在短期增收难度非常大。2014年彝区转移劳动力户均仅为0.8人、户均务工收入8000余元,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均较低。
(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脱贫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全市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和条件长期处于较落后状态,对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不足,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致富。集中连片贫困区域的“三县一区”距乐山中心城区路远,且均不通高速公路,出境通道等级低,出入境困难,区域发展“边缘化”危机日益显现。规划中的乐汉高速、仁沐新高速、乐昭高速对“三县一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扶贫开发的“大通道”、彝区全面小康的“生命线”,亟待省上加大协调力度,早立项、早动工、早建成,打破高速公路“零里程”的局面,为彝区加快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区域内尚有46%(221个)行政村公路未硬化、65%的自然村需要新建或硬化,村内连户路硬化率不足30%。贫困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仍未全部解决;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落后,耕地有效灌面仅53%,“靠天吃饭”现象仍大量存在。贫困农村用电难依旧存在,农村电网建设滞后,仍有140多个行政村未完成农网改造。 (四)贫困乡村公共服务能力低,困难群体难全面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农村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很突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市平均水平低近2年,村级幼儿园未实现全部覆盖,贫困代际传递凸显;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基础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医疗卫生人员匮乏。彝区还存在生病不去医院,而是在家请毕摩“做法事”的现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低,贫困户中有低保2.59的7.02万人,其中纯低保户0.62万户1.63万人,五保户集中供养床位不足等问题存在。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并存,多数分散供养户还处于低水平温饱状态。
(五)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生态功能区补助资金缺口大
“三县一区”既是乐山市生态功能区,又是乐山连片扶贫区。一是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3.94%,是开发农业生态产品和休闲旅游的最适宜的地区。但由于气候、地形和山体河流切割明显等因素,荒漠化和石漠化面积达2.1万公顷,加上一些地方不合理的矿山开采和工程建设等,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也较严重,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压力非常大。二是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乐山市生态功能区包括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沐川县、金口河区。自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生态保护区为全省、全国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施“两大工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国家的“两大工程”补助资金严重不足,更无相应的生态补偿资金,既严重影响“两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又影响“三县一区”转型升级、美丽发展。
(六)扶贫机制创新和落实不够,扶贫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乐山市六项扶贫机制虽已具雏形,但还处在探索完善阶段。同时,扶贫攻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除六项扶贫改革的方面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已形成的机制执行力度也不够。一些地方干部仍存在错误的政绩思想,扶贫资金不是整合其他资金针对性地开展扶贫,而是被整合为了新农村建设资金,打造示范、亮点,精准“滴灌”不够,“锦上添花”有余。同时,在利用金融扶贫资金扶上,对贫困弱势者的支持由于防控风险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贫困群众仍然贷款难。在驻村帮扶方面,部分部门和干部由于受单位工作影响,没能真正沉下去。
四、对策建议
乐山市“十三五”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综合扶贫开发,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群众面临的突出民生问题,贫困地区农户生活质量水平有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使贫困地区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如期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59个省定贫困村和210个市列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一)把生态功能区建设作为谋发展的定位
1.建立完善生态补偿资金机制,严格执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积极争取生态补偿资金,要抓紧研究国家生态补偿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生态贡献与生态补偿实现对等。由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做出了牺牲,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优先开发区以及重点开发区应向限制开发区以及禁止开发区进行资金和财政方面的补偿,例如,缴纳一定的生态补偿费和生态补偿税,由政府统一建立制度和规定数额。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方式来保证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根据相关科学理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补偿标准,并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其次,生态补偿的部门要多元化,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各部门分工仔细,各司其责,提高生态补偿效率,避免在管理上出现管理交叉、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
2.持续推进生态扶贫工程。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投入,加快治理突出生态问题,筑牢“三县一区”持续发展的生态本底。加快生态治理步伐,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立生态防灾减灾体系。推进生态旅游扶贫工程,大力发展乡村农家乐、彝族风情和生态旅游。加强防灾减灾避灾,加大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全力抓好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积极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增加群众生态建设管护收入。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和经济效益。建立和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
(二)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
1.改善交通条件。坚持将交通精准扶贫与加快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注重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按照四川省《2016—2020年交通精准扶贫专项攻坚方案》的目标,到2020年高速公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地贫困县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马边县2016年动工建设仁(寿)沐(川)新(市镇)高速公路马边支线工程。积极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乐(山)马(边)西(昌)高速公路和乐山至马边铁路货运专线前期工作。峨边全力加强协调对接,争取尽快开工建设乐汉高速公路峨眉山至峨边段。要做好成昆新线、峨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前期工作。二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剩余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加大县乡道建设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强村内道路建设,实现贫困村村道全硬化,主道通畅,集中点连户道路硬化。三是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普通国道和省道的建设力度,提升干线公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马边升级改造国道G348(原S103)线及省道S311线,提升服务运输能力。新建老建路、金家沟至峨边公路,改建苏民路、永谷路,增加马边对外联通公路;服务优势资源开发,重点实施大风顶旅游公路建设工程。峨边要落实好彝区交通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规划,开工建设峨美路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峨沐公路。 2.大力推进电力全覆盖。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重点解决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全面提升配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采取多种方式全面消除无电户。尽快实现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逐步实现县域电网同网同价、供电服务均等化。峨边、马边、金口河与阿坝、凉山、甘孜同属少数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应依据政策规定,参照“三州”地区标准,落实留存电量政策,让其享受30%留存电量,补上电力缺口,促进彝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开展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五小水利”等工程建设。启动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强化水源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设,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大力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构建精准到户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支持建立农民用水组织,加快推进小型工程登记确权颁证,充分调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建设、管理、维护的积极性。
4.推进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快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资源共享,统筹有线、无线和卫星三种覆盖方式,深入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宽带乡村建设,实施乡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广电网、互联网全覆盖。采取政府补贴、企业减免等方式,鼓励农村贫困户使用信息网络,提高宽带家庭普及率。
(三)把完善公共服务作为保障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坚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开展免费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积极争取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规模。建立农村中小学直接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急需紧缺专业人员制度。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医疗体系建设,改善基层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县级医院达到二级水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确保达标。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育,完善考试、考核招聘方式,多渠道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卫生人才。与高等院校联合定单、定向培训乡村紧缺医务人员,推进乡村卫生计生人员一体化管理,做到卫生计生人员“乡聘村用”覆盖90%以上地方,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坚持治穷、治患、治毒、治病相结合,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禁毒戒毒防艾相结合的新机制。深入开展“无毒社区”和“绿色家园”创建,扎实推进禁毒防艾工作,综合整治社会治安,全面净化社会环境。
3.加强社会保障。把全县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因灾、因病、因残、父母或子女死亡丧失劳动力、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群众等五类特殊贫困户,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散居特困人员居住条件,在供养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扶养人的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
4.扎实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资金安排向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倾斜。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机制,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在新村建设中给予贫困户特殊帮扶,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向贫困户倾斜,整合使用危房改造、抗震设防、灾损农房恢复重建、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等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注重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增加廉租房源,为建不起、改不起房的特困户提供保障性住房,鼓励社会捐赠帮扶资金用于农村廉租房建设。
5.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扶贫行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向贫困乡村倾斜,完善县图书馆、文化馆等综合性文化场所建设,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推进“视听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和彝家新寨文化惠民工程。采取项目招标、直接委托方式,支持文艺院团增加到“三县一区”演出场次,扶持发展农民演艺团体。积极争取省、市宣传文化单位,帮助培养文艺骨干、开展文艺活动。
(四)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关键
扶贫奔小康,关键是发展经济。“三县一区”要坚持富县与富民同步发展,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立足生态保护,着力壮大矿产、水电、旅游等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着力提升劳务输出质量。
1.突出“绿色”化,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立足“三县一区”丰富的自然和矿产资源,开发资源优势产业。深度推进“矿冶结合、磷电结合”,以“水电、磷化工、矿冶”产业为重点,突出电冶(磷)一体化特色,力争探索出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低碳循环、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突出特色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着力发展林竹、茶叶、中药材、核桃、畜牧等产业基地建设,做大产业规模,做响产业品牌,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培育扶持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及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两个带动”中的作用,采取“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突出技能化,着力提升劳务开发质量。
2.大力发展旅游业。沐川、峨边、马边、金口河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完善交通网络的基础上,金口河—峨边—马边—沐川自然生态旅游线形成乐山南部生态旅游圈,变“青山绿水”为“金山银山”。沐川打好“生态牌”,推崇绿色发展,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以沐川竹海建设为支撑,突出“沐川赏绿”;打好“民俗文化牌”,文化与旅游联姻,让竹文化、草龙文化等原生态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峨边加大主打地磁养生和原始(生态),加快黑竹沟景区服务设施建设。马边加快大风顶景区的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好金口河大峡谷、大瓦山的基础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小凉山地区要深入挖掘并展演彝族文化,积极对接香格里拉大环线,从整体上增强“三县一区”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五)把精准扶贫作为突破口
对贫困村、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识别精准、投入精准、帮扶精准、减贫精准、动态管理精准。对贫困户按照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缺技术致贫、因灾致贫实施专项措施。
因病致贫类由卫计部门牵头,建立上门随访联系制度,对贫困重大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上门随访服务,组建医疗专家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免费随访、指导康复等服务。建立农村贫困户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对患重大疾病的农村贫困户住院,除医保门槛费、自费项目自行承担外,按规定报销医保部分后,区县民政部门给予医疗救助和临时生活救助。
因残致贫类由残联牵头,建立完善保障制度。对重度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护理补贴,并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给予临时生活救助,并进行年审。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帮助残疾人选择和从事适合的居家灵活就业项目,采取实物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增加生产性收入。
因学致贫类由教育体育局牵头,在册贫困户子女在校就读期间,除享受国家普惠性资助政策外,享受不同的教育资助。
缺技术致贫类,帮助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畜牧、林业、水务等部门针对贫困户生产情况,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指导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
因灾致贫类,根据群众的实际受灾情况,保障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收稿日期]2015-09-09
[作者简介]课题组组长:杨静(1962—),男,四川仁寿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调研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课题组成员:马亚学(1956—),男,四川乐山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科研科科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秦利民(1964—),男,四川仁寿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编辑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毛丹(1982—),女,四川乐山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行管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康璇(1985—),女,四川会理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L2015A03)和2015年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调研课题(项目编号:LSDX2015002)。
责任编辑:杨静
关键词:扶贫 全面小康 小凉山 乌蒙山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5.05.02
文章编号:1009-6922(2015)05-10-07
乐山市有省定贫困村259个,贫困人口17.7万人,贫困发生率7.5%。其中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马边),国家乌蒙山片区县2个(沐川和马边),四川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县3个(金口河、峨边、马边),这4个县区(简称“三县一区”)是乐山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有贫困村249个、贫困人口8.79万人、占全市49.7%,贫困发生率16.1%、高于全市8.6个百分点。乌蒙山片区、小凉山片区到2020年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仍然是乐山市扶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因此,乌蒙山片区、小凉山片区要与乐山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三个翻番”的目标任重道远。在乐山,如果没有乌蒙山区、小凉山彝族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乐山市的全面小康。
一、“三县一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四川省提出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三个翻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
(一)“三个翻番”的基本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近几年来,金口河区、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GDP总量基本占全市的12%左右,“三县一区”的GDP基本排在全市的后几位。按照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和人均GDP57000元的目标值测算,2015-2020年,乐山的经济只要能够达到年均增长8%的速度,到2020年就能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但是2010-2013年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GDP年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增速。
2.城乡居民收入。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目标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5000元/人,乐山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到2020年即可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近几年来,“三县一区”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并与全市平均值的差距逐渐加大,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处在全市的倒数三位。
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以2010年乐山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为基数,到202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公共收入应为91.54亿元,按今后每年4%的增幅测算,可以提前达到目标。金口河区、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大约占全市的11%—15%,近三年“三县一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甚至为负增长。
表3 2010-2014年“三县一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情况表(单位:万元、%)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乐山市457695602039704039751097787734“三县一区”6233893448874638507885345比重13.6215.5212.4211.3310.83 (二)全面小康五大类指标的基本情况
1.经济发展。2014年“三县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为1428489万元,比2010年增长55.69%,年均增速达11.89%。2014年人均GDP已达到24629元,比2010年的15819元增长8810元,其中金口河区的人均GDP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排全市第2名,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位列全市倒数三位。乐山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且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2014年“三县一区”第三产业比重为24.73%,产业结构不优,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三县一区”全面小康的瓶颈。“三县一区”中除金口河区城镇化率和全市平均水平接近外,其他三县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沐川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处于倒数两位。
2.文化建设。2013年,“三县一区”有公共图书馆4个、文化馆4个,金口河区增设公共图书馆1个。2013年,“三县一区”有体育场馆4个、标准场地141个、社会体育指导站1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
3.人民生活。“三县一区”除金口河区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外,其他三县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4年,乐山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5,“三县一区”中金口河区为3.33、沐川县为2.36、峨边县为4.75、马边为4.35。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要实现小康目标任务艰巨。2013年,“三县一区”境内公路总里程为5310.0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145.31公里,不通高速,通公路乡镇64个。“三县一区”有高完中4所、初中44所、小学137所、幼儿园5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学龄儿童入学率是99.95%、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6.73%。“三县一区”有卫生机构568个,病床床位数1611张,卫生技术人员2971人。“三县一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总人数55812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40308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8503人,参加职工工伤保险人数33190人,参加职工生育保险人数1537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5047人。
4.资源环境。2013年,“三县一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19.97%,“三县一区”有无害化垃圾处理站4座、生活垃圾处理量4万吨,金口河区、峨边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76.81%、74.38%;污水处理厂4座、污水排放量740万吨、处理生活污水377万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7.26%,“三县”处理率较低,沐川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37.14%。单位GDP能耗为1.5吨标准煤/万元,超过目标控制线0.84吨标准煤/万元的标准,磷化工业的发展导致能耗不降反升,节能降耗面临较大压力。 5.民主法治。完善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制度,加强和改进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增配执业律师和法律服务人员,为部门、乡镇和重点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加强对政府部门行政决策的提前审查。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先后评选表彰“小凉山系列之星”31名(个),“五星家庭户”65户;建成“共产党员示范乡镇”23个、“共产党员示范村”73个、“共产党员示范户”459户、“共产党员示范彝家新寨”56个;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氛围浓厚,社会始终保持和谐稳定。
二、扶贫工作的情况
2011-2014年,乐山市共争取整合到位各类扶贫资金480201.87万元,为扶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重要支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族团结不断加强。
(一)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2010年末,四川省确定的贫困人口全市为48.0392万人,“三县一区”共15.544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9.54%;2014年末,四川省认定贫困人口数全市为17.7271万人,“三县一区”共8.791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46%。
(二)贫困地区经济稳步增长
“三县一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62338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85345万元,增长了36.9%;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917512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428489万元,增长了55.69%。金口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240元增加到2013年的6603元,沐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496元增加到2013年的6757元,峨边彝族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735元增加到2013年的4137元,马边彝族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088元增加到2013年的4567元。
(三)精准扶贫扎实开展
2013年,“三县一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核定减贫9629人,对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录入数据进行了全面核查和清理,做到了户建卡、村造册、乡归薄、县归档,并及时更新,识别出“三县一区”有贫困村249个、贫困人口8.79万人。按“县统筹、乡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组建帮扶工作组进驻贫困村,并引导企业、专业大户结对帮扶贫困户。对“三县一区”,突出考核贫困人口减少、农民增收、扶贫重点项目推进和森林覆盖率等差异化指标。
(四)新寨建设稳步推进
“三县一区”把彝家新寨建设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航工程,先后建成扶贫新村(寨)452个(其中彝家新寨228个),新(改)建住房2.11万户,有效解决10.56万人住房困难,改善交通基础条件、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建设水利防洪工程,不断增强扶贫基础。例如,峨边县建成彝家新寨60个,新建和改建住房7135户,惠及群众3.6万人,打造了先锋村、九家村、解放村、底底古村等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相对集中聚居点,彝家新寨成为彝区亮丽风景。
(五)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马边有机茶、彝家香生态土鸡产品、峨边竹笋、森宝公司乌杆天麻等品牌名声鹊起,大鲵、高山野猪、乌骨鸡等特种养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群众收入持续增长。沐川县以“林浆纸”、“竹木板”、“种养加”一体化发展为主导,大打绿色牌、生态牌、有机牌,已有3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金口河区积极发展地方特色的天麻、高山绿茶、老鹰茶和珍稀食用菌加工业等,大力发展林下道地中药材深加工,不断壮大野猪、生态鸡等特种养殖业。
三、“三县一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
(一)贫困程度依然较深,实现脱贫和防止返贫压力较大
由于自然条件差、历史欠账多,在大小凉山、乌蒙山片区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截止2014年末,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三县一区”还有省定贫困村249个,占全市96%;有贫困人口8.7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6.14%,高出其他区县11个百分点。同时,剩余的这些贫困人口中,部分还处于低层次的“酸菜土豆型”温饱状态,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加之现有贫困户中致贫因素复杂,老弱病残户占比较高,因病占比72.7%、缺劳动力占比22.8%、因残14.1%(致贫原因有叠加),要实现这部分人的脱贫难度巨大。小凉山地区受地域、贫困以及周边毒潮影响,毒情、病情形势严峻,因毒、因病致贫现象较突出,贫病交织,综合扶贫难度大。同时,已脱贫群众中有约25%的群众处于不稳定、低水平脱贫层次,极可能因病、因学、因灾,甚至是受市场等因素的变化重新进入贫困行列,防止返贫的任务同样艰巨。
(二)贫困地区收入差距扩大,贫困农户增收难度大
“三县一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35元,与全市相比差距3689元,比2013年拉大496元,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全市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滞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县均不同程度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市场、缺主体带动等情况,加之农业产业培育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劳务输出又受到贫困户劳动力本来不足,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低等制约,贫困农户在短期增收难度非常大。2014年彝区转移劳动力户均仅为0.8人、户均务工收入8000余元,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均较低。
(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脱贫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全市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和条件长期处于较落后状态,对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不足,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致富。集中连片贫困区域的“三县一区”距乐山中心城区路远,且均不通高速公路,出境通道等级低,出入境困难,区域发展“边缘化”危机日益显现。规划中的乐汉高速、仁沐新高速、乐昭高速对“三县一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扶贫开发的“大通道”、彝区全面小康的“生命线”,亟待省上加大协调力度,早立项、早动工、早建成,打破高速公路“零里程”的局面,为彝区加快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区域内尚有46%(221个)行政村公路未硬化、65%的自然村需要新建或硬化,村内连户路硬化率不足30%。贫困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仍未全部解决;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落后,耕地有效灌面仅53%,“靠天吃饭”现象仍大量存在。贫困农村用电难依旧存在,农村电网建设滞后,仍有140多个行政村未完成农网改造。 (四)贫困乡村公共服务能力低,困难群体难全面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农村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很突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市平均水平低近2年,村级幼儿园未实现全部覆盖,贫困代际传递凸显;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基础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医疗卫生人员匮乏。彝区还存在生病不去医院,而是在家请毕摩“做法事”的现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低,贫困户中有低保2.59的7.02万人,其中纯低保户0.62万户1.63万人,五保户集中供养床位不足等问题存在。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并存,多数分散供养户还处于低水平温饱状态。
(五)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生态功能区补助资金缺口大
“三县一区”既是乐山市生态功能区,又是乐山连片扶贫区。一是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3.94%,是开发农业生态产品和休闲旅游的最适宜的地区。但由于气候、地形和山体河流切割明显等因素,荒漠化和石漠化面积达2.1万公顷,加上一些地方不合理的矿山开采和工程建设等,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也较严重,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压力非常大。二是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乐山市生态功能区包括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沐川县、金口河区。自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生态保护区为全省、全国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施“两大工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国家的“两大工程”补助资金严重不足,更无相应的生态补偿资金,既严重影响“两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又影响“三县一区”转型升级、美丽发展。
(六)扶贫机制创新和落实不够,扶贫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乐山市六项扶贫机制虽已具雏形,但还处在探索完善阶段。同时,扶贫攻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除六项扶贫改革的方面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已形成的机制执行力度也不够。一些地方干部仍存在错误的政绩思想,扶贫资金不是整合其他资金针对性地开展扶贫,而是被整合为了新农村建设资金,打造示范、亮点,精准“滴灌”不够,“锦上添花”有余。同时,在利用金融扶贫资金扶上,对贫困弱势者的支持由于防控风险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贫困群众仍然贷款难。在驻村帮扶方面,部分部门和干部由于受单位工作影响,没能真正沉下去。
四、对策建议
乐山市“十三五”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综合扶贫开发,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群众面临的突出民生问题,贫困地区农户生活质量水平有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使贫困地区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如期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59个省定贫困村和210个市列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一)把生态功能区建设作为谋发展的定位
1.建立完善生态补偿资金机制,严格执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积极争取生态补偿资金,要抓紧研究国家生态补偿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生态贡献与生态补偿实现对等。由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做出了牺牲,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优先开发区以及重点开发区应向限制开发区以及禁止开发区进行资金和财政方面的补偿,例如,缴纳一定的生态补偿费和生态补偿税,由政府统一建立制度和规定数额。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方式来保证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根据相关科学理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补偿标准,并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其次,生态补偿的部门要多元化,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各部门分工仔细,各司其责,提高生态补偿效率,避免在管理上出现管理交叉、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
2.持续推进生态扶贫工程。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投入,加快治理突出生态问题,筑牢“三县一区”持续发展的生态本底。加快生态治理步伐,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立生态防灾减灾体系。推进生态旅游扶贫工程,大力发展乡村农家乐、彝族风情和生态旅游。加强防灾减灾避灾,加大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全力抓好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积极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增加群众生态建设管护收入。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和经济效益。建立和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
(二)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
1.改善交通条件。坚持将交通精准扶贫与加快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注重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按照四川省《2016—2020年交通精准扶贫专项攻坚方案》的目标,到2020年高速公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地贫困县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马边县2016年动工建设仁(寿)沐(川)新(市镇)高速公路马边支线工程。积极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乐(山)马(边)西(昌)高速公路和乐山至马边铁路货运专线前期工作。峨边全力加强协调对接,争取尽快开工建设乐汉高速公路峨眉山至峨边段。要做好成昆新线、峨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前期工作。二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剩余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加大县乡道建设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强村内道路建设,实现贫困村村道全硬化,主道通畅,集中点连户道路硬化。三是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普通国道和省道的建设力度,提升干线公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马边升级改造国道G348(原S103)线及省道S311线,提升服务运输能力。新建老建路、金家沟至峨边公路,改建苏民路、永谷路,增加马边对外联通公路;服务优势资源开发,重点实施大风顶旅游公路建设工程。峨边要落实好彝区交通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规划,开工建设峨美路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峨沐公路。 2.大力推进电力全覆盖。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重点解决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全面提升配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采取多种方式全面消除无电户。尽快实现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逐步实现县域电网同网同价、供电服务均等化。峨边、马边、金口河与阿坝、凉山、甘孜同属少数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应依据政策规定,参照“三州”地区标准,落实留存电量政策,让其享受30%留存电量,补上电力缺口,促进彝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开展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五小水利”等工程建设。启动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强化水源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设,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大力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构建精准到户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支持建立农民用水组织,加快推进小型工程登记确权颁证,充分调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建设、管理、维护的积极性。
4.推进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快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资源共享,统筹有线、无线和卫星三种覆盖方式,深入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宽带乡村建设,实施乡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广电网、互联网全覆盖。采取政府补贴、企业减免等方式,鼓励农村贫困户使用信息网络,提高宽带家庭普及率。
(三)把完善公共服务作为保障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坚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开展免费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积极争取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规模。建立农村中小学直接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急需紧缺专业人员制度。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医疗体系建设,改善基层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县级医院达到二级水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确保达标。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育,完善考试、考核招聘方式,多渠道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卫生人才。与高等院校联合定单、定向培训乡村紧缺医务人员,推进乡村卫生计生人员一体化管理,做到卫生计生人员“乡聘村用”覆盖90%以上地方,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坚持治穷、治患、治毒、治病相结合,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禁毒戒毒防艾相结合的新机制。深入开展“无毒社区”和“绿色家园”创建,扎实推进禁毒防艾工作,综合整治社会治安,全面净化社会环境。
3.加强社会保障。把全县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因灾、因病、因残、父母或子女死亡丧失劳动力、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群众等五类特殊贫困户,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散居特困人员居住条件,在供养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扶养人的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
4.扎实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资金安排向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倾斜。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机制,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在新村建设中给予贫困户特殊帮扶,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向贫困户倾斜,整合使用危房改造、抗震设防、灾损农房恢复重建、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等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注重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增加廉租房源,为建不起、改不起房的特困户提供保障性住房,鼓励社会捐赠帮扶资金用于农村廉租房建设。
5.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扶贫行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向贫困乡村倾斜,完善县图书馆、文化馆等综合性文化场所建设,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推进“视听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和彝家新寨文化惠民工程。采取项目招标、直接委托方式,支持文艺院团增加到“三县一区”演出场次,扶持发展农民演艺团体。积极争取省、市宣传文化单位,帮助培养文艺骨干、开展文艺活动。
(四)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关键
扶贫奔小康,关键是发展经济。“三县一区”要坚持富县与富民同步发展,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立足生态保护,着力壮大矿产、水电、旅游等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着力提升劳务输出质量。
1.突出“绿色”化,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立足“三县一区”丰富的自然和矿产资源,开发资源优势产业。深度推进“矿冶结合、磷电结合”,以“水电、磷化工、矿冶”产业为重点,突出电冶(磷)一体化特色,力争探索出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低碳循环、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突出特色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着力发展林竹、茶叶、中药材、核桃、畜牧等产业基地建设,做大产业规模,做响产业品牌,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培育扶持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及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两个带动”中的作用,采取“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突出技能化,着力提升劳务开发质量。
2.大力发展旅游业。沐川、峨边、马边、金口河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完善交通网络的基础上,金口河—峨边—马边—沐川自然生态旅游线形成乐山南部生态旅游圈,变“青山绿水”为“金山银山”。沐川打好“生态牌”,推崇绿色发展,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以沐川竹海建设为支撑,突出“沐川赏绿”;打好“民俗文化牌”,文化与旅游联姻,让竹文化、草龙文化等原生态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峨边加大主打地磁养生和原始(生态),加快黑竹沟景区服务设施建设。马边加快大风顶景区的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好金口河大峡谷、大瓦山的基础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小凉山地区要深入挖掘并展演彝族文化,积极对接香格里拉大环线,从整体上增强“三县一区”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五)把精准扶贫作为突破口
对贫困村、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识别精准、投入精准、帮扶精准、减贫精准、动态管理精准。对贫困户按照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缺技术致贫、因灾致贫实施专项措施。
因病致贫类由卫计部门牵头,建立上门随访联系制度,对贫困重大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上门随访服务,组建医疗专家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免费随访、指导康复等服务。建立农村贫困户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对患重大疾病的农村贫困户住院,除医保门槛费、自费项目自行承担外,按规定报销医保部分后,区县民政部门给予医疗救助和临时生活救助。
因残致贫类由残联牵头,建立完善保障制度。对重度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护理补贴,并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给予临时生活救助,并进行年审。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帮助残疾人选择和从事适合的居家灵活就业项目,采取实物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增加生产性收入。
因学致贫类由教育体育局牵头,在册贫困户子女在校就读期间,除享受国家普惠性资助政策外,享受不同的教育资助。
缺技术致贫类,帮助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畜牧、林业、水务等部门针对贫困户生产情况,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指导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
因灾致贫类,根据群众的实际受灾情况,保障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收稿日期]2015-09-09
[作者简介]课题组组长:杨静(1962—),男,四川仁寿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调研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课题组成员:马亚学(1956—),男,四川乐山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科研科科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秦利民(1964—),男,四川仁寿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编辑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毛丹(1982—),女,四川乐山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行管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康璇(1985—),女,四川会理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L2015A03)和2015年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调研课题(项目编号:LSDX2015002)。
责任编辑: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