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而生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j2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合的形态和清净无扰的氛围,如北京传统四合院一般,向内而生,自有一方天地。建筑师张轲为自己的团队营造了一方奢侈的工作天地,设计本身即充满试验性。
  如果不是特意找寻,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北京二环路附近,在青年湖公园和柳荫公园之间,竟然藏有这样一处独立于周边细碎街巷和老旧居民区的院落。当你沿着一条老街走到头,驻足路口仔细观望时,便会发现一片深灰色的院子外墙,悄然而立。
  建筑师张轲创立的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就新近迁至于此,事实上,这座占地千余平方米的院子完全由张轲操刀设计而成。除去标准营造一家建筑事务所之外,围绕着中心庭院而绵延伸展的另一侧则是院落主人的私宅和其办公空间。
  说起这处院落的米由,张轲笑言这是个无心插柳的意外机缘。当时,标准营造所在的那片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式厂房被通知要拆建,张轲只好为事务所寻找新址。正好,他的好朋友,即这处院子的主人急于将小院从贴面砖乱储物的陈年现状中脱胎换骨,于是,他干脆让张轲把工作室安扎于此,顺便也把自己的私宅和办公室一并改造。最重要的是,多年好友的他对张轲没有提出任何设计要求,这对于一位建筑师米说,完全地拥有设计主动权,并且其中一部分就是打造自己的工作室,简直是一场堪称奢侈的设计经历,因此,张轲本人笑言只能用“人品好”来解释。
  既然没有要求,又是为自己而设计,那么设计中所有的灵感和纠结,就变得格外纯粹,全部来源于建筑师本人的内心,用张轲的话说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院落外墙保留了原状,因为凡是在改造中涉及到边界问题,都需要烦琐的报批手续,因此,尽管张轲总认为这道墙不够好,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保留。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张轲又在外墙的内侧重新砌了一整面墙,由此,也使得小院真正做到与外界隔绝。
  这种疏离于外而专注于内的精神表现得极为鲜明。最重要的是庭院,一切空间都是围绕着中心的庭院而向内展开。因此在改造最开始,张轲先是种树。一共30余棵树,包括丁香、白玉兰、银杏、元宝枫、白蜡、核桃树、枣树等在内的树,沿着曲折小径,精心分布在院子的每一处角落。就像真正的四合院一样,人坐在院子里,永远是被蔽日遮天的树荫围绕;抬头望窗外,总能闻到丁香花的香气。
  显然,作为建筑师,张轲把这种向内的风景描述得更加极致,两块尺度惊人的整面落地窗,几乎让工作室面向庭院的界面消失,风景完整地渗入工作室内部。与此同时,通过精心设计自然光入射角度,工作室一整天都会弥漫着柔和且明亮的天光,“到晚上6点之前,我们都是不用开灯的。”张轲说道。
  漂浮的台阶和如洞口般逼仄的入口,不仅让人在进入工作室的一瞬间具有某种仪式感,更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空间对比。大跨度无分隔的厂房式空间被分为工作区和会议区,一个巨大的现浇水泥书柜和地面材质将功能分区清晰化。接待处、咖啡吧、卫生间及文件储存等设施房,如整体家具般巧妙嵌入到大空间一侧的不规则边角,既与大空间融为一体,又不乏细节。屋顶上方的预制木结构令人印象深刻,完整的三角形木结构支撑被一块厚混凝土板包裹,仅在面向庭院的一侧露出一小段木结构,与天窗相呼应。事实上,裸露屋顶木结构是许多空间都颇为青睐的做法,标准营造的原工作室也是这样做的。然而,在新工作室中,关于木结构露多少和怎么露的问题,张轲纠结许久,最后决定把木结构大部分隐藏在水泥板中,“就像时装设计一样,有时候不露反而更加性感,因为留有想象的余地”,他开玩笑说道。其实,在这里选择不裸露,也是因为这个木结构支撑系统对于房子本身来说是全新的,并不是原有结构的保留,如果依照以往在旧厂房的做法,说服力明显不足,未免显得刻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依然关于光线,用水泥板包裹木结构之后,屋顶和内侧墙面在材质和颜色上连成一体,天光顺着屋顶缓缓流淌在墙和地面上,仿佛是天然的泛光照明,为室内带米均匀明亮的质感。
  灰色调和着自然光填满整间工作室,粗粝的水泥和蛋壳般细腻的威尼斯石膏涂层则让灰色显现出丰富层次和质感,这些微妙又克制的对比总是让建筑师玩味其中,并且确实让身在其中的人们感到时空本身。张轲一直希望自己所处的空间是可以让时间慢下米的,他认为“慢”对于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慢下来,才可能出好的作品。这种不着急的状态在当下看来是相对奢侈的,正如他认为设计就是一个奢侈的职业一样,生活和工作很难分开,这份奢侈和挣钱多少无关,实际上做设计本来也不属于高利润的行当。
  为了更少的表达而花费更多的功夫,这个特质一直延续在张轲的设计中。在这间工作室中,尺度惊人的落地窗、近乎于消失的钢制窗框以及屋顶预制木结构支撑,这些看似极简的背后是建筑师和工程团队在创意和技术上的极多付出。张轲习惯用结构直接表达设计,钢、水泥等基础建材化身为纯粹的设计语言,这种“玩”结构的标准建筑师做派亦在他的家具设计中,比如他为新工作室设计的一个长度达4.5米的桌子,仅用4个可拆卸桌腿支撑,并且稳定不晃动,要想实现并非易事,需要用钢做骨架,外层覆以木材质。
  过去几年间,张轲做了一系列位于西藏的项目,眼下,他在忙于北京旧城四合院改造——“微合院”。作为建筑师,他希望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面对这座症结颇多的古城。他说:“用积极的心态做设计,总会带来一些打动人的地方。”正值此时,他的新工作室也在北京旧城的胡同扎了根,或许是巧合,总而言之,从乡村到城市,张轲一直很当代。
其他文献
Blum百隆总是将家用电器融入我们所生活空间的脉络中,并找出简单易操作的解决方案。  生活的乐趣就在于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它会带给我们什么。就像《阿甘正传》中说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打开之前你无法知道会吃到什么味道。  客厅便是家中我们第一个获得和分享“巧克力”的地方,需要它整洁好用同时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如果你不想面对杂乱无章的各种电源线,或因为电器太多没有理想的摆放位置,百隆的AVENTO
期刊
“家之尊”摩登现代的潮流元素以及古典情韵的非凡品位,都激发着人们对于完美家居生活的更高向往。  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德魅力不仅仅止步于法式浪漫和意式美食,每一年的意大利米兰家居展与法国巴黎家居展引领者全世界的设计潮流,成为每年最值得关注的盛事。不同于北欧的清新质朴风格,法、意式的生活与设计拥有一份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优雅和低奢。无论是在孕育了文艺复兴的意大利,还是激浪派艺术盛行的法国,几乎所有人都
期刊
顺德容桂东逸湾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但正是这个南方内敛气质的小天地却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30万平方米的户外雕塑公园,吸引来隋建国、展望、王度、Bruno DURIEUX、Francois WEIL、Quentin GAREL等50位中法闻名的艺术大咖们为它量身定做雕塑作品,如此硕大的艺术项目,以其绝无仅有的浩大规模和纯正地道的当代艺术含量,真的如“乌托邦”般悄然蓬勃地生长起来。  漫步在绿荫环绕的艺
期刊
喜新厌旧简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特点,上个月人们可能还喜滋滋地约上去同一家餐厅,这个月可能就嫌腻再也不上门。1999年踏进上海,身为首批来华的外国企业家之一,澳裔餐饮企业家MichelleGarnaut在上海、北京的M系列餐厅,每一出手,总是城里潮流地。因此当她再次于上海外滩亮起Glam的招牌,人们都睁大好奇的眼睛:Michelle这回会变出什么魔幻戏法?  步上外滩5号7层,右侧闪烁的水晶珠帘早已将
期刊
厨房:高品质宅男的修炼场  眼前在锅碗瓢盆间忙得不亦乐乎的李鹏,其实才结束了一场漫长胶着的建筑项目竞标。荣耀而归的他第一件想到的事情不是倒头大睡,而是扎进厨房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犒劳大餐,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高品质宅男,首先要会照顾自己!”四年德国留学经历让李鹏较之同龄人更深谙“下厨房”的技巧。德国烤肠和黑面包怎么可能满足从小生就一副“中国胃”的大宅男?大学开始,李鹏就操弄炉灶自己学厨。所幸在万事
期刊
从一年多前于外滩一带开业之后,Light&Salt一直是爱美食和知识的文艺分子的聚集之地,一开始就将Light比喻为知识,Salt比喻成美食的连结,容易理解又有深度,也难怪当第二家分店落户静安区一带的消息散布开来,微信朋友圈上几乎天天能看到分享。  “我们真是连行销都还没开始跟进!”创办人田熠菲(Ethan),仿佛浑身充满用不完的能量,在澳大利亚求学时学的是电影制作,却对餐饮兴趣浓厚,没毕业就在米
期刊
既舍不得三里屯的时尚小资情调,又想着亲近绿色复得返自然?这家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新开业的极食(g十)餐厅简直太适合你。它在装饰氛围上致力于工业感与精致上海风情的融合,餐饮上却大玩起“即摘即食”的新鲜卖点。一句话,把它想象成“时尚高端农家院”就基本抓住重点了。  极食餐厅在它的发源地上海已经开了3家,依照场地的特点,分别以露台、蔬菜种植和画廊空间为每个店的特色。而为了打造这家北京的旗舰餐厅,老板将这三大
期刊
Frank Stüve室内设计师、花艺设计师  原籍奥地利,设计范围从私人住宅到公共空间,风格华美优雅,客户遍及全欧洲。他主理的设计家具店Villa Harteneck,被公认为柏林最美的室内设计展场与花艺空间,提供高档家具家饰,不过,在经营了15年之后于2014年1月结束,现在他的私人住宅同时也是工作室。  本页Frank在空间里大量使用璧纸,他擅用装饰效果强烈的鲜明元素。  Fasanenst
期刊
5年前,天津人张雷从米兰学成归来,带着在他乡结识的伙伴Jovana和Chris,驻扎杭州余杭区,发展“品物流形”设计工作室。一把宣纸制成的纸椅,令当时国内设计圈为之一振,媒体也开始追着他走。3年前,张雷又肩负起策展工作,发起“融-Handmade In Hangzhou”展览,召集设计师在5年内对5种传统材质(竹、丝、土、铜、纸)进行解构和再设计。从余杭,他带着这些设计师的作品去到了米兰、巴黎……
期刊
Molly Malone's走向大众的米其林美味  告别马克南四合轩后,米其林三星厨师布莱恩.马克南(Brian McKenna)首次抛下Fine Dinning概念走向大众市场,与太太张玥共同开设了Molly Malone's Gastropub&Grill餐厅,主打欧式内陆料理。这里曾经是一家爱尔兰酒吧,身兼室内设计师的张玥保留了70%的原有空间结构和老家具,只重新整修了天花板和地板,区隔出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