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敦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通过,敦煌发展上升到省级层面的大力支持,正面临着“化蛹成蝶”的历史机遇。敦煌城市建设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如何实现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华丽转身”,是摆在敦煌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敦煌;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一、现状现实
(一)十年前到过敦煌的人会说:景点挺漂亮,城市不咋样。经过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敦煌城市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直观的感受是“新、特、绿、净”,文化氛围浓厚、建筑风格突出、功能布局完善,特色名城形象逐渐彰显,敦煌居民的自豪感和中外游客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敦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城市基础更加完善。城市空间发展构成沙州区、七里镇区、河西区“一市三区”的城市格局。新建了鸣山南路、古城路、阳关东路、党河西路、月影广场、市政广场、沙州乐园、飞天迎宾广场等道路和广场;实施了党河风情线、敦煌风情城、沙洲夜市等十个景观工程;先后改建了阳关大酒店、飞天大酒店、沙州大酒店、国际大酒店等宾馆饭店,改造提升了敦煌賓馆、太阳大酒店的接待设施和档次。去年敦煌市为民办实事,大力实施“暖房工程”与“暖心工程”,对沙州镇棉花公司、乡企局等7个片区105栋住宅楼进行了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使改造后的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全市又启动10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变化日新月异。
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汉唐风格,敦煌特色”的建设理念在敦煌处处展现。在鸣山路,一排排古钱币组图和莲花藻井图案编排有序;在沙州路,228幅石刻艺术展示了敦煌2000多年的古代文明史与开放史;在盘旋路四周,凿空西域、天马故乡、佛教东渐、三危灵光、地灵人杰等组合浮雕展现了敦煌往昔繁华。城区临街主要建筑穿靴戴帽,古色古香,融现代建筑风格与汉唐古典风格于一体,尽显历史名城风韵神采。迎宾大道及两旁的飞天迎宾灯,飞天迎宾雕塑广场及“飞天群雕、腾空而起、开放迎宾”的大型铜雕,向中外游人展示了敦煌人民开放好客的热情和诚意。敦煌元素的飞天、藻井、莲花、天马、三兔等人所熟知的壁画形象处处展示,汉唐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延续。坚持“一路一灯、一路一品、一路一景”的原则,实施了城市夜景灯光工程,办公楼现代庄重,商业建筑繁华多彩,宾馆饭店温馨典雅,让人回味无穷,提升了城市品位。
生态敦煌展现风韵。今年1月14日,住建部将敦煌命名为2013年国家园林城市。围绕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以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和扮靓城市为目标,以增加公园绿地面积为重点,我市启动实施了一大批园林绿化工程,先后新改扩建公园8个、广场9个,小游园12座,街头绿地22处,建成区绿地率32.7%,绿化覆盖率3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6平方米。党河风情线全长5公里,形成了一道蓝天、碧水、绿地交相辉映的锦绣景观,彰显了敦煌“移步皆是景、举目阅古今”的城市风貌。
二、存在问题
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受财力、地域、思维的制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规划体系总体形成,但仍不完善。虽然从去年开始我市先后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缺乏完整性、前瞻性、统筹性,导致城市建设上经常出现建好又挖,修修补补的现象;还有部分专项规划仍然处于空白,城市“蜘蛛网”随处可见,影响了城市的形象,特别是各种线缆、管网铺设等专项规划滞后。今后要适应新《规划纲要》的新理念、要求和标准,对敦煌城市发展有更高端的功能定位要求、更创新的模式转型要求,更前瞻的空间谋划要求、更弹性的设施支撑要求和更广泛的区域协同要求。
二是空间发展态势发生较大转变,缺乏统筹协调。沙州主城区的发展方向受到莫高镇交通门户的吸引,以及“莫高窟”旅游发展的服务需求吸引,向东发展态势明显。受鸣沙山旅游发展的服务需求吸引,大量文化旅游项目选址于城市南部,为城市向南发展提供了较大动力。城市向北发展是辐射周边乡镇的主要方向,从现状建设来看,有一定量的项目意向用地,有一定的空间拓展动力。相比之下,由于受沙州故城遗址保护、党河河道门槛制约,城市向西发展缓慢。河西区建设动力不足,发展相对缓慢。由于缺乏统筹指导,此类用地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格局、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整体功能布局的协调,不利于城市空间的良性拓展与有序发展,亟需统筹协调。
三是跳出敦煌看敦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纵向看,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如果见识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化都市,城市的现代化上我们无以伦比。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需要跳出敦煌看敦煌,和游客对敦煌历史文化名城的厚望相比,和市民群众翘首企盼的需求相比,敦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眼下比较突出的是城区内公厕、停车场等公用设施数量不足、位置设置不合理,也未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城市经营的机制尚未放活,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运作的多元化经营城市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是城市景观风貌有所改善,但文化特色有待提升。城市建设较好的控制了与鸣沙山之间的视廊联系,部分片区景观特色得到强化,如党河部分河段沿线,部分建筑特色鲜明。个别单体建筑特色鲜明,比如敦煌山庄,像个古城堡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建筑风格和大漠风光融为一体,修建已经十几年了但现在看其风格也不过时,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但从整体上看,敦煌城市整体风貌特色不突出,城市缺乏主题鲜明而统一的文化基调,拥有历史文化资源,但文化特色不鲜明,缺乏集中体现城市形象的特色地区。敦煌历史上有“老八景”,目前来看“危峰东峙、千佛灵岩、沙鸣晴岭、月泉晓澈”比较清晰可见,“两关遗址”正在得到重视,党水北流也在党河风情线修建中得到再现,“秀壤春耕”被“葡萄万顷”取代,但“古城晚眺”一景一直在城市建设中被忽略被遗弃,亟待挖掘恢复。 五是城市功能不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敦煌城市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生活配套功能不完善的问題日益突出,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欠缺。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现有旅游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但起点低,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尽完善。
三、今后建议
(一)围绕一个主题
城市建设以我市确定的“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力量、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主题。目前,敦煌已作为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中之重,肩负着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新理念、新路径,创建敦煌学国际文化硅谷、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旗舰、重塑现代丝绸之路的枢纽、搭建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示平台、树立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典范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观念的转变仍是敦煌发展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敦煌老城区的容量已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了。稍微动一下眼睛和脑袋的人,都可以看得到、想得到。那种打造精致的“西部小镇”的观念一定要转变。我们坐拥着“世界的敦煌文化”,也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和包容“世界”的心。从未来发展看,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很具有战略眼光,是有前瞻性的。在“Y”上部的“黄金三角区”区域内,重点发展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用以提升敦煌城市文化品位,实现“西联、东拓、南延”的敦煌城市发展的战略意图。
(二)植入四个理念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新的《规划纲要》提出立足敦煌有限环境容量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目标,既保护好大漠绿洲、沙水共生的原生态自然风貌,要以“小”“巧”“精”“高”“静”为标准,走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建设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城中有乡、乡中有城”,既有田园式的自然恬静,又有浓厚文化氛围和现代人文气息的特色田园城市。
二是保护历史文化,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色。敦煌拥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在历史上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是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敦煌作为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沙漠绿洲城市,具有完善而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林水网生态本底,城市建设应充分反映地域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色。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亟需新一轮总体规划引水入城赋予自然气象,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特色,强化河西走廊地域建筑风情,重塑敦煌西北地区沙漠绿洲城市地域特色与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形象。
三是提升产业功能,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今后产业布局以融合发展思路带动经济转型发展,全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推进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稳步发展新能源等循环经济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多维度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以重点产业为纽带,确保优势项目用地,引导产业园区企业向功能分区模块集中。
四是加强部门联动,着力做好城市提升改造。按照市委城区做“减法”的工作部署,依法推动城市建设和改造,着力开展“四门整治”等拆违整治行动,尽管现在在南门的改造中遇到了上访问维稳问题的困扰,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四门改造”,敦煌的“路”才能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今后,按照新的规划要求,要在城乡居民点体系方面,提出将农村、农业发展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统筹考虑,在延续原有村庄空间特色与农田风貌的基础上,植入文化创意、艺术创作、手工生产等文化旅游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乡村驿站、庄园经济、博物馆聚落等亦农亦文亦游产业,将农民培训转换为市民,形成别具特色的都市田园人居环境。在景观风貌方面,提出一步突出西域风情的本土地域风格,追求小巧精致,突出融合品质和文化内涵。
(三)抓好四大工程
当前来说,一是抓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三溪五湖百塘”生态景观建设,重点实施阳关东路和314线省道绿化,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建景增绿、建路扩绿、立体增绿、以水补绿等一系列措施,持之以恒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扎实做好城市重要街点鲜花摆放、植物造景、标牌造字等景观工程。二是抓好城市“亮化工程”。精心做好路景、绿景和建筑物的灯光设计,把城市亮化与环境美化相结合,实施城市亮化工程,重点做好风情城夜景灯光改造提升、314线道路路灯安装等工程,完成25幢城市建筑物夜景灯光设置。三是抓好城市“净化工程”。清除景区景点、城乡结合部、社区结合部、居民居住区的垃圾死角,净化城市环境。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两座垃圾中转站,提升垃圾处理能力。认真落实“门前五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加强临街门店和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四是抓好“安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实施城乡住房保障工程,完成安居苑住宅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及公租房装修,大力建设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确保困难家庭有廉租住房,拆迁住户有安置住房,低保户有公共租赁住房,切实做到民有所居,让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关键词:敦煌;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一、现状现实
(一)十年前到过敦煌的人会说:景点挺漂亮,城市不咋样。经过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敦煌城市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直观的感受是“新、特、绿、净”,文化氛围浓厚、建筑风格突出、功能布局完善,特色名城形象逐渐彰显,敦煌居民的自豪感和中外游客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敦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城市基础更加完善。城市空间发展构成沙州区、七里镇区、河西区“一市三区”的城市格局。新建了鸣山南路、古城路、阳关东路、党河西路、月影广场、市政广场、沙州乐园、飞天迎宾广场等道路和广场;实施了党河风情线、敦煌风情城、沙洲夜市等十个景观工程;先后改建了阳关大酒店、飞天大酒店、沙州大酒店、国际大酒店等宾馆饭店,改造提升了敦煌賓馆、太阳大酒店的接待设施和档次。去年敦煌市为民办实事,大力实施“暖房工程”与“暖心工程”,对沙州镇棉花公司、乡企局等7个片区105栋住宅楼进行了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使改造后的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全市又启动10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变化日新月异。
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汉唐风格,敦煌特色”的建设理念在敦煌处处展现。在鸣山路,一排排古钱币组图和莲花藻井图案编排有序;在沙州路,228幅石刻艺术展示了敦煌2000多年的古代文明史与开放史;在盘旋路四周,凿空西域、天马故乡、佛教东渐、三危灵光、地灵人杰等组合浮雕展现了敦煌往昔繁华。城区临街主要建筑穿靴戴帽,古色古香,融现代建筑风格与汉唐古典风格于一体,尽显历史名城风韵神采。迎宾大道及两旁的飞天迎宾灯,飞天迎宾雕塑广场及“飞天群雕、腾空而起、开放迎宾”的大型铜雕,向中外游人展示了敦煌人民开放好客的热情和诚意。敦煌元素的飞天、藻井、莲花、天马、三兔等人所熟知的壁画形象处处展示,汉唐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延续。坚持“一路一灯、一路一品、一路一景”的原则,实施了城市夜景灯光工程,办公楼现代庄重,商业建筑繁华多彩,宾馆饭店温馨典雅,让人回味无穷,提升了城市品位。
生态敦煌展现风韵。今年1月14日,住建部将敦煌命名为2013年国家园林城市。围绕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以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和扮靓城市为目标,以增加公园绿地面积为重点,我市启动实施了一大批园林绿化工程,先后新改扩建公园8个、广场9个,小游园12座,街头绿地22处,建成区绿地率32.7%,绿化覆盖率3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6平方米。党河风情线全长5公里,形成了一道蓝天、碧水、绿地交相辉映的锦绣景观,彰显了敦煌“移步皆是景、举目阅古今”的城市风貌。
二、存在问题
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受财力、地域、思维的制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规划体系总体形成,但仍不完善。虽然从去年开始我市先后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缺乏完整性、前瞻性、统筹性,导致城市建设上经常出现建好又挖,修修补补的现象;还有部分专项规划仍然处于空白,城市“蜘蛛网”随处可见,影响了城市的形象,特别是各种线缆、管网铺设等专项规划滞后。今后要适应新《规划纲要》的新理念、要求和标准,对敦煌城市发展有更高端的功能定位要求、更创新的模式转型要求,更前瞻的空间谋划要求、更弹性的设施支撑要求和更广泛的区域协同要求。
二是空间发展态势发生较大转变,缺乏统筹协调。沙州主城区的发展方向受到莫高镇交通门户的吸引,以及“莫高窟”旅游发展的服务需求吸引,向东发展态势明显。受鸣沙山旅游发展的服务需求吸引,大量文化旅游项目选址于城市南部,为城市向南发展提供了较大动力。城市向北发展是辐射周边乡镇的主要方向,从现状建设来看,有一定量的项目意向用地,有一定的空间拓展动力。相比之下,由于受沙州故城遗址保护、党河河道门槛制约,城市向西发展缓慢。河西区建设动力不足,发展相对缓慢。由于缺乏统筹指导,此类用地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格局、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整体功能布局的协调,不利于城市空间的良性拓展与有序发展,亟需统筹协调。
三是跳出敦煌看敦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纵向看,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如果见识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化都市,城市的现代化上我们无以伦比。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需要跳出敦煌看敦煌,和游客对敦煌历史文化名城的厚望相比,和市民群众翘首企盼的需求相比,敦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眼下比较突出的是城区内公厕、停车场等公用设施数量不足、位置设置不合理,也未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城市经营的机制尚未放活,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运作的多元化经营城市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是城市景观风貌有所改善,但文化特色有待提升。城市建设较好的控制了与鸣沙山之间的视廊联系,部分片区景观特色得到强化,如党河部分河段沿线,部分建筑特色鲜明。个别单体建筑特色鲜明,比如敦煌山庄,像个古城堡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建筑风格和大漠风光融为一体,修建已经十几年了但现在看其风格也不过时,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但从整体上看,敦煌城市整体风貌特色不突出,城市缺乏主题鲜明而统一的文化基调,拥有历史文化资源,但文化特色不鲜明,缺乏集中体现城市形象的特色地区。敦煌历史上有“老八景”,目前来看“危峰东峙、千佛灵岩、沙鸣晴岭、月泉晓澈”比较清晰可见,“两关遗址”正在得到重视,党水北流也在党河风情线修建中得到再现,“秀壤春耕”被“葡萄万顷”取代,但“古城晚眺”一景一直在城市建设中被忽略被遗弃,亟待挖掘恢复。 五是城市功能不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敦煌城市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生活配套功能不完善的问題日益突出,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欠缺。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现有旅游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但起点低,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尽完善。
三、今后建议
(一)围绕一个主题
城市建设以我市确定的“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力量、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主题。目前,敦煌已作为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中之重,肩负着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新理念、新路径,创建敦煌学国际文化硅谷、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旗舰、重塑现代丝绸之路的枢纽、搭建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示平台、树立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典范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观念的转变仍是敦煌发展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敦煌老城区的容量已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了。稍微动一下眼睛和脑袋的人,都可以看得到、想得到。那种打造精致的“西部小镇”的观念一定要转变。我们坐拥着“世界的敦煌文化”,也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和包容“世界”的心。从未来发展看,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很具有战略眼光,是有前瞻性的。在“Y”上部的“黄金三角区”区域内,重点发展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用以提升敦煌城市文化品位,实现“西联、东拓、南延”的敦煌城市发展的战略意图。
(二)植入四个理念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新的《规划纲要》提出立足敦煌有限环境容量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目标,既保护好大漠绿洲、沙水共生的原生态自然风貌,要以“小”“巧”“精”“高”“静”为标准,走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建设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城中有乡、乡中有城”,既有田园式的自然恬静,又有浓厚文化氛围和现代人文气息的特色田园城市。
二是保护历史文化,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色。敦煌拥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在历史上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是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敦煌作为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沙漠绿洲城市,具有完善而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林水网生态本底,城市建设应充分反映地域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色。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亟需新一轮总体规划引水入城赋予自然气象,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特色,强化河西走廊地域建筑风情,重塑敦煌西北地区沙漠绿洲城市地域特色与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形象。
三是提升产业功能,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今后产业布局以融合发展思路带动经济转型发展,全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推进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稳步发展新能源等循环经济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多维度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以重点产业为纽带,确保优势项目用地,引导产业园区企业向功能分区模块集中。
四是加强部门联动,着力做好城市提升改造。按照市委城区做“减法”的工作部署,依法推动城市建设和改造,着力开展“四门整治”等拆违整治行动,尽管现在在南门的改造中遇到了上访问维稳问题的困扰,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四门改造”,敦煌的“路”才能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今后,按照新的规划要求,要在城乡居民点体系方面,提出将农村、农业发展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统筹考虑,在延续原有村庄空间特色与农田风貌的基础上,植入文化创意、艺术创作、手工生产等文化旅游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乡村驿站、庄园经济、博物馆聚落等亦农亦文亦游产业,将农民培训转换为市民,形成别具特色的都市田园人居环境。在景观风貌方面,提出一步突出西域风情的本土地域风格,追求小巧精致,突出融合品质和文化内涵。
(三)抓好四大工程
当前来说,一是抓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三溪五湖百塘”生态景观建设,重点实施阳关东路和314线省道绿化,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建景增绿、建路扩绿、立体增绿、以水补绿等一系列措施,持之以恒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扎实做好城市重要街点鲜花摆放、植物造景、标牌造字等景观工程。二是抓好城市“亮化工程”。精心做好路景、绿景和建筑物的灯光设计,把城市亮化与环境美化相结合,实施城市亮化工程,重点做好风情城夜景灯光改造提升、314线道路路灯安装等工程,完成25幢城市建筑物夜景灯光设置。三是抓好城市“净化工程”。清除景区景点、城乡结合部、社区结合部、居民居住区的垃圾死角,净化城市环境。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两座垃圾中转站,提升垃圾处理能力。认真落实“门前五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加强临街门店和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四是抓好“安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实施城乡住房保障工程,完成安居苑住宅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及公租房装修,大力建设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确保困难家庭有廉租住房,拆迁住户有安置住房,低保户有公共租赁住房,切实做到民有所居,让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