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的《新课标》对学习内容和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学什么?有价值的数学;学到什么?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呢?我通过自己的教学体会,归纳了以下几点: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
一、备好每节课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备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备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内容(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体验方面的内容。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接着,就可以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符号、公式、法则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备学生。在课前准备中,不妨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2.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3.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
二、改变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改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学方式,要变“在听中学”为“在发现中学”;要变“被动地学”为“自主地学”;要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要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在教学中,只有真正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有效教学才有可能。
三、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如联系身边的实际,把例题转换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的问题。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还可以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學的关键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也没有紧张、担心,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教师讲解用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只有亲身的体验,主动积极的活动,所学的知识才能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学习的效果才真正有效。
六、及时展示探究成果,激发学生不断进取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学生有一种乐于表现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需要。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是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但却有错有对。这就要求教师小结要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这些同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找出适当的契机给以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确信“我能行”。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七、激情讲解、鼓励质疑
现行数学课本虽然简洁精练,严谨科学,但与其他学科教材的语言相比就显得比较枯燥,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用词干瘪而不丰富,声调平直而无节奏,学生听起来更加感到机械呆板,枯燥乏味,就会影响数学知识的接受。所以数学教师上课也应充满激情,语言亲切和蔼,语调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节奏要有徐疾起伏,这样才会给人听觉上的享受,使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感染之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就必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如果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当堂检测是有效教学的有效策略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
一、备好每节课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备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备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内容(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体验方面的内容。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接着,就可以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符号、公式、法则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备学生。在课前准备中,不妨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2.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3.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
二、改变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改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学方式,要变“在听中学”为“在发现中学”;要变“被动地学”为“自主地学”;要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要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在教学中,只有真正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有效教学才有可能。
三、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如联系身边的实际,把例题转换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的问题。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还可以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學的关键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也没有紧张、担心,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教师讲解用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只有亲身的体验,主动积极的活动,所学的知识才能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学习的效果才真正有效。
六、及时展示探究成果,激发学生不断进取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学生有一种乐于表现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需要。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是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但却有错有对。这就要求教师小结要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这些同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找出适当的契机给以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确信“我能行”。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七、激情讲解、鼓励质疑
现行数学课本虽然简洁精练,严谨科学,但与其他学科教材的语言相比就显得比较枯燥,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用词干瘪而不丰富,声调平直而无节奏,学生听起来更加感到机械呆板,枯燥乏味,就会影响数学知识的接受。所以数学教师上课也应充满激情,语言亲切和蔼,语调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节奏要有徐疾起伏,这样才会给人听觉上的享受,使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感染之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就必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如果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当堂检测是有效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