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贷款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当前随着我国银行贷款利率的不断上调,它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可承受之“重”,如果不认真对待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高校贷款办学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特有现象,美国在高校贷款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的高校贷款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高校贷款 问题 美国 启示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16-02
一、 中国高校贷款的产生背景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人才的需求,我国政府在2001年《教育视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规定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因此,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连续5年扩招,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643万扩大到2000万,增长了311%;毛入学率从9.8%增加到19%,初步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多数高校原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承载急剧增多的学生人数,教学和后勤基础设施都不能适应高校发展需要,而财政投入也跟不上扩招步伐的前进速度。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瓶颈”。
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增长很快,而与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相反,全社会对贷款的资金需求持续低迷,年度贷款规模多年没有用完,加之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偏高,银行和金融机构风险约束强化出现慎贷倾向,即使拥有大量贷款库存,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也不愿将其贷给需求资金的民间中小企业。
在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和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之间,一边是对资金的强烈渴求,一边是对扩大贷款对象、减少闲置资金的强烈渴求,而在这两者之间又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渴求作为推动力,因此政府在对高校扩张进行核算并决定视之为扩大内需、增长GDP以及缓和就业的手段后,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突破以往的基本存储和简单信贷关系,以“银校合作”的方式开始了全面的互动合作。
二、中国高校贷款的现状及特点
(一)中国高校贷款现状
据2005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蓝皮书中称,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1500亿-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
“负债经营”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高校直接向银行大量贷款,这在我国建国后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高校贷款的数量在增多、范围在不断扩大,高校贷款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银行贷款的使用是有偿的,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高校需要到期按时还本付息,而大多数高校一年的收入除去支付人员经费、教学、学科学位建设、科研等公用支出、以及本科教学“四项经费”的支出,所剩资金仅勉强偿还银行贷款的利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银行贷款已经不可为之,部分高校陷入了以贷款还贷的恶性循环。
(二)中国高校贷款特点
1、高校贷款是风险贷款。高校属于政府公共事业领域,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国家财政拨款始终是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高校的管理体现在编制管理、经费管理、工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由于高校的资产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因此高校本身不能进行担保贷款,也不能进行抵押贷款。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国家政府为担保承担者来与银行进行的“银校合作”贷款行为,也就是说一旦学校发生财务危机,将直接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损失。
2、高校贷款金额普遍较大。从1999年中国银行与清华大学签署“银校全面合作计划”的十亿到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友好协商5亿融资再到后来国有商业银行与各大高校签署的贷款协议中可以看出,高校贷款金额数目之庞大。贷款金额庞大这一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个别高校,据有关数据统计,从1999年开始,“银校合作”成为一种风潮,各大高校平均贷款数额都在上亿元。
3、高校贷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不明显。由于高校贷款主要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投资、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四项经费支出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投资周期长,效果也不明显。
4、高校还贷能力弱。目前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学费住宿费收入、科研经费收入、校办产业上交利润和高校自筹等。但由于国家财政拨款和科研经费收入属于专款专用,一般不能用于投资基本建设和偿还贷款。部分高校除去一年上亿元的工资奖金和教学、科研、行政开支,所余款项只够偿还贷款的年利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高校贷款的问题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的扩张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高校、政府、银行三方共同推动高校贷款超速增长;高等学校资金来源不足,非贷款渠道筹资规模有限。
综观美国高校贷款制度,我们可以从中寻求到一些对于我国高校贷款困境的解决方法或值得借鉴的途径。由此,我们将对美国高校贷款的具体做法予以分析。
三、 美国高校贷款的具体做法
(一)联邦政府直接贷款
《高等教育设施法》和《高等教育法》要求联邦政府为公立和非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设施建设提供为期不少于50年的贷款。《高等教育法》将各州的高等教育建筑事务局也确定为贷款对象。其高等教育建筑事务局建立的唯一目的在于为其所在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教学辅助设施。
美国高校在资金来源方面分两个组成部分:其一是联邦政府拨款,其二是由联邦财政部以发行有价证券的形式向社会拨款。高校贷款利息率具有较强的弹性,联邦政府给美国高等学校设施建设贷款的年利息率设定了一个5.5%的上限,这可以有效的减少高校的还贷压力。
(二)联邦政府担保、保险贷款
所谓担保贷款即联邦政府或其下辖、参股、赞助的机构以担保人或保险人的身份为高等教育机构向第三方的贷款提供担保或保险。当高等教育机构拖欠或无法偿还贷款时,由担保、保险方基于该第三方全部或部分补偿或赔偿。担保贷款有以下好处:第一,政府不必提供大量资金直接贷款给高校,大大减轻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联邦政府会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一定的利息补贴;第二,因为有联邦政府做担保,高校可以比较容易从第三方得到贷款,而且能以较低的利息得到贷款。
(三)州政府直接贷款和担保贷款
除了联邦政府以外,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也以直接贷款、担保贷款和保险贷款的方式为其所辖高等教育机构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或与贷款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一规定起源于堪萨斯州1941年的一项法律,该法律规定堪萨斯州从制造业收取的税收中的25%用于为6所州立大学的校园建设提供低息担保贷款。此后,其他州都纷纷效仿,直至今天的普及状态。
(四)发行债券等有价证券
从广义上说,发行债券等有价证券也是贷款的一种形式。债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普通债券,一种是免税债券。债券还期分中长期和长期两种。中长期的还贷期为25年-30年,利率在5%-6%之间,而长期债券的还贷期则长得多,利率也相对高些。
除此之外,美国高校经费来源还有在联邦政府的资助、州政府的资助、社会的捐赠和基金融资以及项目融资等渠道。
四、美国高校贷款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高校设施建设贷款的分水岭,此前美国高校贷款主要是以直接贷款也就是政策性贷款的方式进行的;而此后,美国高校贷款逐步转变为担保贷款也就是商业贷款。这与我国当前的高校贷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的不同点就在于美国高校的商业性贷款采取担保贷款的方式,而我国高校贷款则以信用贷款为主。
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在贷款政策方面,结合我国的现状,我们可得出以下启示:
(一)高等教育立法制度还需完善
美国对于高校贷款的法制管理无论从大项上还是小项上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规定的细小之处都涉及到所请工人的每小时最低工资。法制的完善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能有效的遏制在资金上面的隐性消费,督促高校的消费行为,规范高等教育体系。
(二)加强政府管理
高校的经费以及开支从根本上讲还是大部分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只有政府加大投入才能在高校资金使用方面“理直气壮”的进行管理,只有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进行宏观调控,才能从源头上减轻高校的贷款压力,减少高校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三)高等教育体制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政府应不断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创新,谋求多元化发展,以解决新阶段带来的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应大力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在更大层次上满足我国多层次、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实现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对部分公立高等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革,提高其自身融资能力和活力。
(四)银行的理性决策
国有银行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承担风险的主体,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应客观评价业务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理性决策。贷款前应收集高校的会计信息与声誉之类的状况,对高校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严格规定归还数目、年限,严格依法放贷。贷款后应跟踪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另外,银行应加强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及时沟通与交流,共同分析贷款高校的财务状况,实时防范贷款风险。
(五)高校的开源节流
高校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除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和各项转向建设资金外,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如建立董事会和校友会,吸收捐款,积极募捐。“节流”方面,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贷款的本质,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建立规范的经济责任制度,做到“贷款决策要审慎,贷款投资要可行,贷款程序要规范,贷款审计要严格”。形成勤俭治校、量力而行的观念,建设节约型大学。
(六)高校合理贷款
高校在申请贷款时要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客观合理的确定贷款规模。在申请贷款前,应制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得出自身的偿债能力。从国家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已逐渐度过了80年代出生潮的入学高峰期,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定会走质的突变。因此,高校在处理好短期改革所需资金问题的同时还应放眼未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贷期间也应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利率的变化,适时做出相应的还贷计划的调整。
(七)教育银行的开设
国家在各大行业基本上都有专门的扶持对口银行,在教育这一影响国家发展大计的领域也应有专门的对口银行。国家可以开办教育银行专门解决高校贷款问题,并鼓励有资金实力、热爱高等教育的企业投入。教育银行的开设可以使教育资金的拨款迅速有效,方便政府对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进行有效的调控。
参考文献:
[1]林莉.中国高等学校贷款问题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殷伟伟.高校贷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2008.
[3]李素敏.高校贷款规模过大的原因及对策刍议.2006.
[4]葛春.当前我国公立普通高校贷款问题的形成与化解.2008.
[5]郭国庆,汪晓凡.中国高校贷款问题、成因与对策.2008.
[6]黎凯.中国公立高校借贷办学的风险与对策研究.2006.
关键词中国高校贷款 问题 美国 启示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16-02
一、 中国高校贷款的产生背景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人才的需求,我国政府在2001年《教育视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规定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因此,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连续5年扩招,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643万扩大到2000万,增长了311%;毛入学率从9.8%增加到19%,初步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多数高校原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承载急剧增多的学生人数,教学和后勤基础设施都不能适应高校发展需要,而财政投入也跟不上扩招步伐的前进速度。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瓶颈”。
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增长很快,而与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相反,全社会对贷款的资金需求持续低迷,年度贷款规模多年没有用完,加之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偏高,银行和金融机构风险约束强化出现慎贷倾向,即使拥有大量贷款库存,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也不愿将其贷给需求资金的民间中小企业。
在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和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之间,一边是对资金的强烈渴求,一边是对扩大贷款对象、减少闲置资金的强烈渴求,而在这两者之间又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渴求作为推动力,因此政府在对高校扩张进行核算并决定视之为扩大内需、增长GDP以及缓和就业的手段后,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突破以往的基本存储和简单信贷关系,以“银校合作”的方式开始了全面的互动合作。
二、中国高校贷款的现状及特点
(一)中国高校贷款现状
据2005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蓝皮书中称,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1500亿-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
“负债经营”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高校直接向银行大量贷款,这在我国建国后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高校贷款的数量在增多、范围在不断扩大,高校贷款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银行贷款的使用是有偿的,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高校需要到期按时还本付息,而大多数高校一年的收入除去支付人员经费、教学、学科学位建设、科研等公用支出、以及本科教学“四项经费”的支出,所剩资金仅勉强偿还银行贷款的利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银行贷款已经不可为之,部分高校陷入了以贷款还贷的恶性循环。
(二)中国高校贷款特点
1、高校贷款是风险贷款。高校属于政府公共事业领域,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国家财政拨款始终是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高校的管理体现在编制管理、经费管理、工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由于高校的资产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因此高校本身不能进行担保贷款,也不能进行抵押贷款。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国家政府为担保承担者来与银行进行的“银校合作”贷款行为,也就是说一旦学校发生财务危机,将直接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损失。
2、高校贷款金额普遍较大。从1999年中国银行与清华大学签署“银校全面合作计划”的十亿到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友好协商5亿融资再到后来国有商业银行与各大高校签署的贷款协议中可以看出,高校贷款金额数目之庞大。贷款金额庞大这一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个别高校,据有关数据统计,从1999年开始,“银校合作”成为一种风潮,各大高校平均贷款数额都在上亿元。
3、高校贷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不明显。由于高校贷款主要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投资、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四项经费支出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投资周期长,效果也不明显。
4、高校还贷能力弱。目前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学费住宿费收入、科研经费收入、校办产业上交利润和高校自筹等。但由于国家财政拨款和科研经费收入属于专款专用,一般不能用于投资基本建设和偿还贷款。部分高校除去一年上亿元的工资奖金和教学、科研、行政开支,所余款项只够偿还贷款的年利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高校贷款的问题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的扩张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高校、政府、银行三方共同推动高校贷款超速增长;高等学校资金来源不足,非贷款渠道筹资规模有限。
综观美国高校贷款制度,我们可以从中寻求到一些对于我国高校贷款困境的解决方法或值得借鉴的途径。由此,我们将对美国高校贷款的具体做法予以分析。
三、 美国高校贷款的具体做法
(一)联邦政府直接贷款
《高等教育设施法》和《高等教育法》要求联邦政府为公立和非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设施建设提供为期不少于50年的贷款。《高等教育法》将各州的高等教育建筑事务局也确定为贷款对象。其高等教育建筑事务局建立的唯一目的在于为其所在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教学辅助设施。
美国高校在资金来源方面分两个组成部分:其一是联邦政府拨款,其二是由联邦财政部以发行有价证券的形式向社会拨款。高校贷款利息率具有较强的弹性,联邦政府给美国高等学校设施建设贷款的年利息率设定了一个5.5%的上限,这可以有效的减少高校的还贷压力。
(二)联邦政府担保、保险贷款
所谓担保贷款即联邦政府或其下辖、参股、赞助的机构以担保人或保险人的身份为高等教育机构向第三方的贷款提供担保或保险。当高等教育机构拖欠或无法偿还贷款时,由担保、保险方基于该第三方全部或部分补偿或赔偿。担保贷款有以下好处:第一,政府不必提供大量资金直接贷款给高校,大大减轻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联邦政府会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一定的利息补贴;第二,因为有联邦政府做担保,高校可以比较容易从第三方得到贷款,而且能以较低的利息得到贷款。
(三)州政府直接贷款和担保贷款
除了联邦政府以外,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也以直接贷款、担保贷款和保险贷款的方式为其所辖高等教育机构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或与贷款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一规定起源于堪萨斯州1941年的一项法律,该法律规定堪萨斯州从制造业收取的税收中的25%用于为6所州立大学的校园建设提供低息担保贷款。此后,其他州都纷纷效仿,直至今天的普及状态。
(四)发行债券等有价证券
从广义上说,发行债券等有价证券也是贷款的一种形式。债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普通债券,一种是免税债券。债券还期分中长期和长期两种。中长期的还贷期为25年-30年,利率在5%-6%之间,而长期债券的还贷期则长得多,利率也相对高些。
除此之外,美国高校经费来源还有在联邦政府的资助、州政府的资助、社会的捐赠和基金融资以及项目融资等渠道。
四、美国高校贷款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高校设施建设贷款的分水岭,此前美国高校贷款主要是以直接贷款也就是政策性贷款的方式进行的;而此后,美国高校贷款逐步转变为担保贷款也就是商业贷款。这与我国当前的高校贷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的不同点就在于美国高校的商业性贷款采取担保贷款的方式,而我国高校贷款则以信用贷款为主。
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在贷款政策方面,结合我国的现状,我们可得出以下启示:
(一)高等教育立法制度还需完善
美国对于高校贷款的法制管理无论从大项上还是小项上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规定的细小之处都涉及到所请工人的每小时最低工资。法制的完善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能有效的遏制在资金上面的隐性消费,督促高校的消费行为,规范高等教育体系。
(二)加强政府管理
高校的经费以及开支从根本上讲还是大部分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只有政府加大投入才能在高校资金使用方面“理直气壮”的进行管理,只有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进行宏观调控,才能从源头上减轻高校的贷款压力,减少高校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三)高等教育体制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政府应不断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创新,谋求多元化发展,以解决新阶段带来的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应大力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在更大层次上满足我国多层次、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实现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对部分公立高等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革,提高其自身融资能力和活力。
(四)银行的理性决策
国有银行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承担风险的主体,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应客观评价业务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理性决策。贷款前应收集高校的会计信息与声誉之类的状况,对高校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严格规定归还数目、年限,严格依法放贷。贷款后应跟踪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另外,银行应加强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及时沟通与交流,共同分析贷款高校的财务状况,实时防范贷款风险。
(五)高校的开源节流
高校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除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和各项转向建设资金外,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如建立董事会和校友会,吸收捐款,积极募捐。“节流”方面,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贷款的本质,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建立规范的经济责任制度,做到“贷款决策要审慎,贷款投资要可行,贷款程序要规范,贷款审计要严格”。形成勤俭治校、量力而行的观念,建设节约型大学。
(六)高校合理贷款
高校在申请贷款时要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客观合理的确定贷款规模。在申请贷款前,应制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得出自身的偿债能力。从国家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已逐渐度过了80年代出生潮的入学高峰期,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定会走质的突变。因此,高校在处理好短期改革所需资金问题的同时还应放眼未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贷期间也应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利率的变化,适时做出相应的还贷计划的调整。
(七)教育银行的开设
国家在各大行业基本上都有专门的扶持对口银行,在教育这一影响国家发展大计的领域也应有专门的对口银行。国家可以开办教育银行专门解决高校贷款问题,并鼓励有资金实力、热爱高等教育的企业投入。教育银行的开设可以使教育资金的拨款迅速有效,方便政府对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进行有效的调控。
参考文献:
[1]林莉.中国高等学校贷款问题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殷伟伟.高校贷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2008.
[3]李素敏.高校贷款规模过大的原因及对策刍议.2006.
[4]葛春.当前我国公立普通高校贷款问题的形成与化解.2008.
[5]郭国庆,汪晓凡.中国高校贷款问题、成因与对策.2008.
[6]黎凯.中国公立高校借贷办学的风险与对策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