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既是课程定位的需要,也是史学研究特质、学科素养的基本诉求。文章在分析史料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认为教师要抓住史料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基于历史课程特质和学情实际,强化策略选择意识,从而在有效的史料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证据意识
史学的基本功用是“求真”,如何“求真”?需要将立足点放在史料上,在援引史料、理解史料和考证等系列活动中,形成研究成果,实现“求真”的基本功用。然而,研究成果要经得起考验,需要强化史料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证据”意识,这样才能使史料教学达到史学研究的“求真”功用。
一、史料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体现出多重诉求,既是课程定位的需要,也是史学研究特质、学科素养的基本诉求。
1.历史课程定位需要培养证据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定位为基础课,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人类历史进行解释,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高中史料教学根据这一定位,强化证据意识,在各个环节做到按照证据说话,每一个结论都要做到“论从史出”,而“史从证来”又确定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基本定位,只有建立在证据基础上,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才具有说服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2.史学研究特质需要培养证据意识
史学研究的特质是什么?它是对历史现象、事件、人物阐释的活动,这一阐释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因此,求真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考证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活动。只有对符号性的历史史料进行充分的考证,才能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才能使史学研究具有真实性的意义,才能使真理获得有力的支撑。离开证据和考证,史学研究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因此,史学研究离不开证据意识。
3.历史学科素养需要培养证据意识
学科素养成为当前课程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历史史料教学的基本任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是由历史学科特质所决定的,历史依赖于史料,而史料的价值又取决于真实性。这就需要在史料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只有基于证据意识才能驱动学生不断对史料进行考证,以还原历史,并从中捕捉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从而做到去伪存真,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等,引领学生形成优良的精神品质,做到严谨、务实、求真等,实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
二、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要抓住史料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基于历史课程特质和学情实际,强化策略选择意识,从而在有效的史料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1.厘清“史”“论”关系,做到论从史出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要建立在“论从史出”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厘清“史”和“论”之间的关系。“史”是历史研究的材料,它是历史本体的一种反映,它的基本特质是真实性,只有保证真实性,才能作为理论和思维的素材。“论”是历史研究形成的观点、得出的结论,它建立在分析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历史事实的分析与研究又依靠史料,对史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只有厘清“史”和“论”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论从史出”,使一切的历史理论建立在史料基础上,历史理论又反作用于史料研究。“论从史出”是一个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无形中需要证据意识的参与,在运用证据不断考证的过程中归纳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
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其中“皇帝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引导学生了解“皇帝制度特征和本质”是一个教学重点,为了强化学生对“君主专制”这一制度本质的认识,即形成“君主专制”的结论,需要相应的史料作为证据。此时,援引史料成为一种必要,通过史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学生对“君主专制”的史论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
由于厘清了“史”和“论”之间的关系,坚持做到“论从史出”,学生在史料学习过程中自然就形成了证据意识,在接受某一历史结论时自觉地援引史料进行考证,同时,在史料学习过程中又自觉地运用既成的史论去检验史料的真伪。
2.用好“内”“外”资源,做到一主多辅
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向2.0时代升级。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说史料资源数量多,类型广。面对庞大的史料资源,在史料教学中如何取舍?如果处理不好,史料教学就容易异化为史料的堆砌,不利于学生证据意识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教材内史料资源和教材外史料资源的关系,立足于教材内史料资源,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在史料学习过程中强化证据意识。根据史料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坚持教材内史料为主的基础上,适度地向教材外史料进行辐射。
解决了史料教学资源取舍问题,就需要解决史料资源的运用。在一主一次史料资源的支持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证据是广泛存在的。然而为什么历史史料教学中史料复述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学生证据意识弱化现象有关。因此,教师需要用好教材内和教材外史料资源,引导学生基于证据意识对史料进行分析,并以此进行推论,最终得出历史结论。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这一板块,教材援引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段史料。教材在引用时进行了语言處理。在史料教学时,可以采用比照式呈现方式,利用多媒体展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原文,并对《史记》的地位进行举证。
这一过程,坚持将教材内和教材外的史料进行比照式展现,本身就体现出源证据意识,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同时,又援引资料对《史记》进行界定,通过一主一次史料资源,学生围绕历史进行求证,从而透过“皇帝在意丞相车骑的多少”表象,证实皇权和中央官制的至高无上、不容挑战。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证据意识
史学的基本功用是“求真”,如何“求真”?需要将立足点放在史料上,在援引史料、理解史料和考证等系列活动中,形成研究成果,实现“求真”的基本功用。然而,研究成果要经得起考验,需要强化史料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证据”意识,这样才能使史料教学达到史学研究的“求真”功用。
一、史料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体现出多重诉求,既是课程定位的需要,也是史学研究特质、学科素养的基本诉求。
1.历史课程定位需要培养证据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定位为基础课,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人类历史进行解释,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高中史料教学根据这一定位,强化证据意识,在各个环节做到按照证据说话,每一个结论都要做到“论从史出”,而“史从证来”又确定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基本定位,只有建立在证据基础上,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才具有说服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2.史学研究特质需要培养证据意识
史学研究的特质是什么?它是对历史现象、事件、人物阐释的活动,这一阐释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因此,求真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考证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活动。只有对符号性的历史史料进行充分的考证,才能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才能使史学研究具有真实性的意义,才能使真理获得有力的支撑。离开证据和考证,史学研究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因此,史学研究离不开证据意识。
3.历史学科素养需要培养证据意识
学科素养成为当前课程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历史史料教学的基本任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是由历史学科特质所决定的,历史依赖于史料,而史料的价值又取决于真实性。这就需要在史料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只有基于证据意识才能驱动学生不断对史料进行考证,以还原历史,并从中捕捉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从而做到去伪存真,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等,引领学生形成优良的精神品质,做到严谨、务实、求真等,实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
二、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要抓住史料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基于历史课程特质和学情实际,强化策略选择意识,从而在有效的史料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1.厘清“史”“论”关系,做到论从史出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要建立在“论从史出”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厘清“史”和“论”之间的关系。“史”是历史研究的材料,它是历史本体的一种反映,它的基本特质是真实性,只有保证真实性,才能作为理论和思维的素材。“论”是历史研究形成的观点、得出的结论,它建立在分析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历史事实的分析与研究又依靠史料,对史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只有厘清“史”和“论”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论从史出”,使一切的历史理论建立在史料基础上,历史理论又反作用于史料研究。“论从史出”是一个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无形中需要证据意识的参与,在运用证据不断考证的过程中归纳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
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其中“皇帝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引导学生了解“皇帝制度特征和本质”是一个教学重点,为了强化学生对“君主专制”这一制度本质的认识,即形成“君主专制”的结论,需要相应的史料作为证据。此时,援引史料成为一种必要,通过史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学生对“君主专制”的史论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
由于厘清了“史”和“论”之间的关系,坚持做到“论从史出”,学生在史料学习过程中自然就形成了证据意识,在接受某一历史结论时自觉地援引史料进行考证,同时,在史料学习过程中又自觉地运用既成的史论去检验史料的真伪。
2.用好“内”“外”资源,做到一主多辅
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向2.0时代升级。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说史料资源数量多,类型广。面对庞大的史料资源,在史料教学中如何取舍?如果处理不好,史料教学就容易异化为史料的堆砌,不利于学生证据意识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教材内史料资源和教材外史料资源的关系,立足于教材内史料资源,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在史料学习过程中强化证据意识。根据史料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坚持教材内史料为主的基础上,适度地向教材外史料进行辐射。
解决了史料教学资源取舍问题,就需要解决史料资源的运用。在一主一次史料资源的支持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证据是广泛存在的。然而为什么历史史料教学中史料复述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学生证据意识弱化现象有关。因此,教师需要用好教材内和教材外史料资源,引导学生基于证据意识对史料进行分析,并以此进行推论,最终得出历史结论。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这一板块,教材援引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段史料。教材在引用时进行了语言處理。在史料教学时,可以采用比照式呈现方式,利用多媒体展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原文,并对《史记》的地位进行举证。
这一过程,坚持将教材内和教材外的史料进行比照式展现,本身就体现出源证据意识,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同时,又援引资料对《史记》进行界定,通过一主一次史料资源,学生围绕历史进行求证,从而透过“皇帝在意丞相车骑的多少”表象,证实皇权和中央官制的至高无上、不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