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游戏心理辅导是一种以游戏为中介,让儿童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游戏心理辅导契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将游戏心理辅导融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巧妙的运用到心理健康课程以及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中,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游戏心理辅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课;心理治疗
心理学认为,游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具有内在引发性。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有着不可替代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意义。然而,对游戏的研究长期以来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到20世界90年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专家才开始日益重视并研究游戏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功能。
一、儿童发展与游戏
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生物性功能的发展,如手眼协调、平衡等,也有调节情绪和增强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功能。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自身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其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社会行为的习得。1另外,游戏具有心理诊断和治疗的功能,既是儿童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宣泄负面情绪、体验积极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儿童游戏分为不同的类别。本文主要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游戏的相应表现来划分游戏发展阶段2:
练习性游戏(0-2岁)
练习性游戏是游戏的最初形式,对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感知-运动阶段。该阶段儿童主要依靠感觉与动作的协调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相应地,本阶段儿童的游戏具有重复行为的特点,不包含任何象征性游戏的方法。
象征性游戏(2-7岁)
象征性游戏对应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游戏形式。在此阶段,儿童主要依靠形象表征来思考。相应地,儿童的游戏中充斥着大量的象征物和象征性情节,如过家家。
规则游戏(7-11、12岁)
规则游戏主要出现和存在于学龄期,对应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在此阶段,规则成为儿童游戏活动的中心,儿童能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根据既定规则表现和控制自己的游戏行为。
二、游戏心理辅导的理论背景与技巧方法
游戏心理辅导是一种以游戏为中介,让儿童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3。游戏心理辅导强调以游戏作为沟通媒介。在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领域,凡是以游戏作为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方法都可称为游戏心理疗法。由于每种方法的不同理论取向,发展出了不同的游戏心理治疗流派。
个人中心游戏疗法
个人中心游戏疗法的理论背景为人本主义理论。该疗法认为只有儿童本身才是能够真实、完整地觉知自己内心世界的个体。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应保持放松的心态和真诚接纳的立场,不指导、不要求,保持立场中立,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表达情绪的环境。
心理动力游戏疗法
心理动力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即心理动力论。该疗法认为,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自己对客观世界无法掌控的感觉,有效地处理其在现实生活中丧失控制感的负面影响。游戏是一种扮演,当儿童的游戏与现实生活分离开时,可使其自我屈服于本我和超我的需求。
认知行为游戏疗法
认知-行为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为心理学家贝克(A·T·Beck)所提出的“ABC”理论,即将心理咨询的着眼点放在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其对己、对人以及对事物的看法来改变其心理问题。认知-行为取向的游戏疗法认为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咨询师应积极介入,主要的方法有示范、角色扮演等。
游戏心理辅导或游戏治疗并非某一学派特有的方法,咨询师在现实心理辅导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融会贯通。游戏心理辅导的重点在于“心理辅导”,而非“游戏”,后者仅仅是达到心理辅导或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
三、游戏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游戏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
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而心理游戏则是心理健康课的的重要形式载体。相较于其他游戏活动,课堂中的游戏有更为明确的目的。4需要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计主题,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感悟与思考,以达到明白道理、升华情感的教学目的。从操作层面上看,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课中的游戏应注意以下几点:
关注活动过程
心理游戏辅导并非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本身并非最终目标。要让学生在游戏中通过体验达到自我成长、人际交往、情感培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科学设计活动,明确目标,关注游戏活动的过程。
用心设置环境
良好的心理游戏环境本身具有教育意义,能够让学习在无意识中吸收和接受,进而影响思维和行动,促进其健康成长。另外,教师应为学生设置一个宽松、接纳的环境,调动其活动积极性。此外,还应注意仔细检查活动设施,确保安全。
巧妙点评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包括肢体语言、讨论情况等,并进行记录。活动后应采用有效手段导入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应参与其中,把握讨论方向,将讨论引入深处,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感受。教师的点评要简洁有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达成教学目标。
游戏心理辅导在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在学前及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儿童缺乏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以及成熟的自我觉察力,很难通过适用于成人的心理咨询手段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因而,游戏心理辅导是适用于小学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广泛用于儿童的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当中来治疗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5
结合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游戏心理辅导可以发展出很多不同的实施方法。下面以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为例,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介绍一下游戏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1.确定需要矫正的攻击性行为。首先,通过观察法以及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明确儿童的行为问题。包括出现形式、出现时间、出现频率等等。同时做好儿童相关背景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如家庭基本环境、教养风格,与同学老师的相处情况等等。尽量做到全面地掌握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的资料。
2.形成所期望行为的计划和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形成治疗的目标,并尽量细化为可执行、结果可量化的治疗计划。
3.设计出系列游戏,分不同步骤帮助儿童接近目标。在进行具体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儿童建立友善的关系,做到积极关注儿童。同时,应关注儿童的社会关系,如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此外,还需调动家长积极配合。
游戏心理辅导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教育,重视儿童本身的积极心理资源以及内在心理需求,且适合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特点,相较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易被儿童接受。在实际的工作中,应根据情况将游戏心理辅导融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巧妙的运用到心理健康课程以及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中,才能更好的发挥游戏心理辅导的作用,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毛颖梅. 特殊儿童游戏治疗.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53-56.
[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01-105.
[3] 张冬梅.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游戏心理辅导. 幼儿教育,2005(9):12-13.
[4] 何成勇. 浅谈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 大众心理学,2011(9):17-18.
[5] 韦耀阳,谢芳. 游戏治疗在儿童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 200(6):40-42.
关键词:游戏心理辅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课;心理治疗
心理学认为,游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具有内在引发性。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有着不可替代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意义。然而,对游戏的研究长期以来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到20世界90年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专家才开始日益重视并研究游戏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功能。
一、儿童发展与游戏
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生物性功能的发展,如手眼协调、平衡等,也有调节情绪和增强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功能。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自身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其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社会行为的习得。1另外,游戏具有心理诊断和治疗的功能,既是儿童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宣泄负面情绪、体验积极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儿童游戏分为不同的类别。本文主要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游戏的相应表现来划分游戏发展阶段2:
练习性游戏(0-2岁)
练习性游戏是游戏的最初形式,对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感知-运动阶段。该阶段儿童主要依靠感觉与动作的协调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相应地,本阶段儿童的游戏具有重复行为的特点,不包含任何象征性游戏的方法。
象征性游戏(2-7岁)
象征性游戏对应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游戏形式。在此阶段,儿童主要依靠形象表征来思考。相应地,儿童的游戏中充斥着大量的象征物和象征性情节,如过家家。
规则游戏(7-11、12岁)
规则游戏主要出现和存在于学龄期,对应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在此阶段,规则成为儿童游戏活动的中心,儿童能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根据既定规则表现和控制自己的游戏行为。
二、游戏心理辅导的理论背景与技巧方法
游戏心理辅导是一种以游戏为中介,让儿童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3。游戏心理辅导强调以游戏作为沟通媒介。在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领域,凡是以游戏作为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方法都可称为游戏心理疗法。由于每种方法的不同理论取向,发展出了不同的游戏心理治疗流派。
个人中心游戏疗法
个人中心游戏疗法的理论背景为人本主义理论。该疗法认为只有儿童本身才是能够真实、完整地觉知自己内心世界的个体。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应保持放松的心态和真诚接纳的立场,不指导、不要求,保持立场中立,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表达情绪的环境。
心理动力游戏疗法
心理动力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即心理动力论。该疗法认为,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自己对客观世界无法掌控的感觉,有效地处理其在现实生活中丧失控制感的负面影响。游戏是一种扮演,当儿童的游戏与现实生活分离开时,可使其自我屈服于本我和超我的需求。
认知行为游戏疗法
认知-行为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为心理学家贝克(A·T·Beck)所提出的“ABC”理论,即将心理咨询的着眼点放在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其对己、对人以及对事物的看法来改变其心理问题。认知-行为取向的游戏疗法认为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咨询师应积极介入,主要的方法有示范、角色扮演等。
游戏心理辅导或游戏治疗并非某一学派特有的方法,咨询师在现实心理辅导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融会贯通。游戏心理辅导的重点在于“心理辅导”,而非“游戏”,后者仅仅是达到心理辅导或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
三、游戏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游戏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
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而心理游戏则是心理健康课的的重要形式载体。相较于其他游戏活动,课堂中的游戏有更为明确的目的。4需要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计主题,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感悟与思考,以达到明白道理、升华情感的教学目的。从操作层面上看,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课中的游戏应注意以下几点:
关注活动过程
心理游戏辅导并非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本身并非最终目标。要让学生在游戏中通过体验达到自我成长、人际交往、情感培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科学设计活动,明确目标,关注游戏活动的过程。
用心设置环境
良好的心理游戏环境本身具有教育意义,能够让学习在无意识中吸收和接受,进而影响思维和行动,促进其健康成长。另外,教师应为学生设置一个宽松、接纳的环境,调动其活动积极性。此外,还应注意仔细检查活动设施,确保安全。
巧妙点评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包括肢体语言、讨论情况等,并进行记录。活动后应采用有效手段导入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应参与其中,把握讨论方向,将讨论引入深处,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感受。教师的点评要简洁有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达成教学目标。
游戏心理辅导在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在学前及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儿童缺乏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以及成熟的自我觉察力,很难通过适用于成人的心理咨询手段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因而,游戏心理辅导是适用于小学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广泛用于儿童的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当中来治疗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5
结合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游戏心理辅导可以发展出很多不同的实施方法。下面以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为例,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介绍一下游戏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1.确定需要矫正的攻击性行为。首先,通过观察法以及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明确儿童的行为问题。包括出现形式、出现时间、出现频率等等。同时做好儿童相关背景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如家庭基本环境、教养风格,与同学老师的相处情况等等。尽量做到全面地掌握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的资料。
2.形成所期望行为的计划和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形成治疗的目标,并尽量细化为可执行、结果可量化的治疗计划。
3.设计出系列游戏,分不同步骤帮助儿童接近目标。在进行具体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儿童建立友善的关系,做到积极关注儿童。同时,应关注儿童的社会关系,如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此外,还需调动家长积极配合。
游戏心理辅导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教育,重视儿童本身的积极心理资源以及内在心理需求,且适合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特点,相较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易被儿童接受。在实际的工作中,应根据情况将游戏心理辅导融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巧妙的运用到心理健康课程以及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中,才能更好的发挥游戏心理辅导的作用,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毛颖梅. 特殊儿童游戏治疗.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53-56.
[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01-105.
[3] 张冬梅.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游戏心理辅导. 幼儿教育,2005(9):12-13.
[4] 何成勇. 浅谈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 大众心理学,2011(9):17-18.
[5] 韦耀阳,谢芳. 游戏治疗在儿童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 200(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