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自觉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文章就对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相关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解决 实践
0.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1.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1.1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青春好动的年龄,对刻板、枯燥的课堂非常厌倦,喜爱新鲜事物,并具有一定的动手愿望。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索氛围,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1.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将良好的问题氛围创设出来,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学生发挥兴趣、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教学贵在持之以恒,使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
1.3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样,质疑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对陌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找出问题,对其进行分析,最终将问题解决,从而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自主地对陌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个性化的思维[2]。
2.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
2.1 在课前设置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问题设置在课前,将问题情境创设出来进行新课的引入。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配合,课前问题既要能够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涉及到学生本堂课所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初中数学《幂的乘方》这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上课之初就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问题1:计算棱长为16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问题2:计算a4·a4·a4和x3·x3·x3的值;计算(a3)5和(b4)3。这三个题目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性,其中第二题是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复习,第一题是引出本课“幂的乘方”的课题,第三题则是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课前热身,温故知新,从而顺利地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于数学课充满期待。
2.2利用好课本的“课题学习”
当前初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穿插的“课题学习”,其目的在于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增长学生的见闻。进行数学课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也给学生提供了发挥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例如《课题学习 重心》一课,笔者就给学生创造了通过亲自动手来对物体与图形的重心进行探究的机会,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开始时,教师用手指顶住一块木板走进课堂。学生对教师这一反常行为非常感兴趣,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当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手上的木板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形状的木板,找到这些几何图形的重心。此时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进行自由的探索和尝试,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往往会自觉地查阅课本和资料,并允许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相互的交流,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对重心的存在和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后请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问题探究成果,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通过对课本中“课题学习”的利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以及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2.3解决课堂难点问题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是一堂课的关键,要完成“问题解决”教学,就必须使学生能够掌握和突破教学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有教学智慧,将新知识的探索问题化,并引导学生逐渐细化问题,最终将问题解决,并形成解题规律,完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本次课堂中,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将等腰梯形ABCD的CD和BA两腰延长,使其在点E相交,试证明△EAD和△EBC是等腰三角形,如图1。
该问题涉及到教学难点的解决,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试着将该问题转化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①通过分析等腰梯形的特征,可以发现哪两个底角是相等的?此时学生回答:等腰梯形同底角上的两角是相等的,在图中即为∠B和∠C。②既然∠B和∠C相等,则是否可以证明△EBC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回答:可以,因为等角对等边,因此EC=EB。③由ABCD是等腰梯形,且EC=EB,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最后得出结论,△EAD也是等腰三角形。通过细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
2.4留置课后问题
留置课后问题有利于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猜想,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例如在《整式的除法》的前一节课后,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课后问题:在下雨时往往是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这是由于光速快于声速。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00米,光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OxlO8,试计算光速是声速的多少倍。该问题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下一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结语
初中数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索能力,使初中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也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体验。
【参考文献】
[1]李丽娟.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 成功(教育). 2010(05)
[2]张骥. 从初中数学教学中谈创新思维的培养[J]. 才智. 2010(16)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解决 实践
0.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1.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1.1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青春好动的年龄,对刻板、枯燥的课堂非常厌倦,喜爱新鲜事物,并具有一定的动手愿望。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索氛围,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1.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将良好的问题氛围创设出来,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学生发挥兴趣、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教学贵在持之以恒,使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
1.3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样,质疑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对陌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找出问题,对其进行分析,最终将问题解决,从而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自主地对陌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个性化的思维[2]。
2.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
2.1 在课前设置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问题设置在课前,将问题情境创设出来进行新课的引入。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配合,课前问题既要能够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涉及到学生本堂课所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初中数学《幂的乘方》这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上课之初就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问题1:计算棱长为16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问题2:计算a4·a4·a4和x3·x3·x3的值;计算(a3)5和(b4)3。这三个题目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性,其中第二题是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复习,第一题是引出本课“幂的乘方”的课题,第三题则是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课前热身,温故知新,从而顺利地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于数学课充满期待。
2.2利用好课本的“课题学习”
当前初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穿插的“课题学习”,其目的在于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增长学生的见闻。进行数学课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也给学生提供了发挥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例如《课题学习 重心》一课,笔者就给学生创造了通过亲自动手来对物体与图形的重心进行探究的机会,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开始时,教师用手指顶住一块木板走进课堂。学生对教师这一反常行为非常感兴趣,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当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手上的木板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形状的木板,找到这些几何图形的重心。此时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进行自由的探索和尝试,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往往会自觉地查阅课本和资料,并允许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相互的交流,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对重心的存在和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后请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问题探究成果,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通过对课本中“课题学习”的利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以及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2.3解决课堂难点问题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是一堂课的关键,要完成“问题解决”教学,就必须使学生能够掌握和突破教学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有教学智慧,将新知识的探索问题化,并引导学生逐渐细化问题,最终将问题解决,并形成解题规律,完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本次课堂中,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将等腰梯形ABCD的CD和BA两腰延长,使其在点E相交,试证明△EAD和△EBC是等腰三角形,如图1。
该问题涉及到教学难点的解决,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试着将该问题转化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①通过分析等腰梯形的特征,可以发现哪两个底角是相等的?此时学生回答:等腰梯形同底角上的两角是相等的,在图中即为∠B和∠C。②既然∠B和∠C相等,则是否可以证明△EBC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回答:可以,因为等角对等边,因此EC=EB。③由ABCD是等腰梯形,且EC=EB,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最后得出结论,△EAD也是等腰三角形。通过细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
2.4留置课后问题
留置课后问题有利于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猜想,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例如在《整式的除法》的前一节课后,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课后问题:在下雨时往往是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这是由于光速快于声速。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00米,光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OxlO8,试计算光速是声速的多少倍。该问题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下一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结语
初中数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索能力,使初中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也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体验。
【参考文献】
[1]李丽娟.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 成功(教育). 2010(05)
[2]张骥. 从初中数学教学中谈创新思维的培养[J]. 才智. 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