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专业较从前有了全新的发展,其与计算机领域、电子科技领域等技术不断融合,实现了产业自动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并为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领域内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通过对近年来机械设计产业就业形势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国企、私企还是跨国企业,均希望能够招聘不需岗前培训或仅通过简单岗位培训即可上岗的专业人才以充实企业人员配备,这便要求相关院校的专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即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发展问题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 自动化 专业教学 策略 改革
一、概述
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点产业之一。且随着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设计制造产业亦较从前有了不断的变革。传统的机械设计产业人工参与度高,自动化水平低下,已逐渐无法适应市场对于高生产效率、高出产品质的需求,因此,随着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制造业实现了其自动化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
革新后的机械设计制造产业对业内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者需接受过专业培训方能具备一定的相关行业素质。这一要求亦改变了机械制造领域市场的招聘需求。从近几年来各大国企、外企及民营企业的人员招聘模式分析可知,企业并不希望在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中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而是更倾向于聘用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已接受过适用于岗位工作的相关素质的应届毕业生。由此可见,传统理论式灌输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必须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方能引导学生接受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及其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二、进行教学体系优化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多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教学核心,忽视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的行业要求之下,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各专业院校所淘汰,转而将培养核心转移到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解决问题等的能力培养上来。通过教学理念的变革,学生逐渐在学习中掌握了如何进行所学知识的应用及变通,同时其参与社会交往的水平及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自主创业及创新能力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此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学校不再单纯将学生的应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其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评价。以学校的综合测评方式变革为例。在传统的测评体系中,学生的考试得分通常约占综合测评成绩的80%以上,德育、体育等所占份额较小。通过教学改革,学校降低了考试分数在综合测评中所占份额,将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等均计入测评得分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到实习、实践中去的积极性,学生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均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日后更快的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
旧有的教学模式之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以在校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而如今,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增设了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两个体系,并与知识体系一起构成学生的专业培养模式。在三个体系之中,以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线,即成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同时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授课课时,增设实践教学、素质培育等“第二课堂”,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许多高等院校机械设计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后,将原有64学时的理论教学课压缩为48学时,剩余课时用于学生的自主实践: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学习方向,由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流程并参与到实践之中,最终以汇报的形式向师生呈现个人或团队的实践成果。在此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教师较强的依赖程度,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提升。
(三)增设课程层次
教学改革之前,我国大部分机械设计专业教学中不曾进行课程层次的区分,对于全部学生采用一套统一的教学方案,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安排缺乏针对性,仅适用于中间水平的学生,而对于能力较强或成绩后进的学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为此,“三套课程层次”的理念逐渐提出,共包括基础、拓展、复合三部分内容。基础部分即最起码的专业知识要求,是后期一切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拓展则要求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相应的实践能力有所进步;复合层次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学科知识体系的结合。基础层次是对于全体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应达到的专业水平;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校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素质拓展能力,即不能仅满足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积极参与到各类实践、实习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及自身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复合层次则主要针对于专业素质较高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综合、升華的过程,例如学校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学科竞赛之中,如“挑战杯大学生自主创业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学生的专业素质将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其团队协作水平、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均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三、改革教学模式
除教学体系的革新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变革,其中包括密切与企业间合作、增加学生实践项目,提升教学团队素质、实现“双师型”改革等。
(一)增进校、企双方间合作,实现企业岗位与专业实训间对接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论知识教学工作的开展已基本到位,目前各院校应着重提高的即为其实践教学的发展,通过加强与相关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增设合作项目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逐步实现企业岗位与专业实训的全面对接,即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学生实践培训方法。
例如学校可与当地机械制造厂部分车间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与金工实习、控制系统实习等。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与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接触的机会,因此向他们学习更多的实践本领,并将自己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师傅进行探讨,以理论完善实践,并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修正、补充。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及企业技师队伍
目前,各高等院校及职业学校在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教师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的现象,为实现其业务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则可以通过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及聘请长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技师作为特聘教师来实现。
“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一方面能够有较强的课堂理论教学能力,同时不能脱产,需经常参与到机械自动化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中去,从而更好地了解当前市场的各种新技术、新设计思路。也只有通过在实践中反复的应用,方能更好的掌握各类技术,同时形成更多的创新点,以便将其带入课堂之中,使所教授内容更加符合市场需要,保持课堂活力。而现场技师作为特聘教师则可以通过其多年的生产经验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实践经验;同时,由于技师长期不脱离市场,因此对于当下的就业需求有着更加全面的认识,通过将这些认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向着更加顺应就业导向的方向学习、发展。
总之,机械制造产业及其自动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相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必须随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改革,方能保证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学生也因此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平台,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而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邱友梁.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業教学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173.
[2]曹源文,马丽英,陆兆峰,李玉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11-113.
[3]李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吉林教育,2011,34:73-74.
[4]曹坚,钱苏翔,胡红生,温利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A].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7)[C].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2010:3.
[5]钟守炎,张晓东,戴静君,黄清世,孙良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石油教育,2001,05:89-90.
作者简介:
曹泰山(1956—),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 自动化 专业教学 策略 改革
一、概述
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点产业之一。且随着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设计制造产业亦较从前有了不断的变革。传统的机械设计产业人工参与度高,自动化水平低下,已逐渐无法适应市场对于高生产效率、高出产品质的需求,因此,随着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制造业实现了其自动化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
革新后的机械设计制造产业对业内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者需接受过专业培训方能具备一定的相关行业素质。这一要求亦改变了机械制造领域市场的招聘需求。从近几年来各大国企、外企及民营企业的人员招聘模式分析可知,企业并不希望在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中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而是更倾向于聘用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已接受过适用于岗位工作的相关素质的应届毕业生。由此可见,传统理论式灌输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必须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方能引导学生接受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及其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二、进行教学体系优化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多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教学核心,忽视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的行业要求之下,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各专业院校所淘汰,转而将培养核心转移到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解决问题等的能力培养上来。通过教学理念的变革,学生逐渐在学习中掌握了如何进行所学知识的应用及变通,同时其参与社会交往的水平及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自主创业及创新能力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此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学校不再单纯将学生的应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其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评价。以学校的综合测评方式变革为例。在传统的测评体系中,学生的考试得分通常约占综合测评成绩的80%以上,德育、体育等所占份额较小。通过教学改革,学校降低了考试分数在综合测评中所占份额,将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等均计入测评得分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到实习、实践中去的积极性,学生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均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日后更快的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
旧有的教学模式之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以在校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而如今,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增设了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两个体系,并与知识体系一起构成学生的专业培养模式。在三个体系之中,以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线,即成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同时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授课课时,增设实践教学、素质培育等“第二课堂”,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许多高等院校机械设计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后,将原有64学时的理论教学课压缩为48学时,剩余课时用于学生的自主实践: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学习方向,由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流程并参与到实践之中,最终以汇报的形式向师生呈现个人或团队的实践成果。在此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教师较强的依赖程度,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提升。
(三)增设课程层次
教学改革之前,我国大部分机械设计专业教学中不曾进行课程层次的区分,对于全部学生采用一套统一的教学方案,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安排缺乏针对性,仅适用于中间水平的学生,而对于能力较强或成绩后进的学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为此,“三套课程层次”的理念逐渐提出,共包括基础、拓展、复合三部分内容。基础部分即最起码的专业知识要求,是后期一切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拓展则要求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相应的实践能力有所进步;复合层次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学科知识体系的结合。基础层次是对于全体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应达到的专业水平;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校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素质拓展能力,即不能仅满足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积极参与到各类实践、实习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及自身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复合层次则主要针对于专业素质较高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综合、升華的过程,例如学校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学科竞赛之中,如“挑战杯大学生自主创业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学生的专业素质将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其团队协作水平、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均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三、改革教学模式
除教学体系的革新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变革,其中包括密切与企业间合作、增加学生实践项目,提升教学团队素质、实现“双师型”改革等。
(一)增进校、企双方间合作,实现企业岗位与专业实训间对接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论知识教学工作的开展已基本到位,目前各院校应着重提高的即为其实践教学的发展,通过加强与相关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增设合作项目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逐步实现企业岗位与专业实训的全面对接,即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学生实践培训方法。
例如学校可与当地机械制造厂部分车间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与金工实习、控制系统实习等。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与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接触的机会,因此向他们学习更多的实践本领,并将自己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师傅进行探讨,以理论完善实践,并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修正、补充。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及企业技师队伍
目前,各高等院校及职业学校在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教师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的现象,为实现其业务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则可以通过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及聘请长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技师作为特聘教师来实现。
“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一方面能够有较强的课堂理论教学能力,同时不能脱产,需经常参与到机械自动化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中去,从而更好地了解当前市场的各种新技术、新设计思路。也只有通过在实践中反复的应用,方能更好的掌握各类技术,同时形成更多的创新点,以便将其带入课堂之中,使所教授内容更加符合市场需要,保持课堂活力。而现场技师作为特聘教师则可以通过其多年的生产经验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实践经验;同时,由于技师长期不脱离市场,因此对于当下的就业需求有着更加全面的认识,通过将这些认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向着更加顺应就业导向的方向学习、发展。
总之,机械制造产业及其自动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相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必须随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改革,方能保证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学生也因此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平台,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而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邱友梁.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業教学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173.
[2]曹源文,马丽英,陆兆峰,李玉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11-113.
[3]李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吉林教育,2011,34:73-74.
[4]曹坚,钱苏翔,胡红生,温利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A].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7)[C].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2010:3.
[5]钟守炎,张晓东,戴静君,黄清世,孙良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石油教育,2001,05:89-90.
作者简介:
曹泰山(1956—),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