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开放题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上的开放题,更要善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开放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到再生知识的方法与数学发现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思维锻炼 开放题设计
数学开放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却不能持久,容易转移。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在开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两难境地:要么时间不足,学生对问题探索不充分;要么时间宽裕,课堂秩序混乱、教学低效,教师难以控制局面。实际上,开放题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对教师的生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上的开放题,更要善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开放题。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畅游在开放题中呢?
一、条件的开放
在开放题中,条件的开放是指条件不充足、条件不确定或条件多余。一般情况下,学生解题时必须以问题为指向,对现有的条件进行筛选、补充和组合,从而构建出一个严密的推理体系。但现行教材中绝大部分题目的条件不多不少,学生对现有条件只须进行组合即可,而无须筛选、补充,这样就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设计条件多余、条件不定、条件不充分等类型的题目,促使学生对现有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在教学中,曾出现这样一道题:3个最大的两位数相加,和是多少?(算式:99+99+99)大多数学生这样写,并且直接用加法算出得数,当时我问:“还有其他做法吗?”有个学生立即说:“我用99×3,妈妈教我算出了答案。”“老师,我还有个方法。”另外一名同学说:“我把99都看作100,加起来就是300,再减去多加的3,就得到297,这样算很简单。”这样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多维度的思维训练,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问题的开放
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何解决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1.拓宽问题的解决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多已指出并限定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发挥想象。但是现实中的应用却是一题多解。
商店有85台电视机,上午卖出25台,下午卖出52台,还剩多少台电视机?要求商店还剩多少台电视机,解法一:先求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台电视机,再求还剩多少台电视机。解法二:先求出上午卖出25台电视机后还剩多少台,再求下午卖出52台后还剩多少台?类似这样的题目,由于不再限定问题的解决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创造热情。
2.设计可能有多种结果的开放性题目。
由于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数学问题也必然复杂多变,往往不可能得到唯一答案,要引导学生摆脱“答案唯一”的僵化思维模式。
低年级中最常见到的一题:小红家离学校350来,小明家离学校600米,小红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在这个题目中,如果小红和小明家分别在学校的左右两边,那么,两家相距应为950米;如果小红和小明家同在学校的一边,那么,两家相距应为350米。通过这种类型的开放通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势,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答案不再唯一,因而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赞赏,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评价的开放
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时,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所表现出的解题方法是不同的。有的解答是笨拙的,有的解答是巧妙的,教师不能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待学生的答案,特别是对待笨拙的解题答案,教师应善于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喜悦。但同时,在给予学生肯定评价的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点评,不能只是为开放而开放,放而不收、放而无收。
四、在开放活动中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满足学生探索的需求,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一个典型的问题:把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三角形,会变成什么图形?问题一出,学生就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探索活动之中,丰富的创造力令教师感到惊讶。
研究表明,数学开放题教学可以对小学生的思维品质起优化作用,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数学开放题具有的灵活性、多向性和开放性,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领悟到再生知识的方法与数学发现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设计数学开放题时,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锐性和严密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数学开放题时,要让学生逐步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思维锻炼 开放题设计
数学开放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却不能持久,容易转移。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在开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两难境地:要么时间不足,学生对问题探索不充分;要么时间宽裕,课堂秩序混乱、教学低效,教师难以控制局面。实际上,开放题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对教师的生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上的开放题,更要善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开放题。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畅游在开放题中呢?
一、条件的开放
在开放题中,条件的开放是指条件不充足、条件不确定或条件多余。一般情况下,学生解题时必须以问题为指向,对现有的条件进行筛选、补充和组合,从而构建出一个严密的推理体系。但现行教材中绝大部分题目的条件不多不少,学生对现有条件只须进行组合即可,而无须筛选、补充,这样就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设计条件多余、条件不定、条件不充分等类型的题目,促使学生对现有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在教学中,曾出现这样一道题:3个最大的两位数相加,和是多少?(算式:99+99+99)大多数学生这样写,并且直接用加法算出得数,当时我问:“还有其他做法吗?”有个学生立即说:“我用99×3,妈妈教我算出了答案。”“老师,我还有个方法。”另外一名同学说:“我把99都看作100,加起来就是300,再减去多加的3,就得到297,这样算很简单。”这样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多维度的思维训练,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问题的开放
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何解决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1.拓宽问题的解决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多已指出并限定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发挥想象。但是现实中的应用却是一题多解。
商店有85台电视机,上午卖出25台,下午卖出52台,还剩多少台电视机?要求商店还剩多少台电视机,解法一:先求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台电视机,再求还剩多少台电视机。解法二:先求出上午卖出25台电视机后还剩多少台,再求下午卖出52台后还剩多少台?类似这样的题目,由于不再限定问题的解决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创造热情。
2.设计可能有多种结果的开放性题目。
由于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数学问题也必然复杂多变,往往不可能得到唯一答案,要引导学生摆脱“答案唯一”的僵化思维模式。
低年级中最常见到的一题:小红家离学校350来,小明家离学校600米,小红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在这个题目中,如果小红和小明家分别在学校的左右两边,那么,两家相距应为950米;如果小红和小明家同在学校的一边,那么,两家相距应为350米。通过这种类型的开放通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势,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答案不再唯一,因而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赞赏,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评价的开放
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时,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所表现出的解题方法是不同的。有的解答是笨拙的,有的解答是巧妙的,教师不能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待学生的答案,特别是对待笨拙的解题答案,教师应善于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喜悦。但同时,在给予学生肯定评价的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点评,不能只是为开放而开放,放而不收、放而无收。
四、在开放活动中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满足学生探索的需求,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一个典型的问题:把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三角形,会变成什么图形?问题一出,学生就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探索活动之中,丰富的创造力令教师感到惊讶。
研究表明,数学开放题教学可以对小学生的思维品质起优化作用,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数学开放题具有的灵活性、多向性和开放性,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领悟到再生知识的方法与数学发现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设计数学开放题时,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锐性和严密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数学开放题时,要让学生逐步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