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发展潜能的桥梁。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阵地。教师应想方设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与《新课程标准》同行。
关键词 和谐关系 主动参与 实践活动 课外尝试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教师应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呢?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尊重信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已经广泛推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变教导为引导,想尽办法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引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不同观点认真倾听并适时地予以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自己去验证、探索、获得真理,从而建立新型的合作型师生关系。
在《最大的麦穗》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己制定学习目标。首先,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例如: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苏格拉底说的“最大的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是什么意思?“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中的“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怎么理解……随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值得研究。对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当堂合作解决;对一些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以商量的口吻,征得学生同意后,建议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求答案;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大力气研究,联系实际,合作解决。最后,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为接下来的精读感悟做好准备。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又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友好关系。
二、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那些形象生动的、可操作性强的内容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表演体会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的情境,建立友好交互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三亚落日》一课,笔者把教学设计分为“导学、感知、运用”3个阶段,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学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三亚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充分展开想象,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朗读品味,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通过读读、想想、谈谈,画画,演演等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使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其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课堂中,全班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知识,从而真正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
三、开拓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任何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也必须经过长期的主动探究训练。同时,每个学生都有独立个性,有自主意识,都愿意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只有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才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四、课外学习——让学生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应渗透在生活中。反之,生活的外延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书本以外的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这其实就是“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新阵地,引导孩子们利用节假日请父母陪同,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再自己讲一讲、评一评、写一写。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在生活这片浩瀚海洋中自主学语文,自主用语文,语文自主学习这条溪流才会清净明澈,源远流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师者要用心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与兴趣,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切实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而且在离开教材、离开教师、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和谐关系 主动参与 实践活动 课外尝试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教师应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呢?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尊重信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已经广泛推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变教导为引导,想尽办法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引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不同观点认真倾听并适时地予以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自己去验证、探索、获得真理,从而建立新型的合作型师生关系。
在《最大的麦穗》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己制定学习目标。首先,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例如: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苏格拉底说的“最大的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是什么意思?“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中的“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怎么理解……随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值得研究。对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当堂合作解决;对一些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以商量的口吻,征得学生同意后,建议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求答案;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大力气研究,联系实际,合作解决。最后,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为接下来的精读感悟做好准备。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又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友好关系。
二、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那些形象生动的、可操作性强的内容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表演体会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的情境,建立友好交互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三亚落日》一课,笔者把教学设计分为“导学、感知、运用”3个阶段,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学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三亚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充分展开想象,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朗读品味,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通过读读、想想、谈谈,画画,演演等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使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其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课堂中,全班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知识,从而真正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
三、开拓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任何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也必须经过长期的主动探究训练。同时,每个学生都有独立个性,有自主意识,都愿意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只有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才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四、课外学习——让学生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应渗透在生活中。反之,生活的外延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书本以外的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这其实就是“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新阵地,引导孩子们利用节假日请父母陪同,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再自己讲一讲、评一评、写一写。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在生活这片浩瀚海洋中自主学语文,自主用语文,语文自主学习这条溪流才会清净明澈,源远流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师者要用心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与兴趣,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切实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而且在离开教材、离开教师、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