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个性优化的创新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le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学生已接受十年左右的汉语文学熏陶和奠基教育,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才情”的提升,“才情”的个性优化,以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与更新,从而摆脱庸常、狭隘与幼稚,为语文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开道辟路。
  关键词:语文才情 个性优化 创新
  
  一、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改革开放并加入WTO的当今中国,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中西文化和思想正在比照中剧烈磨合与交融。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中国传统思维经验多于逻辑推理;西方人则抽象思维发达,假设推理大胆,乐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中国传统多一元化思维,有利于政令一统,却常常异己难容;西方则允许多种思想并存,能多角度解剖事物与现象。我们当知: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应该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这当是今日中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重人文修养情商化,为语文“才情”优化奠精神之基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之人文精神,从来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突出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笔者作了如下一些努力:
  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忧乐共鸣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
  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
  
  三、重悟性创新个性化,让语文智商出类拔萃。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是市场选择和热爱个性,教育越来越强调面向市场,深入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或深化有序思维结构而产生的飞跃。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诗道亦在妙悟”。
  
  四、让表情达意展示“才情”锋芒。
  
  语文“才情”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从个性发展看,语言素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多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完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来训练。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绪激扬,语汇形象,文采荡漾,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要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如课内的,感一句名言,评一首歌曲,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句型表达要知难而进,学会长句、短句交糅,整句、散句齐驱。改写、仿写、缩写、扩写、续写要新意不穷。重视炼字炼句的深刻简约。对表达中直陈、婉曲、幽默等多方式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要巧妙运用,多训练那些寻常语言艺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如一话多说、一情多表、一果多究,在多尝试、多储备中娴熟表达的精当与策略。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新课标”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明确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 资源 拓展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时,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利用最多的也是教材
期刊
当前教育界人士存在一种共识,就是现在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学生顶撞老师的事件频繁发生,矛盾冲突不断,有的教师甚至与学生的关系长期处于“焦灼”状态。在这样紧张的师生关系下去教书育人,其效果难免大打折扣。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巩固教育成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成因以针对性的逐个攻破。  造成孩子越来越不易管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期刊
泱泱华夏,熠熠篇章,英雄史诗,源远流长。翻开五千年历史长卷,传记  文学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尤其是太史公首创纪传体通史以来,形形色色人物的传记在历史记载中更是独领风骚,备受青睐。  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词句的理解尚有一定难度,传记体古文中的人物评论当然就更难以把握了。多数学生只是简单地一刀切,武断地把人物划分为非此即彼、非忠即奸。这看似简洁干脆、直截了当,其实失之全面,谬以千里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阐明在数学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发展区 数学教学 发展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指出了学龄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对新课程改革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利于我们的教学目的,使教师、学生各有所得。    一
期刊
高中生已接受十年左右的汉语文学熏陶和奠基教育,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才情”的提升,“才情”的个性优化,以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与更新,从而摆脱庸常、狭隘与幼稚,为语文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开道辟路。    一、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
期刊
“教育是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与精神契合,人与人交往的双方对话”,人类不可能在沉默中生存,学生也不可能默默地被动接收外界强加的知识,课堂应该是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因此,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双方态度和情绪相关,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感受性
期刊
内容摘要:课改强调了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提出了在探究过程中创新的新方向。创新的涵义应包括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以及学生们创新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还有就是师生共建创新的环境,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探究、创新的主体。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意识 创新兴趣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
期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美术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独特渠道。在现代教育力量的推动下,美术教师越来越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创作。近年来,笔者根据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实践,就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并做了一些总结。    一、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大推动
期刊
内容摘要:通过“全面评价”以达“双赢”,改变过去以考试定输赢的片面方式,只以一次考试的成败评价学生的不科学做法,这种“全面”的评价方法可以让教师与家长更全面、更仔细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与子女,从而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可以生学生更好的去寻求个性发展,从而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评价 制度 改革    多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以及好多学校,在建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
期刊
“领事裁判权”与“治外法权”是中国近现史一个重要的概念。高中教材中曾在三个地方提到相关问题:在1843年的《南京条约》补充条约中,英国首先获得“领事裁判权”;1928年,刚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要求废除“领事裁判权”未果;经历100年的司法权被破坏后,到1943年,英美与在重庆的国民政府签订条约,废治外法权等特权。 那么到底什么是领事裁判权?什么是治外法权呢?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和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