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全国普遍实行,教材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改编。《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能力、数学分析能力等。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目标,而不是标准,包括章节的顺序,及知识点的拓展等都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关键字】曲线运动;编排;实验探究;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教学内容经过了三次修改,专家们在编排和设计上花了很多心血,使教材越来越完善。笔者就近几年对《曲线运动》一节的这三次修改谈谈自己的浅见。
这一节的标题一直没变仍然叫曲线运动,但是内容和编排上有所不同:
200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版的内容是:
首先研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教材只是列举了生活中的两个实例:砂轮打磨工件时打磨下来的炽热的火星是沿砂轮的切线飞出、运动员扔出的链球也是沿圆的切线飞出。从而直接得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用旁注来解释了这个切线的确定方法;最后是实验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笔者以为这一版的编写上没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曲线运动,以及需要研究曲线运动哪些方面。另外,速度方向的得出有些仓促,以特例来得出普遍的结论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似乎只是让学生记住这个结论,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探究问题能力等方面做得不够。
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版的比06版有了一些改进,内容是:
这一版在上述两个实例后面紧接提出问题:它们沿什么方向运动?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观察、思考。但是这两个例子具有特殊性,这个也是留给学生的疑问,教材后面花了相当的篇幅通过实验探究(用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任意曲线轨道进行实验,小球脱离轨道后沿切线方向运动,显然,不用老师说,他已经知道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是怎样的了)同时进行理论探究(过曲线上A、B两点作割线,当B点非常靠近A点时,割线便成了过A点的切线。这里的理论探究用的是正文形式),利用上述两种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总结得出速度方向是沿切线这一结论。这里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功能。然后教材内容是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此处内容与06版相同,不同的是"做一做"栏目设置了飞镖实验,让笔者觉得这个编排有些不妥。既然是想让学生体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面与轨迹曲线的关系,飞镖实验为何放在这里呢?显得内容突兀、不够连贯,很像是一个分心的正在做作业的小朋友啊。
2012年5月版的本节内容就考虑到了以上缺憾。编排更具人性化了:首先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明白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方向在变化。同时让读者也初步认识曲线运动由于速度矢量的方向不断变化,其位移需要用二维坐标系描述,可用在坐标轴上的分矢量来代表它;其次是解决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确定问题,为得到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是沿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这一结论,教材可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究;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列举了砂轮上飞出的炽热微粒,飞出的链球等实例,说明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由圆周运动情况猜测到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否也是沿切线的问题;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与09年版的相同。不同的是"飞镖实验"放在该部分内容后面:观察飞镖在空中做斜抛运动时指向不断改变的情景;观察飞镖落至地面插入泥土时的指向,观察飞镖在空中运动的轨迹,体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与轨迹曲线相切的关系。这样编排更顺其自然、内容紧凑、清新流畅。
第三次编排的内容上还有个最大的不同:把以前单独成节作为第二节(06版叫"运动合成与分解"、09版叫"质点在平面中的运动")的内容,编入到了这一节中,并且以"分析蜡块运动的实例"为该部分的小标题,这样起到了淡化运动合成与分解难度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曲线运动可以这样分析处理,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新的内容,只是曲线运动的定量计算问题。这样曲线运动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这个整体就凝聚在一起,显得尤为系统、完整。最后从动力学角度来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与必修一的编写思路(运动----力-----动力学)是一样的。
从课堂效果看按照最新版的思路讲课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会觉得物理很难学。通过本节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没学到平抛运动就已经知道怎样处理一般的曲线运动了,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效果。新课程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及自主思维的过程中得出实验结论,不是硬生生把物理公式强加给学生,而是把科学探究的开展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作为课堂的最高境界,并且运用多种形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这一理念在教材编写上的体现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具备的人才。在教育第一线上我们深感身上的责任有多大,新课标的精神我们还需要不断摸索,最终达到取之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我们应该让教材为我们服务,而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同时我们不能闭着眼睛教书,多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学生现状等,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并且终身受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潜能才能发掘出来。教师不能游离于课程改革,我们要在改革中成长,做改革的行动者而不是被动者,教师只有具备一种调控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方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学生更是对我们提出的更高标准。
【关键字】曲线运动;编排;实验探究;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教学内容经过了三次修改,专家们在编排和设计上花了很多心血,使教材越来越完善。笔者就近几年对《曲线运动》一节的这三次修改谈谈自己的浅见。
这一节的标题一直没变仍然叫曲线运动,但是内容和编排上有所不同:
200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版的内容是:
首先研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教材只是列举了生活中的两个实例:砂轮打磨工件时打磨下来的炽热的火星是沿砂轮的切线飞出、运动员扔出的链球也是沿圆的切线飞出。从而直接得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用旁注来解释了这个切线的确定方法;最后是实验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笔者以为这一版的编写上没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曲线运动,以及需要研究曲线运动哪些方面。另外,速度方向的得出有些仓促,以特例来得出普遍的结论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似乎只是让学生记住这个结论,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探究问题能力等方面做得不够。
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版的比06版有了一些改进,内容是:
这一版在上述两个实例后面紧接提出问题:它们沿什么方向运动?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观察、思考。但是这两个例子具有特殊性,这个也是留给学生的疑问,教材后面花了相当的篇幅通过实验探究(用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任意曲线轨道进行实验,小球脱离轨道后沿切线方向运动,显然,不用老师说,他已经知道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是怎样的了)同时进行理论探究(过曲线上A、B两点作割线,当B点非常靠近A点时,割线便成了过A点的切线。这里的理论探究用的是正文形式),利用上述两种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总结得出速度方向是沿切线这一结论。这里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功能。然后教材内容是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此处内容与06版相同,不同的是"做一做"栏目设置了飞镖实验,让笔者觉得这个编排有些不妥。既然是想让学生体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面与轨迹曲线的关系,飞镖实验为何放在这里呢?显得内容突兀、不够连贯,很像是一个分心的正在做作业的小朋友啊。
2012年5月版的本节内容就考虑到了以上缺憾。编排更具人性化了:首先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明白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方向在变化。同时让读者也初步认识曲线运动由于速度矢量的方向不断变化,其位移需要用二维坐标系描述,可用在坐标轴上的分矢量来代表它;其次是解决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确定问题,为得到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是沿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这一结论,教材可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究;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列举了砂轮上飞出的炽热微粒,飞出的链球等实例,说明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由圆周运动情况猜测到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否也是沿切线的问题;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与09年版的相同。不同的是"飞镖实验"放在该部分内容后面:观察飞镖在空中做斜抛运动时指向不断改变的情景;观察飞镖落至地面插入泥土时的指向,观察飞镖在空中运动的轨迹,体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与轨迹曲线相切的关系。这样编排更顺其自然、内容紧凑、清新流畅。
第三次编排的内容上还有个最大的不同:把以前单独成节作为第二节(06版叫"运动合成与分解"、09版叫"质点在平面中的运动")的内容,编入到了这一节中,并且以"分析蜡块运动的实例"为该部分的小标题,这样起到了淡化运动合成与分解难度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曲线运动可以这样分析处理,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新的内容,只是曲线运动的定量计算问题。这样曲线运动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这个整体就凝聚在一起,显得尤为系统、完整。最后从动力学角度来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与必修一的编写思路(运动----力-----动力学)是一样的。
从课堂效果看按照最新版的思路讲课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会觉得物理很难学。通过本节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没学到平抛运动就已经知道怎样处理一般的曲线运动了,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效果。新课程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及自主思维的过程中得出实验结论,不是硬生生把物理公式强加给学生,而是把科学探究的开展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作为课堂的最高境界,并且运用多种形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这一理念在教材编写上的体现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具备的人才。在教育第一线上我们深感身上的责任有多大,新课标的精神我们还需要不断摸索,最终达到取之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我们应该让教材为我们服务,而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同时我们不能闭着眼睛教书,多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学生现状等,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并且终身受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潜能才能发掘出来。教师不能游离于课程改革,我们要在改革中成长,做改革的行动者而不是被动者,教师只有具备一种调控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方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学生更是对我们提出的更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