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逐步运用于智力落后儿童的康复教育后被证实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但如何结合智力落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小组活动中提升儿童技能的实践课程研究鲜少。本文将以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智障康复科奥尔夫音乐实验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智力落后儿童中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训练的实践与运用的方法,论证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康复作用:从基本的身体协调、认知沟通的进步到主动的社会交往、自我体验等方面的提升来推动儿童融入社会、实现自我管理和评价,为儿童学习和生活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 智力落后儿童 教学实践 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5-0097-02
20世纪80年代,随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被引入我国,在广泛应用于健全幼儿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普及于特殊教育领域,许多特殊教育者通过实践运用发现奥尔夫音乐教学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康复有着明显的康复作用。虽然此方法适用智力落后儿童,但在各康复机构推行却存在众多问题。原因:1.特殊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研究丛书较少,2.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课程无固定模式;3.特殊儿童个体差异较大,课程实施难度大。4.奥尔夫音乐教学对特教工作者的音乐技能要求高。综上原因,“本土化”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较难的情况下,“引入特教”更是困难。如何深刻体会到奥尔夫音乐的理念?不做在正常幼儿园的优秀案例的“拿来者”。如何让在手段丰富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法,抓住永远在“发展中、流进中”行云流水般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如何利用康复教师的经验和局限的音乐素养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我们做出了探索和尝试。本文中,我们通过20节小组活动(每周2节,40分钟每节),对六名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儿童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运用多种形式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及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儿童提升技能,获得全面发展。这次教学实践在不同儿童身上体现了一定的效果,在不同程度上也规范了特殊儿童中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实践方法,给正在摸索的同行们找到一点方向。
1.基础资料收集及教学实践
本实验班于2019年3月开始启动:一阶段“宣传”:通过家长工作群和家长培训班让家长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育目的;二阶段“报名”:面向全科室儿童招收儿童;三阶段“评估”:分组进行小组评估(参考智力落后儿童课程发展能力评估和音乐活动核心指标评估);四阶段“评估分析”:简要分析儿童基本情况,给予教学建议,公布入选六名儿童名单;五阶段“家长会”给六名家长开展家长会,安排上课时间,签订课程协议;六阶段“开展课程”:历时兩周完成课程开展前期工作。
1.1训练对象
智商在40-60之间轻中度智力发育迟缓儿童。
1.2训练目的
1.2.1提高简单动作模仿的兴趣或主动性模仿动作的能力。
1.2.2提高双手做协同动作或双手分化动作的能力。
1.2.3提高在音乐节奏中模仿身体动作或主动发展新的身体动作能力。
1.2.4提高模仿使用乐器或自主选择喜欢的乐器模仿敲击节奏的能力。
1.2.5增强和他人牵手拥抱互动的兴趣和能力或共同完成任务的兴趣和能力。
1.2.6 增强参与游戏的主动性或能力。
1.2.7 了解本组儿童学习的迁移能力。
1.3训练内容
1.3.1动作训练:通过简单的四肢动作感知音乐节奏。
1.3.2 身体律动:结合音乐节奏模仿身体动作。
1.3.3 集体舞:通过动作和律动的铺垫,运用互动技能进行集体舞蹈。
1.3.4乐器训练:使用敲击类、散响类奥尔夫乐器给音乐伴奏。
1.3.5 音乐绘本:运用简单情景绘本结合音乐进行表演。
1.3.6 绘画活动: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听和画的创作输出。
1.3.7颜色类物件操作:结合红、黄、蓝三种颜色不同材质物品进行音乐表演。
1.3.8音乐游戏:开展有规则的音乐游戏活动。
1.4训练材料
1.4.1 音乐素材:《天父的花园》、《 Clap Clap Song》、《小动物模仿操》、《木瓜恰恰恰》、《五只猴子吃香蕉》、《库奇奇》、《鸭子和狐狸》、自编音乐等。
1.4.2 奥尔夫乐器:铃鼓、沙锤、响板等。
1.4.3 其他材料:大小球、彩色套圈、彩色卡纸、纸杯、布、弹力袋等。
1.5训练过程
1.5.1 每次课程前固定的部分为:大脑操《天父的花园》;活动休息部分为《brain dance》;用熟悉的音乐引导儿童自主进行课前和课后活动。
1.5.2同一首音乐分两次课程去感知和理解;前十次课程在动作+乐器+互动的活动框架中选择简单的AB结构音乐进行活动流程的熟悉度和适应度基础训练。课时一在以上三个活动框架中借助音乐完成相应的能力教学;课时二借助已经熟悉的音乐进行以互动为主的音乐游戏教学,根据儿童的能力设置相应的认知或者语言类小目标渗透于游戏中。
1.5.3 后面的十次课程中将根据儿童前十次课程的表现情况将三个活动框架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合。第一个五次中课时一:活动框架为动作训练+物件操作+舞蹈表演;课时二:音乐游戏+情景表演;第二个五个课程中课时一:活动框架为音乐律动+乐器表演;课时二:音乐游戏+音乐剧表演。
1.5.4课程到第十节时,我们用两个第二课时邀请孩子的家长参与课程,与孩子共同完成音乐游戏和音乐剧表演的活动。
1.5.5 课程开展到十二节的时候,我邀请到正常幼儿园中三名年龄在4岁左右的儿童参与到我们的两个课时中来,通过观察,我们更好的对比出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在活动中哪些方面是更加需要给予关注和支撑的。 1.5.6第十九次课程时,邀请家长进入课堂进行亲子音乐剧表演。结合家长的智慧为每个孩子制定不同的音乐剧方案进行展示。
1.5.7 暂停一周训练,第二十次课时,运用相同音乐变换动作和教具,对儿童进行测试。
2.教学成效
2.1儿童的动作能力得到提升
本组儿童在训练前动作能力综合表现为:动作模仿主动性不强,动作的美观性欠缺,双手双腿的分化动作难以完成。个别主动模仿能力较好的儿童则表现为动作较为单一,对于躯干外四肢动作的探索空间狭窄,创造性动作缺乏。通过训练改善较为明显。其一:四肢协调能力提升明显。在大脑操活动和每次课程的第一个环节中都会借助各种教学情景进行动作的模仿,从单一的举起双手,伸出双脚到先举左手后举右手由易到难的分解,孩子们在不同程度的口头提示或动作辅助下慢慢的感受和熟悉每一个动作的发展和两个及以上动作的协调进行。其二:动作模仿和动作创造能力得到加强。在每一次活动的动作感知部分,我们都是以孩子的动作能力为基础,或分组或先后指导以动作为基础呈现再以音乐节奏去切合,让简单的动作得以成为生动的音乐律动或者舞蹈形式展现出来。其三:空间感知能力得到提升。在我们的儿童身上,我们发现前庭平衡感觉失调的最主要表现为调节身体动作弱、对周围空间事物的感知迟缓、空间关系发展简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去关注他们是否感受到动作在不同空间中变换的乐趣,原地站立动作到上下蹲、左右移位及旋转、绕圈等,既能够表现出美的舞蹈,也是空间探索能力得到拓展的表现。
2.2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本组儿童认知能力差异性较大且语言表达的主动性不强,在课程中我们将物件的操作部分和音乐游戏部分结合了语言表达和认知领域目标开展。其一:物品概念有所提升,活动中纸杯、卡纸、勺子、盘子、毛巾等儿童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都升级为乐器和舞蹈道具,在此过程中,儿童开始接触更多大大小小、各种颜色各种用途的物品,也会去关注手中物品的别样玩法,开始探索如何在有“规律”的音乐中去实现物品的作用。其二:辨别和配对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会让儿童在音乐中做到“听的规则”,如快和慢的音乐节奏中,快的时候我们要拿到的物品是什么,慢的时候我们要拿到的物品是什么,音乐会让孩子养成规则,而辨别能力会让孩子更好的完成游戏。在“卡纸乐器”和“弹跳袋”的活动中三种相同颜色的碰撞则是提升孩子的视觉配对能力。其三:发音能力得到提升。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唱、做”是合二为一的,所以,为了打破本组儿童默不开口的僵局,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让“好玩”和“想玩”带他们主动发音。在音乐《小动物模仿操》和《LaLaLa》中,通过情景表演和互动游戏的环节,模仿小动物有节奏的发音,创编呜或者啊、噜等音加入到音乐中,在引导下孩子们在表演中立即让音乐“声”动起来。
2.3有效的提升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集体活动最大的优势就是为孩子提供了交往的机会,通过训练孩子们不仅对物品对人物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其一:互动关系有所改善。社会交往最基本的核心就是“交往”,而交往的对象从家长到老师再到同伴,交往的方式从简单的动作到关注他人情绪到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我们的教学设计中,互动的发生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最后的课时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大脑操中可以手牵手围成一个圆圈,大圆变小圆,一个圆变两个圆;其二:规则意识得到加强。本组儿童在规则意识的表现较弱且个体差异大,训练前通过观察发现,他们明显表现出对游戏规则的不理解,自主性强,容易受其他同伴的带动。在音乐活动中我们通过游戏让孩子去探索世界,构建规则。在共同的游戏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儿童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游戏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让其在成长中生成并内化规则,社会性发展目标。
3.结束语
在我们的最后一次课程中,我们看到了以儿童为主角,家长为配角的音乐情景剧表演。儿童根据自己对某一首音乐的喜爱跟家长一起完成了创意演出,有《五只小猴子》中可爱的猴子,有《鸭子和狐狸》中狡猾的狐狸……。他们参与课程的态度从冷漠到积极,从被动到主動的改变使我们看到了奥尔夫音乐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教学中蕴含的无限魅力和巨大潜力。虽然在正常儿童在奥尔夫音乐教学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但是探索其在智力落后儿童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也是从迷惘中开始艰难的拨开云雾。通过我们20次课程,十周的时间,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也从孩子身上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在家长的认可中,在孩子的进步中,我们倍感欣喜倍感自信,相信在以后的实践道路上我们能继往开来,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方少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适用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虞洁.《奥尔夫音乐让亲子活动更有色》[J].音乐时空,2013(04)
[3]任华.奥尔夫音乐法的特点[J].乐器,2009(5):32-35
[4]张馨,张文禄.《奥尔夫乐器在智力落后儿童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4(12)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 智力落后儿童 教学实践 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5-0097-02
20世纪80年代,随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被引入我国,在广泛应用于健全幼儿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普及于特殊教育领域,许多特殊教育者通过实践运用发现奥尔夫音乐教学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康复有着明显的康复作用。虽然此方法适用智力落后儿童,但在各康复机构推行却存在众多问题。原因:1.特殊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研究丛书较少,2.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课程无固定模式;3.特殊儿童个体差异较大,课程实施难度大。4.奥尔夫音乐教学对特教工作者的音乐技能要求高。综上原因,“本土化”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较难的情况下,“引入特教”更是困难。如何深刻体会到奥尔夫音乐的理念?不做在正常幼儿园的优秀案例的“拿来者”。如何让在手段丰富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法,抓住永远在“发展中、流进中”行云流水般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如何利用康复教师的经验和局限的音乐素养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我们做出了探索和尝试。本文中,我们通过20节小组活动(每周2节,40分钟每节),对六名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儿童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运用多种形式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及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儿童提升技能,获得全面发展。这次教学实践在不同儿童身上体现了一定的效果,在不同程度上也规范了特殊儿童中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实践方法,给正在摸索的同行们找到一点方向。
1.基础资料收集及教学实践
本实验班于2019年3月开始启动:一阶段“宣传”:通过家长工作群和家长培训班让家长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育目的;二阶段“报名”:面向全科室儿童招收儿童;三阶段“评估”:分组进行小组评估(参考智力落后儿童课程发展能力评估和音乐活动核心指标评估);四阶段“评估分析”:简要分析儿童基本情况,给予教学建议,公布入选六名儿童名单;五阶段“家长会”给六名家长开展家长会,安排上课时间,签订课程协议;六阶段“开展课程”:历时兩周完成课程开展前期工作。
1.1训练对象
智商在40-60之间轻中度智力发育迟缓儿童。
1.2训练目的
1.2.1提高简单动作模仿的兴趣或主动性模仿动作的能力。
1.2.2提高双手做协同动作或双手分化动作的能力。
1.2.3提高在音乐节奏中模仿身体动作或主动发展新的身体动作能力。
1.2.4提高模仿使用乐器或自主选择喜欢的乐器模仿敲击节奏的能力。
1.2.5增强和他人牵手拥抱互动的兴趣和能力或共同完成任务的兴趣和能力。
1.2.6 增强参与游戏的主动性或能力。
1.2.7 了解本组儿童学习的迁移能力。
1.3训练内容
1.3.1动作训练:通过简单的四肢动作感知音乐节奏。
1.3.2 身体律动:结合音乐节奏模仿身体动作。
1.3.3 集体舞:通过动作和律动的铺垫,运用互动技能进行集体舞蹈。
1.3.4乐器训练:使用敲击类、散响类奥尔夫乐器给音乐伴奏。
1.3.5 音乐绘本:运用简单情景绘本结合音乐进行表演。
1.3.6 绘画活动: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听和画的创作输出。
1.3.7颜色类物件操作:结合红、黄、蓝三种颜色不同材质物品进行音乐表演。
1.3.8音乐游戏:开展有规则的音乐游戏活动。
1.4训练材料
1.4.1 音乐素材:《天父的花园》、《 Clap Clap Song》、《小动物模仿操》、《木瓜恰恰恰》、《五只猴子吃香蕉》、《库奇奇》、《鸭子和狐狸》、自编音乐等。
1.4.2 奥尔夫乐器:铃鼓、沙锤、响板等。
1.4.3 其他材料:大小球、彩色套圈、彩色卡纸、纸杯、布、弹力袋等。
1.5训练过程
1.5.1 每次课程前固定的部分为:大脑操《天父的花园》;活动休息部分为《brain dance》;用熟悉的音乐引导儿童自主进行课前和课后活动。
1.5.2同一首音乐分两次课程去感知和理解;前十次课程在动作+乐器+互动的活动框架中选择简单的AB结构音乐进行活动流程的熟悉度和适应度基础训练。课时一在以上三个活动框架中借助音乐完成相应的能力教学;课时二借助已经熟悉的音乐进行以互动为主的音乐游戏教学,根据儿童的能力设置相应的认知或者语言类小目标渗透于游戏中。
1.5.3 后面的十次课程中将根据儿童前十次课程的表现情况将三个活动框架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合。第一个五次中课时一:活动框架为动作训练+物件操作+舞蹈表演;课时二:音乐游戏+情景表演;第二个五个课程中课时一:活动框架为音乐律动+乐器表演;课时二:音乐游戏+音乐剧表演。
1.5.4课程到第十节时,我们用两个第二课时邀请孩子的家长参与课程,与孩子共同完成音乐游戏和音乐剧表演的活动。
1.5.5 课程开展到十二节的时候,我邀请到正常幼儿园中三名年龄在4岁左右的儿童参与到我们的两个课时中来,通过观察,我们更好的对比出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在活动中哪些方面是更加需要给予关注和支撑的。 1.5.6第十九次课程时,邀请家长进入课堂进行亲子音乐剧表演。结合家长的智慧为每个孩子制定不同的音乐剧方案进行展示。
1.5.7 暂停一周训练,第二十次课时,运用相同音乐变换动作和教具,对儿童进行测试。
2.教学成效
2.1儿童的动作能力得到提升
本组儿童在训练前动作能力综合表现为:动作模仿主动性不强,动作的美观性欠缺,双手双腿的分化动作难以完成。个别主动模仿能力较好的儿童则表现为动作较为单一,对于躯干外四肢动作的探索空间狭窄,创造性动作缺乏。通过训练改善较为明显。其一:四肢协调能力提升明显。在大脑操活动和每次课程的第一个环节中都会借助各种教学情景进行动作的模仿,从单一的举起双手,伸出双脚到先举左手后举右手由易到难的分解,孩子们在不同程度的口头提示或动作辅助下慢慢的感受和熟悉每一个动作的发展和两个及以上动作的协调进行。其二:动作模仿和动作创造能力得到加强。在每一次活动的动作感知部分,我们都是以孩子的动作能力为基础,或分组或先后指导以动作为基础呈现再以音乐节奏去切合,让简单的动作得以成为生动的音乐律动或者舞蹈形式展现出来。其三:空间感知能力得到提升。在我们的儿童身上,我们发现前庭平衡感觉失调的最主要表现为调节身体动作弱、对周围空间事物的感知迟缓、空间关系发展简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去关注他们是否感受到动作在不同空间中变换的乐趣,原地站立动作到上下蹲、左右移位及旋转、绕圈等,既能够表现出美的舞蹈,也是空间探索能力得到拓展的表现。
2.2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本组儿童认知能力差异性较大且语言表达的主动性不强,在课程中我们将物件的操作部分和音乐游戏部分结合了语言表达和认知领域目标开展。其一:物品概念有所提升,活动中纸杯、卡纸、勺子、盘子、毛巾等儿童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都升级为乐器和舞蹈道具,在此过程中,儿童开始接触更多大大小小、各种颜色各种用途的物品,也会去关注手中物品的别样玩法,开始探索如何在有“规律”的音乐中去实现物品的作用。其二:辨别和配对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会让儿童在音乐中做到“听的规则”,如快和慢的音乐节奏中,快的时候我们要拿到的物品是什么,慢的时候我们要拿到的物品是什么,音乐会让孩子养成规则,而辨别能力会让孩子更好的完成游戏。在“卡纸乐器”和“弹跳袋”的活动中三种相同颜色的碰撞则是提升孩子的视觉配对能力。其三:发音能力得到提升。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唱、做”是合二为一的,所以,为了打破本组儿童默不开口的僵局,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让“好玩”和“想玩”带他们主动发音。在音乐《小动物模仿操》和《LaLaLa》中,通过情景表演和互动游戏的环节,模仿小动物有节奏的发音,创编呜或者啊、噜等音加入到音乐中,在引导下孩子们在表演中立即让音乐“声”动起来。
2.3有效的提升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集体活动最大的优势就是为孩子提供了交往的机会,通过训练孩子们不仅对物品对人物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其一:互动关系有所改善。社会交往最基本的核心就是“交往”,而交往的对象从家长到老师再到同伴,交往的方式从简单的动作到关注他人情绪到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我们的教学设计中,互动的发生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最后的课时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大脑操中可以手牵手围成一个圆圈,大圆变小圆,一个圆变两个圆;其二:规则意识得到加强。本组儿童在规则意识的表现较弱且个体差异大,训练前通过观察发现,他们明显表现出对游戏规则的不理解,自主性强,容易受其他同伴的带动。在音乐活动中我们通过游戏让孩子去探索世界,构建规则。在共同的游戏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儿童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游戏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让其在成长中生成并内化规则,社会性发展目标。
3.结束语
在我们的最后一次课程中,我们看到了以儿童为主角,家长为配角的音乐情景剧表演。儿童根据自己对某一首音乐的喜爱跟家长一起完成了创意演出,有《五只小猴子》中可爱的猴子,有《鸭子和狐狸》中狡猾的狐狸……。他们参与课程的态度从冷漠到积极,从被动到主動的改变使我们看到了奥尔夫音乐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教学中蕴含的无限魅力和巨大潜力。虽然在正常儿童在奥尔夫音乐教学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但是探索其在智力落后儿童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也是从迷惘中开始艰难的拨开云雾。通过我们20次课程,十周的时间,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也从孩子身上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在家长的认可中,在孩子的进步中,我们倍感欣喜倍感自信,相信在以后的实践道路上我们能继往开来,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方少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适用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虞洁.《奥尔夫音乐让亲子活动更有色》[J].音乐时空,2013(04)
[3]任华.奥尔夫音乐法的特点[J].乐器,2009(5):32-35
[4]张馨,张文禄.《奥尔夫乐器在智力落后儿童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