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映秀特长隧道地处2008年“5.12”大地震的中心地带,围岩挤压破碎较严重,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本文通过对映秀隧道的部分施工技术进行简单总结,为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长隧道;挤压破碎;塌腔
1.工程概况
映汶高速公路A1标段映秀隧道是一座特长分离式隧道。地处汶川5.12大地震的中心地带,单洞全长5300m以上。映秀隧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为80㎞/h,隧道主洞建筑界限净宽为10.25m、净高为5m。隧道中线穿越北川~映秀断裂带,属于地震频发影响的高危险隧道。
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超前支护采用ф42mm小导管或Φ22锚杆,初期支护采用挂网、喷锚及工字钢联合加固。隧道衬砌为C25钢筋混凝土结构。
洞身主要围岩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微风化,由于山体受5.12地震的挤压影响,隧道内的Ⅱ、Ⅲ级花岗岩变得较为破碎,在开挖过程中发现实际围岩与原设计图纸有较大的出入,特别是隧道开挖进尺接近1000m左右時,岩石依然较破碎,自稳能力较差,暴露时间过长后易出现先掉小块、后整体大块掉落的现象,加上地下水较为丰富,加速了开挖掌子面围岩不稳定掉落的现象。
2.施工问题提出
计划工期30个月,但由于映秀隧道受大地震的影响,绝大部分Ⅱ、Ⅲ级变更为Ⅳ级,循环进尺减小,支护工程量增加,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映秀隧道原设计II、III级围岩地段较多,占全线70℅以上,但在实际开挖过程中出入较大,进尺1000m左右时II、III级围岩地段总计不到100m,并且围岩自稳较差,同一掌子面围岩拱顶和拱脚处差别都较大,开挖后拱顶易出现塌腔。
隧道围岩较为破碎,在开挖过程中易出现卡钻或者塌孔的现象,造成钻杆损坏和因塌孔装药不到位欠挖情况。
如何解决在地震挤压破碎地带开挖过程中拱顶出现较大塌腔的问题,成为技术工作者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3.施工方案确定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确定映秀隧道未开挖地段的支护方案,调整和安排各工序的衔接关系,成为施工重点解决的迫切问题。
进行超前预报:由于隧道围岩变化较为复杂,每掘进100m进行一次超前预报工作,提前判断出围岩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施工方案,有计划的增减施工工序。
进行监控量测:由于隧道受到大地震的影响,岩石挤压破碎严重,初期支护过后有一定变形,需要及时进行变形观测,以便确定相对应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现场实施方案特点:
1:支护不仅限于单一的超前支护方式,可采用药卷锚杆支护或者小导管支护,也可同时采用两种支护结合的形式。
2:超前锚杆和超前小导管两者相结合不但起到了超前支护的作用,还起到了导管周边固结的作用,大大增强了破碎围岩的整体稳定性。
3:喷射砼处理使喷射范围内形成了较为牢固的支撑拱顶的破碎屏障。
4:越破碎地带周边眼布置越密集,形成比较连续的开挖轮廓线,周边眼采用少药量与跳孔(跳1孔或2孔)装药相结合的方法,使之利用弱爆破影响密集周边眼之间裂隙开裂的开挖方式。
5: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药孔采取不定量的装药方式,一般情况下跳孔装药约为普通孔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项目严格按照原设计进行施工作业,但并未有效的遏制塌腔的连续出现,给施工带来较大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并且只有现场及时预埋冲砂管口,后期利用砼输送泵进行冲砂浆填充的方法进行质量保证,关键是费用成本较高。原因是在冲砂浆的过程中需要搅拌站、汽车砼运输工班、二衬砌班、电工班组等人员配合,设备、材料及电力投入也随之加大,从长远角度考虑不适合我项目的实际情况,故在超前支护围岩较差的地带,我项目积极采取科学的、费用合理的施工安排,从短期上看是费用增加,但从长远角度,即节约了成本还保证了质量,同时由于提前遏制了塌腔出现,保证了施工质量,无需后期单独处理节约了宝贵时间,是比较合理和结合实际的施工方法。
7.结论
映秀隧道作为5.12震后第一条跨越地震多发地带的高速公路特长隧道,虽然存在余震频发,地质条件差,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的情况,但通过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在现场实际施工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对早日隧道保质保量按时贯通具有现实的意义。技术上归纳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隧道山体经历了大地震后整个山体内部岩石都挤压破碎,要提前做好施工技术方案准备。
2、要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在围岩地质条件差的情况下,不急于抢进度,而是充分做好围岩的超前支护工作,保证不因余震或者地质等其他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
3、严格控制关键工序。为防止挤压岩体长时间暴露出现掉块等应力释放问题,必须保证弱爆破、短进尺,快循环的工作模式。
4、加强围岩的监控量测和超前预报工作。形成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施工作风,保证隧道安全、顺利的贯通。
作者简介:
姓名:赖登斌 性别:男
工作单位:中铁十五局集团成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职 称:助理工程师
【关键词】特长隧道;挤压破碎;塌腔
1.工程概况
映汶高速公路A1标段映秀隧道是一座特长分离式隧道。地处汶川5.12大地震的中心地带,单洞全长5300m以上。映秀隧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为80㎞/h,隧道主洞建筑界限净宽为10.25m、净高为5m。隧道中线穿越北川~映秀断裂带,属于地震频发影响的高危险隧道。
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超前支护采用ф42mm小导管或Φ22锚杆,初期支护采用挂网、喷锚及工字钢联合加固。隧道衬砌为C25钢筋混凝土结构。
洞身主要围岩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微风化,由于山体受5.12地震的挤压影响,隧道内的Ⅱ、Ⅲ级花岗岩变得较为破碎,在开挖过程中发现实际围岩与原设计图纸有较大的出入,特别是隧道开挖进尺接近1000m左右時,岩石依然较破碎,自稳能力较差,暴露时间过长后易出现先掉小块、后整体大块掉落的现象,加上地下水较为丰富,加速了开挖掌子面围岩不稳定掉落的现象。
2.施工问题提出
计划工期30个月,但由于映秀隧道受大地震的影响,绝大部分Ⅱ、Ⅲ级变更为Ⅳ级,循环进尺减小,支护工程量增加,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映秀隧道原设计II、III级围岩地段较多,占全线70℅以上,但在实际开挖过程中出入较大,进尺1000m左右时II、III级围岩地段总计不到100m,并且围岩自稳较差,同一掌子面围岩拱顶和拱脚处差别都较大,开挖后拱顶易出现塌腔。
隧道围岩较为破碎,在开挖过程中易出现卡钻或者塌孔的现象,造成钻杆损坏和因塌孔装药不到位欠挖情况。
如何解决在地震挤压破碎地带开挖过程中拱顶出现较大塌腔的问题,成为技术工作者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3.施工方案确定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确定映秀隧道未开挖地段的支护方案,调整和安排各工序的衔接关系,成为施工重点解决的迫切问题。
进行超前预报:由于隧道围岩变化较为复杂,每掘进100m进行一次超前预报工作,提前判断出围岩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施工方案,有计划的增减施工工序。
进行监控量测:由于隧道受到大地震的影响,岩石挤压破碎严重,初期支护过后有一定变形,需要及时进行变形观测,以便确定相对应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现场实施方案特点:
1:支护不仅限于单一的超前支护方式,可采用药卷锚杆支护或者小导管支护,也可同时采用两种支护结合的形式。
2:超前锚杆和超前小导管两者相结合不但起到了超前支护的作用,还起到了导管周边固结的作用,大大增强了破碎围岩的整体稳定性。
3:喷射砼处理使喷射范围内形成了较为牢固的支撑拱顶的破碎屏障。
4:越破碎地带周边眼布置越密集,形成比较连续的开挖轮廓线,周边眼采用少药量与跳孔(跳1孔或2孔)装药相结合的方法,使之利用弱爆破影响密集周边眼之间裂隙开裂的开挖方式。
5: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药孔采取不定量的装药方式,一般情况下跳孔装药约为普通孔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项目严格按照原设计进行施工作业,但并未有效的遏制塌腔的连续出现,给施工带来较大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并且只有现场及时预埋冲砂管口,后期利用砼输送泵进行冲砂浆填充的方法进行质量保证,关键是费用成本较高。原因是在冲砂浆的过程中需要搅拌站、汽车砼运输工班、二衬砌班、电工班组等人员配合,设备、材料及电力投入也随之加大,从长远角度考虑不适合我项目的实际情况,故在超前支护围岩较差的地带,我项目积极采取科学的、费用合理的施工安排,从短期上看是费用增加,但从长远角度,即节约了成本还保证了质量,同时由于提前遏制了塌腔出现,保证了施工质量,无需后期单独处理节约了宝贵时间,是比较合理和结合实际的施工方法。
7.结论
映秀隧道作为5.12震后第一条跨越地震多发地带的高速公路特长隧道,虽然存在余震频发,地质条件差,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的情况,但通过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在现场实际施工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对早日隧道保质保量按时贯通具有现实的意义。技术上归纳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隧道山体经历了大地震后整个山体内部岩石都挤压破碎,要提前做好施工技术方案准备。
2、要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在围岩地质条件差的情况下,不急于抢进度,而是充分做好围岩的超前支护工作,保证不因余震或者地质等其他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
3、严格控制关键工序。为防止挤压岩体长时间暴露出现掉块等应力释放问题,必须保证弱爆破、短进尺,快循环的工作模式。
4、加强围岩的监控量测和超前预报工作。形成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施工作风,保证隧道安全、顺利的贯通。
作者简介:
姓名:赖登斌 性别:男
工作单位:中铁十五局集团成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职 称: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