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性学习与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自学是学习者在没有外在的帮助下独立学习的方式;而自主性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主导下有主见的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因此,自主性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作用,只是教师的角色较之于以往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者
若要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真正确保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那么,教师如何在自主性学习中发挥作用呢?
首先,教师一定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要改变以往以教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以以学为主的自主性学习取而代之。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抛弃纯灌输式、单科式的教学方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各学科知识,加强与其它学科教师的协作,而并非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次,教学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认知过程,教师要尊重这个过程不能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不能干涉学生的思维,强行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渐独立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灌输知识。传统教学模式大多过分重视对知识要点的总结和记忆(即暂时获取的知识),而忽视这些要点的获取过程(即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教师是学习条件的提供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方法上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及时答疑解惑。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勾画法和批注法。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这样的预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一次,笔者发现班里的部分学生因阅读速度慢而苦恼,就告诉他们默读的要领:只靠眼睛,发声器官不能活动,更不能用手指着字读,要集中精力,不要轻易回读。学生尝试这种方法之后,阅读速度果然大大提高了。
三、教师是情境的创造者和疑难的解决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情境。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从容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间时要留有余地,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不要怕影响教学进度而压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实践证明:那些形象生动、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等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唤起学生强列的学习热情。
如:在学习《山中访友》一文时,为了营造氛围,教师在上课前可让学生先听一段轻柔抒情的音乐,欣赏大自然中鸟鸣的声音,让学生在轻松平和的环境中进入课文的学习。特定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想象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和保护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与学生融合在一起,以生动活泼的方法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漠视学生的需要,备课讲课一味遵循教参思路,缺乏创新,模式僵化,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以致学生因得不到重视和满足而产生逆反心理,对听课没有兴趣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不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与选择,对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学生具备了内在动力的支持,才能逐步发展自主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师是平等教学环境的创造者
平等的教学环境是自主性学习的保证。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平等现象,如在师生关系上,教师经常以“师尊”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能服从和听话。学生之间也存在客观的不平等现象,如成绩、能力、性格、气质等差异。在这种学习环境下,部分学生的学习意愿可能会受到影响,自主能力、探究和创造精神可能受到抑制。
要营造一个平等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做到:第一,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中成为自己的主人;第二,尊重差异、认识差异。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尊重差异和认识差异,才能逐步缩小差异;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为他们创造机会,坚持下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然会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及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活动中,广大教师要尊重并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对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而是要改变教师的角色,由“唯一主演”转变为“导演”和“一名演员”,全力配合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每一场“演出”。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者
若要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真正确保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那么,教师如何在自主性学习中发挥作用呢?
首先,教师一定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要改变以往以教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以以学为主的自主性学习取而代之。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抛弃纯灌输式、单科式的教学方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各学科知识,加强与其它学科教师的协作,而并非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次,教学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认知过程,教师要尊重这个过程不能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不能干涉学生的思维,强行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渐独立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灌输知识。传统教学模式大多过分重视对知识要点的总结和记忆(即暂时获取的知识),而忽视这些要点的获取过程(即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教师是学习条件的提供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方法上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及时答疑解惑。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勾画法和批注法。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这样的预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一次,笔者发现班里的部分学生因阅读速度慢而苦恼,就告诉他们默读的要领:只靠眼睛,发声器官不能活动,更不能用手指着字读,要集中精力,不要轻易回读。学生尝试这种方法之后,阅读速度果然大大提高了。
三、教师是情境的创造者和疑难的解决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情境。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从容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间时要留有余地,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不要怕影响教学进度而压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实践证明:那些形象生动、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等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唤起学生强列的学习热情。
如:在学习《山中访友》一文时,为了营造氛围,教师在上课前可让学生先听一段轻柔抒情的音乐,欣赏大自然中鸟鸣的声音,让学生在轻松平和的环境中进入课文的学习。特定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想象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和保护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与学生融合在一起,以生动活泼的方法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漠视学生的需要,备课讲课一味遵循教参思路,缺乏创新,模式僵化,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以致学生因得不到重视和满足而产生逆反心理,对听课没有兴趣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不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与选择,对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学生具备了内在动力的支持,才能逐步发展自主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师是平等教学环境的创造者
平等的教学环境是自主性学习的保证。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平等现象,如在师生关系上,教师经常以“师尊”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能服从和听话。学生之间也存在客观的不平等现象,如成绩、能力、性格、气质等差异。在这种学习环境下,部分学生的学习意愿可能会受到影响,自主能力、探究和创造精神可能受到抑制。
要营造一个平等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做到:第一,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中成为自己的主人;第二,尊重差异、认识差异。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尊重差异和认识差异,才能逐步缩小差异;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为他们创造机会,坚持下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然会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及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活动中,广大教师要尊重并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对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而是要改变教师的角色,由“唯一主演”转变为“导演”和“一名演员”,全力配合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每一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