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鹦鹉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年前,我所居住的小区门口开了一家抻面馆,因为汤浓味儿重,我成了那里的常客。一般情况都是这样,中午饭口之前——我早晨吃饭早,所以午饭也会比别人提前一些——我便赶到馆子里,在靠窗的一张小桌前坐下;要一碗抻面、一碟牛肉、两瓶啤酒,慢慢地吃,慢慢地喝。我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我的职业,我是一个作家,靠写小说为生,所以我喜欢坐在这样的普通馆子里,看过往人等的表情,听他们纷纷攘攘的故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馆子里的抻面师傅,他姓白。
  在我看来,白师傅是一个乐观的人,喜欢唱歌和开玩笑。这家抻面馆里有一个帮厨和两个服务员,都是中年女性,大概是在一起工作熟了,彼此没有忌讳和隔阂。于是,这三个女人就成了白师傅调侃的对象,他时不时地编几句顺口溜,半荤不素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比如,服务员里有一个姓杨的,他就给人家起了一个外号“杨贵妃”,动不动就编排人家:“抻面馆里杨贵妃,一天到晚有人追。”
  就是这样“胡说八道”,却也烘托了气氛,让人欢喜,心情好了,疲劳感也会减去许多。我在这家抻面馆吃午饭,基本是从上午十点半吃到下午一点半,客人最多的时候是十二点前后的一个多小时,到了下午一点多,热闹的场景便“曲终人散”。这时,抻面馆的伙食饭便开始了。面、饭随意,各取所需,大家都有了片刻的喘息,只有白师傅依旧嘻嘻哈哈。我坐的这张小桌不大,勉勉强强可以挤下四个人,又居角落,放眼可观全局。日子久了,我和馆子里上上下下的人也熟了,时不时地在他们的欢乐中加一点儿“佐料”。知道我是一个作家,白师傅便端个大饭碗坐到我对面来,天南海北地和我聊天儿,嘴里有说不完的故事。
  平日里他打趣服务员和帮厨,服务员和帮厨在一起也不饶他,她们总是半真半假地起哄,问他今晚是领“小三”还是“小四”回家?“小五”出门回来没?万一“撞车”了怎么办?每每此时,他都会笑呵呵的,颇为自豪地说:“我的女人我最爱,我爱的女人真不赖,只要我不把心改,我的真爱永存在。”
  仔细打量,白师傅还是很英俊的,枣红的圆脸庞,因为总有蒸汽熏着,颇显细嫩,像关老爷的塑像,被手艺高强的匠人上了一层油彩。一双大眼睛,眼睫毛极长,鼻正口方,是个周正的模样。他吃东西也很有特点,一碗饭或一碗面——上面堆了厚厚的小菜,几瓣大蒜,一瓶啤酒,啤酒是一口即干,然后吃饭,惊天动地的,眨眼之间,酒足饭饱。
  服务员总说他有情人,我是真信。我好奇地问他,他也不遮掩,今天给我看一张照片儿,明天给我看一张照片儿,都是手机上美颜拼图的那种,女人穿戴各异,笑靥如花。
  我说:“审美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你喜欢的都是小眼睛的?”
  他说:“小眼睛看得准。”
  这是我们之間的玩笑。
  今年的“十一”是个特殊的日子,中秋节和国庆赶一天了,抻面馆决定一号放假,二号营业。九月三十日这天下午吃伙食饭,抻面馆的老板特意把我请去了,说是大家一起热闹热闹,我也没客气,提着一瓶白酒赴宴了。酒席上大家依旧嘻嘻哈哈的,一派节日气象。知道白师傅是晚上的火车,一号早晨到家,在家十几个小时,夜车再赶回来,二号正式上班。如此劳顿,一定是想家了。我举杯祝他一路顺风,安抵安归。我们一起喝了一大口白酒。
  傍晚,大家陆续散了,只有我和老板留了下来。老板是等人修冰箱,我是贪恋桌上的剩酒,二人对坐,把杯闲聊,聊来聊去就聊到了白师傅。
  我问老板:“白师傅真有情人吗?”
  老板苦笑一下,说:“他哪有什么情人,他心里只有他女儿了。”
  老板说,他手机里的那些照片,其实都是他的妻子,挺好个女人,可惜病死了。他有一个女儿,刚上小学三年级,白师傅之所以四处打工,就是想多赚点儿钱,让女儿将来过上好日子。
  我说:“我看,他还挺乐观的。”
  老板说:“你不知道,他对我说过,他只要一闲下来了,就会想他的妻子和女儿。所以他特别愿意当一只鹦鹉,一只金刚鹦鹉。”
  听罢此言,我彻底沉默。
  我突然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真相往往让人哑口无言。
  选自《百花园》
其他文献
明朝时,有几位僧人打算在山上建一座寺庙,当他们选好地址,准备动工时,发现山高路险,搬运砖瓦十分困难,如果增加工人來做这件事,必将耗费过多的银子。  正当大家犯愁时,有一位僧人忽然笑着说:“别发愁了,只管先去把需要的砖瓦买来,至于如何搬运,我自有妙计。”大家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把砖瓦都堆积在山脚下。  接下来,那位僧人下山来到附近的几个村子里,大张旗鼓地告诉大家:“我们打算在山上建寺庙,因为我懂得飞
期刊
老李是我的邻居,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不过,老人家精神矍铄,非常健谈。年轻时,老李曾当过国民党的运输兵,开着一辆汽车为国民党运士兵运弹药。  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和老李坐在院中闲聊。不经意间,他向我讲起了他最后一次给国军开车所遇到的几起匪夷所思的事情:  那是1948年,老李20岁左右,在国民党的一个运输连里当司机。当时老李所在的运输连天天在前线运士兵,运伤员,运死人,运弹药、运物资,天天都在打仗,天天
期刊
子冲剑抵子章喉管:“我为你苦练三年,杀父之仇今日了结!”  子章道:“我手无寸铁,这样杀我,岂不坏你江湖名声?可容我回去取兵器与你相对?”  子冲点头。子章进屋,子冲等在院子。  不见子章出来,子冲从门缝看。只见子章正拭一把剪刀。子冲好笑:此等妇人之具,也叫兵器?  听子章说:“娘,伸脚来,趾甲得剪了。”  子冲慌得弄出声响。  子章望门外道:“就来,就来!”  子冲对门里说:“子章,慢慢剪。莫急
期刊
一天,妈妈问儿子,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儿子说:“我长大了要当飞行员。”  妈妈非常高兴,问:“你为什么要当飞行员呀?”  儿子抬头看看天上的白云說:“因为我要上天去吃那些棉花糖。”  选自《民间故事》
期刊
打完最后一个字,赵小余瞄了一眼电脑上的时间:九点半,公司早没人了。深深吸了口气,空气中一点人气也没有了,只有各处垃圾箱里传来的各种杂味:零食、化妆品、居然还有臭袜子的味道……赵小余的嗅觉从小就比别人灵敏,外号猎犬。可惜,他没有靠鼻子吃上饭,学的广告策划。这年头,这样的大学生遍地都是,工作难找啊!  叹了口气,赵小余关了电脑,拿起外套,一推门,迎面撞上了一个人。赵小余定睛一看,是同事汪易。俩人办公桌
期刊
三年前,在开封府邀月楼外,麻面孙惹上了董尚董大茶壶,被打得鼻口蹿血,差点儿去了鬼门关。  那时,因老家匪患四起,闹得很邪乎,自幼便是孤儿的麻面孙一路流浪到了皇城开封,平素靠给人帮工和乞讨赚一口饭果腹。那日,他正蜷缩在邀月楼对面的墙角打盹,忽然一缕兰花香钻进了鼻孔。麻面孙立马醒了,当他看清来人时,顿时呆住了。  站在他面前的居然是柳焉,邀月楼艳名远播的当红角儿!更让他做梦都难以相信的是,柳焉一把拉着
期刊
金老板在城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金店。金店虽小,但货也值好几百万。金老板谨慎,又有车,每天打烊,都把货收起来放到轿车的后备厢里带回家去。  这天下午,金老板正坐在柜台后面喝茶,突然,芳芳跑了进来,说他爸爸看望金老板来了。  芳芳的父亲是金老板的老同学,二人关系非常好,已经一年多没见过面了。一听说老同学要来,金老板就打算亲自去火车站迎一下。可今天不巧,雇员小雨家里有事没来。不年不节的,这金店的生意也不是太
期刊
柳树沟地处燕山深处,滦河岸边。新中国成立初期,柳树沟依山傍水住着百十户人家,沟里的大山中有一只金钱豹。早起的老年人,时常在天快亮时,看到那只金钱豹到河边来喝水。无论是谁遇上它,都会知趣地悄悄躲开。没人招惹它,也没人敢招惹它。金钱豹呢,也从不招猫逗狗地惹是生非。喝完水,它就离开河沿,躲过村庄绕道回山。就这样,村庄里的人畜和大山上的金钱豹,相安无事好些年。不料,在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天,金钱豹找不到吃的,
期刊
三爷老了,不愿意种地了,于是守候着河滩,窝在泥铺子里熬鹰。他熬鹰的时候狠歹歹的,对鹰没有一丝的感情。  三爷常常拿两根红布条子,分别将自己新增的一只灰鹰和一只白鹰的脖子扎起来,不给鹰东西吃,等鹰饿得嗷嗷叫唤了,三爷就像变戏法似的,从床铺底下端出一个盛满鲜鱼的盘子。  鹰扑过去,吞了鱼,喉咙处就鼓出一个疙瘩结。鹰叼了鱼吞不进肚里,又舍不得吐出,憋得咕咕叫着。少顷,三爷慢慢走过来,攥着鹰的脖子将它拎起
期刊
林灵在这座城市打工,终于在一个单位宿舍的老小区买了个二手小房子。自从搬进这个小区住,就没有见过小区门卫室里面的人。白天窗户反光,门卫室又旧又脏的窗玻璃里根本看不见一点儿东西。晚上路过那里,要是往里瞟上一眼,立时会有一种紧张兮兮的感觉——门卫室小小的窗户里悬着一盏昏黄的灯,那灯泡瓦数应该也就15瓦,照的小房间四壁乌昏乌黄的。房间里面除此之外看不见别的物件,更别说人了。  这个老小区居住的大多是退休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