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命运之探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gugul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两大显学,但是汉代以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而以墨子思想为代表的墨家思想却成了“绝学”。此种现象从二者的“天人观”分析看,孔子的畏命、知命思想既为统治者戴上了神圣的光环,又给予平民百姓精神上的安慰;而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却既没有让统治集团满意,又不能为人民大众提供宗教信仰。
  关键词: 孔子 墨子 “天人观”
  
  先秦时代,各学派著书讲学、相互论战,学术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儒墨为显学,而儒墨之学中,尤以孔子①和墨子②为代表。《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早年学习儒术,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自创学派,墨子对待儒家学说是反思和批判的态度。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一直有着重要地位,而墨学却在汉代“绝学”。本文从孔子和墨子都很重视的“天人观”入手,分析儒墨命运之差异。
  一、孔墨之前的“天人观”
  中国自殷商时起,就有了“天”的观念,也就是称为“帝”、“上帝”、“天”、“天命”的观念。那时的“天”,与西方的“上帝”观念类同,是“非理性”、“盲目性”的。当时,人们对许多事情不能理解和正确认识,把一些自己驾驭不了的自然现象当作“帝”的意志。只有“帝”发号施令,人左右不了“帝”,这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并且这时候“帝”与殷人的关系极其有限,连殷王都不能与“帝”直接发生关系,只有殷王死后,灵魂才能客居在“帝”的左右。殷商时的政权是由某种血缘从神那里获得的合法性。
  后来,小邦周取代大殷商。周人总结夏、商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了夏商“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③、“天命”是可以转移的这一思想。周人认识到“天命靡常”④、“皇天无亲,惟徳是辅”⑤。这种“敬德”的观念是把责任从神转交给自我。祭祀崇拜也由夏商的“以祖配天”发展为“以德配天”。这样,就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在周人眼里,天与人的关系是双向的,天人相互感应。天命是基于某种德性与某一政权结构相维系,从而获得合法性。从周起,中国社会中神人关系就由垂直变成了平行。从此以后,“天人”关系便大有可探讨之处。
  二、孔墨关于“天人”的思想
  (一)孔子的“天人”思想
  周人的“天”是政治、王道层面上的,“天”只与天子、诸侯等贵族阶级有关。孔子则把“天”的层面落实到了个体、道德层面。他使每个人在对天信仰、敬畏的同时,还直接地面对“天”,由单纯的“畏天命”进而“知天命”。孔子是很少言“天命”的,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⑥孔子认为天是随机莫测的、神秘的,所以很少言“天命”。
  但是,孔子的思想中,“天命”观念是很重要的。孔子的天命观分为两个意思:其一是命定论。这层意思的“命”是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它是一种对人的主张没有认同感、同情感的命。自己的主张能否实现,取决于“命”,体现在论语中,便是:“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⑦这与孔子自身遭遇也有关系,他周游列国,在魏晋皆未被重用,孔子感叹:“美哉水,洋洋夫;丘之不济此,命大夫!”⑧其二是命正论。天命依人事善恶降福祸。人要“尽人事,听天命”,孔子强调要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天命,达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⑨这样,个体的人在敬畏天的同时,就有了一种积极担当的意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⑩最后,就可以达到一种天命与人的自由关系。“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就是这一道理。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11}孔子希望人们“知命”,就是通过自身道德修养明白天命是存在的,知道人的一切命运都是由天的意志决定的。一个人在积累了一定的生命体验之后,才能体悟到“天命”赋予人的内在本性,这样才能把天做主宰转化为人做主宰。但是人做主宰并不是人能左右天的意志,只是人在自身之中体验到了天的意志,人的意志与天的意志恰恰融合在了一起。
  那么,在现实生活之中,天与人是如何交流的呢?孔子认为是“祭祀”。虽然孔子对怪、力、乱、神不轻易表态,并且“敬鬼神而远之”{12}。但他还是承认民间信仰,强调祭祀的虔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13}。孔子认为祭祀、祈祷是人与天交流沟通的途径,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祈求上天的庇佑。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答道:“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14}这番对话表明了孔子主张祭祀祈祷来祈福。
  (二)墨子的“天人”思想
  墨子极力反对孔子的“命定论”,他主张“天志”、“非命”。墨子认为,命定论是帮助暴君来欺骗百姓的,使百姓安于现状,不敢反抗,无所作为。
  墨子的“天志”一方面与传统的“天命论”没有差别,他的“天”是全知全能的,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是按照“天”的意志来安排、运行的。《墨子》说:“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曰磨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雷降雨雪霜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自古及今,未尝不有此也。”他用“三表法”论证的“明鬼”之说也是借助鬼神力量来约束人们的思想,帮助“天志”赏善罚恶。在墨子看来,“兼爱、非攻、尚贤”都是“天志”之体现:“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15};“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16}“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贤者抑而废之”{17}。“天”在墨子这里,有了一种体现人的意志的“人格神”的意蕴。另一方面,他的“天志”所产生的作用与孔子所谓的“天命”完全相反,墨子认为“天志”教人顺天有为,积极向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而“天命”却教人消极颓废,自甘堕落。在墨子看来,“天”能决定人的命运,但不是先天的、随意而决定的,是以人们后天行为的善恶为标准而决定的。孔子的“天命”是先天的,面对这样无法改变的命运,人们只能畏惧,顶多可以“知天命”、有担当意识,而无法以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墨子提出“非命”,反对“天命论”,表达了小生产者的要求和愿望。墨子的“天志”是按照人的行为标准来表达意志的,人的命运如何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墨子主张“非命”,认为决定社会和人们命运的不是“命”,而是“力”。墨子说:“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人必“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进取,而不是依靠上天的恩赐,平民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哲学。
  墨子认为人与天交流的途径也是祭祀,他相信鬼神,虽然主张“薄葬”,但又重视祭祀上帝鬼神。因为当时祭祀是集体活动,花费比“厚葬”小得多,并且祭祀对安定社会人心起的作用较大。墨子考虑的问题,是从国家人民的实际利益出发的。而天帝鬼神体现人民的意志,也是为了得到人民的祭祀。与孔子的思想相比较,墨子考虑更多的是利益,祭祀活动的功利性比较强。
  三、从孔墨“天人”思想窥探儒墨的命运
  (一)人们对儒墨思想认同的差别造成两者不同的命运
  在孔子的“天命”观中,“天”的意志是先天的、不可改变的。人的命运是必然的,无论人们后天怎么努力,都一定按照“天”事先安排好的命运生活着。孔子这一观点恰恰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当时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许多自然现象都无法改变,加之自己在社会人际生活中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自己努力也无济于事。这就使人们相信冥冥之中有“天意”,自己无法改变已经被规定好的命运,因此安于现状,逆来顺受,用“天命”不可逆的观念给自己遭遇挫折的心灵以慰藉。
  在墨子的“天志”观中,“天”的意志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天”的意志是有因果的,“天”根据人后天行为的善恶来决定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人命运的福祸全都取决于自己道德行为的善恶。虽然这对提醒人们不要消极地安于现状,要奋起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很大作用,但是这种现世因果报应之说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得并不明显。通常的情况是,做了恶事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没有遇到祸事;而做善事的人也没有获得赐福。这样,墨子的观点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墨子思想不能提供时人安身立命和寄身其中的精神家园,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抛弃。
  (二)社会效果的不同造成儒墨截然不同的命运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特点是封建专制与宗法制结合。宗法制充分体现了等级差别。孔子的“天命”观念主张人们消极待命,安于现状,去顺应承受不可改变的命运。人通过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安然对待命运的不公平,把贫困坎坷视为命中注定而安然接受。《论语》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18}孔子不排斥富贵和名利,但很少谈利,谈利时总是考虑这种利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仁),是否应该获取(命)。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19}孔子赞扬的是这样的人生境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0}孔子还提倡人们勇于面对命运的不公,“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把承受命运的不公看作是衡量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1}孔子的这种“天命”观,在社会效果上给统治者戴上了无上的光环。统治者要的是人与人的不平等,孔子认为上天注定人的命运参差不齐,上天给了每个人不同的际遇、福祸、贫富和贵贱,这无疑为专制统治和宗法等级制度戴上了一个理所当然、不可侵犯的神圣光环。在汉代以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便成了当权者的统治思想,并一直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认定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途径在于人后天的道德行为。人不必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也不用羡慕别人的命运荣光,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人与人之间、人与天之间都是平等的,人生活的力量是“利益”,人做事都要考虑到“利益”,天通过一定的标准满足了人的愿望,天也可以获得利益。这种平等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意愿。但是,荀子在《解蔽》中批评墨子的思想是:“敝于用而不知文。”他的意思是,墨子完全被肤浅的实用主义蒙蔽,不懂政治教化或儒家强调的礼乐制度的重要性。墨子的思想超然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忽视了思想得以生存的根基。墨子思想中,看似神秘的“明鬼”观念,不是为了震慑被统治者,竟是为了限制统治者权利而设定:“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在《墨子·天志中》中墨子借“天志”所表达的“兼爱、非攻、尚贤”观念,这只是他的美好意愿,在专制宗法的封建社会中,这种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墨子思想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对社会的设想过于理想化,所以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
  历史事实表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成为了正统思想,并且逐渐走向鼎盛,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而墨子代表的墨家思想在汉代以后逐渐衰微,直至成为了湮没的“绝学”,是因为墨子思想体系中,既没有让统治集团满意的思想,又没有让人民大众信仰的思想。
  
  注释:
  ①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的鲁国人.
  ②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年),战国时期宋国人,但长期生活于鲁.
  ③即违背了天道,因而丧失了天命.
  ④诗经·大雅·文王.
  ⑤左传·僖公五年.
  ⑥论语·公冶长.
  ⑦论语·宪问.
  ⑧史记·孔子世家.
  ⑨论语·宪问.
  ⑩论语·卫灵.
  {11}{21}论语·尧曰.
  {12}论语·雍也.
  {13}论语·八佾.
  {14}论语·八佾.奥指屋内西南角的神,灶指灶君司命.
  {15}墨子·法仪.
  {16}墨子·天志中.
  {17}墨子·尚贤中.
  {18}论语·子罕.
  {19}论语·卫灵公.
  {20}论语·雍也第六.
  
  参考文献:
  [1]黄克剑.论语疏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郑杰文,张倩.墨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郭齐勇.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书局,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对本单位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并指出了应着力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 新党员质量 科学发展观 党建工作回顾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党委对建院十年以来发展学生党员的实践作了认真的总结回顾。学院党委遵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扎
摘 要: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中学开展理想教育有利于实现“为了学生”、“基于学生”、“通过学生”、“发展学生”的德育目标。学生成功的获得既需要艰辛劳动的付出,更需要不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树立坚强的信念、态度,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并且把这些美好的状态贯穿于人生奋斗的全过程。  关键词: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理想 现实    哲学是一门“授以知识,启人智慧”
摘 要: 线型结构与色彩是工笔人物的基本结构。线型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色彩在服务于线的前提下,更有自己的形式要求和美感。它们在“色不碍形,线不碍色”的合作之中共同形成了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线描结构和色彩结构的技法研究,对于学习工笔人物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工笔人物 线描 色彩    工笔人物画,在唐宋之前是中国画的主流,尤其在唐宋时期更达到巅峰的状态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蓬勃发展,开办影视相关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加。除了老牌的影视专业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外,不少其他的艺术院校如南京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也纷至沓来,许多综合性大学更是蜂拥而至。由于各个院校的基础、传统、优势及定位的差异,许多院校的影视教育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综合性大学的影视教育模式同专业艺术院校如专业美术院校的就不尽相同。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属重点综合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理论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本能演绎”和“自然生发”。理想信念动摇的本质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背离,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加强领导干部、青年学生的
电影以及其后来的发展(实际是同步的),特别是定型之后,电视、录像、电脑和网络,都是令观众参与其中的可恶的/讨厌的工场。也就是说,在里面,我们进行价值生产性劳动。正是如此,人们在电影影像里并通过影像的活动,从雾蒙蒙的游弋影像之中,洞悉出一个结合社会、精神、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乐活着。这种观点,指出在电影银幕面前,我们不仅面对着每场戏的影像,而且也要面对这些影像的逻辑与内涵。在
摘 要: 本文通过解读张爱玲的代表作《半生缘》中的交际花顾曼璐与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巨匠小仲马的力作《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的悲剧人生,比较了她们的之间的异同。她们同样曾经纯洁美丽、身世悲惨,同样拥有痛彻心扉的爱情却又最终生离死别,同样有过向善的心却又身染肺病独自死去。中法不同爱情观与婚姻观的熏陶,决定了她们的爱情收获度和灵魂的净化度。  关键词: 交际花 中法婚姻观 姐妹情谊 男女作家视角    
摘 要: 世俗化作为市民文学的一种本质特征,对于20 世纪中国市民文学的创作主体而言,也就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叙事立场。世俗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主题上的反崇高性和题材上的日常琐屑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这也决定了这些作家具有的平民化的叙事立场和叙事态度。  关键词: 市民文学 创作主体 世俗化 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市民文学是市民社会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的文学性表现。作为特定阶层的特定文
摘 要: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教师可通过挖掘文章中的人文内涵;创设情境,把握情感;启发诱导,大胆想象;教学中渗透“音视文化”,使学生获得视听愉悦之感等途径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教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鲜活,使学生感受语文的诗意与灵性。  关键词: 语文教材 情感教育 情感意蕴    教师从事的是阳光底下最神圣而又最艰巨的工作,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
摘 要: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综合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中国画教学面对新要求也需改革,将中国画论教学与山水画实践教学相结合,从建立中国画审美观念入手,提升认识。在山水画实践教学的两个阶段:山水画临摹与写生教学,临摹教学从解读作品开始,在教学中注重审美观念与技法两个方面的传统,较好地掌握独特的笔墨形式;写生教学重在“心师造化”的感悟,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目的去传达生活。  关键词: 山水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