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电长期的高上网电价导致了自治区风电发展陷入了困境,风电长期缺乏与煤电等化石能源电力的竞争力,而且前期投入大,投资周期回报长,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当地产业和财政压力等原因,不愿意发展风电。国家对风电企业的补贴相对风电初期的高昂投入也是杯水车薪,导致了风电上网电价居高不下。
关键词:内蒙古;风电;国外经验
由于内蒙古风电产业初期投入成本高,且因为资源与地域不匹配,风电外送困难,本地难以消纳。主要表现在风电建设初期需要购置大量的风力发电机,还需要占用大批耕地,修建道路,建设储能站,这些相关设施的建设需要电力公司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不仅如此,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和后期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勘测和维护。电网铺设也是一笔巨大的前期开支,而且内蒙古地区跨度大,建设风场地址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高昂的前期投入使风电上网电价偏高。
1 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
为了克服发展风能的障碍,近年来,全世界约有43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适应本国国情的直接和间接的风力发电发展政策。
就直接政策而言来说,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建立了一套标准的风力发动机技术质量认证体系。这有助于消费者对风力发电产品产生信心,从而为风力发电产品创造稳定的需求。發展风力的先决条件是要在本国市场有强大的竞争力。对于新兴的风力发电发展中国家来说,因地制宜的建立一个适合国情发展的技术标准质量认证体系也有利于保护自己的风电制造产业。主要的风能发达国家几乎都制定了所使用设备的国产率,或者相应的优惠政策。像巴西和加拿大这样的国家已经制定了强制性的风力设备本地化率政策,而西班牙和美国等国家已经制定了风力设备税收优惠政策。
在间接政策方面,德国,丹麦等国通过实施稳定和有利可图的固定价格政策,鼓励对风力发电场的投资。加拿大和英国等,不仅大规模地用补贴和贷款来投资和补贴风场建设,已经或正在实施政府管理的风力发电场招标计划。不仅如此,美国还为私人投资者提供税收减免,利用生产税收减免政策来推动美国的风电产业发展。澳大利亚则直接通过政府补贴和贷款促进风力发电的研究和发展;减少对风力发动机的研究和开发的税收。间接则制定可再生能源的强制性指标;新的风力发电线路;提供可交易的风能来促进本国风电发展。印度规定:建立不同的关税,以鼓励进口备件而不是整机;风发动机标准质量认证。间接政策:没有强制性的国家电力关税或强制配额,只有国家税收优惠;各省制定了自己的在线电价强制性标准;一些省份实行能源配给,29个省中有10个省消耗的电力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公共投资的引入;资助风力发电;政府拨款项目;通过清洁发展机制提供补贴。
而我国的直接政策:为风力发电示范项目提供优惠的国债利息补贴贷款;把风电本地化率作为强制性项目;国家对风能研究和开发的补贴。
2 发达国家对内蒙古风电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风力发电发展的政策,中国风力发电发展速度空前。然而,目前仍然存在激励制度不足,风电发展缺乏资金支持,电价不合理,增值税过高,从而严重影响了风电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外国的经验,制定合理的科学政策,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内蒙古的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检测认证制度,符合我国具体情况,有利于我国与先进技术的交流同时也可以保护我国风电产业。
增加对国内风力发电设备的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设备生产企业加大对风电设备的科研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替代进口部件和配件,降低设备价格。目前,我国也已开始向研发风力发电设备的企业提供国家补贴,但补贴仍然过于单一。在现阶段,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投入,进一步丰富支持手段,提高风电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
拥有主要风场的国家都高度重视收集和整理本国风电资源数据,并为建设风电场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全国风力发电发展极不平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缺乏准确的风力资源数据。因此,中国应该由政府领导,加强风能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个更完整的风能资源数据库,以促进我国风能的发展。
《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为中国国内电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果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将会促进我国风力发电的又好又快发展。,新兴的风能发展大国,印度和巴西都非常重视清洁发展机制。近年来, 我国对清洁发展机制利用还不是很充分,国内投资者对清洁发展机制有关项目投资经验不足,国内相关配套措施也还不到位,因此,中国应该从国外的经验中学习,增加清洁发展机制的宣传,完善申报配套措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改善投资者培训,促进中国风力发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存福,赵晓芸,刘贤斌.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Z1).
[2] 王卲萱,高健,刘依阳.美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海洋经济,2017(02).
[3] 陈玉宏,岑海堂.内蒙古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21).
作者简介:鲁玉坤(1999—),云南玉溪人,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学生;梁大为(1984—),安徽合肥人,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讲师。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
关键词:内蒙古;风电;国外经验
由于内蒙古风电产业初期投入成本高,且因为资源与地域不匹配,风电外送困难,本地难以消纳。主要表现在风电建设初期需要购置大量的风力发电机,还需要占用大批耕地,修建道路,建设储能站,这些相关设施的建设需要电力公司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不仅如此,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和后期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勘测和维护。电网铺设也是一笔巨大的前期开支,而且内蒙古地区跨度大,建设风场地址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高昂的前期投入使风电上网电价偏高。
1 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
为了克服发展风能的障碍,近年来,全世界约有43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适应本国国情的直接和间接的风力发电发展政策。
就直接政策而言来说,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建立了一套标准的风力发动机技术质量认证体系。这有助于消费者对风力发电产品产生信心,从而为风力发电产品创造稳定的需求。發展风力的先决条件是要在本国市场有强大的竞争力。对于新兴的风力发电发展中国家来说,因地制宜的建立一个适合国情发展的技术标准质量认证体系也有利于保护自己的风电制造产业。主要的风能发达国家几乎都制定了所使用设备的国产率,或者相应的优惠政策。像巴西和加拿大这样的国家已经制定了强制性的风力设备本地化率政策,而西班牙和美国等国家已经制定了风力设备税收优惠政策。
在间接政策方面,德国,丹麦等国通过实施稳定和有利可图的固定价格政策,鼓励对风力发电场的投资。加拿大和英国等,不仅大规模地用补贴和贷款来投资和补贴风场建设,已经或正在实施政府管理的风力发电场招标计划。不仅如此,美国还为私人投资者提供税收减免,利用生产税收减免政策来推动美国的风电产业发展。澳大利亚则直接通过政府补贴和贷款促进风力发电的研究和发展;减少对风力发动机的研究和开发的税收。间接则制定可再生能源的强制性指标;新的风力发电线路;提供可交易的风能来促进本国风电发展。印度规定:建立不同的关税,以鼓励进口备件而不是整机;风发动机标准质量认证。间接政策:没有强制性的国家电力关税或强制配额,只有国家税收优惠;各省制定了自己的在线电价强制性标准;一些省份实行能源配给,29个省中有10个省消耗的电力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公共投资的引入;资助风力发电;政府拨款项目;通过清洁发展机制提供补贴。
而我国的直接政策:为风力发电示范项目提供优惠的国债利息补贴贷款;把风电本地化率作为强制性项目;国家对风能研究和开发的补贴。
2 发达国家对内蒙古风电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风力发电发展的政策,中国风力发电发展速度空前。然而,目前仍然存在激励制度不足,风电发展缺乏资金支持,电价不合理,增值税过高,从而严重影响了风电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外国的经验,制定合理的科学政策,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内蒙古的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检测认证制度,符合我国具体情况,有利于我国与先进技术的交流同时也可以保护我国风电产业。
增加对国内风力发电设备的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设备生产企业加大对风电设备的科研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替代进口部件和配件,降低设备价格。目前,我国也已开始向研发风力发电设备的企业提供国家补贴,但补贴仍然过于单一。在现阶段,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投入,进一步丰富支持手段,提高风电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
拥有主要风场的国家都高度重视收集和整理本国风电资源数据,并为建设风电场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全国风力发电发展极不平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缺乏准确的风力资源数据。因此,中国应该由政府领导,加强风能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个更完整的风能资源数据库,以促进我国风能的发展。
《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为中国国内电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果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将会促进我国风力发电的又好又快发展。,新兴的风能发展大国,印度和巴西都非常重视清洁发展机制。近年来, 我国对清洁发展机制利用还不是很充分,国内投资者对清洁发展机制有关项目投资经验不足,国内相关配套措施也还不到位,因此,中国应该从国外的经验中学习,增加清洁发展机制的宣传,完善申报配套措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改善投资者培训,促进中国风力发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存福,赵晓芸,刘贤斌.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Z1).
[2] 王卲萱,高健,刘依阳.美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海洋经济,2017(02).
[3] 陈玉宏,岑海堂.内蒙古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21).
作者简介:鲁玉坤(1999—),云南玉溪人,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学生;梁大为(1984—),安徽合肥人,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讲师。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