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阅读教学,应以字词为钥匙,引领学生在字词世界里沉潜玩耍,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温润醇厚的文化味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营造“磁场”——赋予字词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在教材、学生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营造“磁场”,赋予字词情感色彩,让学生浸润于字词世界,体味语言魅力,享受语文的味道。
《圆明园的毁灭》第五自然段以洗练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的毁灭,但是由于时空、生活阅历悬殊,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困难。在教学时,应以体现强盗们的贪婪、疯狂、霸道的关键词——“闯进”、“凡是”、“统统掠走”、“搬运”、“任意破坏”、“毁掉”、“连烧三天”、“一片灰烬”等为切入口,了解、想像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隧道,观看《火烧圆明园》片段,亲眼目睹140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的悲惨情景,让学生在这种至丑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控诉侵略者的罪行;展示“残垣断壁”图和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图片,以兴衰对比,一美一残,让学生深刻领悟“国弱受人欺”的道理,产生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最后,结合情感体验,展开激情诵读,宣泄对列强的极度仇恨,抒发报国心、强国志。在强烈的视听冲击下,学生的情感达到巅峰,师情、生情、文情和谐共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交融统一。
二、品赏玩味——触摸字词温度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充满语文味的教学,离不开对字词的赏析。在教学时,应聚焦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在字词世界中沉潜赏玩,品茗“字词味”,感触字词冷暖,构建起语文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味”。
1.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某些课文的字词,好像一根绳索,贯穿着全文内容。在教学时,循着这些“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关键字词,串起全文,有助于学生理清文本脉络,提高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如《黄山奇石》课题中的“奇”字,浓缩了作品内容的精华。在教学时,可以“奇”字为突破口展开教学:①读课题,理解“奇”字;②初读课文,找出“奇石”;③研读课文,欣赏“奇石”;④激情诵读,感悟“奇石”;⑤放飞想象,创编“奇石”。在“奇”字的统领下,学生既从整体上感悟了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可谓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2.字词串文,突出主干。洋溢着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必须削枝去叶,拎出关键字词,沿着字词的路径,走向语言的花园。如《秋天的雨》一文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整: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采取先总后分的写法,每个总述句均有一个中心词。学生初读课文后,可抓住文本关键字词,潜心品读,赏景悟情:①抓“钥匙”,赏秋雨;②抓“五彩缤纷”,品秋色;③抓“气味”,展秋收;④抓“小喇叭”,悟秋趣。在学生有了充裕情感储备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读全文,感悟文章中心句——“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一个色、香、味俱全的秋天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3.咀嚼字词,内化语言。咀嚼字词、体味语言是彰显语文味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应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推敲、揣摩、品味,让语言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如《搭石》一文的第3自然段描写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其中,一个“协调有序”表现力无穷,值得咀嚼回味。在教学时,教师可聚焦“协调有序”,展开重锤敲打:
①自由读,找出最能概括一行人怎样走搭石的词语。(协调有序)
②引导学生说说“协调有序”的字面意思?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怎样过搭石才叫“协调有序”?
③引领学生加入走搭石的人群,引读、分角色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体会“协调有序”。
④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说说: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协调有序”的人和事?体会一行人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并带着美好的感受展开个性化朗读。
⑤抓住“人影绰绰、轻波漾漾”重点词,想象“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过搭石”的美丽画面,感受和谐美。
⑥配乐读、齐读语段,再现这一幅美丽的风景,加深对人们一起过河时协调美的体会。
三、“读”占鳌头——擦亮字词的亮度
语文教学,一定要“读”占鳌头,读中感悟,读悟结合,让字词熠熠生辉,语文味也就自然而然地回归到课堂教学上。
《爬山虎的脚》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步:课件展示满墙的爬山虎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爬山虎的美丽。
第二步:耳听教师范读课文,眼观爬山虎图片,想像画面,进一步感受爬山虎的美丽。
第三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把心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第四步: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美的字词。
第五步:抓住“一顺儿朝下”、“铺得那么均匀”、“漾起波纹”等词语,联系语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合作交流、体会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第六步:播放爬山虎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为画面模拟配音,让形象、语言、情感相互交融。
四、读写结合——延展字词的广度
“语文教学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在词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点,延展字词的广度,使词语在孩子的心灵里富有生命力。
1.想象补白。教师可利用字词的空白点,合理想象补白,丰富字词内涵。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教学时,可抓住“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千奇百怪”等词语,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进行句式训练,如“贝壳大小不一,大的(),小的();贝壳颜色不一,有的(),有的(),有的()。西沙群岛的贝壳真是()、()!”这样,学生的思维触角真正钻入字词的沙滩,挖出了一个个颜色不一、形态各异的字词贝壳,并加深体会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
2.仿写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特点,模仿教材的言语形式,体会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像《花钟》一文,可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各种花的色彩、大小、开放的样子,把花朵陆续开放写得丰富而有变化。
3.续写文本。《小摄影师》一文以“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为结束,令人浮想联翩。我们可以“一定让他进来”为延伸点,想像小男孩再次来到列宁格勒,高尔基如何接待小男孩,配合小男孩拍照,并实现小男孩的愿望。以此续写文本,丰富文本,丰满人物形象。
语文教学应以字词为切入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让字词在学生的意识里“活蹦乱跳”,让学生在富有“语文味”的课堂中,提升语文素养,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责编 侯艳星)
一、营造“磁场”——赋予字词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在教材、学生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营造“磁场”,赋予字词情感色彩,让学生浸润于字词世界,体味语言魅力,享受语文的味道。
《圆明园的毁灭》第五自然段以洗练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的毁灭,但是由于时空、生活阅历悬殊,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困难。在教学时,应以体现强盗们的贪婪、疯狂、霸道的关键词——“闯进”、“凡是”、“统统掠走”、“搬运”、“任意破坏”、“毁掉”、“连烧三天”、“一片灰烬”等为切入口,了解、想像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隧道,观看《火烧圆明园》片段,亲眼目睹140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的悲惨情景,让学生在这种至丑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控诉侵略者的罪行;展示“残垣断壁”图和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图片,以兴衰对比,一美一残,让学生深刻领悟“国弱受人欺”的道理,产生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最后,结合情感体验,展开激情诵读,宣泄对列强的极度仇恨,抒发报国心、强国志。在强烈的视听冲击下,学生的情感达到巅峰,师情、生情、文情和谐共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交融统一。
二、品赏玩味——触摸字词温度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充满语文味的教学,离不开对字词的赏析。在教学时,应聚焦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在字词世界中沉潜赏玩,品茗“字词味”,感触字词冷暖,构建起语文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味”。
1.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某些课文的字词,好像一根绳索,贯穿着全文内容。在教学时,循着这些“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关键字词,串起全文,有助于学生理清文本脉络,提高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如《黄山奇石》课题中的“奇”字,浓缩了作品内容的精华。在教学时,可以“奇”字为突破口展开教学:①读课题,理解“奇”字;②初读课文,找出“奇石”;③研读课文,欣赏“奇石”;④激情诵读,感悟“奇石”;⑤放飞想象,创编“奇石”。在“奇”字的统领下,学生既从整体上感悟了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可谓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2.字词串文,突出主干。洋溢着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必须削枝去叶,拎出关键字词,沿着字词的路径,走向语言的花园。如《秋天的雨》一文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整: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采取先总后分的写法,每个总述句均有一个中心词。学生初读课文后,可抓住文本关键字词,潜心品读,赏景悟情:①抓“钥匙”,赏秋雨;②抓“五彩缤纷”,品秋色;③抓“气味”,展秋收;④抓“小喇叭”,悟秋趣。在学生有了充裕情感储备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读全文,感悟文章中心句——“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一个色、香、味俱全的秋天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3.咀嚼字词,内化语言。咀嚼字词、体味语言是彰显语文味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应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推敲、揣摩、品味,让语言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如《搭石》一文的第3自然段描写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其中,一个“协调有序”表现力无穷,值得咀嚼回味。在教学时,教师可聚焦“协调有序”,展开重锤敲打:
①自由读,找出最能概括一行人怎样走搭石的词语。(协调有序)
②引导学生说说“协调有序”的字面意思?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怎样过搭石才叫“协调有序”?
③引领学生加入走搭石的人群,引读、分角色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体会“协调有序”。
④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说说: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协调有序”的人和事?体会一行人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并带着美好的感受展开个性化朗读。
⑤抓住“人影绰绰、轻波漾漾”重点词,想象“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过搭石”的美丽画面,感受和谐美。
⑥配乐读、齐读语段,再现这一幅美丽的风景,加深对人们一起过河时协调美的体会。
三、“读”占鳌头——擦亮字词的亮度
语文教学,一定要“读”占鳌头,读中感悟,读悟结合,让字词熠熠生辉,语文味也就自然而然地回归到课堂教学上。
《爬山虎的脚》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步:课件展示满墙的爬山虎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爬山虎的美丽。
第二步:耳听教师范读课文,眼观爬山虎图片,想像画面,进一步感受爬山虎的美丽。
第三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把心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第四步: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美的字词。
第五步:抓住“一顺儿朝下”、“铺得那么均匀”、“漾起波纹”等词语,联系语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合作交流、体会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第六步:播放爬山虎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为画面模拟配音,让形象、语言、情感相互交融。
四、读写结合——延展字词的广度
“语文教学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在词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点,延展字词的广度,使词语在孩子的心灵里富有生命力。
1.想象补白。教师可利用字词的空白点,合理想象补白,丰富字词内涵。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教学时,可抓住“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千奇百怪”等词语,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进行句式训练,如“贝壳大小不一,大的(),小的();贝壳颜色不一,有的(),有的(),有的()。西沙群岛的贝壳真是()、()!”这样,学生的思维触角真正钻入字词的沙滩,挖出了一个个颜色不一、形态各异的字词贝壳,并加深体会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
2.仿写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特点,模仿教材的言语形式,体会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像《花钟》一文,可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各种花的色彩、大小、开放的样子,把花朵陆续开放写得丰富而有变化。
3.续写文本。《小摄影师》一文以“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为结束,令人浮想联翩。我们可以“一定让他进来”为延伸点,想像小男孩再次来到列宁格勒,高尔基如何接待小男孩,配合小男孩拍照,并实现小男孩的愿望。以此续写文本,丰富文本,丰满人物形象。
语文教学应以字词为切入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让字词在学生的意识里“活蹦乱跳”,让学生在富有“语文味”的课堂中,提升语文素养,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责编 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