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ɑ、o、e、i、u、ü……这些是什么?恐怕每个同学都知道,并且都会回答:汉语拼音。
是的,很多人学习语文的第一课便是汉语拼音,但你会不会好奇,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古代人也要学习汉语拼音吗?
哈哈!古代人当然没有学过汉语拼音,事实上,古时候能进入学堂学习文字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的贫苦百姓不识字。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广教育,孩子们走进了校园,开始学习汉字。可是要学会汉字,首先就要会读,必须有一套教会孩子们拼读汉字的方法。于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特意邀请了一位在拼音和文字改革方面颇有见解的高人,加入制定汉语拼音的项目中来。
这位高人是什么来头?是文学巨人,或是教育专家?
答案出乎意料,他在50岁之前一直是一位经济学家,名字叫作周有光。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1923年,周有光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成了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
据说在他入学的第一天接到通知,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领取一张卡片,在上面写下他们姓名的罗马字拼写方法。周有光发现,记录档案时,用字母比用汉字更加方便。从此以后,他便对字母产生了兴趣,选修了语言学。
在大学期间,他还积极参与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什么是拉丁化新文字呢?那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一种方案,这为周有光后来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打下了基础,也促进了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时,周有光在新华银行任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恢复银行业,周有光被派遣到美国纽约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有光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成了朋友。当时爱因斯坦日子比较悠闲,很想找一个人来聊聊天,于是有人向他推荐了周有光。
虽然周有光不太懂愛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也不懂周有光的经济金融,但是两人却就着报纸上的新闻谈得非常开心。爱因斯坦对他说:“一个人到60岁,除去吃饭睡觉工作,还有很多业余时间。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在一门学科上有所建树。”这番话让周有光受益匪浅,于是他决心用业余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学。
1946年,周有光被派往欧洲工作,在那里,他发现欧洲人对字母学非常重视,于是他买了许多书籍,在业余时间便静下心来研究字母。1949年,新中国成立,周有光也回到了祖国,在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任教。
周有光有很多外国朋友,他常常教这些外国朋友讲中文。为了方便教学,他还特意编写了一本《中文十讲》,用英文来解释中文,还在里面标记了一种速记符号。一天,语言学家罗常培来拜访周有光,无意间翻到了这本厚厚的《中文十讲》,发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无数小符号。罗常培十分好奇,得知这些是用来注释中文的符号后,他十分震惊,便将这本《中文十讲》借了回去研究。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有一位半路出道的语言学家,名叫周有光。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急需规范语言文字。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了解周有光的一些研究后,邀请他加入了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1955年,周有光来到北京,参与到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中。
周有光提出了“汉语拼音三原则”,提议用简单的拉丁字母来为汉语注音,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他仔细研究了中国文字注音的发展历史,结合历史上各种注音方式的优点,最终决定以26个拉丁字母为基础,编写出了我们今天通用的这套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2月,这套汉语拼音方案进入了全国小学的课堂,孩子们从拼音入门,开始了他们的汉语启蒙教育。
是的,很多人学习语文的第一课便是汉语拼音,但你会不会好奇,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古代人也要学习汉语拼音吗?
哈哈!古代人当然没有学过汉语拼音,事实上,古时候能进入学堂学习文字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的贫苦百姓不识字。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广教育,孩子们走进了校园,开始学习汉字。可是要学会汉字,首先就要会读,必须有一套教会孩子们拼读汉字的方法。于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特意邀请了一位在拼音和文字改革方面颇有见解的高人,加入制定汉语拼音的项目中来。
这位高人是什么来头?是文学巨人,或是教育专家?
答案出乎意料,他在50岁之前一直是一位经济学家,名字叫作周有光。
爱上语言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1923年,周有光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成了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
据说在他入学的第一天接到通知,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领取一张卡片,在上面写下他们姓名的罗马字拼写方法。周有光发现,记录档案时,用字母比用汉字更加方便。从此以后,他便对字母产生了兴趣,选修了语言学。
在大学期间,他还积极参与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什么是拉丁化新文字呢?那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一种方案,这为周有光后来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打下了基础,也促进了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时,周有光在新华银行任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恢复银行业,周有光被派遣到美国纽约工作。
与爱因斯坦的友谊
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有光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成了朋友。当时爱因斯坦日子比较悠闲,很想找一个人来聊聊天,于是有人向他推荐了周有光。
虽然周有光不太懂愛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也不懂周有光的经济金融,但是两人却就着报纸上的新闻谈得非常开心。爱因斯坦对他说:“一个人到60岁,除去吃饭睡觉工作,还有很多业余时间。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在一门学科上有所建树。”这番话让周有光受益匪浅,于是他决心用业余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学。
1946年,周有光被派往欧洲工作,在那里,他发现欧洲人对字母学非常重视,于是他买了许多书籍,在业余时间便静下心来研究字母。1949年,新中国成立,周有光也回到了祖国,在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任教。
半路出道的语言学家
周有光有很多外国朋友,他常常教这些外国朋友讲中文。为了方便教学,他还特意编写了一本《中文十讲》,用英文来解释中文,还在里面标记了一种速记符号。一天,语言学家罗常培来拜访周有光,无意间翻到了这本厚厚的《中文十讲》,发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无数小符号。罗常培十分好奇,得知这些是用来注释中文的符号后,他十分震惊,便将这本《中文十讲》借了回去研究。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有一位半路出道的语言学家,名叫周有光。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急需规范语言文字。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了解周有光的一些研究后,邀请他加入了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1955年,周有光来到北京,参与到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中。
周有光提出了“汉语拼音三原则”,提议用简单的拉丁字母来为汉语注音,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他仔细研究了中国文字注音的发展历史,结合历史上各种注音方式的优点,最终决定以26个拉丁字母为基础,编写出了我们今天通用的这套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2月,这套汉语拼音方案进入了全国小学的课堂,孩子们从拼音入门,开始了他们的汉语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