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委领导和南京市委领导,倾听南京民众的心声,审时度势,提出了把南京建设成全国“教育名城”的口号,立意高远,令人振奋。
怎么走向“教育名城”?谨陈芜见。
一、星汉灿烂:名牌高中群体化
江苏的名牌大学,主要集中在南京,高等教育质量早已名播海内外。小学教育,经过数十年经营,越发健康、活泼、质朴、多彩,尽显群体实力之优势,国人有口皆碑。所以,从南京市教育全局看,今后5至10年的兴奋中心,应当放在中等教育的奋力提升之上。而关键的关键,乃是在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坚实基础上,创建一批光彩照人的名牌高中,使全中国都仰慕南京市的高中教育质量。
“名牌高中”享誉四方的原因是什么?缘由甚多,务虚的大道理且不说了,只谈实打实的几条。
第一,要培养出一批名人。南师附中开谈必讲“巴金”,最近连那个在世界杯解说中高呼“意大利万岁”的黄健翔也写入了“学校简介”,可见“名人”的魅力!名人成就了名校,因为他们是教育质量的顶级显示。我在扬州中学和泰州中学参观时,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我在苏南的一些著名中学讲学时,总会被校长引进校史室,去瞻仰他们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院士。在这些明星、巨星的面前,我顿时觉得这些中学“伟大”起来了!我的母校海安中学,由于实际建校比较迟,至今没有出什么院士,校史室里只能拿我们这些校友来充数,总有些底气不足。南京的情况就不同了,附中、金陵、一中、南外等老牌名校,早已硕果累累,星汉灿烂。面对那些名人画像和塑像,我曾经想,他们多是建国之前和解放初期培养出来的高才,后来的时日似乎清冷了一些。但静心思之,又觉得不必担心,凭着这些老牌名校的深厚底蕴,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有一批新生代院士喷薄而出!南京既有名校在素质教育上下的润物无声的功夫,很快就要开花结果了。这是待发的优势。这是其它地区许多学校所无法比试的潜在的能量。当然,除了上述几所名校之外,南京其它一些重点中学,也有“后劲”,也能在近期推出自己的灼灼明星。到那时,五湖四海可真的要为之惊叹了!
第二,要有更多的高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南大、复旦。这似乎在鼓吹“应试教育”。其实无须羞羞答答,理直气壮地喊出来便了。社会舆论和公众评价是很讲实际的,你说你是名校,你的考生却进不了北大、清华,大伙儿就不买你的帐。这可能很功利,但“功利”的背后有着最朴素的人生祈求。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谁家不想让自己的子弟到北大、清华感受一下蔡元培、闻一多、朱自清、梁思成、宗白华、朱光潜、陈独秀?名牌高中有责任帮助自己的学生跻身名牌大学。此乃国家的要求,民众的愿望。培养“尖子生”不是坏事,不能用“热衷应试”的帽子去套!常言道: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某个高中的“准北大生”、“准清华生”越多,它的整个学生队伍就会处于一种你追我赶、百舸争流、奋发上进、优势互补的良性情境之中,就可以一好带百好,形成好风气。其实,在南京市,这一种理念已经呼之欲出,快把那一层薄薄的窗纸儿捅破了!且看今年高考分数揭晓后的几则新闻报导:“南京今年被提前录取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学生目前已超过480人,比去年净增260多人,所占比例超过全省的六成。其中,有170多名学生先后被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格林奈尔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外名校录取。被清华、北大、南大等国内名校提前录取的南京学生也大幅攀升到313人”,“南师附中教育集团高考喜获丰收,有59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剑桥等国内外名校录取”,“南京外国语学校保送清华、北大的学生,达到23人”,等等。如此喜气洋洋地家珍自数,很好,很痛快,“名牌高中”就是这样一二三四五地数出来的!
第三,要有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名师。这里所说的“名师”,不是一般意义上咱们“评”出来的“名师”。它是不需包装、不胫而行、个性鲜明、魅力无穷、内行外行齐声赞叹、匆匆一瞥经久难忘的大师级人物。南京的斯霞,泰州的洪宗礼,上海的钱梦龙,称得上这样的人物;稍早一些的陶行知、陈鹤琴,更是光照基础教育和幼儿教育的“诗坛”。他们是教育界的“诗人”,他们谱写的“教育诗篇”已经升华到天然浑成、出神入化的境地!毋庸讳言,这样名师,南京的今日还相当缺乏。建设“教育名城”,必须在这方面有所突破。2003年,省人事厅、市教育局在南京搞了一项很有长远意义的“工程”,即评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俗称“中学教授”。我有幸担任评委会主任,第一次与徐传德局长合作共事,留下了温馨的、喜悦的记忆。我觉得,南京中学师资的总体水平还是相当之高的,所评定的8位“中学教授”都有自己的明显优长。但是,要涌现出斯霞这样名播天下的名师,还需要各方面做艰苦的努力。真正的中学名师,不但要有学问和经验,更要有头角峥嵘的创新,有异帜独擎的自我,有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魅力”。魅力型的名师是最为可贵的。让我们在师资培养中逐步领悟其中的奥妙,去追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佳境。
二、扬长避短:素质教育的自警和自觉
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短期内无法消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聚讼仍将持续下去。不过,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谁也不会明目张胆地宣称自己就是搞“应试”,人人都把“素质教育”当做自己的大旗和护身符。考得不好的,说“我坚持了素质第一”。考得好的,说“我可不是‘死揪’出来的啊,不信请看我搞了多少音体美,多少选修课”。真的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然而,每当高考分数一揭晓,满街满巷都可以看到各大中学挂出大红标语,宣称自己的本科达线率多少多少,各科状元姓甚名谁,什么什么是全市第一。半遮面的琵琶终于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显现出来的还是注视高考录取率的热辣辣的目光!世人只知“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天下校长和老师的一片苦心更加“可怜”!这里边没有什么是非、对错和高下可言,说到底,大家都是为了学生,都是善良的人,都是可爱的人。我曾经说过,“徐局长的脸上总是挂着苦恼人的笑”,因为他总要在“素质”和“应试”之间当“裁判”,当“泥瓦匠”。
其实,依我之见,要养成青少年的良好综合素质,不能仅仅指望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这里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当今社会上没有那么多“耻”,我们还会大张旗鼓地倡导“八荣”吗?爱国和诚信的素质,更主要地要靠全社会来养成。艰苦奋斗和心理韧性的素质培养,也不可能全权委托给校长和教师。当今在“素质”问题上的种种误解,说白了,就是把学校当成了“思想培训班”,把“素质教育”缩小为“课堂教学”加“跳跳蹦蹦”和“说说唱唱”。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难量化,很难分项测试的。这里用得上“模糊美学”。而且,在“素质”与“应试”之间,也不存在“长江天堑”。我有一个老学生的女儿叫方欣,我看着她一天天长大,多次辅导过她的作文。她可是一位“才女”。小升初,被金陵中学“抢”去了;初升高,被保送到南师附中了;高三毕业后,被北大中文系免试录取了;本科一结束,又被南大免试接纳为研究生,可谓春风得意,一路绿灯。然而,我为她担心,因为她没有经历过“黑色七月”的水深火热的磨难,没有领略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痛苦与徘徊,她的内心韧性肯定有所欠缺!因为,残酷的考试从来都是“双刃剑”!如今她到美国去闯荡了,但愿她补好“综合素质”里的重要一课!
说回来,南京要想成为“教育名城”,要想建构一批高中名校,非得牢牢抓住“素质教育”这一关键环节不可。怎么抓?南京市教育局已经提出了相当完善的“实施计划”,令人鼓舞;我这里只强调一点,就是直面素质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自我陶醉,一定要有“自警”和“自觉”的精神。
应当说,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好政策,由于在省委和省政府的眼皮底下,由于全市中学校长和老师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南京的素质教育是抓得比较好的,南京的孩子比较愉快、比较自在,心智得到了良好的、健康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一定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长”与“短”。
先说“长”。作为六朝古都、历史名城,南京的孩子呼吸领会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气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曾在此赞叹龙盘的钟山和虎踞的石城;诗仙李白,曾在此咏唱凤凰,送目长江;伟大小说家曹雪芹,曾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和少年时光,孕育了不朽巨著《红楼梦》的胚芽,等等。如此优秀而密集的文化积淀,以一种不见形影的力量影响着南京孩子的心灵。江苏的其它地方,亦有自己的文化氛围,但是,欲与南京比肩是难而又难的。有人不理解这种文化影响力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奇妙作用,其实,打个比方就明白了:咱们南师大的仙林校区已经够现代、够气派的了,但是,它就是没有随园校区的那一种深远的、厚重的、令人神往的文化氛围,说得夸张一些,你一旦踏进古木森森、飞檐雕栋的随园,你的呼吸就得收敛一些,你的脚步就得放轻一些……再者,南京又是江苏的省会,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处于“率先”态势,这就为南京的孩子,提供了开放思维、融汇中外、激发创新、启迪心智的良好契机,所以南京的中学生都显得比较聪明、比较机智、比较洒脱、比较时尚,他们的眼界和知识面肯定超过了广大农村的中学生。我每年都参加新华书店举办的暑期读书征文评审,对于南京孩子这方面的优势感受尤其深刻。从中学教育来说,南京的“减负”工作历来做得比较好,广大中学学生活得比较自在,有可能充分利用市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优质教学资源,一些在整个人生发挥作用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习惯已经在他们心中默默生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入大学之后的“后劲”。
再说“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南京孩子的生活水平比较优裕,家长和社会有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这本来是桩好事,如今已经不是越穷越光彩的年代了。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类的古训,恐怕一时还不会失效。故相对而言,南京孩子所受到的生活磨难,必然少于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南京的家长有相当大的数量集中在省市机关、高等院校、中学小学、科研院所和大大小小的企业单位,这些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在社会生活中的“能量”也比较大,加之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就会格外努力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去为孩子铺路搭桥、疏通关节!如此折腾,本来的优势又有可能走向反面,不知不觉地造成了南京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情结”。我从苏北农村走来,回首当年,几乎想不起家长有过什么出格的“包办”,想不起自己曾在升学、就业问题上动过指望家长的念头。没有!从我自说自画地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起,从我一边发烧、一边冒雨扛着大纸箱踏进随园的那一天起,我就没有“指望”过家长,因为他们没有门路,力不从心,只能让自己的儿子独自去赶路!如今在社会底层,千家万户的情况恐怕还是如此。由此看来,南京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确实存在两个麻烦的问题——不太能吃苦、易生依赖性。如何解决?一言难尽,简直是一个“教育科研难题”!我只希望有关领导和师长,在制订素质教育的方针大计时,能够认真地、执着地直面这个问题,睁开眼睛去办事,总比效仿驼鸟高明一些。
三、几个具体问题
把南京建成“教育名城”,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需要调动和协调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以下几点,是本人以为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1. 大学附中应当与大学真正结缘。南京的大学附中为数不少,著名的有南师附中、南大附中、南航附中、教院附中等等;至于金陵中学,则与东大挂钩,定期提供生源。既曰“附中”,相关的大学一定要多方位介入,不能徒有虚名,不能到了教工子女考初中、考高中的时候才去拜访附中的校长。如何介入?可从教学科研、规划设置、文化活动、师生联谊、定点辅助等方面给予切切实实的帮助。其中最可行、最有效的一件事,就是让大学里的名师、有专长的教授,制度化地到附中讲课。这对于创建“名牌高中群体”,十分有益!南京的高教资源那么丰富,那么优质,不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其独到作用,简直就是一种浪费。本人曾在董正璟校长的安排下,到南外给各科老师讲过一次《红楼梦》,那场景,那气氛,令我感动,至今记忆犹新!讲演过半时,一位体育教师从操场来到报告厅门外,竟然不走了,站着听完了下半段。看来,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对于咱们身强力壮的体育老师来说,同样具有吸引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灵魂的熏陶。法国的齐达内,如果多读一点雨果,多读一点罗曼·罗兰和巴尔扎克,恐怕就不会有那惊动世界球迷的愤怒的一“顶”了!
2. 尽快地、过细地把语文教学抓上去。由于在高考中数、理、化、外语等科目容易得高分,而语文则往往均分不及格,故许多高中均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语文”学科上的拼搏与追求,南京尤为突出。到如今,真的出现了“母语”敌不过“外语”的奇怪现象!先退一步讲,各中学不是要竭力提高“本科达线率”吗?那好,请狠抓“语文”吧!本人有将近30年的高考语文阅卷经历,深知个中奥妙——语文有100分左右是“主观性”试题,其中作文就占了60分;这么多分值的“主观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委实是上苍赐给南京考生的绝妙机缘!因为,前面说了,南京的孩子聪明灵活、视野开阔,比之那些死记硬背、长于“答题技巧”的考生来说,更容易进入“主观”天地,更容易考出精彩!然而,很遗憾,确实有相当多的南京高中,放弃了这一块本当大显身手、推进“达线率”的重要“阵地”!再进一步讲,不是从上到下都要狠抓“素质教育”吗?不是业内业外都在呼吁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吗?那么,请狠抓“语文”吧!请熟读课内、课外“语文精品”吧!有人说,“自然科学搞不好,一打就倒;社会科学搞不好,不打就倒”。何其深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使自己的公民在青少年时期学好自己的“语文”,那它必定前景暗淡,世风日下,缺乏精神,挺不起脊梁骨!梁思成、苏步青、华罗庚、王选等等,如果没有“语文”垫底,他们是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泰斗的!
3. 力倡“师德”,加强教师的责任感。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说得不当请予谅解。从总体上看,南京的广大中学教师是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夜以继日,勤奋耕耘,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但是,由于教学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原因,南京中学教师的个人利益还没有同学校紧紧地挂在一起。江苏其它地方许许多多中学,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把学校当做安身立命的“家”,没有“自留地”,也不可能去搞“自留地”。这样,他们的心智,他们的精力,便毫无保留地投向了学校,投向了自己心爱的学生。曾有老师对我说:“教师多吃一份苦,学生少受一份罪;教师主动增负,学生自然减负!”这样的言辞,掷地有声,动人心魄!南京的情况,有许多时候与此不同,大家心中有数,我在此也不便细说。总而言之,要创建“教育名城”,就必须有一支师德高尚、勤奋敬业、吃苦耐劳、不计报酬、以学校为“家”、以学生为“天”的具有崇高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否则一切免谈。这几年,看到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期待它进一步落实,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4. 要认真研究“高考”。高考是神圣的、纯洁的,是关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大事。研究“高考”,光明正大,理直气壮,谁也甭想用“应试教育”的帽子来扣!目前值得我们注视的,有以下几件事:
第一,要以积极的、主动的姿态,做好充分准备,迎接2008年全省高考模式和方法的重大改革;第二,要大声疾呼,积极参与,促使我省的高考命题工作,向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演进,尽可能呼应南京多年来坚持素质教育的实际状况和既得成果;第三,南京的高考压力,主要来自于“一本”的压力,要力争每年高考“一本”达线率超过全体考生的10%,这是我们应得的“蛋糕”,否则就不可能高唱“生日快乐”了。最后,再强调一点,就是动员全市骨干教师积极参加高考阅卷工作。不参加高考阅卷,等于主动放弃了一次难得的教学研讨机会。不了解今年高考的成败得失和动态行情,就没有资格去指导下一届学生的高考。很奇怪,当大江南北,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的中学校长们,忙不迭地给何老师打电话、递条子,恳请多给几个阅卷指标的时候,咱们南京却是“这里黎明静悄悄”,各校的把关教师们就是请不来!什么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不便细表。我在此学一学农村中学的校长们,通过市教育局的领导,转发一个“恳请”:快来吧,身边的“云”,咱们江苏的高考阅卷点,正恭候省会的骨干教师们热情加盟,风云际会呢!
郭沫若曾经写过两句诗:“一从高丘传号角,万紫千红进军来!”愿南京市的方方面面,闻号进军,一鼓作气,赢得“教育名城”的万紫千红!
怎么走向“教育名城”?谨陈芜见。
一、星汉灿烂:名牌高中群体化
江苏的名牌大学,主要集中在南京,高等教育质量早已名播海内外。小学教育,经过数十年经营,越发健康、活泼、质朴、多彩,尽显群体实力之优势,国人有口皆碑。所以,从南京市教育全局看,今后5至10年的兴奋中心,应当放在中等教育的奋力提升之上。而关键的关键,乃是在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坚实基础上,创建一批光彩照人的名牌高中,使全中国都仰慕南京市的高中教育质量。
“名牌高中”享誉四方的原因是什么?缘由甚多,务虚的大道理且不说了,只谈实打实的几条。
第一,要培养出一批名人。南师附中开谈必讲“巴金”,最近连那个在世界杯解说中高呼“意大利万岁”的黄健翔也写入了“学校简介”,可见“名人”的魅力!名人成就了名校,因为他们是教育质量的顶级显示。我在扬州中学和泰州中学参观时,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我在苏南的一些著名中学讲学时,总会被校长引进校史室,去瞻仰他们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院士。在这些明星、巨星的面前,我顿时觉得这些中学“伟大”起来了!我的母校海安中学,由于实际建校比较迟,至今没有出什么院士,校史室里只能拿我们这些校友来充数,总有些底气不足。南京的情况就不同了,附中、金陵、一中、南外等老牌名校,早已硕果累累,星汉灿烂。面对那些名人画像和塑像,我曾经想,他们多是建国之前和解放初期培养出来的高才,后来的时日似乎清冷了一些。但静心思之,又觉得不必担心,凭着这些老牌名校的深厚底蕴,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有一批新生代院士喷薄而出!南京既有名校在素质教育上下的润物无声的功夫,很快就要开花结果了。这是待发的优势。这是其它地区许多学校所无法比试的潜在的能量。当然,除了上述几所名校之外,南京其它一些重点中学,也有“后劲”,也能在近期推出自己的灼灼明星。到那时,五湖四海可真的要为之惊叹了!
第二,要有更多的高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南大、复旦。这似乎在鼓吹“应试教育”。其实无须羞羞答答,理直气壮地喊出来便了。社会舆论和公众评价是很讲实际的,你说你是名校,你的考生却进不了北大、清华,大伙儿就不买你的帐。这可能很功利,但“功利”的背后有着最朴素的人生祈求。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谁家不想让自己的子弟到北大、清华感受一下蔡元培、闻一多、朱自清、梁思成、宗白华、朱光潜、陈独秀?名牌高中有责任帮助自己的学生跻身名牌大学。此乃国家的要求,民众的愿望。培养“尖子生”不是坏事,不能用“热衷应试”的帽子去套!常言道: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某个高中的“准北大生”、“准清华生”越多,它的整个学生队伍就会处于一种你追我赶、百舸争流、奋发上进、优势互补的良性情境之中,就可以一好带百好,形成好风气。其实,在南京市,这一种理念已经呼之欲出,快把那一层薄薄的窗纸儿捅破了!且看今年高考分数揭晓后的几则新闻报导:“南京今年被提前录取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学生目前已超过480人,比去年净增260多人,所占比例超过全省的六成。其中,有170多名学生先后被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格林奈尔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外名校录取。被清华、北大、南大等国内名校提前录取的南京学生也大幅攀升到313人”,“南师附中教育集团高考喜获丰收,有59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剑桥等国内外名校录取”,“南京外国语学校保送清华、北大的学生,达到23人”,等等。如此喜气洋洋地家珍自数,很好,很痛快,“名牌高中”就是这样一二三四五地数出来的!
第三,要有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名师。这里所说的“名师”,不是一般意义上咱们“评”出来的“名师”。它是不需包装、不胫而行、个性鲜明、魅力无穷、内行外行齐声赞叹、匆匆一瞥经久难忘的大师级人物。南京的斯霞,泰州的洪宗礼,上海的钱梦龙,称得上这样的人物;稍早一些的陶行知、陈鹤琴,更是光照基础教育和幼儿教育的“诗坛”。他们是教育界的“诗人”,他们谱写的“教育诗篇”已经升华到天然浑成、出神入化的境地!毋庸讳言,这样名师,南京的今日还相当缺乏。建设“教育名城”,必须在这方面有所突破。2003年,省人事厅、市教育局在南京搞了一项很有长远意义的“工程”,即评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俗称“中学教授”。我有幸担任评委会主任,第一次与徐传德局长合作共事,留下了温馨的、喜悦的记忆。我觉得,南京中学师资的总体水平还是相当之高的,所评定的8位“中学教授”都有自己的明显优长。但是,要涌现出斯霞这样名播天下的名师,还需要各方面做艰苦的努力。真正的中学名师,不但要有学问和经验,更要有头角峥嵘的创新,有异帜独擎的自我,有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魅力”。魅力型的名师是最为可贵的。让我们在师资培养中逐步领悟其中的奥妙,去追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佳境。
二、扬长避短:素质教育的自警和自觉
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短期内无法消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聚讼仍将持续下去。不过,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谁也不会明目张胆地宣称自己就是搞“应试”,人人都把“素质教育”当做自己的大旗和护身符。考得不好的,说“我坚持了素质第一”。考得好的,说“我可不是‘死揪’出来的啊,不信请看我搞了多少音体美,多少选修课”。真的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然而,每当高考分数一揭晓,满街满巷都可以看到各大中学挂出大红标语,宣称自己的本科达线率多少多少,各科状元姓甚名谁,什么什么是全市第一。半遮面的琵琶终于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显现出来的还是注视高考录取率的热辣辣的目光!世人只知“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天下校长和老师的一片苦心更加“可怜”!这里边没有什么是非、对错和高下可言,说到底,大家都是为了学生,都是善良的人,都是可爱的人。我曾经说过,“徐局长的脸上总是挂着苦恼人的笑”,因为他总要在“素质”和“应试”之间当“裁判”,当“泥瓦匠”。
其实,依我之见,要养成青少年的良好综合素质,不能仅仅指望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这里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当今社会上没有那么多“耻”,我们还会大张旗鼓地倡导“八荣”吗?爱国和诚信的素质,更主要地要靠全社会来养成。艰苦奋斗和心理韧性的素质培养,也不可能全权委托给校长和教师。当今在“素质”问题上的种种误解,说白了,就是把学校当成了“思想培训班”,把“素质教育”缩小为“课堂教学”加“跳跳蹦蹦”和“说说唱唱”。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难量化,很难分项测试的。这里用得上“模糊美学”。而且,在“素质”与“应试”之间,也不存在“长江天堑”。我有一个老学生的女儿叫方欣,我看着她一天天长大,多次辅导过她的作文。她可是一位“才女”。小升初,被金陵中学“抢”去了;初升高,被保送到南师附中了;高三毕业后,被北大中文系免试录取了;本科一结束,又被南大免试接纳为研究生,可谓春风得意,一路绿灯。然而,我为她担心,因为她没有经历过“黑色七月”的水深火热的磨难,没有领略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痛苦与徘徊,她的内心韧性肯定有所欠缺!因为,残酷的考试从来都是“双刃剑”!如今她到美国去闯荡了,但愿她补好“综合素质”里的重要一课!
说回来,南京要想成为“教育名城”,要想建构一批高中名校,非得牢牢抓住“素质教育”这一关键环节不可。怎么抓?南京市教育局已经提出了相当完善的“实施计划”,令人鼓舞;我这里只强调一点,就是直面素质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自我陶醉,一定要有“自警”和“自觉”的精神。
应当说,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好政策,由于在省委和省政府的眼皮底下,由于全市中学校长和老师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南京的素质教育是抓得比较好的,南京的孩子比较愉快、比较自在,心智得到了良好的、健康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一定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长”与“短”。
先说“长”。作为六朝古都、历史名城,南京的孩子呼吸领会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气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曾在此赞叹龙盘的钟山和虎踞的石城;诗仙李白,曾在此咏唱凤凰,送目长江;伟大小说家曹雪芹,曾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和少年时光,孕育了不朽巨著《红楼梦》的胚芽,等等。如此优秀而密集的文化积淀,以一种不见形影的力量影响着南京孩子的心灵。江苏的其它地方,亦有自己的文化氛围,但是,欲与南京比肩是难而又难的。有人不理解这种文化影响力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奇妙作用,其实,打个比方就明白了:咱们南师大的仙林校区已经够现代、够气派的了,但是,它就是没有随园校区的那一种深远的、厚重的、令人神往的文化氛围,说得夸张一些,你一旦踏进古木森森、飞檐雕栋的随园,你的呼吸就得收敛一些,你的脚步就得放轻一些……再者,南京又是江苏的省会,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处于“率先”态势,这就为南京的孩子,提供了开放思维、融汇中外、激发创新、启迪心智的良好契机,所以南京的中学生都显得比较聪明、比较机智、比较洒脱、比较时尚,他们的眼界和知识面肯定超过了广大农村的中学生。我每年都参加新华书店举办的暑期读书征文评审,对于南京孩子这方面的优势感受尤其深刻。从中学教育来说,南京的“减负”工作历来做得比较好,广大中学学生活得比较自在,有可能充分利用市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优质教学资源,一些在整个人生发挥作用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习惯已经在他们心中默默生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入大学之后的“后劲”。
再说“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南京孩子的生活水平比较优裕,家长和社会有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这本来是桩好事,如今已经不是越穷越光彩的年代了。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类的古训,恐怕一时还不会失效。故相对而言,南京孩子所受到的生活磨难,必然少于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南京的家长有相当大的数量集中在省市机关、高等院校、中学小学、科研院所和大大小小的企业单位,这些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在社会生活中的“能量”也比较大,加之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就会格外努力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去为孩子铺路搭桥、疏通关节!如此折腾,本来的优势又有可能走向反面,不知不觉地造成了南京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情结”。我从苏北农村走来,回首当年,几乎想不起家长有过什么出格的“包办”,想不起自己曾在升学、就业问题上动过指望家长的念头。没有!从我自说自画地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起,从我一边发烧、一边冒雨扛着大纸箱踏进随园的那一天起,我就没有“指望”过家长,因为他们没有门路,力不从心,只能让自己的儿子独自去赶路!如今在社会底层,千家万户的情况恐怕还是如此。由此看来,南京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确实存在两个麻烦的问题——不太能吃苦、易生依赖性。如何解决?一言难尽,简直是一个“教育科研难题”!我只希望有关领导和师长,在制订素质教育的方针大计时,能够认真地、执着地直面这个问题,睁开眼睛去办事,总比效仿驼鸟高明一些。
三、几个具体问题
把南京建成“教育名城”,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需要调动和协调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以下几点,是本人以为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1. 大学附中应当与大学真正结缘。南京的大学附中为数不少,著名的有南师附中、南大附中、南航附中、教院附中等等;至于金陵中学,则与东大挂钩,定期提供生源。既曰“附中”,相关的大学一定要多方位介入,不能徒有虚名,不能到了教工子女考初中、考高中的时候才去拜访附中的校长。如何介入?可从教学科研、规划设置、文化活动、师生联谊、定点辅助等方面给予切切实实的帮助。其中最可行、最有效的一件事,就是让大学里的名师、有专长的教授,制度化地到附中讲课。这对于创建“名牌高中群体”,十分有益!南京的高教资源那么丰富,那么优质,不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其独到作用,简直就是一种浪费。本人曾在董正璟校长的安排下,到南外给各科老师讲过一次《红楼梦》,那场景,那气氛,令我感动,至今记忆犹新!讲演过半时,一位体育教师从操场来到报告厅门外,竟然不走了,站着听完了下半段。看来,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对于咱们身强力壮的体育老师来说,同样具有吸引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灵魂的熏陶。法国的齐达内,如果多读一点雨果,多读一点罗曼·罗兰和巴尔扎克,恐怕就不会有那惊动世界球迷的愤怒的一“顶”了!
2. 尽快地、过细地把语文教学抓上去。由于在高考中数、理、化、外语等科目容易得高分,而语文则往往均分不及格,故许多高中均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语文”学科上的拼搏与追求,南京尤为突出。到如今,真的出现了“母语”敌不过“外语”的奇怪现象!先退一步讲,各中学不是要竭力提高“本科达线率”吗?那好,请狠抓“语文”吧!本人有将近30年的高考语文阅卷经历,深知个中奥妙——语文有100分左右是“主观性”试题,其中作文就占了60分;这么多分值的“主观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委实是上苍赐给南京考生的绝妙机缘!因为,前面说了,南京的孩子聪明灵活、视野开阔,比之那些死记硬背、长于“答题技巧”的考生来说,更容易进入“主观”天地,更容易考出精彩!然而,很遗憾,确实有相当多的南京高中,放弃了这一块本当大显身手、推进“达线率”的重要“阵地”!再进一步讲,不是从上到下都要狠抓“素质教育”吗?不是业内业外都在呼吁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吗?那么,请狠抓“语文”吧!请熟读课内、课外“语文精品”吧!有人说,“自然科学搞不好,一打就倒;社会科学搞不好,不打就倒”。何其深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使自己的公民在青少年时期学好自己的“语文”,那它必定前景暗淡,世风日下,缺乏精神,挺不起脊梁骨!梁思成、苏步青、华罗庚、王选等等,如果没有“语文”垫底,他们是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泰斗的!
3. 力倡“师德”,加强教师的责任感。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说得不当请予谅解。从总体上看,南京的广大中学教师是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夜以继日,勤奋耕耘,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但是,由于教学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原因,南京中学教师的个人利益还没有同学校紧紧地挂在一起。江苏其它地方许许多多中学,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把学校当做安身立命的“家”,没有“自留地”,也不可能去搞“自留地”。这样,他们的心智,他们的精力,便毫无保留地投向了学校,投向了自己心爱的学生。曾有老师对我说:“教师多吃一份苦,学生少受一份罪;教师主动增负,学生自然减负!”这样的言辞,掷地有声,动人心魄!南京的情况,有许多时候与此不同,大家心中有数,我在此也不便细说。总而言之,要创建“教育名城”,就必须有一支师德高尚、勤奋敬业、吃苦耐劳、不计报酬、以学校为“家”、以学生为“天”的具有崇高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否则一切免谈。这几年,看到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期待它进一步落实,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4. 要认真研究“高考”。高考是神圣的、纯洁的,是关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大事。研究“高考”,光明正大,理直气壮,谁也甭想用“应试教育”的帽子来扣!目前值得我们注视的,有以下几件事:
第一,要以积极的、主动的姿态,做好充分准备,迎接2008年全省高考模式和方法的重大改革;第二,要大声疾呼,积极参与,促使我省的高考命题工作,向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演进,尽可能呼应南京多年来坚持素质教育的实际状况和既得成果;第三,南京的高考压力,主要来自于“一本”的压力,要力争每年高考“一本”达线率超过全体考生的10%,这是我们应得的“蛋糕”,否则就不可能高唱“生日快乐”了。最后,再强调一点,就是动员全市骨干教师积极参加高考阅卷工作。不参加高考阅卷,等于主动放弃了一次难得的教学研讨机会。不了解今年高考的成败得失和动态行情,就没有资格去指导下一届学生的高考。很奇怪,当大江南北,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的中学校长们,忙不迭地给何老师打电话、递条子,恳请多给几个阅卷指标的时候,咱们南京却是“这里黎明静悄悄”,各校的把关教师们就是请不来!什么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不便细表。我在此学一学农村中学的校长们,通过市教育局的领导,转发一个“恳请”:快来吧,身边的“云”,咱们江苏的高考阅卷点,正恭候省会的骨干教师们热情加盟,风云际会呢!
郭沫若曾经写过两句诗:“一从高丘传号角,万紫千红进军来!”愿南京市的方方面面,闻号进军,一鼓作气,赢得“教育名城”的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