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袅娜风流、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总给人一种异样的审美感受,即那种美中不足的小性儿。但是,剖析她残缺个性时,却让人强烈感到其中蕴涵着火一般的情愫。追其根源,不难发现黛玉个性残缺的因子里,孕育着因对爱情执着不得而生发出来的沉默叛逆精神。
关键词:林黛玉 小心眼 真感情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位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在这部作品里,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然而才高貌美的林妹妹却得不到人们的青睐认同。人们在欣赏她的同时,也在抱怨指责她的“小心眼”。
一、一份调查材料彰显人们对黛玉个性残缺——小心眼的亵渎
《名作欣赏》杂志在2005年的一份大学生问卷中提出问题:你愿娶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做老婆?调查结果显示:想娶林妹妹为妻的寥寥无几,而薛宝钗却高居榜首。
对于文学形象的认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此地抛弃却让人不得不思考:难道林妹妹的“小心眼”就是那种心胸狭窄的小性吗?是人们对她百般挑剔?亦或是对她完美形象的审美期待?百思不得其解之余,还应立足文学文本,联系社会背景,从主客观方面去解读其“小心眼”里所蕴涵的情感因子,这样,对这一文学形象的理解才更为客观和公允。
二、林黛玉“小心眼”的内涵解读
才貌双全的林妹妹,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即人们“津津乐道”的、被生活现实化的男人所摈弃的“小心眼”。我们应该从主客观因素全面地解读它。
1.对特定环境的敏感体现
林黛玉自幼父母亡故,只得投靠贾府。寄人篱下的命运,在她内心深处结成了解不开的隐痛情结,使她的心境极易感受外界的刺激。因而,在贾府生活的每个时空里,其言行举止也生发出不少看来不必要的“小心眼”。
如第七回中,黛玉为送花事件发火。究其原因,薛姨妈吩咐的有讲究:“你家三位姑娘每位两枝,下剩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凤姐。”迎春、探春、惜春不管是嫡出,还是庶出,都是贾家的亲生女,应首送之;林黛玉是贾家的嫡外孙女应次送之;王熙凤就是再掌权,也只是贾家的孙媳妇,应最后送之。而周瑞家的送花给惜春后,没有按顺序给黛玉,而为了讨好凤姐,便往凤姐处去送。黛玉为之发火,实际上只是想给贾府的势利小人一个下马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好欺负的,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做人尊严的自卫,是弱者要强的表现,只要有一点廉耻心的人,都会发出人格的呐喊,她如此坦白直率的个性展现,又有什么值得大家横加指责的呢?
2.爱情事件的情感见证
林黛玉的“小心眼”大多发生在与爱情相关联的事件上。如第八回中写宝玉看宝钗,恰巧黛玉也来看宝钗,于是,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并借手炉一事奚落了宝玉,影射了宝钗。再如第二十回中,黛玉又为湘云咬舌子喊宝玉“(二)爱哥哥”和湘云斗嘴……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黛玉的多疑都是围绕宝玉产生的。在爱情上的“小心眼”,恰恰反证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她全身心地爱宝玉,宝玉成了她生命和灵魂的唯一寄托。因而,她也渴望得到宝玉的全部的爱,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难道就没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吗?在爱情追求中,对待威胁自己爱情的人使点小性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真心地去爱一个人,甚至不惜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真爱,难道对于别人可以,而惟独对于孤苦无依的黛玉就要加以指责吗?况且,在“万恶淫为首”的封建社会里,爱情被看成一種没廉耻的“私情苟合”,“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因而,黛玉不可能直接表达对宝玉的爱,不会如完全解放的今人一般对宝玉大叫:“亲爱的,我爱你,我需要你……”只能通过不断的猜疑、怄气来表达对宝玉的真爱。这种为真爱而产生的“小心眼”,我们怎能忍心去责怪呢?
3.人际关系的一条支流
林黛玉与人交往也不是一味地使性子、耍小心眼。她不像薛宝钗那样城府甚深,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向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纵观黛玉的“小心眼”,无非是她人际交往中的一条支流。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三、林黛玉“小心眼”的人性体验
林黛玉的小心眼虽然是当时社会环境逼出来的,但总给人带来更多的深思与感叹。与其界定她的小心眼是人性的缺失,不如认定是其机敏、率真、大度等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她对所处的社会及环境的反叛行为。
1.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我们应该看到林黛玉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直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敞开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只是就事论事,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才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疵罢了。
2.追求真爱而叛逆
在贾府,林黛玉惟一的知己是宝玉。宝玉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他,生命也就终结。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黛玉,在对宝玉的真心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流露出对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而宝玉,又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这样一个用生命捍卫爱情的才女孤魂,对待戕害自己爱情的人和事,她又怎能不使“小性儿”呢?读懂了她小心眼的主客观因素,再来审视她的人性残缺,我们汗颜了。对于她的“小心眼”,我们也就会见怪不怪了。当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以死反抗黑暗社会。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参考文献:
[1]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上中下).百花文艺出版社.
[2]胡文彬.红楼梦真象.华艺出版社.
[3]刘宏彬.红楼梦接受美学论.河南人民出版社.
[4]上官玉.娶妻当如薛宝钗.新疆人民出版社.
[5]周五纯.红楼梦人物新论.三秦.
关键词:林黛玉 小心眼 真感情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位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在这部作品里,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然而才高貌美的林妹妹却得不到人们的青睐认同。人们在欣赏她的同时,也在抱怨指责她的“小心眼”。
一、一份调查材料彰显人们对黛玉个性残缺——小心眼的亵渎
《名作欣赏》杂志在2005年的一份大学生问卷中提出问题:你愿娶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做老婆?调查结果显示:想娶林妹妹为妻的寥寥无几,而薛宝钗却高居榜首。
对于文学形象的认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此地抛弃却让人不得不思考:难道林妹妹的“小心眼”就是那种心胸狭窄的小性吗?是人们对她百般挑剔?亦或是对她完美形象的审美期待?百思不得其解之余,还应立足文学文本,联系社会背景,从主客观方面去解读其“小心眼”里所蕴涵的情感因子,这样,对这一文学形象的理解才更为客观和公允。
二、林黛玉“小心眼”的内涵解读
才貌双全的林妹妹,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即人们“津津乐道”的、被生活现实化的男人所摈弃的“小心眼”。我们应该从主客观因素全面地解读它。
1.对特定环境的敏感体现
林黛玉自幼父母亡故,只得投靠贾府。寄人篱下的命运,在她内心深处结成了解不开的隐痛情结,使她的心境极易感受外界的刺激。因而,在贾府生活的每个时空里,其言行举止也生发出不少看来不必要的“小心眼”。
如第七回中,黛玉为送花事件发火。究其原因,薛姨妈吩咐的有讲究:“你家三位姑娘每位两枝,下剩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凤姐。”迎春、探春、惜春不管是嫡出,还是庶出,都是贾家的亲生女,应首送之;林黛玉是贾家的嫡外孙女应次送之;王熙凤就是再掌权,也只是贾家的孙媳妇,应最后送之。而周瑞家的送花给惜春后,没有按顺序给黛玉,而为了讨好凤姐,便往凤姐处去送。黛玉为之发火,实际上只是想给贾府的势利小人一个下马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好欺负的,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做人尊严的自卫,是弱者要强的表现,只要有一点廉耻心的人,都会发出人格的呐喊,她如此坦白直率的个性展现,又有什么值得大家横加指责的呢?
2.爱情事件的情感见证
林黛玉的“小心眼”大多发生在与爱情相关联的事件上。如第八回中写宝玉看宝钗,恰巧黛玉也来看宝钗,于是,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并借手炉一事奚落了宝玉,影射了宝钗。再如第二十回中,黛玉又为湘云咬舌子喊宝玉“(二)爱哥哥”和湘云斗嘴……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黛玉的多疑都是围绕宝玉产生的。在爱情上的“小心眼”,恰恰反证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她全身心地爱宝玉,宝玉成了她生命和灵魂的唯一寄托。因而,她也渴望得到宝玉的全部的爱,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难道就没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吗?在爱情追求中,对待威胁自己爱情的人使点小性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真心地去爱一个人,甚至不惜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真爱,难道对于别人可以,而惟独对于孤苦无依的黛玉就要加以指责吗?况且,在“万恶淫为首”的封建社会里,爱情被看成一種没廉耻的“私情苟合”,“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因而,黛玉不可能直接表达对宝玉的爱,不会如完全解放的今人一般对宝玉大叫:“亲爱的,我爱你,我需要你……”只能通过不断的猜疑、怄气来表达对宝玉的真爱。这种为真爱而产生的“小心眼”,我们怎能忍心去责怪呢?
3.人际关系的一条支流
林黛玉与人交往也不是一味地使性子、耍小心眼。她不像薛宝钗那样城府甚深,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向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纵观黛玉的“小心眼”,无非是她人际交往中的一条支流。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三、林黛玉“小心眼”的人性体验
林黛玉的小心眼虽然是当时社会环境逼出来的,但总给人带来更多的深思与感叹。与其界定她的小心眼是人性的缺失,不如认定是其机敏、率真、大度等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她对所处的社会及环境的反叛行为。
1.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我们应该看到林黛玉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直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敞开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只是就事论事,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才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疵罢了。
2.追求真爱而叛逆
在贾府,林黛玉惟一的知己是宝玉。宝玉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他,生命也就终结。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黛玉,在对宝玉的真心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流露出对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而宝玉,又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这样一个用生命捍卫爱情的才女孤魂,对待戕害自己爱情的人和事,她又怎能不使“小性儿”呢?读懂了她小心眼的主客观因素,再来审视她的人性残缺,我们汗颜了。对于她的“小心眼”,我们也就会见怪不怪了。当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以死反抗黑暗社会。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参考文献:
[1]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上中下).百花文艺出版社.
[2]胡文彬.红楼梦真象.华艺出版社.
[3]刘宏彬.红楼梦接受美学论.河南人民出版社.
[4]上官玉.娶妻当如薛宝钗.新疆人民出版社.
[5]周五纯.红楼梦人物新论.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