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职重点专业群建设研究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los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群”概念的提出和建设项目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产业集群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影响,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要经过产业转移、产业布局规划、产业融合等过程周期性地演化,高职专业结构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以适应产业发展之需。而协同于产业结构的专业群建设应从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选择。
  关键词:协同论;产业结构;专业群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在《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出一批服务江苏产业优化发展的重点专业。“十二五”期间,建设省级重点专业500个,其中高职按专业群建设重点专业200个左右。再次确定高职教育乃至专业建设应协同于产业结构的发展。
  一、源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专业群建设理念
  最早研究集群现象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920)。他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提出产业集群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当产业尤其是集中在特定地区的产业持续增长时,会出现熟练劳动力市场及先进的附属产业。迈克尔﹒E﹒波特(1990)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集群是特定产业中有联系的机构集聚在特定区域的一种现象,它包括提供专业训练、教育、资讯以及技术支援的企业、政府、大学等组织。产业集群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及规模经济,有利于发挥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激发新思想,加快创新进程。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具有密切的伴生关系,与产业结构类型联系较为紧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会直接反映在高职教育中。而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则相应产生了“专业群”建设理念。
  二、高职专业群概念要义解析
  我国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应用于中职教育,只是相关的专业简单组合,并没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和扶持下,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实践与研究更加系统、深入。
  关于专业群概念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相近专业组合论(相近论),认为专业群是由一些或工程对象相同、或技术基础相同、或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该观点认为划分专业群的依据为专业的相近性或技能、技术的相近性。二是核心专业支撑论(核心论),认为专业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的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支撑、带动以及专业之间的互补、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职业技能及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而组成的专业集合。该观点认为专业群内专业不要求具有相近、相似性,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成为专业群划分的依据。两种观点中的相近论被大多数研究者所支持引用,成为当前专业群概念的主流观点。两种观点的实质区别在于专业群建设目的不同。相近论中专业组群目的是课程体系构建、资源共享、专业的灵活调整;核心论承认专业群所具有的资源共享、专业灵活调整等目的,但认为专业群的核心目的应以群内专业之合力,实现提高整个专业群的学生职业能力、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核心专业支撑论突破了专业相近性观念的约束,直指组建专业群的目的与意义。因此,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专业群建设思想出发点的核心论,拓宽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视野,提升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较为全面的界定了专业群的概念。
  三、 高职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同关系解读
  专业群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高职专业群的建设依据产业结构的组成和变化,使得人才培养工作密切契合产业需求,彰显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特色。另一方面,高职专业源于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促进新专业的开发建设。由于就业结构直接反映了产业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收益水平、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别,使其成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关系的纽带。
  图1 高职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互动结构图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转移的协同
  产业转移,是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产业由一个国家或地区(转出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转入区)。对转出区而言,一般是将落后产业转移出去,新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填补进来,对转入区来说,转入的产业对本地区而言相当于新的产业。两区域内职业教育须改变其专业结构,以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协同
  产业布局是产业在某地区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一般包括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产业扩散两种形式。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不同的区域内布局上呈现不同特征。为了满足不同区域内产业发展的需要,节约资源流动的成本,职业教育必须针对所服务区域的产业特点来设置、发展和完善其专业。
  (三)专业结构与产业融合的协同
  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产业渗透是发生于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在边界处的产业融合。产业交叉是通过产业间功能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产业重组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各子产业。
  四、协同于产业结构的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
  协同论创始人哈肯(1973)认为,事物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趋势,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协同效应。该效应有两种特征:一是系统协同性。任何事物均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为该系统的一个要素(或子系统)。同时该子系统又自成为一个特定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同时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二是结构协同性。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高职教育专业群是一个实施教育目标的教学组织系统,是由不同专业与不同研究背景的教师等子系统融合而成。只有这些子系统之间形成了某种协同,才能有效推进专业群建设和发展。   (一)协同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发展,且逐步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因此,高职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机制应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并适度加快第三产业类专业发展。
  1.我国正从全球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大量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职业教育的重心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1/3,多数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发电设备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占41%;汽车产量占25%;机床产量占38%。但制造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基础制造水平落后、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目前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其中有7000多万技术工人,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3.5%,这与发达国家40%的高级工比例差距较大。同时,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仅70%,不合格产品导致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因此,高职教育应尤为注重培养各级各类能满足现代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工人。
  2.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46.1%,首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但其比例依然较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此,高职教育应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适当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二)协同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求综合化、实用化的课程体系
  决定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和经济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按照知识、技能、素养等基本要求,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着重于操作技能、实践应用。鉴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学生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较低,由此要求其掌握多项技能或综合技能。同时,企业一线的从业者往往需要具备各种知识、技能的融合才能解决相应问题。因此,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反映出这一综合化特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安排上,要建立在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岗位需求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预测区域发展对人才规格变化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布局,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协同于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应用性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主导方向。要通过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发实践性教材以及进行顶岗实习等途径,争取社会各方面对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专业群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满足适合行业、产业的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分为专业群核心能力实训体系与支撑能力实训体系。前者是适应岗位群中的关键岗位或核心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后者面向岗位群中辅助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同时,专业群实训设施的协同建设,可利用相对较少的投入,为相关相近专业建成相对先进、优化、整合的实训体系。一方面,开发出面向专业群内所有相近专业的基础能力实训项目,以及面向两个专业以上专项能力与综合能力实训项目;另一方面,应考虑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差异性,开发出针对特定专业实训项目的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体现实训内容的差异化。
  (四)与产业经济的协同,需要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大都同步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步伐。专业群的建设,更加需要将各专业的优秀教学资源信息化,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融合。专业群应按照专业群建设发展和各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和丰富现有教学资源,积极营造仿真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2] 孙毅颖.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3] 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4] 袁旭,康元华.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研究(一)——互动模型及其实践意义[J].高教论坛,2006,(4).
  [5] 童宏祥.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构建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9).
  [6] 侯玉印.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
  [7] 吴小蕾.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8).
  [8] 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5).
  [9] 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10] 徐恒亮,杨志刚.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创新价值和战略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7).
  [11] 刘毓.高职院校松散型专业群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6).
  [12] 罗勇武,刘毓,肖冰,易峥英,何芸.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述评[J].职教论坛,2008,(6).
  [13] 杨科正.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以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一般高校为个案[J].教育评
  论,2011,(3).
其他文献
摘要:借鉴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针对高职薪酬管理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实践探索,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薪酬管理;课程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保证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谋职;还要使其掌握本领,能够在合适的行业内找到理想岗位,提高其工作和生活质量;更要使其有能力适应职业的变化,在职业岗位的兴衰沉浮中立于小败之地。因
期刊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构建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因此,探讨构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关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期刊
摘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离不开高职教育,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离不开高职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职教育。但生源下降对高职院校的影响较大,对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影响也不容忽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和规范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源质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目前全国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0所,江苏省有15所,占全国的7.5
期刊
摘要: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在分析经管类辅修专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存在宣传不够、动力不足;管理缺位、教学质量堪忧等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辅修影响力,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完善辅修专业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辅修专业;经管类;问题;建议  社会调查显示,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新型复合人才。所谓新型复合人才就是具有交叉学科能力、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譬如理工科学生既要掌握工科的专业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状态。对高职院校数据平台进行分析,有助于高职院校调整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以数据平台为依据,对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的校师资队伍状态进行了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数据平台;师资队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2011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11]5号)文[1],公布了新的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隐性课程是一个与显性课程有密切关系又相对独立的领域,其作用和地位在当今的高职英语教学中越来越突显,在某些方面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比显性课程更具影响力。基于隐性课程理论指导,结合济南职业学院英语教学实践,对高职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理论在学科教学领域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尝试设置一套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模式,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为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提升高职
期刊
摘要:以调查廊坊市社区居民教育基本情况为依据,通过对廊坊市社区居民教育现状调研,分析廊坊市居民社区教育的需求状况,提出对廊坊市发展社区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社区教育;现状;需求;对策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而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市需要强力推进的教育提升工程。在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下,2013年8月至11
期刊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性、专业性的专门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毕业生不能胜任会计岗位上工作。文章以某校2011级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班学生为例,采用实地发放问卷法调研了解到,该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了今后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对策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办学模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仍然采用传统
期刊
摘要:为了使学生有良好的实践环境,各高校积极探索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尽力为学生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在阐述建设物流实践平台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现状,提出了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平台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自2005年开始,物流业从业人员以6.2%的年增涨率,呈
期刊
摘要: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为例,从教学实际出发,指出就业指导课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三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现状;原因分析;改进策略  大学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是衡量高校就业教学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这门课程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和形势,制定职业规划发展路径,掌握求职面试技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从而顺利取得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