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实行素质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大而言之,是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简而言之,是能写会道。一个孩子,从学说话开始便学语文,再上十几年的学,却不能用规范的语言说话写文章,岂非怪事?然而事实正是这样:每每听课,有相当的学生,一站起来,想说的话便说不出来,简单的问题思想停滞,更不用说站到讲台上,站到大庭广众面前。再看社会上,比比皆是的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要写个计划总结写不像,理由却冠冕堂皇:我不是“摇笔杆子的”。而那些摇笔杆子的呢?十有八九他们会说,这是逼出来的。言下之意,他们写文章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被逼出来的……
那么,目前写作教学的現状如何呢?语文教师最辛苦的也就在批作文,又要备课,又要批作业,作文往往作为“家庭作业”带回家批,老师的窗户大多数是为批改作文而长明。许多老师抱怨:我们辛辛苦苦地批,发下去他们只是看看分数。而学生怎样做作文呢?老师题目一写完,他们苦思瞑想、搔头托腮、咬笔啃书,试图寻找灵感。怎奈“书到用时方恨少”,搜肠刮肚,凑不足一半字数,有时只好借助“优秀作文”帮忙……说实话,连他们自己都没有胃口再读第二遍。
再说教师,昨晚才把上次的作文批改完,临了商量个题目,先把上次的作文有褒有贬地评说一番,布置完当天题目,算是可以松口气了。有学生说小学时就写过了。“再写一次!”老师有老师的招数——中学总要比小学有所进步吧!……
师生在这样的怪圈里转,当然很难保证作文教学的质量。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许多能力的综合运用。新教材也按不同层次编排了训练。但教师很少有象备“基本篇目”那样去备“作文训练”,也很少有人象研究课文教法那样去研究作文训练。因此,作文训练中的随意性便不可避免。
鉴于上述现状,我觉得应该在下面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1、要加强对“大纲”的研究。务必使每个备课组、每个语文教师熟知“大纲”中作文训练、能力训练的有关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大纲”颁布以后,作文训练的目标更加明确,各个方面的能力,既要全面考虑,又要各个突破,需要依据教材中的训练框架作具体指导。
教师如能准确把握“大纲”中各要点的内容,训练和指导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教材的编写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其作文训练也应该是有一定顺序的。教师要瞻前顾后,把每一册的训练体系搞清楚,在实施每个训练步骤时,写好教案。现在,有不少学校明确指出作文课也要写教案,这个提法很有推广价值。作文课不仅要有教案,而且要有作前、作中、作后三个环节。作前明确训练目标和要求;作中要有引导、有分析,帮助或指导学生完成审题;作后要记下训练目标的完成情况,积累必要的材料。这样既可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又可丰富训练的内容。
说是写的基础,话说通了,文章写起来也容易通顺。因此,新教材把说话和写作看成一个整体,是极有道理的。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先搞些听说训练,搞些片断作文。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说清楚了,也就能写清楚。
3、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就当前来说,主要是搞清楚学生写作的困惑,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很多学生本来对作文是很有兴趣的,尤其在他们受到表扬后。不当的批评和过高的要求是压制他们作文兴趣的主要原因。当然,作文的内动力来自阅读,阅读中的乐趣会触发写作的冲动,所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包括视听)是十分有益的,在此基础上,要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最初的写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有些老师提出让学生模仿范文写作文实在是很好的做法。模仿也是发展的,开始是简单的模仿,到后来就变成创造与模仿结合。当学生产生独辟蹊径的愿望时,作文能力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4、要加强对作文评估和评改的研究。我们传统的观点总认为作文是没有满分的,但从“大纲”的要求看,作文要求也是针对学生实际而言的,某一年级达到某一要求就可以了。既然会考作文规定可以有满分,那为什么平时作文或期中期末考试作文就不能有满分呢?事实上,老师定的标准总有一些学生达到甚至超过了,自然也应该有满分作文。
在目前的作文评改中,也有许多问题正待解决。一是周期太长,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学生过了两三个星期才见到作文本,大脑中早已不留痕迹,评语也就无关痛痒。二是要求过多过笼统,学生难以应付。一次或几次训练解决一个问题,才能各个突破。三是要增加交流。互相批改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学生自己参与了,感受要强烈得多,给别人提出了一个病句,自己下次就会尽量避免。因此,要增加互批的机会。
5、要开掘学生作文的活的源头。宋代学者朱熹有句很有名的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是什么?是生话,要教会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写出真实的感情来。要做到这一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挖掘并优化创新因素,会更有利于学生写作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一是提供天地,驰骋想象;二是培养观察力,练就慧眼;三是引导辩析,寻求变异;四是提倡争论,拓宽空间。
那么,目前写作教学的現状如何呢?语文教师最辛苦的也就在批作文,又要备课,又要批作业,作文往往作为“家庭作业”带回家批,老师的窗户大多数是为批改作文而长明。许多老师抱怨:我们辛辛苦苦地批,发下去他们只是看看分数。而学生怎样做作文呢?老师题目一写完,他们苦思瞑想、搔头托腮、咬笔啃书,试图寻找灵感。怎奈“书到用时方恨少”,搜肠刮肚,凑不足一半字数,有时只好借助“优秀作文”帮忙……说实话,连他们自己都没有胃口再读第二遍。
再说教师,昨晚才把上次的作文批改完,临了商量个题目,先把上次的作文有褒有贬地评说一番,布置完当天题目,算是可以松口气了。有学生说小学时就写过了。“再写一次!”老师有老师的招数——中学总要比小学有所进步吧!……
师生在这样的怪圈里转,当然很难保证作文教学的质量。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许多能力的综合运用。新教材也按不同层次编排了训练。但教师很少有象备“基本篇目”那样去备“作文训练”,也很少有人象研究课文教法那样去研究作文训练。因此,作文训练中的随意性便不可避免。
鉴于上述现状,我觉得应该在下面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1、要加强对“大纲”的研究。务必使每个备课组、每个语文教师熟知“大纲”中作文训练、能力训练的有关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大纲”颁布以后,作文训练的目标更加明确,各个方面的能力,既要全面考虑,又要各个突破,需要依据教材中的训练框架作具体指导。
教师如能准确把握“大纲”中各要点的内容,训练和指导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教材的编写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其作文训练也应该是有一定顺序的。教师要瞻前顾后,把每一册的训练体系搞清楚,在实施每个训练步骤时,写好教案。现在,有不少学校明确指出作文课也要写教案,这个提法很有推广价值。作文课不仅要有教案,而且要有作前、作中、作后三个环节。作前明确训练目标和要求;作中要有引导、有分析,帮助或指导学生完成审题;作后要记下训练目标的完成情况,积累必要的材料。这样既可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又可丰富训练的内容。
说是写的基础,话说通了,文章写起来也容易通顺。因此,新教材把说话和写作看成一个整体,是极有道理的。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先搞些听说训练,搞些片断作文。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说清楚了,也就能写清楚。
3、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就当前来说,主要是搞清楚学生写作的困惑,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很多学生本来对作文是很有兴趣的,尤其在他们受到表扬后。不当的批评和过高的要求是压制他们作文兴趣的主要原因。当然,作文的内动力来自阅读,阅读中的乐趣会触发写作的冲动,所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包括视听)是十分有益的,在此基础上,要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最初的写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有些老师提出让学生模仿范文写作文实在是很好的做法。模仿也是发展的,开始是简单的模仿,到后来就变成创造与模仿结合。当学生产生独辟蹊径的愿望时,作文能力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4、要加强对作文评估和评改的研究。我们传统的观点总认为作文是没有满分的,但从“大纲”的要求看,作文要求也是针对学生实际而言的,某一年级达到某一要求就可以了。既然会考作文规定可以有满分,那为什么平时作文或期中期末考试作文就不能有满分呢?事实上,老师定的标准总有一些学生达到甚至超过了,自然也应该有满分作文。
在目前的作文评改中,也有许多问题正待解决。一是周期太长,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学生过了两三个星期才见到作文本,大脑中早已不留痕迹,评语也就无关痛痒。二是要求过多过笼统,学生难以应付。一次或几次训练解决一个问题,才能各个突破。三是要增加交流。互相批改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学生自己参与了,感受要强烈得多,给别人提出了一个病句,自己下次就会尽量避免。因此,要增加互批的机会。
5、要开掘学生作文的活的源头。宋代学者朱熹有句很有名的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是什么?是生话,要教会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写出真实的感情来。要做到这一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挖掘并优化创新因素,会更有利于学生写作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一是提供天地,驰骋想象;二是培养观察力,练就慧眼;三是引导辩析,寻求变异;四是提倡争论,拓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