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与儿童在家长教育观念、家庭环境等方面均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一方面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不能为孩子做出表率,也不能给孩子应有的道德教育和学习辅导。另一方面,由于忙于生计,闲暇时间少,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沟通,造成亲子关系上的种种问题,有些孩子还成了父母心情不畅的“出气筒”。所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功能在不断弱化以至于丧失,极其容易导致子女形成自私、偏激、冷漠、自卑的性格,甚至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走极端,形成反社会人格。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对子女各个方面的关注较少,尤其兴趣爱好,主要原因是和孩子的交流时间太少,而且流动人口主动和老师沟通的次数非常少,如果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做好对其子女的家庭教育,改进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成为子女行为习惯的表率,这对于孩子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举措
(一)研究分析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现状。(1)学习环境。由于学校地处城市中心,而流动人口家庭绝大部分是承租农民房子,加上他们家庭收入低下,为了省钱一般租用的面积比较小,一家住在15平方米~3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但也有个别家庭由于父母打工时间比较长,已经购房,但面积较小。下面是研究对象的家庭住房调查。受经济收入和家庭住房的限制,很多流动人口的子女通常缺乏基本的学习空间,没有写字台,没有台灯,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作业。比起本地学生,流动人口的子女缺少学习的必要设备,如学习英语的录音机、录音磁带等。(2)教育方式。流动人口大多忙于生计,闲暇时间少,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沟通,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在调查中,让家长选择教育的方式,大部分家长是采用以身作则、诱导表扬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存在少数家长采用打骂惩罚、迁就溺爱的教育方式。(3)教育期望。对研究对象的家长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比较本地学生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部分家长关心孩子的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和身体健康。这虽与教育的大环境以“以成绩论英雄”有一定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受自身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产生对子女教育的高期望。
(二)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1)父母职业对孩子的影响。职业不仅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对子辈的教育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布劳和邓肯的研究,父亲职业对子辈的教育有影响,父亲职业与子女教育的获得成正相关,父亲职业越高,其子女越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而流动人口的职业状况却不容乐观。流动人口具体的职业主要从事卖菜、食品店、小商品及建筑装修行业,还有部分人从事废品回收和清洁行业。职业上的低层次特点对其家庭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有位家长从事菜场卖菜职业,由于父母在工作时常与顾客搭讪,造成孩子在课堂上经常插话,使课堂教学无法开展。又如七(3)的一位学生,由于父母从事菜场食品批发,父母很早就起床工作天黑回家,使学生有时迟到,有时随父母早上四点起来,到校门口的小吃店做作业或看书,造成白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2)父母收入对孩子的影响。低层次的职业收入偏低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因此其家庭教育物质条件较差,教育投资少,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没有写字台、学英语的设备等;多从事脏苦累活,且劳动时间过长,因此其花在家庭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与本地学生相比,父母没有时间陪孩子写作业、看书,到书店购买课外读本等。流动人口收入比较高的家庭,很难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这类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物质投入有余而精神关怀不足的现象,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忽视对孩子的精神关怀,放松对子女必要的关心和教育。因此,家庭收入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一个变量,无论家庭收入如何,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地处理可以对孩子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稍有不慎就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如x班学生xxx,父亲是工程承包头,家里经济富裕,父母对孩子物质的需求,可以说有求必应,作业花钱请人做,然后有钱的他天天沉迷游戏,最后走上离家出走的路。(3)父母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影响。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往往在子女教育上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流动人口低层次的文化水平无疑会影响其家庭教育观念、能力和方法等。调查发现,70%的父母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而苦恼不已,条件稍好的家庭多半想为孩子请个家教,有的家庭的孩子已经参加一些辅导班。在智力和品德问题上,部分家长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只顾在孩子的学习上下工夫,却忽视对子女的品德和性格培养。当问及家庭教育方法是否科学等问题时,多数家长表示自己不知道方法是否科学,有的干脆说看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甚至有的说学校老师怎样教就怎样做。这种情况说明流动人口在家庭教育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将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和做法。(4)父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影响。流动人口父母由于缺少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是非常贫乏的,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单一,当孩子犯错误时,轻者训斥,重者毒打,不会引导。当然,“打”、“训斥”等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长时间使用孩子会适应,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学习方面家长的教育也是如此,不讲究合理和教育的艺术性,只是一味地让孩子用功学习,没有给孩子休息和体力方面的发泄,从而导致孩子厌学。(5)父母教育期望对孩子的影响。在流动人口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有理想的一面,出于对自身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多数家长将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作为对子女教育的高期望。孩子回家就是看书写字、做课外练习等,孩子运动的能量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孩子厌学情绪高,加上孩子稍有不对,就是严肃批评,甚至让孩子长时间跪在地上反省,导致孩子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思想,造成孩子个性刚烈,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三)指导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1)建立与家长的联系机制。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年对班内流动子女人口的家访率达到百分之百,班主任每周应以不同形式与家长联系一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交谈及学校的应急平台等途径及时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进展,明确家长的责任。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家长开放周”,积极邀请流动人口家长前来参加。学校每周确定一日为“家长接待日”,由校长或中层领导在特定场所接待家长来访。通过种种形式,学校和家庭进行有效的配合。(2)建立“特殊家庭”档案通过调查了解流动人口家庭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一些有严重问题的家庭建立“特殊家庭”档案,根据不同的孩子和家庭情况,学校教师自由选择结队。通过师生结对,帮助流动人口家庭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师生结队一方面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和与家长的接触,了解家庭教育的具体问题,并提醒和帮助家长改正。其次,在近两年时间的实验中,通过“五四”赠书、“逛书店”等活动,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加强对故乡的热爱,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平时注重孩子的精神食粮,让孩子不断了解外面的世界。
目前,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与儿童在家长教育观念、家庭环境等方面均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一方面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不能为孩子做出表率,也不能给孩子应有的道德教育和学习辅导。另一方面,由于忙于生计,闲暇时间少,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沟通,造成亲子关系上的种种问题,有些孩子还成了父母心情不畅的“出气筒”。所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功能在不断弱化以至于丧失,极其容易导致子女形成自私、偏激、冷漠、自卑的性格,甚至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走极端,形成反社会人格。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对子女各个方面的关注较少,尤其兴趣爱好,主要原因是和孩子的交流时间太少,而且流动人口主动和老师沟通的次数非常少,如果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做好对其子女的家庭教育,改进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成为子女行为习惯的表率,这对于孩子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举措
(一)研究分析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现状。(1)学习环境。由于学校地处城市中心,而流动人口家庭绝大部分是承租农民房子,加上他们家庭收入低下,为了省钱一般租用的面积比较小,一家住在15平方米~3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但也有个别家庭由于父母打工时间比较长,已经购房,但面积较小。下面是研究对象的家庭住房调查。受经济收入和家庭住房的限制,很多流动人口的子女通常缺乏基本的学习空间,没有写字台,没有台灯,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作业。比起本地学生,流动人口的子女缺少学习的必要设备,如学习英语的录音机、录音磁带等。(2)教育方式。流动人口大多忙于生计,闲暇时间少,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沟通,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在调查中,让家长选择教育的方式,大部分家长是采用以身作则、诱导表扬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存在少数家长采用打骂惩罚、迁就溺爱的教育方式。(3)教育期望。对研究对象的家长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比较本地学生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部分家长关心孩子的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和身体健康。这虽与教育的大环境以“以成绩论英雄”有一定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受自身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产生对子女教育的高期望。
(二)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1)父母职业对孩子的影响。职业不仅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对子辈的教育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布劳和邓肯的研究,父亲职业对子辈的教育有影响,父亲职业与子女教育的获得成正相关,父亲职业越高,其子女越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而流动人口的职业状况却不容乐观。流动人口具体的职业主要从事卖菜、食品店、小商品及建筑装修行业,还有部分人从事废品回收和清洁行业。职业上的低层次特点对其家庭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有位家长从事菜场卖菜职业,由于父母在工作时常与顾客搭讪,造成孩子在课堂上经常插话,使课堂教学无法开展。又如七(3)的一位学生,由于父母从事菜场食品批发,父母很早就起床工作天黑回家,使学生有时迟到,有时随父母早上四点起来,到校门口的小吃店做作业或看书,造成白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2)父母收入对孩子的影响。低层次的职业收入偏低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因此其家庭教育物质条件较差,教育投资少,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没有写字台、学英语的设备等;多从事脏苦累活,且劳动时间过长,因此其花在家庭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与本地学生相比,父母没有时间陪孩子写作业、看书,到书店购买课外读本等。流动人口收入比较高的家庭,很难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这类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物质投入有余而精神关怀不足的现象,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忽视对孩子的精神关怀,放松对子女必要的关心和教育。因此,家庭收入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一个变量,无论家庭收入如何,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地处理可以对孩子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稍有不慎就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如x班学生xxx,父亲是工程承包头,家里经济富裕,父母对孩子物质的需求,可以说有求必应,作业花钱请人做,然后有钱的他天天沉迷游戏,最后走上离家出走的路。(3)父母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影响。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往往在子女教育上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流动人口低层次的文化水平无疑会影响其家庭教育观念、能力和方法等。调查发现,70%的父母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而苦恼不已,条件稍好的家庭多半想为孩子请个家教,有的家庭的孩子已经参加一些辅导班。在智力和品德问题上,部分家长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只顾在孩子的学习上下工夫,却忽视对子女的品德和性格培养。当问及家庭教育方法是否科学等问题时,多数家长表示自己不知道方法是否科学,有的干脆说看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甚至有的说学校老师怎样教就怎样做。这种情况说明流动人口在家庭教育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将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和做法。(4)父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影响。流动人口父母由于缺少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是非常贫乏的,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单一,当孩子犯错误时,轻者训斥,重者毒打,不会引导。当然,“打”、“训斥”等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长时间使用孩子会适应,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学习方面家长的教育也是如此,不讲究合理和教育的艺术性,只是一味地让孩子用功学习,没有给孩子休息和体力方面的发泄,从而导致孩子厌学。(5)父母教育期望对孩子的影响。在流动人口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有理想的一面,出于对自身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多数家长将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作为对子女教育的高期望。孩子回家就是看书写字、做课外练习等,孩子运动的能量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孩子厌学情绪高,加上孩子稍有不对,就是严肃批评,甚至让孩子长时间跪在地上反省,导致孩子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思想,造成孩子个性刚烈,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三)指导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1)建立与家长的联系机制。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年对班内流动子女人口的家访率达到百分之百,班主任每周应以不同形式与家长联系一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交谈及学校的应急平台等途径及时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进展,明确家长的责任。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家长开放周”,积极邀请流动人口家长前来参加。学校每周确定一日为“家长接待日”,由校长或中层领导在特定场所接待家长来访。通过种种形式,学校和家庭进行有效的配合。(2)建立“特殊家庭”档案通过调查了解流动人口家庭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一些有严重问题的家庭建立“特殊家庭”档案,根据不同的孩子和家庭情况,学校教师自由选择结队。通过师生结对,帮助流动人口家庭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师生结队一方面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和与家长的接触,了解家庭教育的具体问题,并提醒和帮助家长改正。其次,在近两年时间的实验中,通过“五四”赠书、“逛书店”等活动,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加强对故乡的热爱,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平时注重孩子的精神食粮,让孩子不断了解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