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娘和中国研修生一样,是在日华人里人数最多的两类人。这些年,远嫁日本的中国新娘占到了这个国家国际婚姻的三分之一强。来自日本厚生省的统计,最近几年,中国新娘进入日本的势头更为迅猛,从2001年起,每年都有超过1万人的中国新娘嫁到日本。
许多人对于中国媳妇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看过的某部纪录片。纪录片讲述了这些媳妇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一句日语不会,却嫁进深山的农家为妻。为了自己的下一代可以成功加入日籍,她们背负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爱情,对于她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中国媳妇有着各自的艰辛,但为了下半生的衣食无忧,为下一代奔出一个前程,她们普遍地含辛茹苦,努力奋斗着。
刘淑华和钟桂清这两位中国媳妇的命运,本也应如此,但命运的捉弄,让她们憧憬的幸福生活由此戛然而止。
分离和重聚
来自吉林的刘淑华2006年嫁到福岛县南相马市,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日本乡村。从福岛市核心地区到南相马市,需要驾车走2个小时的山路。整个城市只有一条主干道,人口维持在7万左右。如果不是2011年3月11日那场核事故的发生,福岛应该会一直排在日本最不著名地区的前几位。
刘淑华的家住在南相马市的中太田神社旁边,离家不远就是大片大片的千年古松。房子是自建的二层小楼,和公婆住在一起。院子里有8个塑料大棚,每年随便种种菜一家人生活就不愁了。老公在汽修厂工作,靠本事吃饭。刘淑华和19岁的女儿每天在超市打零工挣钱,生活过得怡然自得。
日本大地震后,刘淑华的生活被推向了从未有过的核阴影中。她从没想到,自己的家距离第一核电站仅20.5公里,就差0.5公里的距离,她就同20公里警戒圈里的灾民一样,将面临背井离乡20年的生活。
因为距离过近,刘淑华在家就听到了核电站的爆炸声,爆炸后的浑浊空气呛得她呼吸困难。即使不清楚核电站到底出了什么事情,这个女人也下意识地预感到,必须得把女儿送走了。
之后不久,日本政府随即下达紧急避难命令。刘淑华带着女儿被中国大使馆的车子接走了,而他的日本丈夫却不得不留下来。当时,丈夫患脑癌刚刚做完手术,双目几近失明,只能带着年事已高的父母听从政府安排到邻县避难。
一场大灾难,让这个家庭面临着分别。
来自桂林的钟桂清是2002年嫁到宫城县南三陆町的,老公比她大10岁,是个普通工人。家里虽不殷实,但也衣食无忧。钟桂清说,她嫁过来的时候,家里刚盖了新房,建筑面积有400平方米,院子大得可以停15辆车。家附近还有大片的农田,农田租出去种,光租金就很可观。钟桂清嫁过来后,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当了母亲后她开始做家庭主妇。
地震发生时,钟桂清带着两个女儿正在国内探亲,就这么躲过了百年一遇的大海啸。不幸的是她的家却毁于一旦,刚买的大型翻土机也没能幸免。
一夜之间,钟桂清变得一贫如洗。地震头3天,她天天在网上的死亡名单里寻找丈夫的名字,她不敢想象如果丈夫也失去了,她带着两个不到5岁的孩子之后该怎么过。
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媳妇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是走还是留。国内的亲戚都在劝她们不要回去:“家已经没了,还回去做什么?”“家就在警戒区边上,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就连日本的亲戚,也都在劝中国媳妇,“不要回来和我们一起受苦了,留在中国过正常日子吧。”
然而,中国媳妇们决定回来。
刘淑华担心刚做完脑部手术的日本丈夫,她更放不下女儿即将得到的日本身份。钟桂清终于找到了幸存的丈夫,她想着两个孩子应该有个完整的家庭。
事实证明,大部分嫁到灾区的中国媳妇在经历短暂的避难后,最终又回到了这片土地。
残酷的现实
刘淑华在国内避难了两个月后才回到南相马市,这个熟悉的城市已经变得让她认不出来。
政府一度将南相马市定为屋内避难,即屋外核辐射过高,请尽量待在屋内。《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曾于2011年3月下旬前往南相马采访。那时,整个南相马市的人都走空了,驾车行驶在这个城市的主干道上,感觉几乎是座死城。整个城市,只有市政府、医院和一家超市开着,维持着剩下1.5万人的生活。
许多运送物资的卡车司机不肯进来,导致城市基本生活物品供应几度瘫痪。市政府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在市政府门口给老百姓发饭团充饥。这样的情况直到南相马市市长樱井胜延在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求助,引起全球关注,该市的噩梦才逐渐结束。樱井市长由此成为灾区最著名的市长,他后来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
南相马市的空城状态持续了有半年之久,因为核辐射数值一直偏高,市内的幼儿园和学校都关闭了。与刘淑华同样嫁到南相马市的吉林老乡,家里有上小学的孩子,就让孩子转学到福岛市,全家在福岛市租了公寓,将就着生活。而留下来不走的,都是家里有老人和病人的家庭。
刘淑华选择留下。丈夫丢了饭碗,只能待在家里靠失业保险过活。刘淑华打工的便利店也因核危机而关门了。公婆家的大棚蔬菜,因为辐射,也被政府勒令不能再种了。拿着东京电力公司赔偿的每人30万日元(约合2.3万人民币)的避难生活费,将就度日。
返回日本的钟桂清,全家的团聚并没能缓解她对新生活的焦虑。由于无家可归,她全家住进了避难所。两个女儿有着先天性哮喘病,在空气污浊的避难所里,女儿半夜的咳嗽声总吵醒睡在旁边的灾民,每每都被痛骂一顿。久而久之,她们全家总在避难所里遭白眼,女儿甚至患了避难所恐惧症。
钟桂清数次向丈夫提出,希望全家可以离开灾区去大城市生活,“在城市里打工生活,总好过这个什么都没有的山里。”可丈夫是极其传统的日本人,他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不仅如此,他还决心要在原地重建家园。
为此,钟桂清和丈夫爆发了无数次争吵。3500万日元建造的家,地震后保险赔偿了900万日元,这几乎成为他们唯一所剩的财产。如果盖新房子,900万显然不够,还要背上一身债。钟桂清不敢想象,已经年过50岁的丈夫,在未来10年内一旦失业,两个女儿尚幼,她一个人将如何面对。
每每想到这里,她就控制不住地大哭。在返回日本的两个月内,她消瘦了10公斤。
将就地活着
地震半年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再去南相马市寻访刘淑华。这时的南相马市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伴随着核辐射数值的下降,许多人逐渐返回了家乡。政府颁布了新政策,南相马市被分成了4个区域,从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方向向外逐渐分为警戒区、紧急避难区、计划避难区和正常区域。
南相马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4个区域4种政策,把人都搞糊涂了。但是这里的人在各种流言中,已经逐渐变得麻木和无所谓。
依然失业在家的刘淑华托亲戚从国内带了一个核辐射测试仪器,她每天这里测测,那里测测,似乎也没测出什么问题来。一开始,出门她还戴着口罩,时间久了也早就丢在了一边。家里的大棚虽然不让种,但婆婆依然种着一些菜,自给自足,全家都失业了,日子必须算计着过。
刘淑华听人说核辐射对人的影响会在30年后体现出来,年届40的她已经无所谓了,她最担心的是自己19岁的女儿。女儿两年前从吉林来到日本,还没进日本的学校,就发生了大地震。加入日本籍的事情还没着落,文凭也没拿到,就这么回国,她和女儿都有些不甘心。
她只能继续在家将就地生活。唯一不能妥协的是,每当家里照旧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她坚决不让女儿沾一口。“女儿还没嫁人,我不能给她留隐患。”刘淑华说。
刘淑华的女儿希望离开福岛农村,去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开始新生活,她感觉待在南相马市出路渺茫。可是东京人生地不熟,她又缺乏勇气。刘淑华想陪女儿一起走,可是丈夫虚弱的身影,让她又狠不下心来离开。
地震半年后,钟桂清拿到简易板房的钥匙,全家人立即就从避难所逃离了出来。钟桂清住的简易板房位置偏远,地处山区,最近的超市和医院都在20公里以外。但是,这个100户人家的简易社区还是马上就住满了,许多人还在避难所里继续排队,板房的建设速度远远赶不上入住的需求。
钟桂清是简易社区里唯一的中国人。她因为有两个孩子分到了一个两居室的板房。板房内空间虽小,但好在家电一应俱全,大部分来自日本红十字会的捐助。每周会有志愿者来分发救济物品和食品,她们家里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捐来的。
钟桂清夫妇俩分别找到了新工作。丈夫每天要到仙台去上班,往返4个小时,早上5点半就要出门。钟桂清则要4点半就起来给丈夫做便当。七点半把两个女儿送到幼儿园,自己再去海带工厂上班。上班时只能站着,一站就是8个小时。晚上6点下班后,接了女儿还要给全家做饭。第二天又是如此。
即使这样辛苦,夫妇俩赚的钱也只够勉强糊口。
两个孩子经常生病,孩子一犯哮喘,钟桂清就只能请假带孩子去20公里以外的医院看病。有时孩子住院了,她为了上班方便,只能连续几天睡在车里。
钟桂清说,自己怎么辛苦都受得了,只要孩子能有一个完整的家,能够健康平安地成长。有一次,两个女儿去到仙台的亲戚家玩,回来以后就一直哭,说“可恶的海啸把我家都卷走了,我的家没了”。
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2岁,钟桂清从没和孩子说过海啸的事情,但孩子却异常明白。
重拾恩爱和“复兴蛋糕”
地震发生一年之后,南相马市已经基本恢复到地震前的情况,只是仍有三分之一的市民选择在外避难。关于南相马市各处核辐射超标的消息仍层出不穷,但并不影响这个城市的人正常的生活。
“亲戚都不愿意来看我,除了很少出门,不吃本地食物和水,这个城市也没有什么不同。”一位老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市政府的高桥一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一年里,仅市政府就有八分之一的人离职了。很多人担心长期生活在辐射区对健康有影响,而更多人觉得这个距离警戒区最近的城市,或将难以拥有美好的未来。
而南相马市的市长樱井胜延,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全国各地奔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南相马人的处境而四处呼吁。
再次见到刘淑华,她的生活似乎比以前更糟了。刘淑华的丈夫由于地震颠沛流离,导致脑癌再度复发。去年下半年,又连续做了两次脑部手术。手术后,视力和记忆力都大幅下降,整个人丧失了劳动能力。
丈夫的失业保险就快领到头了,刘淑华不得不每天打两份工来维持生计。上午在超市干活,晚上在寿司店打工,一天要干满10个小时。回到家里,还要照顾丈夫。丈夫因为脑部的病,常常犯瞌睡,走路都不稳。
但地震却让刘淑华夫妇最终收获了些许恩爱。刘淑华卧室的墙上挂满他们身穿唐装的结婚照,和一封丈夫写给她的信——请原谅我生病,一切都将好起来,我爱你。
每天,丈夫都要在外面锻炼半小时,他一边运动一边嘴里念叨着给妻子的信。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日本的文化里,只要反复念叨着好消息,好消息就会出现。
虽然医生对他的病很不乐观,但他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信心。4次手术后,丈夫的记忆力日益衰退,最让刘淑华难过的是,丈夫对于夫妻之间许多事情都逐渐淡忘。很多时候她都是默默垂泪,因为说出来,丈夫会因责备自己而更加难受。
刘淑华的女儿终于下定决心前往东京打工。丈夫身体的日益衰弱,让刘淑华难以离开。纵使万般不放心,她也只能看着女儿离开。遇到不开心的时候她总用东北话劝自己:“那咋办啊,只能乐观点了,要不总愁!”
见到钟桂清这一天,宫城县南三陆町下起了大雪,进到钟桂清家的板房里,犹如进入了冰窖。钟桂清自嘲地说,“这算什么,每天早上房门都会被冻上,我都要用热水浇,才打得开门。”
钟桂清的丈夫依然每天早出晚归。而钟桂清则进了一家当地的蛋糕店上班。蛋糕店是当地品牌,地震后很快复工,因此被媒体冠以“复兴蛋糕”的称号。随着媒体的曝光,钟桂清工作的蛋糕店越来越出名,来自全国的订单也如雪花般飞来。在店里打工的,大多是受灾的女人,在彼此的鼓励中,钟桂清的心态逐渐平静下来。
南三陆町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让城市集体搬迁的事宜。南三陆町政府官员菅原义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三陆町以后将不再允许市民居住在地势低洼的地区。因为南三陆町历史上有过多次海啸,以后势必还要来海啸。低洼地势的市民必须集体迁移到高处居住。钟桂清一家就属于此类情况。
钟桂清说,政府已经在和老百姓谈,可以考虑低价购买政府盖的公营住宅,而且承诺,公营住宅将引进太阳能发电,要建设一个符合新时代流行趋势的绿色住宅。菅原义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三陆町将用10年时间重建,因为海啸几乎将南三陆町毁灭,使得南三陆町也赢得了发展的新机会,其中很大一块将体现在基础设施上。
但钟桂清还有些担心,仅宫城县就有21万户居民在海啸中丧失了自己的房子,政府真能一一都解决吗?不过,钟桂清说:“那么多日本人都受灾了,日子也照样过,他们可以我也可以。”
许多人对于中国媳妇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看过的某部纪录片。纪录片讲述了这些媳妇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一句日语不会,却嫁进深山的农家为妻。为了自己的下一代可以成功加入日籍,她们背负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爱情,对于她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中国媳妇有着各自的艰辛,但为了下半生的衣食无忧,为下一代奔出一个前程,她们普遍地含辛茹苦,努力奋斗着。
刘淑华和钟桂清这两位中国媳妇的命运,本也应如此,但命运的捉弄,让她们憧憬的幸福生活由此戛然而止。
分离和重聚
来自吉林的刘淑华2006年嫁到福岛县南相马市,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日本乡村。从福岛市核心地区到南相马市,需要驾车走2个小时的山路。整个城市只有一条主干道,人口维持在7万左右。如果不是2011年3月11日那场核事故的发生,福岛应该会一直排在日本最不著名地区的前几位。
刘淑华的家住在南相马市的中太田神社旁边,离家不远就是大片大片的千年古松。房子是自建的二层小楼,和公婆住在一起。院子里有8个塑料大棚,每年随便种种菜一家人生活就不愁了。老公在汽修厂工作,靠本事吃饭。刘淑华和19岁的女儿每天在超市打零工挣钱,生活过得怡然自得。
日本大地震后,刘淑华的生活被推向了从未有过的核阴影中。她从没想到,自己的家距离第一核电站仅20.5公里,就差0.5公里的距离,她就同20公里警戒圈里的灾民一样,将面临背井离乡20年的生活。
因为距离过近,刘淑华在家就听到了核电站的爆炸声,爆炸后的浑浊空气呛得她呼吸困难。即使不清楚核电站到底出了什么事情,这个女人也下意识地预感到,必须得把女儿送走了。
之后不久,日本政府随即下达紧急避难命令。刘淑华带着女儿被中国大使馆的车子接走了,而他的日本丈夫却不得不留下来。当时,丈夫患脑癌刚刚做完手术,双目几近失明,只能带着年事已高的父母听从政府安排到邻县避难。
一场大灾难,让这个家庭面临着分别。
来自桂林的钟桂清是2002年嫁到宫城县南三陆町的,老公比她大10岁,是个普通工人。家里虽不殷实,但也衣食无忧。钟桂清说,她嫁过来的时候,家里刚盖了新房,建筑面积有400平方米,院子大得可以停15辆车。家附近还有大片的农田,农田租出去种,光租金就很可观。钟桂清嫁过来后,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当了母亲后她开始做家庭主妇。
地震发生时,钟桂清带着两个女儿正在国内探亲,就这么躲过了百年一遇的大海啸。不幸的是她的家却毁于一旦,刚买的大型翻土机也没能幸免。
一夜之间,钟桂清变得一贫如洗。地震头3天,她天天在网上的死亡名单里寻找丈夫的名字,她不敢想象如果丈夫也失去了,她带着两个不到5岁的孩子之后该怎么过。
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媳妇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是走还是留。国内的亲戚都在劝她们不要回去:“家已经没了,还回去做什么?”“家就在警戒区边上,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就连日本的亲戚,也都在劝中国媳妇,“不要回来和我们一起受苦了,留在中国过正常日子吧。”
然而,中国媳妇们决定回来。
刘淑华担心刚做完脑部手术的日本丈夫,她更放不下女儿即将得到的日本身份。钟桂清终于找到了幸存的丈夫,她想着两个孩子应该有个完整的家庭。
事实证明,大部分嫁到灾区的中国媳妇在经历短暂的避难后,最终又回到了这片土地。
残酷的现实
刘淑华在国内避难了两个月后才回到南相马市,这个熟悉的城市已经变得让她认不出来。
政府一度将南相马市定为屋内避难,即屋外核辐射过高,请尽量待在屋内。《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曾于2011年3月下旬前往南相马采访。那时,整个南相马市的人都走空了,驾车行驶在这个城市的主干道上,感觉几乎是座死城。整个城市,只有市政府、医院和一家超市开着,维持着剩下1.5万人的生活。
许多运送物资的卡车司机不肯进来,导致城市基本生活物品供应几度瘫痪。市政府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在市政府门口给老百姓发饭团充饥。这样的情况直到南相马市市长樱井胜延在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求助,引起全球关注,该市的噩梦才逐渐结束。樱井市长由此成为灾区最著名的市长,他后来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
南相马市的空城状态持续了有半年之久,因为核辐射数值一直偏高,市内的幼儿园和学校都关闭了。与刘淑华同样嫁到南相马市的吉林老乡,家里有上小学的孩子,就让孩子转学到福岛市,全家在福岛市租了公寓,将就着生活。而留下来不走的,都是家里有老人和病人的家庭。
刘淑华选择留下。丈夫丢了饭碗,只能待在家里靠失业保险过活。刘淑华打工的便利店也因核危机而关门了。公婆家的大棚蔬菜,因为辐射,也被政府勒令不能再种了。拿着东京电力公司赔偿的每人30万日元(约合2.3万人民币)的避难生活费,将就度日。
返回日本的钟桂清,全家的团聚并没能缓解她对新生活的焦虑。由于无家可归,她全家住进了避难所。两个女儿有着先天性哮喘病,在空气污浊的避难所里,女儿半夜的咳嗽声总吵醒睡在旁边的灾民,每每都被痛骂一顿。久而久之,她们全家总在避难所里遭白眼,女儿甚至患了避难所恐惧症。
钟桂清数次向丈夫提出,希望全家可以离开灾区去大城市生活,“在城市里打工生活,总好过这个什么都没有的山里。”可丈夫是极其传统的日本人,他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不仅如此,他还决心要在原地重建家园。
为此,钟桂清和丈夫爆发了无数次争吵。3500万日元建造的家,地震后保险赔偿了900万日元,这几乎成为他们唯一所剩的财产。如果盖新房子,900万显然不够,还要背上一身债。钟桂清不敢想象,已经年过50岁的丈夫,在未来10年内一旦失业,两个女儿尚幼,她一个人将如何面对。
每每想到这里,她就控制不住地大哭。在返回日本的两个月内,她消瘦了10公斤。
将就地活着
地震半年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再去南相马市寻访刘淑华。这时的南相马市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伴随着核辐射数值的下降,许多人逐渐返回了家乡。政府颁布了新政策,南相马市被分成了4个区域,从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方向向外逐渐分为警戒区、紧急避难区、计划避难区和正常区域。
南相马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4个区域4种政策,把人都搞糊涂了。但是这里的人在各种流言中,已经逐渐变得麻木和无所谓。
依然失业在家的刘淑华托亲戚从国内带了一个核辐射测试仪器,她每天这里测测,那里测测,似乎也没测出什么问题来。一开始,出门她还戴着口罩,时间久了也早就丢在了一边。家里的大棚虽然不让种,但婆婆依然种着一些菜,自给自足,全家都失业了,日子必须算计着过。
刘淑华听人说核辐射对人的影响会在30年后体现出来,年届40的她已经无所谓了,她最担心的是自己19岁的女儿。女儿两年前从吉林来到日本,还没进日本的学校,就发生了大地震。加入日本籍的事情还没着落,文凭也没拿到,就这么回国,她和女儿都有些不甘心。
她只能继续在家将就地生活。唯一不能妥协的是,每当家里照旧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她坚决不让女儿沾一口。“女儿还没嫁人,我不能给她留隐患。”刘淑华说。
刘淑华的女儿希望离开福岛农村,去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开始新生活,她感觉待在南相马市出路渺茫。可是东京人生地不熟,她又缺乏勇气。刘淑华想陪女儿一起走,可是丈夫虚弱的身影,让她又狠不下心来离开。
地震半年后,钟桂清拿到简易板房的钥匙,全家人立即就从避难所逃离了出来。钟桂清住的简易板房位置偏远,地处山区,最近的超市和医院都在20公里以外。但是,这个100户人家的简易社区还是马上就住满了,许多人还在避难所里继续排队,板房的建设速度远远赶不上入住的需求。
钟桂清是简易社区里唯一的中国人。她因为有两个孩子分到了一个两居室的板房。板房内空间虽小,但好在家电一应俱全,大部分来自日本红十字会的捐助。每周会有志愿者来分发救济物品和食品,她们家里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捐来的。
钟桂清夫妇俩分别找到了新工作。丈夫每天要到仙台去上班,往返4个小时,早上5点半就要出门。钟桂清则要4点半就起来给丈夫做便当。七点半把两个女儿送到幼儿园,自己再去海带工厂上班。上班时只能站着,一站就是8个小时。晚上6点下班后,接了女儿还要给全家做饭。第二天又是如此。
即使这样辛苦,夫妇俩赚的钱也只够勉强糊口。
两个孩子经常生病,孩子一犯哮喘,钟桂清就只能请假带孩子去20公里以外的医院看病。有时孩子住院了,她为了上班方便,只能连续几天睡在车里。
钟桂清说,自己怎么辛苦都受得了,只要孩子能有一个完整的家,能够健康平安地成长。有一次,两个女儿去到仙台的亲戚家玩,回来以后就一直哭,说“可恶的海啸把我家都卷走了,我的家没了”。
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2岁,钟桂清从没和孩子说过海啸的事情,但孩子却异常明白。
重拾恩爱和“复兴蛋糕”
地震发生一年之后,南相马市已经基本恢复到地震前的情况,只是仍有三分之一的市民选择在外避难。关于南相马市各处核辐射超标的消息仍层出不穷,但并不影响这个城市的人正常的生活。
“亲戚都不愿意来看我,除了很少出门,不吃本地食物和水,这个城市也没有什么不同。”一位老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市政府的高桥一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一年里,仅市政府就有八分之一的人离职了。很多人担心长期生活在辐射区对健康有影响,而更多人觉得这个距离警戒区最近的城市,或将难以拥有美好的未来。
而南相马市的市长樱井胜延,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全国各地奔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南相马人的处境而四处呼吁。
再次见到刘淑华,她的生活似乎比以前更糟了。刘淑华的丈夫由于地震颠沛流离,导致脑癌再度复发。去年下半年,又连续做了两次脑部手术。手术后,视力和记忆力都大幅下降,整个人丧失了劳动能力。
丈夫的失业保险就快领到头了,刘淑华不得不每天打两份工来维持生计。上午在超市干活,晚上在寿司店打工,一天要干满10个小时。回到家里,还要照顾丈夫。丈夫因为脑部的病,常常犯瞌睡,走路都不稳。
但地震却让刘淑华夫妇最终收获了些许恩爱。刘淑华卧室的墙上挂满他们身穿唐装的结婚照,和一封丈夫写给她的信——请原谅我生病,一切都将好起来,我爱你。
每天,丈夫都要在外面锻炼半小时,他一边运动一边嘴里念叨着给妻子的信。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日本的文化里,只要反复念叨着好消息,好消息就会出现。
虽然医生对他的病很不乐观,但他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信心。4次手术后,丈夫的记忆力日益衰退,最让刘淑华难过的是,丈夫对于夫妻之间许多事情都逐渐淡忘。很多时候她都是默默垂泪,因为说出来,丈夫会因责备自己而更加难受。
刘淑华的女儿终于下定决心前往东京打工。丈夫身体的日益衰弱,让刘淑华难以离开。纵使万般不放心,她也只能看着女儿离开。遇到不开心的时候她总用东北话劝自己:“那咋办啊,只能乐观点了,要不总愁!”
见到钟桂清这一天,宫城县南三陆町下起了大雪,进到钟桂清家的板房里,犹如进入了冰窖。钟桂清自嘲地说,“这算什么,每天早上房门都会被冻上,我都要用热水浇,才打得开门。”
钟桂清的丈夫依然每天早出晚归。而钟桂清则进了一家当地的蛋糕店上班。蛋糕店是当地品牌,地震后很快复工,因此被媒体冠以“复兴蛋糕”的称号。随着媒体的曝光,钟桂清工作的蛋糕店越来越出名,来自全国的订单也如雪花般飞来。在店里打工的,大多是受灾的女人,在彼此的鼓励中,钟桂清的心态逐渐平静下来。
南三陆町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让城市集体搬迁的事宜。南三陆町政府官员菅原义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三陆町以后将不再允许市民居住在地势低洼的地区。因为南三陆町历史上有过多次海啸,以后势必还要来海啸。低洼地势的市民必须集体迁移到高处居住。钟桂清一家就属于此类情况。
钟桂清说,政府已经在和老百姓谈,可以考虑低价购买政府盖的公营住宅,而且承诺,公营住宅将引进太阳能发电,要建设一个符合新时代流行趋势的绿色住宅。菅原义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三陆町将用10年时间重建,因为海啸几乎将南三陆町毁灭,使得南三陆町也赢得了发展的新机会,其中很大一块将体现在基础设施上。
但钟桂清还有些担心,仅宫城县就有21万户居民在海啸中丧失了自己的房子,政府真能一一都解决吗?不过,钟桂清说:“那么多日本人都受灾了,日子也照样过,他们可以我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