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学者们对其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广东商学院的马明华、江传月认为就业竞争力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楼锡锦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郑雨兰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相对于其它高校学生而言在寻找、保持和变换工作能力的一种竞争优势。
综合上述种种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结合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能够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它包括正确的价值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内容。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思想保证
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更新瞬息万变的今天,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更趋全面:以德为先、全面发展,才是一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想从容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它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一个优秀的毕业生而言,知识结构和技能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它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磨练得到提高。唯一不能改变的就是一个人的态度、理念和做事的习惯。
另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成才观,把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抱负,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建功立业。
2 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为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能力保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毕业生的专业,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决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储备,一定要具备危机意识与进取精神,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帮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为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现实保证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特别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充分说明,通过演讲、辩论、社会调查、知识竞赛、参观考察、专题研讨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学校各个部门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方面的社会实践,都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磨练了意志,培养和增强了奉献精神,而且提高了组织、管理、协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更好地了解了国情、民情及社会发展状况,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这些都为增强就业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互补的整体教育模式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着家庭、学校、社会的重大问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几个主要环节中,建立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教育模式。首先,要发挥好家庭的基础教育作用。家庭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在教育的链条上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往往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和就业选择。部分家长干涉子女的选择,部分家长希望子女报考公务员,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等,这些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阻碍。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就必须重视来自于家庭的影响。通过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等方式,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摒弃陈旧的就业观念,和学校一起指导学生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确立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目标,实现成功就业。同时,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宣传自愿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勇于竞争、敢于创新的创业典型,要弘扬在平凡岗位上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典型人物事迹,使大学生在诚实守信、脚踏实地、互助合作、勇于奉献的良好社会氛围中成长成才。
2 分层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大学生就业全程教育模式
一年级新生,主要应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一系列的就业意识和目标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设计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二年级学生,主要开展了解现实职场,培养专业能力,打造职业素质的教育,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将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基础。对三年级学生,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调整并最终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重点进行就业思想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并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对四年级学生,集中通过就业指导课、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值的调整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3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就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离不开学业基础,高校的就业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综合素质教育和实用性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同时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在专业认知中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框架、就业方向、岗位特质、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要求,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我发展方向。同时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能力4个方面有机结合,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明确就业方向、熟悉岗位规范、掌握职业技能、了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等,挖掘潜力,培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建立新形势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前就业的形势来看,不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不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不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为此,高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体会专业知识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课题设计来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以及通过创新实验去做一些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特别是科技学术类社团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紧紧围绕专业学习,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在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5 加强创新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和知识观念,逐步增强创新意识,为大学生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如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发明制作竞赛、原创作品比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营造浓厚的氛围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学习观念和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学者们对其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广东商学院的马明华、江传月认为就业竞争力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楼锡锦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郑雨兰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相对于其它高校学生而言在寻找、保持和变换工作能力的一种竞争优势。
综合上述种种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结合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能够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它包括正确的价值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内容。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思想保证
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更新瞬息万变的今天,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更趋全面:以德为先、全面发展,才是一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想从容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它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一个优秀的毕业生而言,知识结构和技能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它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磨练得到提高。唯一不能改变的就是一个人的态度、理念和做事的习惯。
另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成才观,把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抱负,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建功立业。
2 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为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能力保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毕业生的专业,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决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储备,一定要具备危机意识与进取精神,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帮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为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现实保证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特别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充分说明,通过演讲、辩论、社会调查、知识竞赛、参观考察、专题研讨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学校各个部门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方面的社会实践,都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磨练了意志,培养和增强了奉献精神,而且提高了组织、管理、协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更好地了解了国情、民情及社会发展状况,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这些都为增强就业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互补的整体教育模式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着家庭、学校、社会的重大问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几个主要环节中,建立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教育模式。首先,要发挥好家庭的基础教育作用。家庭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在教育的链条上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往往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和就业选择。部分家长干涉子女的选择,部分家长希望子女报考公务员,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等,这些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阻碍。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就必须重视来自于家庭的影响。通过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等方式,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摒弃陈旧的就业观念,和学校一起指导学生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确立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目标,实现成功就业。同时,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宣传自愿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勇于竞争、敢于创新的创业典型,要弘扬在平凡岗位上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典型人物事迹,使大学生在诚实守信、脚踏实地、互助合作、勇于奉献的良好社会氛围中成长成才。
2 分层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大学生就业全程教育模式
一年级新生,主要应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一系列的就业意识和目标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设计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二年级学生,主要开展了解现实职场,培养专业能力,打造职业素质的教育,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将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基础。对三年级学生,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调整并最终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重点进行就业思想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并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对四年级学生,集中通过就业指导课、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值的调整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3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就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离不开学业基础,高校的就业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综合素质教育和实用性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同时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在专业认知中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框架、就业方向、岗位特质、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要求,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我发展方向。同时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能力4个方面有机结合,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明确就业方向、熟悉岗位规范、掌握职业技能、了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等,挖掘潜力,培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建立新形势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前就业的形势来看,不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不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不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为此,高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体会专业知识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课题设计来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以及通过创新实验去做一些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特别是科技学术类社团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紧紧围绕专业学习,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在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5 加强创新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和知识观念,逐步增强创新意识,为大学生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如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发明制作竞赛、原创作品比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营造浓厚的氛围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学习观念和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