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类学到生态学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hei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发展心理学的分类学视角研究儿童游戏的唯一合法性已受到广泛质疑。只有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才有可能还原儿童游戏生活的真实情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从生态学视角看,生态环境是儿童在游戏中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是儿童在游戏中沟通、对话的背景,生态环境研究更是把握儿童游戏全景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分类学;生态学;儿童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4-0009-04
  
  对儿童游戏问题的思考古已有之,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期的儿童游戏思想散见于各种哲学、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等著作中。直至近代社会,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儿童游戏日渐成为学前教育领域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从发展心理学的分类学视角研究儿童游戏的弊病日益显现,生态学视角成为儿童游戏研究的新趋向。笔者认为,只有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才有可能还原儿童游戏生活的真实情景。这一新趋向值得重视。
  
  一、儿童游戏研究的分类学视角及其不足
  
  在各种有关游戏的研究中,以皮亚杰与帕顿为代表的分类学游戏研究广受关注。皮亚杰从其发生认识论出发,按
  照认知发展阶段对应地将儿童游戏划分为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1〕帕顿则按照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的社会性发展程度的差别,将儿童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2〕应该说,无论是皮亚杰还是帕顿,抑或其他西方心理学家,他们大多是从发展心理学这一视角来研究儿童游戏的,他们对儿童游戏的类型划分也是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出现是由对分类、测量和控制……的关注而激发产生的……根据福柯的分析,发展心理学中的概念和分类,比如普通发展阶段,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话语类型……”它“以其‘发展阶段’的隐喻,对教育实践产生着重要影响”。〔3〕将发展心理学运用于儿童游戏研究时,研究者往往通过描绘一幅幅抽象的图像来建构分类系统,例如什么样的年龄应该以哪种游戏活动为主,几岁应该出现什么游戏类型,角色游戏、规则游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等等,从而将儿童的生活纳入一个标准化的过程之中。
  然而,在运用发展心理学的分类学视角评价儿童个体的游戏发展状况时,我们常会发现那么几个“不会玩游戏”的儿童。这些儿童往往被研究者视为发展不足,需要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教育。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时,只要稍微变换一下游戏的场景,例如从城市移到田间地头,那些被评估为“发展不足”的儿童就会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游戏形式。这些现象促使我们思考,单一的游戏研究视角——发展心理学的分类学视角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其他研究视角?
  实际上,“通过描绘和依赖这些儿童生活的抽象图画,而使儿童脱离其生活背景,我们会对儿童及其生活视而不见:他们的具体经验,他们的实际能力,他们的理论、感受和希望。其结果是,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个或那个孩子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使用的‘抽象地图’所设定的标准。我们不是对儿童的行为和思想、儿童关于世界的假设和理论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反思,而是轻易地止于对儿童生活的简单描摹,对儿童进行一般性的分类,说‘这类儿童或这个年龄的儿童是这样的’。这些抽象地图、分类和预设的范畴取代了儿童丰富的鲜活的生活和复杂的具体经验”。〔4〕随着儿童游戏研究的深入,分类学研究视角的不足日益凸显。
  首先,发展心理学家对不同类型的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的评估不够恰当和准确。以帕顿对独自游戏的评价为例。他认为独自游戏是一种社会性发展程度最低的游戏形式,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早已证实,独自游戏不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数量或频率上有所减少,相反,它在儿童的游戏生活中仍然存在,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认知上更趋向于成熟。例如,中班、大班儿童倾向于独自的功能游戏,而学前班的儿童则更趋向于独自的建构游戏;〔5〕儿童在进行黏土、沙类、水类及拼图游戏时,更多的是选择进行非社会性的独自游戏,等等。〔6〕
  其次,皮亚杰和帕顿对游戏类型的划分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存在着过于简单化的倾向。以皮亚杰的分类为例。其实结构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游戏形式,它的展开需要经历许多复杂的阶段,包括对游戏材料的探索、对空间的把握以及象征性的表征等,有可能还包括将其设想为一个社会性戏剧游戏的背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幅形态迥异的“图景”。另外,在他们的分类系统中看不到打闹游戏(Rough-and-tumble play)①、玩笑等特殊的游戏形式。
  再次,游戏类型的确定在某种程度上与解读者的解读密切相关。在研究者或者观察者看来,一个正在反复摔打橡皮泥的3岁儿童是在玩功能性游戏。但是对这位游戏者来说,橡皮泥也许表征着他的兄弟姐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受到兄弟姐妹的欺负,所以希望通过摔打橡皮泥的游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最后,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种潜在的社会关系,它们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如果仅仅像帕顿那样关注儿童的同伴关系,我们很难全面理解儿童的游戏行为,因为教师与儿童、家长与儿童、兄弟姐妹、邻里伙伴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儿童的游戏行为。另外,儿童游戏研究的分类学视角也忽略了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游戏。
  
  二、儿童游戏研究的生态学视角
  
  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往往习惯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游戏的发展规律。这种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设是,所有儿童游戏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教育者应该科学地寻找出这些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组织、开展各种游戏。根据上述思路,教师在组织儿童游戏时,会出现一系列与此相应的说法和做法,例如“根据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根据儿童发展水平和目标是否达成来评定儿童游戏开展状况”,等等。实际上,儿童游戏的实际情况比所谓的“共同规律”复杂得多。要还原儿童游戏生活的真实情境,我们必须转换儿童游戏研究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进行研究。生态学研究视角要求我们将儿童游戏放置在各种复杂的生态关系中加以考察,要求游戏研究的“脉络化”“背景化”,要求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记录、解释等来研究游戏,从而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更适宜的帮助。
  1.生态环境是儿童在游戏中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
  游戏既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础。无论哪一种游戏活动,对于儿童来说,都是他们进行意义建构、感知世界、理解生活的过程。意义不是与环境脉络相分离的,而是借助实践的过程,在与环境脉络的协商中生成的。〔7〕基于此,对于儿童游戏的研究就不能仅仅限于对儿童游戏的分类这种单一的维度,还需要了解儿童游戏的生态环境。正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儿童才解读并构建着对生活的理解。因此,不论是儿童游戏的特点还是儿童游戏的差异,不论是儿童的独自游戏还是合作游戏,儿童游戏研究都应包含对游戏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如此才能获得有关儿童游戏的详尽信息,才能真正了解儿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在生态学视野中,每一个游戏着的儿童都在与周围情境发生交互作用。在群体中,游戏者个体的思维、智慧以及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同时某一个体也在与其他个体的交流、对话中获得了带有个性的对生活世界的个别化理解。因此在生态学视野中,每一个游戏着的儿童都被看作是一个与周围环境发生着多种作用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了解这个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本身则通过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关系的辨别、归纳和反思,获得对世界的新认识。
  2.生态环境是儿童在游戏中沟通、对话的背景
  从生态学视角看,游戏的具体展开需要游戏者与游戏者之间、游戏者与游戏材料之间、游戏者与游戏时空之间、游戏者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对话、互动、沟通与交流,生态环境是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沟通、对话的背景,因此研究者必须将儿童游戏放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脉络中加以思考。从这一点上看,在儿童游戏研究中,单从分类学的角度来探讨游戏,虽然有清晰分隔的效果,但并不符合真正现实的儿童游戏生活。只有全面、深入、细致地刻画儿童游戏存在、发展的生态环境,才能还原儿童游戏生活的真实面貌。所以美国学者布雷多才说:“一个成功的个人同环境一起行动,而不是其中某个因素对别的因素的单方面的行动。”〔8〕
  当然,并不是任何环境中的任何因素都能而且应该成为儿童游戏研究的内容。只有那些与游戏发生了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才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内容。这种环境不仅为游戏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同时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儿童的游戏行为,使不同个体的游戏行为带有某种特定的色彩。
  3.生态环境研究是把握儿童游戏全景的必要条件
  儿童游戏涉及方方面面,只有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才能完整准确而又真实地把握儿童游戏的实际状况,也只有这样,才能还原儿童游戏的本来面貌。
  要想还儿童游戏以本来面貌,我们至少需要同时考虑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
  第一,研究与建设儿童游戏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指儿童游戏发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物质材料环境,等等。
  (1)材料:此环境提供了哪些游戏材料供儿童选择?这些材料暗示了一种什么样的游戏结构?这些材料是否预示着某种特定的游戏类型(比如“过家家”)?这些游戏材料是否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2)时间:前一个游戏如何影响后一个游戏的形成、展开以及结束?这一天的游戏行为如何影响之后的一天甚至是几天的游戏行为、经验与感受?
  (3)空间:游戏在多大的空间中发生?空间结构如何?这种结构容易引发哪些游戏?学前儿童在不同大小、结构的游戏空间中怎样开展游戏?游戏进程中的空间因素如何与其他因素发生联系与作用?
  第二,研究与建设儿童游戏的社会生态环境。这里的社会生态环境是指与儿童游戏有关的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环境等。它往往影响着儿童游戏的动机和行为表现,影响着教师对儿童游戏的规划、指导以及评价,影响着人们对儿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等等。学前儿童的家庭背景、同伴关系、真实世界的生活经验、游戏决策等因素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有关学前儿童游戏中同伴关系的研究可以涉及以下一些具体的问题:儿童所在的游戏团体中是否存在着领导者、迎合者;这种游戏情境是否会为儿童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参与机会,是否允许拒绝,是否允许独自行动,协商是否会得到允许,同伴之间原来存在的亲疏关系是否会影响游戏的选择以及展开,如果会,又是如何影响的;同伴之间的争论或冲突会如何影响游戏进程,等等。
  有关学前儿童游戏中真实世界的生活经验的研究可以涉及以下一些具体的问题:在象征性游戏中,儿童的哪些生活经验被允许整合进游戏中;儿童会选择哪些游戏主题,这些游戏主题如何与其原有的生活经验相连,等等。
  有关学前儿童游戏中游戏决策的研究涉及以下一些具体的问题:在游戏材料、同伴关系大致确定后,儿童会创造或选择哪些游戏主题;如果先确定游戏主题,那么依照游戏主题,儿童又会选择哪些游戏材料及同伴,等等。
  第三,研究与建设儿童游戏的规范/制度生态环境。这里的规范/制度生态环境是指在不同的游戏片断或者游戏群落中形成的有关游戏的态度、精神、文化等。它与游戏发生地所属区域、民族的风尚、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不同民族的游戏志研究就归属于此类。研究与建设游戏的规范/制度生态环境,同样是把握学前儿童游戏全景的必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0-182,183.
  〔3〕〔4〕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42.
  〔5〕RUBINKH. Nonsocialplayinpreschools: Necessarily evil〔J〕.Child Development, 1982,53:651-657.
  〔6〕RUBIN K H.Play behaviors of young children〔J〕.Young Children,1977,32(6):16-24.
  〔7〕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7.
  〔8〕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是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相关者,他们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和判断对各个层面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公平的看法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一致性,即在肯定学前教育性别和民族公平的同时,对家庭经济条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表现出一定的担忧乃至不满,但其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公平意识和行为方式则有待进一步优化。研究者认为,在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进程中,改善教师生存状况的经济措施至关重要,能有效
【摘要】我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正处于起草与征求意见阶段。考虑到我国国情,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快普及进程,争取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此,我国应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公共财政支撑、多渠道投入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明确以公办为主,公办和民办共同、协调发展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重点支持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在这些地区坚持以政府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财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编《3-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对上海市295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长自身欣赏音乐的情况、家庭音乐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家长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态度三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家长普遍在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音乐氛围问题上存在误区,同时还缺乏具体的多样化创设方法。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音乐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引
父亲是一泓美丽的清泉,让生活洒满恬静;父亲是一轮明亮的太阳,让生活充满温暖;父亲是一座挺拔的高山,让生活总是向上;父亲是一首温馨的歌谣,让生活总是快乐。父亲节到了,愿父亲节日快乐!  父亲节由来  父亲节,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节日里
2010年11月23~24日,中华女子学院与日本儿童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东亚儿童科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日两国的200多名代表济济一堂,围绕“幼小衔接·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会议以主题报告、工作坊、日本玩具展、观摩日本幼儿园教学录像以及家长公开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    一、幼小衔接与教育质量    日本儿童科学研究所所长小林登指出,儿童作为生物个体出生,生来便有
[摘要]本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艺术课程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儿童艺术课程总体上逐渐走向多元、融合、生态,课程目标从单一取向发展到兼顾多种取向,课程内容从学科化发展到日益生活化、综合化,课程的组织与实施逐步走向体验、探索、对话,课程评价逐步走向真实、关注发展、尊重差异。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教育;儿童艺术课程;演变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以前,逢春分那天,人们都去田野里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驴打滚·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春分得吃驴打滚,以求避邪祈福。驴打滚来历不凡,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黄米面、黄豆面、红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
【摘要】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杭州市五县(市)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配置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包括教师数量配置不足、专业发展基础薄弱等。究其原因,与农村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工资待遇较差、专业发展机会有限等有关。为此,政府部门应切实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并通过建立城乡幼儿园教师长效流动机制,定向培养农村幼教师资等方式,解决这一难题。  【
【摘要】教育常识因其所具有的基本特性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具有潜在消极影响。本研究从教育诗学视角出发,从自觉地以教育常识为探究对象、基于开放性共同体的反思性合作、文化的边缘、自由的联系以及敢于拥抱与珍视“疯狂”的独特价值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教育常识转化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力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常识;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教育诗学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乌鸦不明白,百灵鸟为什么能够唱出那么动听的歌声。乌鸦想:我要是能像百灵鸟那样,有一副天生的嗓子,那该有多好啊!   可乌鸦想了一天又一天,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去找百灵鸟请教,求百灵鸟帮它达到目的。   百灵鸟告诉乌鸦:“要想有一副好嗓子,唱出美妙的歌,得每天清晨起的早早的,不管是春夏秋冬都要坚持,这样长期不断地练下去,一定会成功。”   乌鸦没听完百灵鸟的话,就快速飞走了。   害怕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