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试教育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淘汰选拔教育模式,它以片面追求升学率来指导学校的教育工作。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来指导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后者具有对前者批判继承的关系,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阐述教学过程中如何联系实际,有机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历史上从科举制到“八股取士”是考试缓慢的演变过程。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同时也开始了应试教育的历程。应试教育成了困扰中小学教育的顽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教育领域针对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评价、人才选拔模式而进行的一项深刻改革,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研究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阐述教学过程中如何联系实际,有机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联系
素质教育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教育领域针对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评价、人才选拔模式而进行的一项深刻改革[1]。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然而人们往往有一種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矛盾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这样是不可取的。关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报刊文章时有批判。简单地说,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很多优秀的人才正是通过应试过程的层层遴选,才脱颖而出,成为栋梁之才。然而,我们同样不得不承认,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人。因此,如果能够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教育园地必定繁花盛开,硕果累累。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咽喉要道。
首先,弄清楚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非常必要的。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目的,而应试教育是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只抓应试学科,片面追求升学率,其把应试结果看成是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由于竞争激烈,学校为了提高社会知名度,将压力分解到教师身上,教师又将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各种福利待遇,各种奖罚制度,都与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有关。这导致了应试教育将考试作为筛选学生的唯一手段。因此,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只抓少数学习好的尖子生,忽视甚至放弃了后进生。这种方式说不上公平,更谈不上效率。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平等。所以,每节课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尖子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饿不着”。有人说,“应试教育的祸端都是考试惹得”,其实不然,就考试本身作为一种选拔方式而言,其公平、公正、公开的形式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198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一批又一批可造之材,通过应试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目前已成为各个行业的精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应试教育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但是,物极必反,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升学率,就会走到考试的反面,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此要在考试中寻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真正体现并突出考试应有的特点,比如,变化考试手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等。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其目的也是寻求到合理的平衡点,当然改革是需要时间、现实等多方面因素考验的。
因此,无论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离不开考试。那么,唯有在教育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来全面发展又能在应试中脱颖而出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中学阶段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品质、道德修养方面仍处于发展时期。他们对教师有着特殊的信任感,他们的很多行为也是通过模仿教师进行的。教师是惜时守时,还是懒散拖拉;是因循守旧,还是敢作敢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深入,就不能浅出,不能居高,就无法临下。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的无知。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学生中形成权威。教师有必要主动探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的途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集合呢?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呢?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
从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应试教育以“教”为主,而素质教育以“学”为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摒弃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不急功近利,才能避免教师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2]。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侧重把考点内容讲得淋漓尽致,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不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则期望学生自己探究。但是,仅仅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是“挥霍”不起的,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多花心思。以数学课为例,在进行“函数单调性”的授课时,有的教师会直接给出定义,然后讲解如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如何求单调区间,再通过例题进行演练,最后,用习题强化。这样的授课模式固然能造就考试高手,但是,却在繁琐机械的练习中让学生叫苦不迭。如果能换一种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单调性的定义,可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其效果比单纯多做几遍练习题更显著。一切知识的传授,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一个人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看,在他走上社会以后,专业知识的直接作用接近于零。比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的知识,对于一个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其一生可能不会有机会直接应用这个知识。然而,从一个人的素质的角度来看,数学是思维的练习,是逻辑的巩固与完善。如果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环环相扣的推理证明能力,则受益终生。一个空有知识却不会使用的人无异于文盲。因此,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升华为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则只能说他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教书匠,而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续)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历史上从科举制到“八股取士”是考试缓慢的演变过程。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同时也开始了应试教育的历程。应试教育成了困扰中小学教育的顽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教育领域针对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评价、人才选拔模式而进行的一项深刻改革,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研究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阐述教学过程中如何联系实际,有机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联系
素质教育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教育领域针对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评价、人才选拔模式而进行的一项深刻改革[1]。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然而人们往往有一種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矛盾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这样是不可取的。关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报刊文章时有批判。简单地说,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很多优秀的人才正是通过应试过程的层层遴选,才脱颖而出,成为栋梁之才。然而,我们同样不得不承认,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人。因此,如果能够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教育园地必定繁花盛开,硕果累累。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咽喉要道。
首先,弄清楚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非常必要的。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目的,而应试教育是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只抓应试学科,片面追求升学率,其把应试结果看成是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由于竞争激烈,学校为了提高社会知名度,将压力分解到教师身上,教师又将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各种福利待遇,各种奖罚制度,都与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有关。这导致了应试教育将考试作为筛选学生的唯一手段。因此,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只抓少数学习好的尖子生,忽视甚至放弃了后进生。这种方式说不上公平,更谈不上效率。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平等。所以,每节课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尖子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饿不着”。有人说,“应试教育的祸端都是考试惹得”,其实不然,就考试本身作为一种选拔方式而言,其公平、公正、公开的形式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198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一批又一批可造之材,通过应试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目前已成为各个行业的精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应试教育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但是,物极必反,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升学率,就会走到考试的反面,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此要在考试中寻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真正体现并突出考试应有的特点,比如,变化考试手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等。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其目的也是寻求到合理的平衡点,当然改革是需要时间、现实等多方面因素考验的。
因此,无论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离不开考试。那么,唯有在教育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来全面发展又能在应试中脱颖而出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中学阶段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品质、道德修养方面仍处于发展时期。他们对教师有着特殊的信任感,他们的很多行为也是通过模仿教师进行的。教师是惜时守时,还是懒散拖拉;是因循守旧,还是敢作敢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深入,就不能浅出,不能居高,就无法临下。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的无知。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学生中形成权威。教师有必要主动探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的途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集合呢?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呢?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
从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应试教育以“教”为主,而素质教育以“学”为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摒弃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不急功近利,才能避免教师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2]。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侧重把考点内容讲得淋漓尽致,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不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则期望学生自己探究。但是,仅仅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是“挥霍”不起的,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多花心思。以数学课为例,在进行“函数单调性”的授课时,有的教师会直接给出定义,然后讲解如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如何求单调区间,再通过例题进行演练,最后,用习题强化。这样的授课模式固然能造就考试高手,但是,却在繁琐机械的练习中让学生叫苦不迭。如果能换一种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单调性的定义,可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其效果比单纯多做几遍练习题更显著。一切知识的传授,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一个人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看,在他走上社会以后,专业知识的直接作用接近于零。比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的知识,对于一个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其一生可能不会有机会直接应用这个知识。然而,从一个人的素质的角度来看,数学是思维的练习,是逻辑的巩固与完善。如果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环环相扣的推理证明能力,则受益终生。一个空有知识却不会使用的人无异于文盲。因此,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升华为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则只能说他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教书匠,而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