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像一颗璀璨的小星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光之处。这颗小星星不仅需要好老师,更需要好家长。
要想成为一位好老师、好家长,我们就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才能与孩子一同成长。
8岁男孩依夏有“阅读障碍”,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完成读写任务,但父母和老师都没有发现这个秘密,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异常行为的原因是学习态度恶劣、性格顽劣、不服管教!所以,为了管教依夏,依夏爸爸坚持将他转到一所校规严厉的寄宿学校,这是一个“任何顽劣的马儿到了这里都会乖乖听话”的学校。
严厉管教下的依夏,读写能力依然没有任何进步。但他确实变得乖顺听话,再也调皮不起来了。他的头深深低了下去,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甚至连最热爱的绘画也不碰了。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忧伤、恐惧与无助,以前那个顽皮但至少还快乐勇敢的孩子不见了……
幸运的是,来了一位尼库老师,一个童年时也有“读写障碍”的老师,一个尊重热爱孩子的老师,一个不用世俗标准束缚孩子的老师,一个善于发现孩子独特天赋的老师,一个能够理解孩子感受并用心给予引导的老师……
所有的一切都出现了转机……
在尼库老师的点拨下,大人们发现了依夏的秘密,终于恍然大悟,并为自身行为愧疚不已。而得到了尼库帮助的依夏也顺利跨过阅读障碍,重拾信心与快乐。
我相信,中国也有很多像尼库一样的好老师,但师资配备有限的情况下,怎样的超人老师才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独特光芒,怎样敏锐的眼睛才能捕捉到孩子闪闪发亮眼睛后面的每个可能性呢?
如果没有尼库老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这是我看完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后的反思。
首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想”孩子。
是认为孩子是大人的附属物,一切都应该对父母言听计从,还是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虽然幼小,但也有表达真实想法的权利,需要得到尊重?
是认为好孩子就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型,比如行为乖巧、成绩姣好、样样拿第一,还是认为好孩子也可以有更丰富更多样的差异化表现,而不给他们随意贴上“捣蛋”、“愚笨”、“差生”等标签;
是认为生了他,所以就要无条件的爱他,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只有当孩子符合我们或学校的要求和标准时,才爱他?
其实,孩子真的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给予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再次成长的机会。一位家长曾感慨说,“有时感觉与其说是培养孩子,其实更需要培养的是我们父母。”孩子是我们最清晰的镜子,使父母对自己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修炼更包容的心态,并学习用更多元化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人与物。
再次,对孩子,我们该怎么去“听”,去“看”,去“说”。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不以为然。“听”、“看”、“说”还需要学习吗?只要是有耳朵、眼睛、嘴巴的人,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啊,更何况我们都已经练习了几十年,可是,真的如此简单吗?
怎么去“听”
当依夏在课堂上念不出老师要求的句子时,他轻轻地、忐忑不安地说“他们(文字)在跳舞”,多么富有创意的表达,而他的语文老师却没听懂,反而大声尖利地斥责他是个“坏孩子”。
当依夏在课堂上认真地用自己的理解表述对诗歌的体会时,就因为他的理解是非标准答案式的,结果,语文老师不仅没有鼓励他,反而极其生气地怪罪他“你在说什么啊”。
当依夏声泪俱下地对着父母说“妈妈,你告诉爸爸,我不想去寄宿学校”时,爸爸没听懂,或者根本无心去听,反而用更严厉的语气吼叫“这里的学校已经开除你了,你必须去!”……
看到这些镜头,我仿佛看到带着固有标准的权威家长,捂着耳朵,拒绝听任依夏的无助、困扰与害怕,拒绝去听那些最真实、最珍贵的表达。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了,但我们并没有听懂话语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其实,这些问题都来自于我们没有用“心”去听,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立场去理解他的处境、情绪以及感受。
当孩子表达时,我们可不可以放下大人固化的思维,抱着对他们的好奇与尊重,去耐心听一听孩子到底在讲什么,挖掘孩子话语背后隐藏的情绪与感受?
如果没有听懂,我们是否可以放下架子去请教,蹲下身体请孩子解释一下,帮助我们更开放的理解?
当孩子不落窠臼的表达不符合世俗的想法时,我们可不可以不那么迫切地打断、着急地去评判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带着好奇去听一听,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想?
只要用“心”去听,而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我们一定会发现,孩子独特的想法是多么地令人惊喜;我们听到的一定是一个丰富又精彩的新世界,会惊叹生活还有这么多的可能性……
于是,孩子会越来越愿意说出自己的开心,也说出自己的困境。孩子一旦感受到真正的尊重与理解,他们就会逐渐与父母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这样教养下的孩子绝不会成为放荡不羁的叛逆少年,也绝不会成为唯唯诺诺的顺从者,他一定是有着自己独特想法、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独立性人格的个体。
怎么去“看”与“说”
再说说“看”吧。有时,即使我们没有说出对孩子的担忧、不满、鄙夷、失望和责怪,但一个犀利的眼神就有足够的杀伤力。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家,如星星一般神奇的孩子总能通過我们的眼神感受到对他的不认可、不接纳。你看电影里依夏爸爸“愤怒”的眼神、妈妈“失望”的眼神、老师“恼怒”的眼神,依夏要怎样的勇敢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下去?
怎么去“看”?只要用“心”去看,而不仅仅用眼睛去看,我们一定会发现,温暖与爱意的眼神能够给予孩子莫大的支持,在这种眼神的鼓励、安慰、理解和陪伴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拥有面对挑战的勇气与力量,能大踏步的勇往直前。还记得在尼库老师“赏识、疼爱、信任”的眼神里,依夏笑的多开心多放松啊。
最后,怎么去“说”,只要用“心”去说,而不仅仅用嘴巴去说,我们一定会发现,鼓励与赞赏的言语能够给予孩子力量;爱与尊重的言语能够给予孩子自信。在爱语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认可到自我独特的成就感,为自身价值而自豪。
好父母需要不断的修炼。我们不仅要修炼自己的耳朵、眼睛、嘴巴和大脑,更需要修炼我们敏锐、柔软、好奇和爱意的心!只有父母用“心”,孩子才能成为那颗独特的小星星!
要想成为一位好老师、好家长,我们就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才能与孩子一同成长。
8岁男孩依夏有“阅读障碍”,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完成读写任务,但父母和老师都没有发现这个秘密,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异常行为的原因是学习态度恶劣、性格顽劣、不服管教!所以,为了管教依夏,依夏爸爸坚持将他转到一所校规严厉的寄宿学校,这是一个“任何顽劣的马儿到了这里都会乖乖听话”的学校。
严厉管教下的依夏,读写能力依然没有任何进步。但他确实变得乖顺听话,再也调皮不起来了。他的头深深低了下去,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甚至连最热爱的绘画也不碰了。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忧伤、恐惧与无助,以前那个顽皮但至少还快乐勇敢的孩子不见了……
幸运的是,来了一位尼库老师,一个童年时也有“读写障碍”的老师,一个尊重热爱孩子的老师,一个不用世俗标准束缚孩子的老师,一个善于发现孩子独特天赋的老师,一个能够理解孩子感受并用心给予引导的老师……
所有的一切都出现了转机……
在尼库老师的点拨下,大人们发现了依夏的秘密,终于恍然大悟,并为自身行为愧疚不已。而得到了尼库帮助的依夏也顺利跨过阅读障碍,重拾信心与快乐。
我相信,中国也有很多像尼库一样的好老师,但师资配备有限的情况下,怎样的超人老师才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独特光芒,怎样敏锐的眼睛才能捕捉到孩子闪闪发亮眼睛后面的每个可能性呢?
如果没有尼库老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这是我看完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后的反思。
首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想”孩子。
是认为孩子是大人的附属物,一切都应该对父母言听计从,还是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虽然幼小,但也有表达真实想法的权利,需要得到尊重?
是认为好孩子就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型,比如行为乖巧、成绩姣好、样样拿第一,还是认为好孩子也可以有更丰富更多样的差异化表现,而不给他们随意贴上“捣蛋”、“愚笨”、“差生”等标签;
是认为生了他,所以就要无条件的爱他,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只有当孩子符合我们或学校的要求和标准时,才爱他?
其实,孩子真的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给予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再次成长的机会。一位家长曾感慨说,“有时感觉与其说是培养孩子,其实更需要培养的是我们父母。”孩子是我们最清晰的镜子,使父母对自己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修炼更包容的心态,并学习用更多元化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人与物。
再次,对孩子,我们该怎么去“听”,去“看”,去“说”。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不以为然。“听”、“看”、“说”还需要学习吗?只要是有耳朵、眼睛、嘴巴的人,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啊,更何况我们都已经练习了几十年,可是,真的如此简单吗?
怎么去“听”
当依夏在课堂上念不出老师要求的句子时,他轻轻地、忐忑不安地说“他们(文字)在跳舞”,多么富有创意的表达,而他的语文老师却没听懂,反而大声尖利地斥责他是个“坏孩子”。
当依夏在课堂上认真地用自己的理解表述对诗歌的体会时,就因为他的理解是非标准答案式的,结果,语文老师不仅没有鼓励他,反而极其生气地怪罪他“你在说什么啊”。
当依夏声泪俱下地对着父母说“妈妈,你告诉爸爸,我不想去寄宿学校”时,爸爸没听懂,或者根本无心去听,反而用更严厉的语气吼叫“这里的学校已经开除你了,你必须去!”……
看到这些镜头,我仿佛看到带着固有标准的权威家长,捂着耳朵,拒绝听任依夏的无助、困扰与害怕,拒绝去听那些最真实、最珍贵的表达。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了,但我们并没有听懂话语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其实,这些问题都来自于我们没有用“心”去听,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立场去理解他的处境、情绪以及感受。
当孩子表达时,我们可不可以放下大人固化的思维,抱着对他们的好奇与尊重,去耐心听一听孩子到底在讲什么,挖掘孩子话语背后隐藏的情绪与感受?
如果没有听懂,我们是否可以放下架子去请教,蹲下身体请孩子解释一下,帮助我们更开放的理解?
当孩子不落窠臼的表达不符合世俗的想法时,我们可不可以不那么迫切地打断、着急地去评判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带着好奇去听一听,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想?
只要用“心”去听,而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我们一定会发现,孩子独特的想法是多么地令人惊喜;我们听到的一定是一个丰富又精彩的新世界,会惊叹生活还有这么多的可能性……
于是,孩子会越来越愿意说出自己的开心,也说出自己的困境。孩子一旦感受到真正的尊重与理解,他们就会逐渐与父母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这样教养下的孩子绝不会成为放荡不羁的叛逆少年,也绝不会成为唯唯诺诺的顺从者,他一定是有着自己独特想法、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独立性人格的个体。
怎么去“看”与“说”
再说说“看”吧。有时,即使我们没有说出对孩子的担忧、不满、鄙夷、失望和责怪,但一个犀利的眼神就有足够的杀伤力。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家,如星星一般神奇的孩子总能通過我们的眼神感受到对他的不认可、不接纳。你看电影里依夏爸爸“愤怒”的眼神、妈妈“失望”的眼神、老师“恼怒”的眼神,依夏要怎样的勇敢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下去?
怎么去“看”?只要用“心”去看,而不仅仅用眼睛去看,我们一定会发现,温暖与爱意的眼神能够给予孩子莫大的支持,在这种眼神的鼓励、安慰、理解和陪伴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拥有面对挑战的勇气与力量,能大踏步的勇往直前。还记得在尼库老师“赏识、疼爱、信任”的眼神里,依夏笑的多开心多放松啊。
最后,怎么去“说”,只要用“心”去说,而不仅仅用嘴巴去说,我们一定会发现,鼓励与赞赏的言语能够给予孩子力量;爱与尊重的言语能够给予孩子自信。在爱语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认可到自我独特的成就感,为自身价值而自豪。
好父母需要不断的修炼。我们不仅要修炼自己的耳朵、眼睛、嘴巴和大脑,更需要修炼我们敏锐、柔软、好奇和爱意的心!只有父母用“心”,孩子才能成为那颗独特的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