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境中理解诗意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诗的快乐,有时候就在于读懂了一首诗。我这样的说法,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难道读懂一首诗很了不起吗?但是,如果大家真的是自己读懂一首诗,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以为自己读懂,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今天我要说的王昌龄的两首诗,都是可以好好地思量思量的。
  第一首是他的《塞下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这首诗很有名,但是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却又是各有各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以为“幽并客”就是“游侠儿”,诗人劝大家不要矜夸自己的坐骑好,其实再好也不过是老死沙场,是一种厌战的心情。也有一种说法,以为“幽并客”与“游侠儿”是对照着写的,是说好男儿当如“幽并客”,选择战死沙场,而不能像那些夸夸其谈的“游侠儿”除了炫耀自己的装备,一无作为——说老实话,汉语诗歌麻烦就麻烦在这里,高度凝练之后,意思就可左可右了。



  那么是不是就真的不能有恰切(不是“确切”)的解释了呢?当然不是。一句话这么解释那么解释固然都可以,但是如果放到完整的诗境(语境)中,意思往往就会明确起来。在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里,北地的八月,已然有了秋天的肃杀,寒蝉的鸣叫让桑林更显空寂,而渐渐枯黄的黄芦草则让边地萧关有了一种格外的苍凉。“从来”以后的两句的意思,是从这样的情境里生发出来的感慨,所以不妨按照王昌龄所描绘的边地景象去推断。
  这样一推断,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将后两句写得武夫赳赳,气概非凡,就和前面的景物描写不太协调了。前面情绪低沉,如果后面突然慷慨激昂,之间没有衔接铺垫,就会显得突兀奇怪,诗境也被破坏了。而如果这句诗表达那种消沉悲凉的感觉,则正好和前面的景色匹配,自然和谐,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诗中的“幽并客”就是“游侠儿”——曾經可能矜夸紫骝的“游侠儿”,但最终都成了老死沙场的“幽并客”,表达出作者“人生幻灭”之感。
  如果还要找一点理由,那就得说说“游侠儿”和“幽并客”这两个词语了。如果掉一掉书袋,这两个词语应该是和曹植的《白马篇》有关:“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在那篇诗歌里,“幽并”与“游侠”联举,现在王昌龄把它分开,是有一种人生颠沛的感慨在里面的。这样一想似乎这首诗就更有一番滋味了。
  王昌龄还有一首《越女》。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这首诗理解起来也有争议,“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越女的态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态度呢?葛兆光先生在《唐诗选注》里,是将这一句和徐延寿《人日剪彩》“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来比较的,这个不太恰当。徐延寿的诗句是写女孩拿着自己裁剪(“剪彩”大概是一种唐代的手艺吧)出的荷花到夫婿面前去夸耀自己的手艺的情形,这里却不是这样的。
  读整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越女”多少有点心事重重。最后一句诗放在整首诗里,完整地理解,意思就很不寻常了。前面的诗句是为这个最后一句的出现做了许多“准备动作”的。以桂树为舟,桂枝为桨,能与之相配的一定是一个很美丽的姑娘,可是采莲花的时候这个美美的小姐姐似乎并没有被眼前的莲花吸引,也不是在莲花丛中与女伴调笑,而是眺望着远方,感受那辽阔的水面时愣愣出神,这完全是一个有心事的女孩子模样。下一句就有些费解了,“摘取芙蓉花”,自然不难理解,关键是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莫摘芙蓉叶”呢?关于不摘芙蓉叶,晚唐的郑谷有一首诗“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多谢浣溪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这是明确提到不摘荷叶的,原因是,荷叶是鸳鸯的保护伞。另外李贺的“芙蓉叶落秋鸾离”似乎从反面证明了这个想法。这个姑娘为什么对于芙蓉叶那么怜惜,关键是怜惜芙蓉叶下的鸳鸯。如果这个判断不错的话,那么这个姑娘的心事自然约略可以看明白一点——在夫婿面前夸耀自己的颜色,恐怕不单单是矜夸,更多可能是希望夫婿珍惜眼前人吧。
  所以说,一首诗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诗句是在诗境里才获得意义的,这是品读诗歌时一定要注意的。
其他文献
【经典文本】  谁先看见村庄  黄建国  她们回来了。她们不久将会看见自己的村庄。几分钟以前,长途汽车“嘎”一声停下,她们从窗口扔下大包小包,匆匆挤出车门。汽车重新启动,拖一股白烟,拐过沟岔不见了。一会儿,她们要跨过干涸的沟川,沿着对面那条蜿蜒的小径爬上去,然后,就能看到她们的村庄了。她们从南方赶回来过年,带着一大堆颜色鲜艳的包裹行李。  她们站在路边四下张望。才五点钟刚过,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
期刊
西安,古之京城也,乃含其史韵之深刻,无以述也……作为昔日繁华无限的京城,豪绅贵族,风流绅士,曾经都云集于此。这么一座硕大的城市,在我眼中,却是座小城!  这并不是因为我心中海纳百川,更不是因为我想显示自己的眼界有多么高深,而是真的、真的,我记忆中的西安,偌大的地方,却满当当地充溢着我有如蜜罐般的回忆。那真是一段一去不复返的回忆啊!  初次认识西安时已是小升初的那个暑假,我和好友豆豆都满面苦闷地踏上
期刊
我不再是那个女孩了。  我不再抱着玩具熊,眯着眼看窗外流星飒沓;我不再困倦地趴在床尾,撑着头垂着眼,等待往我那圣诞袜里塞礼物的圣诞老人和他那炫酷的坐骑;我不再看窗外大雪纷飞,堆出那山坡般的雪人。时间,就像个漏斗,在我未来得及挽留之际,二话不说地滤去了它们,毫不留情。  我不再幼稚了,更不再回想。心思缜密的时光吸水般吸了我的幼稚,那带给我乐趣的幼稚,却不曾想在匆忙间,遗下了那泛黄的照片,那快乐的笑容
期刊
小巷里的青石板路早已变得不怎么平坦,走起来,高低起伏,像是在云端漫步。梅雨时节,青苔总是沿着墙角生长,仿佛有什么不可言说的秘密。①  我七拐八拐地走进小巷,猛然抬头,便望到一处雪白,嗅到了一缕幽香——奶奶家到了。  我悄悄地沿着墙角走去,小心翼翼地朝里面张望。一张破旧的藤椅背对着我,在院中慢悠悠地被风推动,阿黄的大尾巴在一旁甩着,打碎了满地的花香。  我正准备偷溜进来,阿黄却忽然朝我扑来,发出兴奋
期刊
谈起反乌托邦,相信《1984》《美丽新世界》这几个名词已经跃入脑海了,但大多数人心中仍有疑问:什么是反乌托邦?作为青年人,我们读它有什么用?  从定义上讲,“反乌托邦”发源于“乌托邦”。“乌托邦”是哲人们构想的尽善尽美的理想世界,虽然每个“乌托邦”都不尽相同,但基本能用自由平等、物质精神财富极度丰富这两个特点概括。而“反乌托邦”则由于翻译问题,不能望文生义,比如我最初理解的“反对乌托邦”就是错误的
期刊
【经典文本】  天上有一只鹰  修祥明  春日的天极为幽蓝高远。春天的风像是从一个睡熟的女人嘴里吹出来的,徐徐的,暖暖的。  村头的屋山下,坐着一双老汉,一个姓朱,一个姓钟。两人皆年过八旬,在村里的辈分最高,且都满腹经纶,极得村里人的信任和敬重。  日头升到半空就有些懒了。时间过得好像慢了半拍。朱老汉和钟老汉把见面的话叙过后,就像堆在那里的两团肉一样没言没声,只顾没命地抽烟,没命地晒太阳。  天上
期刊
我家后院紧挨着一个大湖,湖水连着天,天连着水。微风徐徐地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清澈的水里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2004年3月5 日,一个女孩降生在这个美丽的湖边,她就是我,徐婷。  记忆中,妈妈会经常带着我来到湖边洗衣服,父亲则经常划着船,在湖里巡查,打渔。每到清晨的时候,父亲总会带回来好多鱼,他总是挑选最好的几条留下来,让妈妈做给我吃,剩下的就带到小镇的市场上卖掉。  我上小学时,因为爸爸换了新
期刊
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接触了大量句子补写题,特别是仔细研究近五年的高考题,逐渐发现其中一些有意思的规律:很多留空需要补写的内容,其实在上下文中常常有或明显或隐含的不同形式的信息重复,准确找到这些“重复”,补写句子题基本就可迎刃而解。联系之前学习的议论文写作的两大基本思维形式——“重复”与“对比”思维,心中顿有豁然开朗之感。  由此,利用逻辑思维基本知识,对句子补写题中的各种“重复”进行归类梳理、深入
期刊
我们一直称他为“老丁”。 老丁真的很平凡,不高不帅,还有点脱发,记忆中总穿那件不起眼的灰色运动衫,骑那辆不起眼的电动车。他真的很不起眼。但他就是我们依恋的“老丁”。  从乡村到城市的我们,坐在说着流利普通话的城市同学中间,显得格格不入。老丁觉察到我们这点小心思,他对我们讲他小时候如何用极拗的普通话与医生沟通,脸红心跳。鼓励我们说好普通话,什么都不用怕!他每天用身上自帶的田园底色和微笑,给我们鼓舞,
期刊
那些年少时的鲜衣怒马  都早已成了海里的白沙  纵我年少轻狂管它世事变迁  也曾痴痴等待过沧海桑田  想近身侧  就像大海迎接沙滩  一次又一次  南风过境却是晚风来急  令人欣喜的是它携带着你  柜子里陈列着我的青春  被一把名为“昨天”的锁锁着  我在水底看着你  而你睡在月亮里  愿我是一条鱼  七彩后可以重新认识你  感受每一次初遇  任你过去多少传奇  如今不过一介白衣  “天地不仁,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