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2006年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作出了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一、相关概念
1.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界定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就是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宏观培养目标而将目标进行多层次分解,各分目标之间以及分目标与总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即对人才的知识构成、道德修养、人文素质、价值观、各种能力作出可操作、可度量与可评判的系统化、科学化的详实表述。
2.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定位
研究型大学处于国家高等教育系统金字塔的顶端,它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全社会最紧缺的高层次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并研究和提供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尖端技术。研究型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3.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
毋庸置疑,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体现学科分化与学科间相互综合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是建立在超越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的一种学术化教育,应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和管理人才的重任,其培养全社会精英人才的目标即是处在市场化就业机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也不应该动摇,这是研究型大学的资源禀赋和轴心地位所决定的。
二、美中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比较与反思
1.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
美国每一所研究型大学都依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等现状拟定了各自的大学使命或称办学宗旨,同时也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中的佼佼者,该校对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如下要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毕业生应该熟悉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能够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来自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信息;能够理解研究过程和如何创造新的知识;能够与人合作共事,能创造性地转换其环境;具有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所必需的技能,并能考虑所做决定的广泛的社会和伦理意义;能够处理模糊性问题, 能够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智力的技能。通过对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可以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基本均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不仅仅是适应职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适应变化的世界;要能很好地与人合作共事;学生具有探究能力,能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学生要对道德、社会伦理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学生掌握宽广的基础知识;学生具有多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2.国内著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
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的全面性人才。使学生具备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体魄健全、意志坚定的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国家栋梁之才。浙江大学根据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类培养、发挥个性特长的本科教学改革思路,确立了“KAQ”( 知识、能 力、素质 )本科人才培养总模式。通过上述两所国内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分析,可以看到他们的共同点包括:建立以加强基础为标准的本科教育模式;建立跨学科及文理渗透的综合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比较重视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通识人才;人才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主要目的。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中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脱节。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到位,但却并没有与课程教学等环节实质关联起来,其原因在于对培养目标的表述过于宏观与笼统,缺乏细化的、翔实的、体系化的设计和表述,课程体系很难与培养目标直接关联。
2.理论与实际脱节。我国所提出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多是聚焦宏观层面,理论层面,有广义上的培养体系的概念。已对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表述的部分大学,往往也只是停留在方向性的指导上,而对保障措施和实现途径缺少操作环节上的指导,产生了文件与现实操作脱节的现象,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课程设计缺乏过程与能力考核。课程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能力培养所发挥的作用,甚至“一考定终身”。
4.实践环节质量较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没有随着学时的不断增加而加强,质量监控不到位,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少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5.研究型教学明显不足。研讨式、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如小班研讨课、实践训练课、综合设计课、创新创业课等覆盖面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优化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建议
1.确立发展目标,努力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研究型高校要以培养综合型、研究型的人才为主要任务,而这类人才的培育仅有本科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在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上,要重视通识文化教育,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和学科交叉的课程模块的建构,力图实现学生的知识体系精深、广博与学科交叉的协调统一,培养理论基础厚、综合能力强、人文修养底蕴深厚的创新性精英人才。
2.以科研育人,构建研究型育人模式
其一,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课程设置上,研究型大学应该朝着广泛和纵深的方向拓展,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和學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同时,由于研究型大学一般拥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基础,这就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重要资源。为此,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接触科学研究和实践,从而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其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研究型大学在人才类型的培养上,要赋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权,如课程的选择权、教师的选择权和学习进程的选择权等等。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制定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管理措施,重视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新模式
研究型大学要想履行好其育人职能,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必须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体系,重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把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突出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在教学中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以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自主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
[2 ]顾建民.《整奋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3]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0)
[4]朱胜军.《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
[5]米红,吴智鹏.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实证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6(1)
2006年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作出了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一、相关概念
1.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界定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就是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宏观培养目标而将目标进行多层次分解,各分目标之间以及分目标与总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即对人才的知识构成、道德修养、人文素质、价值观、各种能力作出可操作、可度量与可评判的系统化、科学化的详实表述。
2.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定位
研究型大学处于国家高等教育系统金字塔的顶端,它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全社会最紧缺的高层次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并研究和提供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尖端技术。研究型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3.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
毋庸置疑,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体现学科分化与学科间相互综合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是建立在超越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的一种学术化教育,应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和管理人才的重任,其培养全社会精英人才的目标即是处在市场化就业机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也不应该动摇,这是研究型大学的资源禀赋和轴心地位所决定的。
二、美中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比较与反思
1.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
美国每一所研究型大学都依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等现状拟定了各自的大学使命或称办学宗旨,同时也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中的佼佼者,该校对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如下要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毕业生应该熟悉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能够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来自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信息;能够理解研究过程和如何创造新的知识;能够与人合作共事,能创造性地转换其环境;具有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所必需的技能,并能考虑所做决定的广泛的社会和伦理意义;能够处理模糊性问题, 能够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智力的技能。通过对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可以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基本均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不仅仅是适应职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适应变化的世界;要能很好地与人合作共事;学生具有探究能力,能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学生要对道德、社会伦理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学生掌握宽广的基础知识;学生具有多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2.国内著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
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的全面性人才。使学生具备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体魄健全、意志坚定的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国家栋梁之才。浙江大学根据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类培养、发挥个性特长的本科教学改革思路,确立了“KAQ”( 知识、能 力、素质 )本科人才培养总模式。通过上述两所国内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分析,可以看到他们的共同点包括:建立以加强基础为标准的本科教育模式;建立跨学科及文理渗透的综合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比较重视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通识人才;人才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主要目的。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中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脱节。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到位,但却并没有与课程教学等环节实质关联起来,其原因在于对培养目标的表述过于宏观与笼统,缺乏细化的、翔实的、体系化的设计和表述,课程体系很难与培养目标直接关联。
2.理论与实际脱节。我国所提出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多是聚焦宏观层面,理论层面,有广义上的培养体系的概念。已对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表述的部分大学,往往也只是停留在方向性的指导上,而对保障措施和实现途径缺少操作环节上的指导,产生了文件与现实操作脱节的现象,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课程设计缺乏过程与能力考核。课程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能力培养所发挥的作用,甚至“一考定终身”。
4.实践环节质量较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没有随着学时的不断增加而加强,质量监控不到位,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少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5.研究型教学明显不足。研讨式、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如小班研讨课、实践训练课、综合设计课、创新创业课等覆盖面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优化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建议
1.确立发展目标,努力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研究型高校要以培养综合型、研究型的人才为主要任务,而这类人才的培育仅有本科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在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上,要重视通识文化教育,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和学科交叉的课程模块的建构,力图实现学生的知识体系精深、广博与学科交叉的协调统一,培养理论基础厚、综合能力强、人文修养底蕴深厚的创新性精英人才。
2.以科研育人,构建研究型育人模式
其一,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课程设置上,研究型大学应该朝着广泛和纵深的方向拓展,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和學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同时,由于研究型大学一般拥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基础,这就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重要资源。为此,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接触科学研究和实践,从而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其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研究型大学在人才类型的培养上,要赋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权,如课程的选择权、教师的选择权和学习进程的选择权等等。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制定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管理措施,重视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新模式
研究型大学要想履行好其育人职能,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必须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体系,重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把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突出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在教学中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以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自主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
[2 ]顾建民.《整奋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3]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0)
[4]朱胜军.《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
[5]米红,吴智鹏.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实证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