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作用机理

来源 :预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化、国际化,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实施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因素也随之多样化。为研究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本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理论、知识整合理论和组织任务环境理论,系统构建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机制模型,并研究知识整合与组织任务环境对作用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通过企业知识整合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组织任务环境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知识吸收能力;信息技术;知识整合;组织任务环境;突破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5192(2021)04-0074-07doi:10.11847/fj.40.4.74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arket environment of enterpris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nd internationaliz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s’ implementing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are also diversifi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IT driven knowledge absorption capacity on th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s a mechanism model of IT driven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influencing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theory, knowledge integration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 theory, and studi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 on action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driven knowledge absorption capac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nterpris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through enterprise knowledge integration, while o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 plays a regulatory role.
  Key words: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integration; o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1 引言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企业转型步伐加快,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已从传统的资源向知识资源转化。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则需要不断提高知识吸收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来看,企业通过异质性资源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这种异质性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并很难替代。企业的知识储备、知识更新、创新程度及知识应用决定了企业现有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和创新能力,而企业创新领域中突破性创新成果极其重要。突破性创新是以全新的知识为基础,打破既有的技术轨道,对技术或产品进行颠覆性改造的创新模式[1]。因而,研究组织、技术、市场、资源等因素同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理,关系着企业实现突破性创新的成败。
  IT(信息技术)对于支持知识管理和培育创新至关重要[2]。IT技术使得知识的创造,传播和使用成为可能[3],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IT驅动的知识吸收能力)。IT技术在增强、建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方面的贡献已经得到认可[4]。党雁[5]认为知识搜索宽度与深度可以有效促进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提升。
  在双创的新经济转型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突破性创新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现有研究对于知识吸收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的突破性创新绩效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如今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经营环境多变,组织任务环境如何调节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值得思考。因此,本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理论、知识整合理论和组织任务环境理论,系统构建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模型,并研究知识整合与组织任务环境对作用机制的影响,为企业突破性创新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也进一步拓展了突破性创新的理论研究体系。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与突破性创新
  IT驱动的知识能力是增强企业创新的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取、吸收、转化和利用知识的一系列组织过程产生的动态能力,这些动态能力相互影响,以产生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理论认为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和实际知识吸收能力是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所必需的两个辅助能力。
  (1)IT驱动的潜在知识吸收能力   帮助支持知识获取和消化的信息技术所驱动的知识能力称为IT驱动的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如果企业拥有强大的潜在知识吸收能力,那么就能够从多变的外在环境中不断汲取对于企业有利的新知识,对企业的知识库起到更新与补充的作用,从而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让企业能够更好地抓住市场机遇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帮助其实现突破性创新。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消化能力两部分。
  知识获取是组织或个人获取和同化外部已存在的知识或内部形成的不同于现有知识的新知识的社会互动过程[6]。查询软件、搜索引擎、专家查找器和知识地图等IT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从各种各样的知识资源中高速、准确地识别,收集和提取有用的知识,有助于企业进行知识获取。宋萌等[7]认为当领导从工作中感受知识获取水平较高时,领导跨界行為会增强其工作旺盛感,进而促进工作绩效和创新绩效。
  企业对外部知识进行理解、处理、分析等的流程即为知识消化能力,知识消化涉及企业将知识纳入其组织记忆的能力[8]。这种能力使新知识能够被理解并被整合到组织的知识资源中,新获得的知识通常以不能被内化的形式出现,消化能力有助于新获得的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从而有助于企业的突破性创新。Alavi和Leidner[9]认为IT技术可以通过创建电子仓库形式的组织记忆来提高企业的同化能力,可以提供必要的机制和工具来保存和存储这些知识,帮助存储信息,使公司员工可以访问信息,并以一致的方式解读信息。知识消化能力和企业内新知识的处理管理工作有密切联系,所以对组织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 知识获取能力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H1b 知识消化能力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2)IT驱动的实际知识吸收能力
  尽管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很重要,但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却是企业的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在知识的转移过程中,知识的接收者如果没有实际的知识吸收能力,那么从外部获取和消化得到的知识就不能被有效利用,更不可能实现这些知识的价值最大化和效用最优化。而且,企业的实际知识吸收能力还能帮助企业更容易地接受外部新生事物。比如Henard和Mcfadyen[10]指出IT驱动的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新的知识,并实现现有流程的优化。实际的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转化与知识利用两种能力。
  知识转化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知识供给,基于需求,分析辨别知识,使潜在知识在科学认知过程中实现重组,形成满足内部需求的新的知识体系[11]。姜永常[12]认为在复杂问题解决中,知识与信息的综合集成则是认知主体智能策略和行为得以全面生成的保障;即知识转化是促进认知主体创新性策略形成的有利条件和积极环境。企业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知识转化能力,才有可能将潜在的知识转变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信息、知识和价值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实现本企业的突破性创新。
  知识利用是把企业自身所积累起来的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过程,是自主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13]。企业对现有知识的利用能力,可以实现企业知识的有效增值和充分利用,进而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支持[14]。知识利用的过程也是企业将自身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变成实际企业价值和绩效的关键一跃。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c 知识转化能力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H1d 知识利用能力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2.2 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
  要想实现对所吸收的外部知识进行有效利用,还需要通过知识整合将所吸收的知识整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知识整合是使来自不同来源、层次、结构的知识进行集成转化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企业的知识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中,知识的获取与消化是一个搜索、识别、取得,进而理解、分析并处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环节均会对整合能力产生重大影响;企业获取和消化知识的水平越高,整合知识的能力越强。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需要把知识整合能力放在核心位置,通过获取并消化知识的能力得到缺失的外部资源,依靠知识整合对自身能力进行弥补。除此之外,
  知识转化能力能够使知识实现重组,提升整合的效率,而知识利用能力则能够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有效利用,为知识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企业转化并利用外部知识的水平越高,越能提升企业整合知识的效率和能力。基于此,本文认为潜在知识吸收能力(获取能力和消化能力)和实际知识吸收能力(转化能力和利用能力)均能够对知识整合产生正向影响,从而提出如下假设:
  H2a 知识获取能力对企业知识整合产生正向影响。
  H2b 知识消化能力对企业知识整合产生正向影响。
  H2c 知识转化能力对企业知识整合产生正向影响。
  H2d 知识利用能力对企业知识整合产生正向影响。
  企业在实现突破性创新的过程中,要把当前知识转化成有利用价值的资源,从而让企业不断提升突破性创新的绩效,这对企业增强并保持自身竞争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时所需基础资源基本都来自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中技术知识的利用和分析,然后把这些知识整合至企业原有知识中,使企业突破性创新的绩效能持续得到提升,同时知识整合也能体现出自身作用。于树江和赵丽娇[15]研究证明,知识整合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王萌[16]研究证明,知识获取、知识整合均能正向影响企业的再创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 知识整合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突破性创新绩效能够在知识整合的作用下显著提升。企业通过自身整合能力得到的全部知识均来自IT驱动获取的内外部知识,如果知识整合工作未能落实,那么企业在外部环境中获取的零散知识便不能被有效利用,企业内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也会被浪费。   于树江和赵丽娇[15]研究证明,知识整合在信任、信息共享与产品创新绩效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联结程度与工艺创新绩效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因而,把知识整合当作中介,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才能在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下持续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 知识整合在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突破性创新绩效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2.3 组织任务环境的调节作用
  在分析、研究组织理论的过程中组织任务环境占据重要地位[17],这是由于企业所处任务环境为影响日常运作与组织决策的核心因素[18]。所谓组织任务环境指的是目标组织面临的全部环境的合称,具体包括行业竞争状况、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等。任务环境不确定性越强,一方面,企业必须提升创新水平以应对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迅速实现知识整合,从而加强知识整合作用于创新的效果。马文聪和朱桂龙[19]以广东地区的399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任务环境的动态性能够调节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杨皎平等[20]研究发现任务环境不确定性越高,集群网络开放度对集群创新的积极作用越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 组织任务环境不确定性促进知识整合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作用。
  综上,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
  本问卷调研时间为2019年6月~2019年10月,选择了合肥市和南京市16家制造业企业进行问卷发放,问卷发放包括现场发放和微信发放两种,主要对象为企业员工。发放问卷600份,共计回收356份,剔除数据缺失等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49.2%。样本量超过200个,符合分析要求。
  3.2 测量工具
  本研究所有变量测量均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并作适当修订和调整,最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研究情境的调查问卷。所有变量测量量表均使用李克特5点评分法。
  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采用Nieto和Quevedo[21],朱秀梅[22]开发的量表,该量表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各含3个题项,典型题项如“贵公司通过IT系统比较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情况”。突破性创新绩。采用Koberg等[23]的量表,典型题项如“贵公司在过去3年内,业务单元引入IT支持的新产品或服务创新极具突破性创新的特点”。知识整合。采用Kogut和Zander[24]开发的量表,典型题项如“贵公司制度要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讨论”。组织任务环境。采用王松和盛亚[25]开发的量表,典型题项如“贵公司处于急剧发展变化的状态”。
  基本信息主要测量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岗位层级、学历、工作年限、公司行业等。
  4 研究结果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过SPSS统计软件发现,折半信度和Cronbach α均大于0.7,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内在信度达到了测试的要求。所以,可以对假设做进一步的检验分析和讨论。
  本研究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驗变量效度。假设的六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1.986,NFI=0.92,TLI=0.95,CFI=0.93,RMSEA=0.071,达到合理标准,并且比五因子、四因子、三因子、二因子和单因子模型的拟合效果都好,变量之间有良好的区分效度,表明本研究的结构模型拟合度较高。
  4.2 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从企业性质看,被调查的16家制造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7家,占比43.75%,民营企业4家,占比25.00%,合资和外资企业5家,占比31.25%;从企业规模看,10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75.00%,大型企业占25.00%。在员工样本中,有178名男性,占60.34%,117名女性,占39.66%;年龄为30岁以下的130人,占44.07%,30~40岁的112人,占37.97%,40岁以上的53人,占17.96%;教育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39人,占47.12%,本科及以下学历156人,占52.88%。
  4.3 相关性分析
  就知识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维度来说,知识获取能力与知识消化能力(r=0.861,p<0.01)、知识转化能力(r=0.731,p<0.05)、知识利用能力(r=0.645,p<0.01)均正相关,与知识整合(r=0.583,p<0.01)、突破性创新绩效(r=0.454,p<0.01)正相关;知识消化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r=0.478,p<0.01)、知识利用能力(r=0.665,p<0.01)均正相关,与知识整合(r=0.468,p<0.05)、突破性创新绩效(r=0.656,p<0.01)正相关;知识转化能力与知识利用能力(r=0.408,p<0.01)正相关,与知识整合(r=0.566,p<0.01)、突破性创新绩效(r=0.446,p<0.01)正相关;知识利用能力与知识整合(r=0.508,p<0.05)、突破性创新绩效(r=0.660,p<0.01)正相关;知识整合与突破性创新绩效(r=0.542,p<0.01)正相关。从整体相关性看,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整合(r=0.583,p<0.01)、突破性创新绩效(r=0.165,p<0.01)正相关。
  4.4 结构模型检验
  上述测量模型的检验说明了模型具有很好的信效度,接下来本文用结构模型度量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AMOS 22.0验证研究模型中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结果如图2所示。
   所有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知识整合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模型拟合优度指标达到理论接受值:χ2/df=2.318,GFI=0.876,AGFI=0.844,RMSEA=0.067,NFI=0.885,CFI=0.931,IFI=0.932,模型拟合度较好。
  4.5 假设检验
  4.5.1 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将突破性创新绩效、知识整合作为因变量,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4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从表1看出,IT驱动的知识获取能力、IT驱动的知识消化能力、IT驱动的知识转化能力、IT驱动的利用能力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H1a、H1b、H1c、H1d得到验证;IT驱动的知识获取能力、IT驱动的知识消化能力、IT驱动的知识转化能力、IT驱动的利用能力对知识整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H2a、H2b、H2c、H2d得到验证;知识整合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H3得到验证。
   本文选取Bootstrapping方法进行中介作用的检验,进行1500次模拟,选择95%置信区间。对知识整合在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与突破性创新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如表2。
  4.5.2 调节效应检验
  通过控制行业、职位、工龄、性别等变量的影响,对知识整合和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层次回归以验证组织任务环境的调节作用。为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对数值进行了中心化处理。
  由表3可见,组织任务环境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知识整合与组织任务环境的交互效应为正(0.200,p<0.001),说明组织任务环境显著调节了知识整合和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关系,与有关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假设H5得到了验证。
  组织知识整合能力和任务环境的不确定性间存在相互作用,为清晰表示该种作用,本文按照平均值大小把组织任务环境的不确定性划分成不同类型,借助简单回归方程与简单斜率更清晰地展示交互作用效果(如图3)。
   研究表明当面临的组织任务环境不确定程度越高,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越大,正向效应增强。由于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制造业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系统进行产、研、销等业务流程的改革与重组。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对IT技术的应用产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可以有效缓解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的竞争压力,削弱不确定性环境抑制创新的效应;另一方面,由于IT技术突破了传统时空属性的界限,知识整合能力也更容易产生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因此,当企业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时,在动态竞争压力和IT技术助力的双重作用下,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作用更强。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融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探讨了知识整合的中介效应与组织任务环境的调节效应,扩展了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在IT环境中的应用,系统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吸收能力体系,明确了它们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为制造业企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以提升知识管理能力、促进创新绩效提供了指导。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突破性创新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作用。其中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均对突破性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2)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的各个部分(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均对知识整合产生正向影响。(3)知识整合对突破性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4)知识整合在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突破性创新绩效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5)组织任务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向调节了知识整合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
  5.2 理论贡献
  (1)本研究结果填补了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空白。在IT驱动下,论证了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了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有助于打开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黑箱”。
  (2)本研究丰富和深化了突破性创新的研究方法与路径。突破性创新理论仅仅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方兴未艾,学者们对突破性创新的研究并未形成统一框架,研究成果也不尽丰富。本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理论、知识整合理论和组织任务环境理论,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分别探讨和验证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构建相应的研究模型,是现有突破性创新模式研究的重要扩展,丰富了突破性创新的理论研究领域,拓宽了它的应用情境。
  5.3 实践启示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已从传统的资源向知识资源转化。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则必须在知识吸收和技术创新方面占据领先地位。本研究的实践启示如下:
   (1)管理者应关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整合能力的提高,努力营造有助于知识整合的机制和氛围,企业不单需要从组织外部积极获得大量相关信息,更应该注重对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的开发、整合和利用,通过知识整合的有效调节,能为企业突破创新提供宝贵的知识资源。
   (2)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划分为知识获取、消化、转化以及利用能力,在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得知這四种能力都显著地正向影响着企业的突破性创新。因而企业想要提高知识吸收能力,可以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与知识利用能力这四个方面入手,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与外部知识源的连接,从而提高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
   (3)本文研究将为寻求突破性创新升级的企业提供借鉴,启发企业深刻认识突破性创新困境的产生和演化,突破性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找到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同时,本研究所构建的概念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等为企业突破性创新实践过程提供了工具和方法,有助于促进突破性创新的推进、提升突破性创新水平。   参 考 文 献:
  [1]付玉秀,张洪石.突破性创新:概念界定与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3):73 -83.
  [2]Joshi K D, Chi L, Datta A, et al.. Changing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hrough IT enabled knowledge capabilitie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1, 21(3): 472 -495.
  [3]Labedz C S, Cavaleri S A, Berry G R. Intera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putting pragmatic policy planning in place[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1, 15(4): 551 567.
  [4]Tanriverdi 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atedness,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multibusiness firms[J]. Mis Quarterly, 2005, 29(2): 311 334.
  [5]党雁.知识搜索对突破性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
  [6]尹婵娟,朱晓峰,黄霞.近10年来我国知识获取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9):123 -126.
  [7]宋萌,胡鹤颜,王震.收益还是代价?领导跨界行为对领导绩效的积极与消极影响[J].管理评论,2021,33(4):236 247.
  [8]Holsapple C W, Joshi K D. A formal knowledge management ontology: conduct, activities, resources, and influences: research article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4, 55(7): 593 -612.
  [9]Alavi M, Leidner D E.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 Mis Quarterly, 2001, 25(1): 107 136.
  [10]Henard D H, Mcfadyen M A . The complementary roles of applied and basic research: a knowledge bas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5, 22(6): 503 514.
  [11]冯立杰,余良如,刘鹏.基于IDE创新管理视角的装备研发技术知识转化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5):76 -80.
  [12]姜永常.基于知识转化机制的知识构建研究科学方法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4):11 17.
  [13]Majchrzak A, Cooper L P, Neece O E. Knowledge reuse for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 50(2): 174 189.
  [14]Brockman B K. Managing paradox: product innovation success through effective knowledge use[D]. Alabam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2000.
  [15]于树江,赵丽娇.知识整合视角下集群企业关系嵌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河北省金属制品产业集群为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 14.
  [16]王萌.知识获取与整合对再创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7]Ashill N J, Jobber D. Defining the domain of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enior marketing executiv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1, 17(5): 543 558.
  [18]Harris R D. O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s: an evaluation of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4, 41(5): 857 -882.
  [19]馬文聪,朱桂龙.环境动态性对技术创新和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1,29(3):454 -460.
  [20]杨皎平,张恒俊,金彦龙,等.集群文化嵌入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以创新环境不确定性为调节变量[J].软科学,2015,29(4):20 24.
  [21]Nieto M, Quevedo P. Absorptive capacity,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innovative effort[J]. Technovation, 2005, 25(10): 1141 1157.
  [22]朱秀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3]Koberg C S, Detienne D R, Heppard K A. An empirical test of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al, and process factors affecting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3, 14(1): 21 -45.
  [24]Kogut B, Zander U.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2, 3(3): 383 397.
  [25]王松,盛亚.不确定环境下集群创新网络合作度、开放度与集群增长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2):52 -61.
其他文献
丽江是云南通往川藏的要道,是中国纳西族最集中的聚居地。丽江壁画是云南宗教壁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至今保存较好的壁画群。  丽江壁画与寺院建筑,是从明永乐至万历(公元1403—1619年)200多年间兴建、绘制的。明王朝建立后,丽江归附明朝,得赐姓木,授予中顺大夫,世袭丽江土知府,由此,木氏在明朝中期进入了极盛时期。他们首先是扶持纳西族自己的东巴教,同时对佛教、道教、藏传佛教以及巫教等都兼收并
期刊
衣、食、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起码的需求,就是在原始社会阶段也是不能缺少的。住是建筑的起源,从穴居野外、构木为巢发展而成的高楼大厦和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业都随流水,如大江之水东去,一去不复返了。但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罗马的神庙、城堡、剧场,亚洲的佛寺和欧洲的教堂,秦皇汉武的高坟巨冢却仍然巍巍屹立。万里长城永不倒,成了中华民族
期刊
纳西族民居建筑因分布区域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但大多为土木结构的庭院。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民居,自清“改土归流”以来,在流官知府大力倡导兴建瓦房顶合院式民居后,不断吸取、融合汉、白等民族建筑文化精华,而又形成了独自的风格。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到丽江大研镇考察后曾说过:“我国将来之住宅建筑,苟欲其式样结构,犹保存其传统之风格,并使之发皇恢
期刊
摘 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历来是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探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有效降低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从风险传染视角出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时间为节点,分成三个时间窗口运用ARMA EGARCH t模型和EVT POT模型对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的边缘分布进行建模,随后运用Vine Copula模型分析了金融子市场间相依性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金融市场间的
期刊
摘 要: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是董事会中由于个人社会资本不同而形成的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层级结构。本文利用2008~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是否因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股权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并且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高以及非国有企业的样本中,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机
期刊
在晴朗的春日里,最适宜去玉龙雪山深处,看玉龙十三峰,看玉龙飞舞。  玉龙雪山,海拔高度5596米,是丽江市境内第一高峰,绵亘于金沙江中段,矗立于金沙江畔,宽二十公里,长三十公里,远在百里之外,雪山的雄姿早已进入人们的视野。难怪元朝官员李京写道:“丽江雪山天下绝,积玉堆琼几千叠。足盘厚地背摩天,衡华真成两丘垤。”  玉龙雪山是地球上最靠近赤道的现代海洋性冰川,云南民歌唱道:丽江雪山永不化。是的,玉龙
期刊
三多节的来历    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传统节日三多节,纳西语叫“三多颂”,“三多”是纳西族非常信仰的民族保护神,纳西语尊称“阿普三多”。“阿普”为纳西语“爷爷”之意,“三多”为神名。  “三多节”源于纳西族的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传说古时有个叫阿布高丁的猎人在玉龙山紧追一只白獐,突然獐子钻进一块雪石就不见了踪影。猎人觉得奇怪,将雪石背下山,到了今天北岳庙(三多庙)时,雪石变得沉重,背不起来,人力无
期刊
关于读书,我佩服两类人。一类是什么书都不读的人,一类是饱学之士,什么书都读。读书是他们的第一需要。有个老作家孙犁就是。他说,三天不读书就俗,就不知道怎么开口说话了。  什么书都不读的人,我父母也算是。他们不读书,是因为识字不多。后来家里也有了广播电视,大小事情,想知道的,也都知道了,读书似乎就没有太多必要。但是,他们是敬畏读书人的。在他们眼里,我算是一个读书人。我离家十多年,他们把我的书,以及有字
期刊
2008年4月1日上午,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 2008年理事会暨丽江文化研讨会在丽江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隆重开幕。2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及省市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和仕勇主持。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国清在开幕式上致辞。  这次会议主要提出了如何传承和发展丽江纳西文化、彝文化、摩梭文化,推动纳藏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如何促进两地
期刊
华坪民间水龙活动,起源于19世纪末,盛行于20世纪上叶,后来失传了很多年,随着时间推移,这项活动越来越鲜为人知。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中华大地上,哪里有“龙”在飞舞,哪里有“龙”的英姿,哪里就有喜庆欢乐的聚会。所以,很早以来中国民间就喜欢耍龙活动,一般种类有“旱龙”、“火龙”、“彩龙”等等。华坪民间盛行耍“水龙”、“火龙”和“彩龙”,甚至还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