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数学知识这座殿堂里,对知识的建构首先体现在教师本身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其次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重建,最后是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
1知识体系的建构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各类知识的安排呈现出一个螺旋上升的趋势,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我们常常打一个比方:学习知识就像建一座高楼,打好地基,才能一层一层往上建。数学的知识正是如此,比如说平面图形,在小学一到六年级都有安排,但是每个年级对平面图形知识的要求是不同的,并且各年级具有紧密的衔接性。作为教师,对教材的掌控要有宏观性,知晓该年级的某一个知识点在本册教材中起到的地位,以及之前学生学过什么,之后学生还要学习什么,切不可断章取义,见子打子,这样的教学未免太草率了。教师应当具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对知识体系了如指掌,做到胸有成竹。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就是对教材的认识建构,就是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的阐述,着重反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编排思路和结构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只有教者吃透教材,方能制定出正确可行的教学方案,为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先决条件。
2知识传授的建构
教学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一种主动的内部的认识过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 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知识传授的建构核心就是如何备课,要解决和协调好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两个问题。
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尽管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弥补,使结构更趋于合理。其次,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科学地进行加工,把现成的理论变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了新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的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为此教学设计中要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教材,充分发挥和处理教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备课不仅仅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知识和能力不能简单地依靠教师或他人的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本人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学生的知识起点在哪里?他们在探索这个知识点时通常会采用什么方式,还有可能出现什么方式?在解决这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通过何种方式能有效地降低该知识点的难度?如何帮助学生重建知识,使学生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在学生运用该知识点时会出现什么误区?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有的一节课只有一个知识点,通过一个学习活动来完成,有的有几个知识点,要通过几个活动来完成。每个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采取的方式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找到学习方法并有所收获、有所体会,并获得一些重要知识。
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不确定的,虽可大致预测,却是无法规定的,因为学生是个性鲜明、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是不相同的,即便老师已经有非常完美的预设,但学生依然会出其不意,这也恰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灵动性。当课堂现实情况与课前预设不符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把学生牵回原先预设的教学方案上,而是善于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在变中实现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有效教学的终极价值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学中,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的统一起来,从而有效的实现教学的终极价值。
3知识运用的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就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教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学生会用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较为单一的,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使知识多元化。不同的数学材料对学生知识运用的构建,以及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选择简洁、直观的材料练习,能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材料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提供简洁直观的练习材料,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选择富有层次和挑战性的材料,能促进数学思考。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是选择材料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价值的重要衡量指标。练习材料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材料的本身与依据材料设计的问题,只有两部分有效的结合,数学的价值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选择联系生活实际的材料,促进知识的运用。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正在实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应付考试的工具。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高效课堂教学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因此高效课堂的实现依赖于教师的优良素质和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如果教师是一位“大腹便便”的绅士,学生要什么知识教师都能做到信手拈来,那么高效课堂这一崇高而理想的教学境界就会得以实现。
1知识体系的建构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各类知识的安排呈现出一个螺旋上升的趋势,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我们常常打一个比方:学习知识就像建一座高楼,打好地基,才能一层一层往上建。数学的知识正是如此,比如说平面图形,在小学一到六年级都有安排,但是每个年级对平面图形知识的要求是不同的,并且各年级具有紧密的衔接性。作为教师,对教材的掌控要有宏观性,知晓该年级的某一个知识点在本册教材中起到的地位,以及之前学生学过什么,之后学生还要学习什么,切不可断章取义,见子打子,这样的教学未免太草率了。教师应当具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对知识体系了如指掌,做到胸有成竹。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就是对教材的认识建构,就是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的阐述,着重反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编排思路和结构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只有教者吃透教材,方能制定出正确可行的教学方案,为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先决条件。
2知识传授的建构
教学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一种主动的内部的认识过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 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知识传授的建构核心就是如何备课,要解决和协调好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两个问题。
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尽管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弥补,使结构更趋于合理。其次,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科学地进行加工,把现成的理论变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了新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的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为此教学设计中要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教材,充分发挥和处理教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备课不仅仅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知识和能力不能简单地依靠教师或他人的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本人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学生的知识起点在哪里?他们在探索这个知识点时通常会采用什么方式,还有可能出现什么方式?在解决这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通过何种方式能有效地降低该知识点的难度?如何帮助学生重建知识,使学生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在学生运用该知识点时会出现什么误区?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有的一节课只有一个知识点,通过一个学习活动来完成,有的有几个知识点,要通过几个活动来完成。每个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采取的方式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找到学习方法并有所收获、有所体会,并获得一些重要知识。
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不确定的,虽可大致预测,却是无法规定的,因为学生是个性鲜明、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是不相同的,即便老师已经有非常完美的预设,但学生依然会出其不意,这也恰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灵动性。当课堂现实情况与课前预设不符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把学生牵回原先预设的教学方案上,而是善于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在变中实现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有效教学的终极价值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学中,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的统一起来,从而有效的实现教学的终极价值。
3知识运用的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就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教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学生会用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较为单一的,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使知识多元化。不同的数学材料对学生知识运用的构建,以及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选择简洁、直观的材料练习,能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材料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提供简洁直观的练习材料,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选择富有层次和挑战性的材料,能促进数学思考。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是选择材料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价值的重要衡量指标。练习材料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材料的本身与依据材料设计的问题,只有两部分有效的结合,数学的价值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选择联系生活实际的材料,促进知识的运用。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正在实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应付考试的工具。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高效课堂教学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因此高效课堂的实现依赖于教师的优良素质和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如果教师是一位“大腹便便”的绅士,学生要什么知识教师都能做到信手拈来,那么高效课堂这一崇高而理想的教学境界就会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