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艺术生艺术素质和艺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艺术这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文化总体性的认识及其文化素质的养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总体性学科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对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因此,如果能够在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中加入相关课程,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和丰富艺术教育中的学科设置,而且将促进艺术生对文化总体性特征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当代艺术的外部形态与文化内涵、思考和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
关键词:
文化研究 艺术教育 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犸: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47-02
在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艺术生艺术素质和艺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艺术这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文化总体性的认识和文化素质的养成。提到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时,教育者们常常提到的是艺术作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成功的艺术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入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其次,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专业学科发展、轻视文艺理论研究尤其是文化研究的现象,从而导致艺术教育中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广'文化理论方面的知识欠缺等现象。然而,随着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人们慢慢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理论思考和认知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起到促进和补充作用。
文化研究肇始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但是其学科研究范围早已超出了先前的研究范围,涉及到社会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学、艺术学、传媒研究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超学科”和“后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总体性学科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对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界的热点问题。所以,如果能够在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中加入相关课程,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和丰富艺术教育的学科设置,而且将大大促进艺术生对文化总体性特征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文化内涵、各种艺术理论的生发和论述,从而更好地思考和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把握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促进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下面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等方面论述文化研究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1 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
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1 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研究,指的就是该中心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该中心的奠基者也是该理论的灵魂人物包括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E.P-汤普森斯(E.P.Thompson)、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等人。他们从对工人阶级大众文化的关怀出发,探讨了不同社会集团的文化支配权问题,同时,为研究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生活及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在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因其跨学科性或者说强大的学科包容性迅速被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就此著书立说,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如美国出现了一批以格罗斯伯格(Grossberg,他曾在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学习,是霍尔的学生)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者。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社会学教授本-阿格尔(Ben Agger)出版了《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 -书,该书从文化取向出发,对伯明翰派文化研究进行了概况总结,认为该学派的文化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跨学科性;其次强调广义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定义;再次拒绝高雅与低俗的文化二分论;最后,文化既是实践又是经验。
20世纪70年代,文化研究的影响范围继续扩大。首先,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意大利工人革命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权理论”相继被纳入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中来。其次,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文化”研究成为了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与艺术研究、传媒研究、同性恋研究、种族与族裔问题研究及全球化问题也成为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至此,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已经从英国伯明翰学派所关注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扩展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研究,其综合性(或称学科交叉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门学科。
2 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的现代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研究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艺术教育中,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关系到当代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听到有学生抱怨说弄不清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到底应该如何区分、如何定义以及如何阐释?其实这个问题也—直困扰着许多中外学者,值得庆幸的是,不同国度、不同学科背景的文化研究学者在经过一番细致的考量之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解释。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应该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来看待。“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实性的—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英国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现代性多重建构理论。他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建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四个主要社会进程,它们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性。同时,也有艺术家主张现代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而是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或者风格:现代主义取代的是传统的古典主义,打破了模仿写实的绘画原则,各种抽象画派应运而生;而后现代主义用过于局部、纯粹和形式化的风格终结了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画风,挪用、拼贴、戏仿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此外,西方文化理论研究者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当代性和现代性著名研究学者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认为后现代性并不必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或是拒绝现代性。后现代性本质上乃是现代精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视自身,注视自己的现状和过去的活动。后现代性就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与此同时,法国著名后现代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坚信,现代性总是不断地孕育着它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性不过是在重写现代性,而不可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现代性的五个悖论》一书的作者—法国理论家安托瓦纳贡·巴尼翁(Antoine Compagnon)则指出了后现代的嗳昧性和矛盾性,认为它—方面极端现代,—方面又反对现代;—方面主张大众的通俗路线,另—方面又坠入精英主义的窠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也许代表着真正的现代性远未到来。鉴于现代性内部的诸种矛盾和冲突,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提出了两种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进行论述。美国另一个学者马歇尔.伯曼则认为现代主义表现为三种形态:“退却的现代主义”,“否定的现代主义”和“肯定的现代主义”。“退却的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自主性以及生活实践的区别;“否定的现代主义”力图抛弃一切价值,是一种反对现代存在的总体性革命;而“肯定的现代主义”则指普通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以及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创造出多元丰富的艺术形式。
德国社会思想家乔治·西美尔(Simmel 1858-1918)非常强调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诸种现象,如时尚、现代文化中的冲突、女性角色、贸易博览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缺乏普遍价值和意义,不复具有统一社会的功能,不得不沦落为商品,而以商品为主导的文化无休止地刺激着现代人的神经。在此基础上,当代文化理论家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认为,现代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世界的“祛魅”,即一个有着有机结构的自由社会、连同人们对这种有机社会的向往一同离人类而去。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关注和追寻的是多元、自治、自由,而不是前现代社会中被高调宣扬的最高价值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3 文化研究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通过上文中对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文化现代性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这门学科方兴未艾,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包容性和整体性的学科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众所周知,艺术这一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国内有学者曾提出将艺术教育视为一种综合性教育的观点,认为“综合性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大写的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形式下,物物相需的生态关系,不仅体现在各门艺术之间的艺艺相同,更重要的是把这个相互通达的艺术整体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联系起来。总之,通过艺术与世界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而把艺术放到一个广泛的关系中,从而使学生能生动、完整的艺术,充分感受它的魅力,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强调艺术与世界的多元性联系,建议把艺术放到一个更广泛的关系中去,并将其视为艺术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之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让文化研究走入课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重要性在于让艺术生从艺术各学科与文化的外在联系中理解艺术,从文化的视角观照艺术的特性,在借鉴吸收文化研究领域对于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文化艺术热点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把握认识各门艺术的特征与技法。另—方面,开设文化研究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文化内涵、更清楚地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
其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加入文化研究相关课程,也有利于完善、丰富艺术类研究生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使艺术类研究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人文学科教育,为继续艺术类各专业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这不仅是对当前艺术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其实这也有助于提高和拓展文化研究在目前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体制中的地位,从而提高该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认知度及其应用与实践。因此,文化研究与艺术学科中的艺术素质教育、艺术学理论教育应该是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关系。
总之,艺术教育中,文化研究与艺术技巧、艺术素质、艺术学理论的协同发展,将大大拓宽艺术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从而取得更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最终有益于学术知识的传播、新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及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在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艺术生艺术素质和艺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艺术这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文化总体性的认识及其文化素质的养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总体性学科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对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因此,如果能够在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中加入相关课程,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和丰富艺术教育中的学科设置,而且将促进艺术生对文化总体性特征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当代艺术的外部形态与文化内涵、思考和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
关键词:
文化研究 艺术教育 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犸: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47-02
在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艺术生艺术素质和艺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艺术这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文化总体性的认识和文化素质的养成。提到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时,教育者们常常提到的是艺术作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成功的艺术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入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其次,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专业学科发展、轻视文艺理论研究尤其是文化研究的现象,从而导致艺术教育中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广'文化理论方面的知识欠缺等现象。然而,随着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人们慢慢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理论思考和认知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起到促进和补充作用。
文化研究肇始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但是其学科研究范围早已超出了先前的研究范围,涉及到社会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学、艺术学、传媒研究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超学科”和“后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总体性学科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对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界的热点问题。所以,如果能够在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中加入相关课程,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和丰富艺术教育的学科设置,而且将大大促进艺术生对文化总体性特征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文化内涵、各种艺术理论的生发和论述,从而更好地思考和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把握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促进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下面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等方面论述文化研究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1 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
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1 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研究,指的就是该中心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该中心的奠基者也是该理论的灵魂人物包括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E.P-汤普森斯(E.P.Thompson)、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等人。他们从对工人阶级大众文化的关怀出发,探讨了不同社会集团的文化支配权问题,同时,为研究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生活及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在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因其跨学科性或者说强大的学科包容性迅速被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就此著书立说,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如美国出现了一批以格罗斯伯格(Grossberg,他曾在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学习,是霍尔的学生)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者。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社会学教授本-阿格尔(Ben Agger)出版了《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 -书,该书从文化取向出发,对伯明翰派文化研究进行了概况总结,认为该学派的文化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跨学科性;其次强调广义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定义;再次拒绝高雅与低俗的文化二分论;最后,文化既是实践又是经验。
20世纪70年代,文化研究的影响范围继续扩大。首先,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意大利工人革命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权理论”相继被纳入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中来。其次,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文化”研究成为了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与艺术研究、传媒研究、同性恋研究、种族与族裔问题研究及全球化问题也成为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至此,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已经从英国伯明翰学派所关注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扩展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研究,其综合性(或称学科交叉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门学科。
2 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的现代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研究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艺术教育中,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关系到当代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听到有学生抱怨说弄不清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到底应该如何区分、如何定义以及如何阐释?其实这个问题也—直困扰着许多中外学者,值得庆幸的是,不同国度、不同学科背景的文化研究学者在经过一番细致的考量之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解释。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应该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来看待。“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实性的—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英国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现代性多重建构理论。他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建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四个主要社会进程,它们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性。同时,也有艺术家主张现代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而是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或者风格:现代主义取代的是传统的古典主义,打破了模仿写实的绘画原则,各种抽象画派应运而生;而后现代主义用过于局部、纯粹和形式化的风格终结了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画风,挪用、拼贴、戏仿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此外,西方文化理论研究者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当代性和现代性著名研究学者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认为后现代性并不必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或是拒绝现代性。后现代性本质上乃是现代精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视自身,注视自己的现状和过去的活动。后现代性就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与此同时,法国著名后现代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坚信,现代性总是不断地孕育着它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性不过是在重写现代性,而不可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现代性的五个悖论》一书的作者—法国理论家安托瓦纳贡·巴尼翁(Antoine Compagnon)则指出了后现代的嗳昧性和矛盾性,认为它—方面极端现代,—方面又反对现代;—方面主张大众的通俗路线,另—方面又坠入精英主义的窠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也许代表着真正的现代性远未到来。鉴于现代性内部的诸种矛盾和冲突,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提出了两种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进行论述。美国另一个学者马歇尔.伯曼则认为现代主义表现为三种形态:“退却的现代主义”,“否定的现代主义”和“肯定的现代主义”。“退却的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自主性以及生活实践的区别;“否定的现代主义”力图抛弃一切价值,是一种反对现代存在的总体性革命;而“肯定的现代主义”则指普通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以及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创造出多元丰富的艺术形式。
德国社会思想家乔治·西美尔(Simmel 1858-1918)非常强调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诸种现象,如时尚、现代文化中的冲突、女性角色、贸易博览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缺乏普遍价值和意义,不复具有统一社会的功能,不得不沦落为商品,而以商品为主导的文化无休止地刺激着现代人的神经。在此基础上,当代文化理论家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认为,现代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世界的“祛魅”,即一个有着有机结构的自由社会、连同人们对这种有机社会的向往一同离人类而去。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关注和追寻的是多元、自治、自由,而不是前现代社会中被高调宣扬的最高价值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3 文化研究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通过上文中对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文化现代性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这门学科方兴未艾,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包容性和整体性的学科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众所周知,艺术这一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国内有学者曾提出将艺术教育视为一种综合性教育的观点,认为“综合性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大写的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形式下,物物相需的生态关系,不仅体现在各门艺术之间的艺艺相同,更重要的是把这个相互通达的艺术整体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联系起来。总之,通过艺术与世界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而把艺术放到一个广泛的关系中,从而使学生能生动、完整的艺术,充分感受它的魅力,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强调艺术与世界的多元性联系,建议把艺术放到一个更广泛的关系中去,并将其视为艺术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之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让文化研究走入课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重要性在于让艺术生从艺术各学科与文化的外在联系中理解艺术,从文化的视角观照艺术的特性,在借鉴吸收文化研究领域对于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文化艺术热点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把握认识各门艺术的特征与技法。另—方面,开设文化研究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文化内涵、更清楚地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
其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加入文化研究相关课程,也有利于完善、丰富艺术类研究生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使艺术类研究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人文学科教育,为继续艺术类各专业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这不仅是对当前艺术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其实这也有助于提高和拓展文化研究在目前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体制中的地位,从而提高该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认知度及其应用与实践。因此,文化研究与艺术学科中的艺术素质教育、艺术学理论教育应该是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关系。
总之,艺术教育中,文化研究与艺术技巧、艺术素质、艺术学理论的协同发展,将大大拓宽艺术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从而取得更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最终有益于学术知识的传播、新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及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