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文化获得感更有保障 幸福感更加充实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pjk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宣部公布了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我省海北州祁连县文化图书馆、西宁市城中区石坡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海东市艺馨戏曲研究艺术剧团等11家单位受到表彰,这不仅是对我省基层文化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我省着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进群众文化福祉的生动体现。
   “十三五”以来,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相关论述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牧)家书屋、“文化进村入户”、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有效补齐、体系不断完善、内容日趋丰富、品质明显提升、效能显著提高、队伍不断壮大、活力竞相迸发,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由优到精”的转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设施是服务的载体,构建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十三五”期间,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则,我省先后制定出台《青海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着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服务基础,省图书馆(二期)、省文化馆、基层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服务阵地不断加强。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文化馆55个、图书馆52个、博物馆39个、乡镇文化站369个,不仅实现了“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覆盖省、市(州)、县(区)、乡(镇)、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十三五”以来,为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省委省政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科学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社区倾斜,为基层文化中心配备新型集成化、便携式、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设备,实现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有机结合和社区乡村有效覆盖,补齐基层文化设施短缺、功能不足的短板。同时,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2700万元,在大通、互助、贵德等9个县开展宣传文化示范县创建,探索基层文化建设新模式。投入4.1亿元,通过新建、改造提升、功能资源整合等方式,建成大通县城关镇下毛伯胜村、互助县红崖子沟乡蔡家村等246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省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二、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是文化建设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文化惠民工程得到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文化馆及县级图书馆互联互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等一批惠民项目顺利推进,全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框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成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有序推进,唱戏听曲、读书看报、看剧观影等成为基层文化服务的标配。积极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全省农牧民歌手大赛、民间文艺院团展演、群众广场舞大赛等活动成为发现“草根”展示群众良好精神风貌的平台。“养团不养人”“群众演、演群众”“周末文艺广场”等符合青海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日趋成熟,并逐步在全省进行推广,使基层文化服务质效得到明显提升。
   “十三五”以来,在统筹中央有关支持资金的基础上,一大批基层文化设施投入使用,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累计投入4.3亿元,按照“十个一”(即为西宁、海东等农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体活动广场、一座乡村小舞台、一个书屋、一个广播室、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体育器材、一名文化管理员、一支文体活动团队)和“8+2”(即为6个涉藏工作重点州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体活动广场、一个书屋、一个广播室、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体育器材、一名文化管理员、每月一场流动电影放映、每季度一次综合流动文化服务)的标准建成一批文化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从2019年开始,每年投入300万元,在西宁、海东、海南的500个村,开展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管理员配备试点建设,组织各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实现了基层文化活动事有人干、责有人担,文化阵地门常开、人常来、活动常开展。截至2019年底,全省平均每萬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836平方米,公共图书馆图书人均藏量0.87册,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214万人(次),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456万人(次),博物馆年服务人次246万人(次),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
   三、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健康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全省文艺工作者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创作推出一批接地气带露珠的文艺作品。省垣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潜心创作,推出《草原之子》《唐卡》《松赞干布》等大型剧目26台,小型节目近100个,演出7000余场,观众人数达900多万人(次),《天慕》《格萨尔的英雄草原》《花开卡阳》等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相继问世,为全省各族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文化为民、文化乐民,紧紧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暨青海解放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优秀地方戏汇演、专业院团优秀剧(节)目展演、群众文艺节目调演、群众歌咏大会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营造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动员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依托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大舞台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举办广场舞大赛、农民运动会、社火展演等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    “十三五”以来,围绕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全省各地文艺工作者主动作为,各级文化馆馆办团队、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等优秀团队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活动,为全省367个乡镇每两个月送一场文艺演出,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10000余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利用元旦、春节、端午、国庆、中秋等节日,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欢天喜地过大年、艺术迎春、送欢乐下基层等系列文化活动,每年赴偏远山区、基层社区开展主题演出1000余场。2020年国庆中秋期间,全省各地广泛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海东市民和县举办的“拥抱祖国庆国庆 携手联欢迎佳节”文艺汇演、海西州格尔木市举办的礼赞伟大祖国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由西宁市文化馆举办的“花好月圆·河湟情”“庆国庆·迎中秋”文艺晚会在中心广场百姓大舞台火热上演,精彩的演出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为节日的西宁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基层文化服务队伍茁壮成长
   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地不断创新和拓宽文化人才培养渠道,通过“结对子、种文化”“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对口援青”等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着力培育一批高水平、带不走的基层文化队伍。畅通文化服务渠道,进一步扩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文化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吸引基层文化名人、文艺爱好者广泛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动员基层群众组建形式多样文艺团体开展演出和服务,通过更加科学完善的激励奖励制度,有效激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大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文化服务团体茁壮成长,互助县文化馆、西宁市城中区文化馆、刚察县草原艺术团、大通县农村电影放映队等63家单位先后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十三五”以来,全省文艺工作者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践行和发扬新时代乌兰牧骑精神,纷纷走出小舞台,奔向大天地,一支支文化文艺小分队不畏艰苦,顶风冒雪,行走在广大农村牧区,活跃在田间地头,找块空地就演、放下行头就唱,足迹踏遍高原的每一个角落,为基层群众送上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将欢乐和文明送到千家万户。人民群众求知、求乐的热情高涨,省图书馆前,等待检测入馆的读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阅读成为了疫情期间人们生活休闲的“新宠”,严格规范的防疫措施、优美舒适的阅读环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图书馆;在囊谦县白扎乡,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主题影片《江城1943》《红巴山》《解放终局营救》正在各村巡回放映,清晰的画面、感人的故事,为偏远山区的藏族群众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平安区袁家村,2020年戏曲进乡村专场演出在这里火热上演,由海东艺馨戏曲研究艺术剧团演出的秦腔《洪湖赤卫队》《拾黄金》《华亭相会》等经典剧目为景区游客送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演员深厚的唱功、动情的演绎,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除演出外,该剧团每年还承担“文化进乡村”“戏曲进校园”“‘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等各类演出培训近100场。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随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基层群众享受文化服务难、享受文化服务不便利的情况得到根本扭转,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生活中来,享受現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改变。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其他文献
苏辙(公元1039- 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历任大名府推官、河南推官、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御史中丞等职。写作两篇公文时,苏辙任右司谏一职,掌讽谕规谏,凡朝廷阙失,大事廷诤,小事论奏。①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甫登相位的司马光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王安石当政时期,司马光曾明确反对免役法,他在《乞罢免役钱
期刊
2018年元旦刚过,春节的脚步愈发临近。就在大家伙儿都沉浸在迎新纳福的喜悦中时,互助县威远镇红崖村的村民姜宝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家里的闺女已迈入高考的冲刺阶段,这孩子成绩拔尖又懂事乖巧,村里人人夸赞。可孩子上大学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姜宝仑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孩子心中的“大学梦”仿佛变得触不可及。日子就像掉进了枯井里,看不到未来……   与此同时,远在省城的另外一个家庭接到了扶贫选派的指令。“爸爸
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面加强全省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群文干部的业务能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1月17日晚,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广播电视台主办,青海省文化馆承办,各市(州)群艺馆协办的第九届青海省群文干部业务技能比赛颁奖晚会在青海省文化馆群星剧场精彩上演。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波、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
期刊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当店艺术领域面对的重要课题,尤其是讨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陕西省是我国历史文化大省,其当地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内涵。今年,随着陕西省加大文化产业的建设步伐,出现了以舞剧《长恨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陕西舞蹈作品的本土文化特性  (一)历史性  所谓舞蹈文化的历史性,是指舞蹈内
期刊
2020年9月18日,我和家人到西宁市北山脚下的美丽园游览,有感而发,抄录于后。  忆往昔  山上不长草  风吹石头跑  巨石悬头顶  雨来泥石浇  心中无宁感  祈求身能保  看今日  白鹅戏绿水  鲢鲤跃荷塘  一步一景色  一步一花香  生态日日美  人民心欢暢
期刊
今日昆山的群文舞台姹紫嫣红,流光溢彩。精彩的文艺演出,一靠软件优秀,就是表演节目要有高质量;二靠硬件優良,就是舞台搭建、音响配备、灯光设置、舞美制作等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这些硬件设施的改善依赖于经济实力的支撑。由于昆山经济形势自改革开放以后日益好转,所以昆山的群文舞台也在不断改善,已看到渐入佳境的发展态势。笔者从1980年师范毕业后分配进入文化馆工作,屈指算来,从事群文工作已有40多年,见证了改革
期刊
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空间是认识存在的基础,具有精神属性。艺术空间具备有形和无形两种属性。有形的空间是画家用各种绘画材料、绘画语言和透视手法建构的画面空间,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存在,反映了画家对客观物象的呈现;无形的空间形态则是主题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途径,画家通过构建空间的艺术形态而实现对客观对象的把握,进而通过艺术创作呈现自身的内在精神空间。同样,油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存在,具有着丰富的艺术语言
期刊
这是一段有趣的儿时记忆,那是我在陕西扶风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一天,小朋友们在操场边玩耍,一名叫武文堂的同学将一盆清水放在大伙面前,他用毛笔蘸了点黑墨放入水中,然后用树枝轻轻地搅动了几下,瞬间,浮动的水面上显现出许多梦幻般的抽象图画,大家一下子都惊呆了。接着他又把一张纸铺在水面上,过不多时,他将纸片小心翼翼地从水中提起,这样,一幅酷似中国水墨画的图画便展现在我们眼前,大家无不拍手称奇,大喊太好玩了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习主席的这段话有力地诠释了核铸强国梦的深远意义。“两弹一星”事业培养出了一支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科技和建设队伍;创造了国际科技史上的不平凡,为中国国防安全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这项艰苦卓绝的事业中所孕育出来的红色精神
期刊
西藏残牍,不分卷(移本)。不著撰人姓氏。清光绪三十一年,英兵入藏,达赖喇嘛出亡,诏以班禅额尔德尼留摄后藏,兼管全藏事务。英国派卧克纳入后藏,强迫班禅额尔德尼赴印,会见英太子。尔时驻藏办事大臣有泰极力阻止……而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商卓特巴等受印度政府运动遂怂其成行。于是年番闰九月十二日启程,由江孜过帕克里、靖西、亚东等处赴印晤英储。旋于十二月由印返,翌年正月十五日抵后藏。此书详载当时来往公牍,印政府之
期刊